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民族传统音乐艺术源远流长,被称为“民乐之王”的琵琶艺术自明末清初形成了南北两个流派。清代中期后,北方琵琶流派日渐衰落,兴起于江南一带的无锡派、崇明派、浦东派及平湖派发展迅速。其中,平湖传派尤以李氏家族最为突出,李氏家族第五代传人李芳园被当时许多人评价为“善弹琵琶无与敌”,其自幼受家庭熏陶,博取民间小曲之长,汇编指法,形成了以李芳园为代表的平湖传派下独具一格的琵琶艺术特征。
[关键词]李芳园;平湖传派;琵琶弹奏;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7)08-0047-02
琵琶艺术为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琵琶本身也是我国几大民间传统乐器之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1]。明清时期,琵琶在华秋苹、鞠士林等众多优秀演奏者的共同努力与实践下,已经形成无锡派、浦东派、平湖派等诸多风格各异的传派。其中,平湖派以其潇洒高逸、清爽不凡的艺术风格,在各流派中独树一帜。对此,笔者将以平湖传派中的代表人物李芳园为例,着重就其琵琶艺术特征进行深入探讨。
一、李芳园的琵琶人生
对艺术大师李芳园琵琶艺术的研究,离不开对其琵琶人生的思考,根据这方面记载显示,李芳园的琵琶人生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早期——家传学艺阶段
李芳园幼年出生于一个擅工琵琶的音乐之家,家里琵琶弹奏五代相传。李芳园的高祖李廷森,经常在其主业的闲暇之余,以弹奏琵琶为乐,喜欢研究各类琵琶曲的微妙之处;李芳园的曾祖李煌抵虽然继承主业,天性孝顺,但每日都要弹奏一曲,以博亲欢;李芳园的父亲李南棠一直以来素爱琵琶。正是由于李芳园祖祖辈辈对琵琶音乐的追随,使得李芳园自小生活在一个浓厚的琵琶艺术氛围中,为其后来的艺术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李芳园自小对琵琶有着浓厚的兴趣,正如他说的:“读书余力闻琵琶声,辄待侧倾听而不去刀。[2]”李芳园父亲看到他对琵琶的由衷喜爱,于是传授其技术,悉心教导,让李芳园在小小年纪便有了良好的琵琶弹奏基础。
(二)中期——博采众长阶段
成年后,根据资料记载,李芳园可以称得上“丰神洒脱如凤鸯,弱冠英声蜚痒序”。他努力完成学业,并将自己的精力放在了琵琶艺术的学习与钻研上,最投入的时候,可以废寝忘食,常常抱着琵琶弹得不知天昏地暗,颇为尽兴。或许正是李芳园对琵琶的这种不懈钻研与热爱,促使他在琵琶艺术之路上越走越远,很快便熟练掌握了琵琶的演奏技巧。这一时期,李芳园的父亲与江浙一带许多愛好琵琶的老友有着频繁的往来,这也为李芳园的琵琶学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李芳园对家族流传下来的琵琶技艺不断吸收,博采众长,不断地充实了自身的艺术素养。
(三)后期——艺术成熟阶段
到了晚年,李芳园的琵琶艺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许多爱好琵琶的年轻人主动上门拜师学艺,可以说,李芳园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李芳园毕生对琵琶的不懈学习与钻研,让其积累了不少的琵琶知识。他门下有许多琵琶技艺超群的弟子,例如吴柏君、徐汝勤等,后来都成为了琵琶艺术之坛的名家,他们的成就都得益于李芳园的教导。
二、平湖傳派李芳园的琵琶艺术特征
(一)李芳园琵琶曲谱的特点
由于李芳园处在清朝末期,受当时社会封建习俗的影响,他尤其热衷于修改琵琶乐谱的标题。例如他从“武林逸韵”中摘取五个小曲,并命名,对《塞上曲》进行了重新演绎。《武林逸韵》曾是民间流行的小曲,但李芳园对其进行了加工,将小曲分为五首,并将每首的标题命名为《宫苑思春》《妆台秋思》《昭君怨》《湘妃泪》《思汉》,最终完成对《塞上曲》的创作。对此,我们不得不探究为什么李芳园会给琵琶小曲命名,从其中《昭君怨》这一首就可看出,李芳园主要为了表达王昭君远嫁塞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旨在对曲谱主题的突出,使得乐曲的思想更易被人理解和想象。再如青莲乐府一曲,李芳园为了在琵琶中全力展现唐朝诗人李白对大自然诗情画意的赞美,将小标题运用到乐曲中,相互呼应,生动传神,起到标新立异和画龙点睛的作用。李芳园在其琵琶乐谱中创作标题,大都源于一些典故或者优秀的诗词作品,包括《陈隋》中的《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里的《雁阵横飞》。
在明末清初特殊的历史时期,李芳园在琵琶乐曲中设立小标题的做法,无疑是一种对乐曲思想最佳的提要总结。李芳园为乐曲设置标题,也是对乐曲内容的一种简介。在弹奏和摸索乐曲的技艺表达时,李芳园抓住了标题这一关键点,成功将乐曲的标题视为一种编著进行创作,从而完成一整套琵琶曲的演奏。他善于在古诗词的思想基础上利用民间盛行的曲牌方法来展现琵琶曲的乐谱,这是李芳园编曲的一大特征之一。
(二)李芳园琵琶曲的演奏风格
无论文还是武,历史上每个不同的时期,都会衍生不同的派别,主张各自的风格。在艺术创作领域,尽管派别众多,但大多数是自成体系。在琵琶乐曲的弹奏上,平湖传派也有自身独有的演奏风格。在平湖传派中,李芳园的琵琶曲以风、花、雪等事物的演奏为主,主要是对祖国美好风景的赞咏,这样的琵琶曲有《月儿高》等。除了美景,李芳园的琵琶曲中也有对情感的描写,例如人们熟知的《塞上曲》《陈隋古音》等,不但涉及到景物描写,也有对人物哀伤、悲愤等情感的烘托。无论是写物还是抒情,琵琶曲都注重“实”与“意”的结合,李芳园的这首《月儿高》,便是通过对云和月的景物描写,对嫦娥奔月的想象,以及中间对嫦娥起舞的刻画,最后再是以平淡的形式表达出宁静而深远的意境[3]。在琵琶的演奏中,不仅包含了对景物的刻画,最重要的是对演奏者自身情感与对艺术精神的诠释。在李芳园的琵琶演奏中,实、意统一,构成他演奏的重要特征。
针对琵琶的演奏风格,李芳园一向主张高深、清净、幽雅,李芳园不爱好故弄玄虚,也不过于追求琵琶曲的意境,而是在清雅、优美的琵琶风格中不断追求演奏艺术的完美。无论是演奏琵琶曲,还是为门下弟子传授琵琶艺术知识,李芳园都注重在琵琶弹奏表演中投入情感,同时也鼓励门下弟子能在琵琶演奏中善于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将作品内外结合,相互融洽,达到异曲也有同工之妙的效果。这种演奏格调的推崇,使得李芳园不断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琵琶演奏艺术,表现出更加高雅的艺术格调。李芳园很简单地表现各类琵琶曲的旋律,音乐表现上却丰满有力,生动地展现琵琶曲中的情景,为世人呈现更加鲜明的音乐形象,表现出更高的艺术感染力。 (三)李芳园的乐曲调式
琵琶是一种传统乐器,无论是乐律的表达上还是在其具体演奏中,琵琶弹奏都倾向于传统的调式。即我们说的琵琶主调,也就是今天的D调,以往则称之为小工调。琵琶主调的特征在于适合演奏与表现较为传统的曲目。借助于长期演变二衬的固有概念,李芳园善于对琵琶乐曲的尺调进行改变,他将一些原来具有尺调性的乐曲比如《陈隋古音》《霓裳曲》(尺调相当于今天的C调)等修改为小工调,不仅改变了乐曲的调式,还修改了乐谱的标题,形成不同的曲风。传统琵琶乐曲的调式偏向于传统,这种类似于当今音乐中的D调,人们可以很容易掌握,使用这种调式来演绎琵琶曲,能受到客观的听觉效果。正因为李芳园了解到了这一点,他有着充分的理由改变琵琶的调式。由于李芳园长期接受和学习琵琶艺术知识,自幼便在琵琶艺术的熏陶中,后来他做了C调琵琶曲改为D调式的尝试,比如他演奏的《霓裳曲》。琵琶曲调式的转变,意味着琵琶曲整体的面貌与风格都会发生变化,最为显著的变化莫过于琵琶音乐在线条上的变化,这些变化都为形成李芳园独具一格的琵琶风格创造了条件。
根据历史资料显示,李芳园受平湖传派及李氏家族的琵琶技艺影响,既吸收了祖辈、传派优秀的琵琶技巧,也乐于对琵琶曲目的标题和调式進行改变,在继承旧的传统的同时,也善于吸收和改造新的东西。对于李芳园为何要进行琵琶艺术的创新,我们不得而知,但其鲜明的琵琶艺术创作特征,对于后来琵琶艺术的发展都是极为珍贵的,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三、结 语
江浙一带发展起来的平湖派,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李芳园由于“伪造标题,好为托古”,对琵琶曲目过分渲染,导致人们对他的评价不一。直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他的琵琶艺术才被人们重新认识。他的琵琶弹奏不但具有一定艺术价值,还被不少后来者吸收借鉴。小溪终将汇集大海,平湖派的代表人物李芳园以其独特的琵琶藝术风格为我国的琵琶演奏艺术注入了活力,对琵琶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传统音乐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
[参 考 文 献]
[1] 杨晓慧.初探琵琶艺术的主要流派[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0(05):78—79.
[2] 孙丽伟.琵琶流派之赏析[J].福建论坛,2009(S1):231—234.
[3] 杨 勇.琵琶艺术大师李芳园对平湖派琵琶艺术的探索与创新[J].兰台世界,2013.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关键词]李芳园;平湖传派;琵琶弹奏;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7)08-0047-02
琵琶艺术为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琵琶本身也是我国几大民间传统乐器之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1]。明清时期,琵琶在华秋苹、鞠士林等众多优秀演奏者的共同努力与实践下,已经形成无锡派、浦东派、平湖派等诸多风格各异的传派。其中,平湖派以其潇洒高逸、清爽不凡的艺术风格,在各流派中独树一帜。对此,笔者将以平湖传派中的代表人物李芳园为例,着重就其琵琶艺术特征进行深入探讨。
一、李芳园的琵琶人生
对艺术大师李芳园琵琶艺术的研究,离不开对其琵琶人生的思考,根据这方面记载显示,李芳园的琵琶人生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早期——家传学艺阶段
李芳园幼年出生于一个擅工琵琶的音乐之家,家里琵琶弹奏五代相传。李芳园的高祖李廷森,经常在其主业的闲暇之余,以弹奏琵琶为乐,喜欢研究各类琵琶曲的微妙之处;李芳园的曾祖李煌抵虽然继承主业,天性孝顺,但每日都要弹奏一曲,以博亲欢;李芳园的父亲李南棠一直以来素爱琵琶。正是由于李芳园祖祖辈辈对琵琶音乐的追随,使得李芳园自小生活在一个浓厚的琵琶艺术氛围中,为其后来的艺术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李芳园自小对琵琶有着浓厚的兴趣,正如他说的:“读书余力闻琵琶声,辄待侧倾听而不去刀。[2]”李芳园父亲看到他对琵琶的由衷喜爱,于是传授其技术,悉心教导,让李芳园在小小年纪便有了良好的琵琶弹奏基础。
(二)中期——博采众长阶段
成年后,根据资料记载,李芳园可以称得上“丰神洒脱如凤鸯,弱冠英声蜚痒序”。他努力完成学业,并将自己的精力放在了琵琶艺术的学习与钻研上,最投入的时候,可以废寝忘食,常常抱着琵琶弹得不知天昏地暗,颇为尽兴。或许正是李芳园对琵琶的这种不懈钻研与热爱,促使他在琵琶艺术之路上越走越远,很快便熟练掌握了琵琶的演奏技巧。这一时期,李芳园的父亲与江浙一带许多愛好琵琶的老友有着频繁的往来,这也为李芳园的琵琶学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李芳园对家族流传下来的琵琶技艺不断吸收,博采众长,不断地充实了自身的艺术素养。
(三)后期——艺术成熟阶段
到了晚年,李芳园的琵琶艺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许多爱好琵琶的年轻人主动上门拜师学艺,可以说,李芳园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李芳园毕生对琵琶的不懈学习与钻研,让其积累了不少的琵琶知识。他门下有许多琵琶技艺超群的弟子,例如吴柏君、徐汝勤等,后来都成为了琵琶艺术之坛的名家,他们的成就都得益于李芳园的教导。
二、平湖傳派李芳园的琵琶艺术特征
(一)李芳园琵琶曲谱的特点
由于李芳园处在清朝末期,受当时社会封建习俗的影响,他尤其热衷于修改琵琶乐谱的标题。例如他从“武林逸韵”中摘取五个小曲,并命名,对《塞上曲》进行了重新演绎。《武林逸韵》曾是民间流行的小曲,但李芳园对其进行了加工,将小曲分为五首,并将每首的标题命名为《宫苑思春》《妆台秋思》《昭君怨》《湘妃泪》《思汉》,最终完成对《塞上曲》的创作。对此,我们不得不探究为什么李芳园会给琵琶小曲命名,从其中《昭君怨》这一首就可看出,李芳园主要为了表达王昭君远嫁塞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旨在对曲谱主题的突出,使得乐曲的思想更易被人理解和想象。再如青莲乐府一曲,李芳园为了在琵琶中全力展现唐朝诗人李白对大自然诗情画意的赞美,将小标题运用到乐曲中,相互呼应,生动传神,起到标新立异和画龙点睛的作用。李芳园在其琵琶乐谱中创作标题,大都源于一些典故或者优秀的诗词作品,包括《陈隋》中的《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里的《雁阵横飞》。
在明末清初特殊的历史时期,李芳园在琵琶乐曲中设立小标题的做法,无疑是一种对乐曲思想最佳的提要总结。李芳园为乐曲设置标题,也是对乐曲内容的一种简介。在弹奏和摸索乐曲的技艺表达时,李芳园抓住了标题这一关键点,成功将乐曲的标题视为一种编著进行创作,从而完成一整套琵琶曲的演奏。他善于在古诗词的思想基础上利用民间盛行的曲牌方法来展现琵琶曲的乐谱,这是李芳园编曲的一大特征之一。
(二)李芳园琵琶曲的演奏风格
无论文还是武,历史上每个不同的时期,都会衍生不同的派别,主张各自的风格。在艺术创作领域,尽管派别众多,但大多数是自成体系。在琵琶乐曲的弹奏上,平湖传派也有自身独有的演奏风格。在平湖传派中,李芳园的琵琶曲以风、花、雪等事物的演奏为主,主要是对祖国美好风景的赞咏,这样的琵琶曲有《月儿高》等。除了美景,李芳园的琵琶曲中也有对情感的描写,例如人们熟知的《塞上曲》《陈隋古音》等,不但涉及到景物描写,也有对人物哀伤、悲愤等情感的烘托。无论是写物还是抒情,琵琶曲都注重“实”与“意”的结合,李芳园的这首《月儿高》,便是通过对云和月的景物描写,对嫦娥奔月的想象,以及中间对嫦娥起舞的刻画,最后再是以平淡的形式表达出宁静而深远的意境[3]。在琵琶的演奏中,不仅包含了对景物的刻画,最重要的是对演奏者自身情感与对艺术精神的诠释。在李芳园的琵琶演奏中,实、意统一,构成他演奏的重要特征。
针对琵琶的演奏风格,李芳园一向主张高深、清净、幽雅,李芳园不爱好故弄玄虚,也不过于追求琵琶曲的意境,而是在清雅、优美的琵琶风格中不断追求演奏艺术的完美。无论是演奏琵琶曲,还是为门下弟子传授琵琶艺术知识,李芳园都注重在琵琶弹奏表演中投入情感,同时也鼓励门下弟子能在琵琶演奏中善于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将作品内外结合,相互融洽,达到异曲也有同工之妙的效果。这种演奏格调的推崇,使得李芳园不断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琵琶演奏艺术,表现出更加高雅的艺术格调。李芳园很简单地表现各类琵琶曲的旋律,音乐表现上却丰满有力,生动地展现琵琶曲中的情景,为世人呈现更加鲜明的音乐形象,表现出更高的艺术感染力。 (三)李芳园的乐曲调式
琵琶是一种传统乐器,无论是乐律的表达上还是在其具体演奏中,琵琶弹奏都倾向于传统的调式。即我们说的琵琶主调,也就是今天的D调,以往则称之为小工调。琵琶主调的特征在于适合演奏与表现较为传统的曲目。借助于长期演变二衬的固有概念,李芳园善于对琵琶乐曲的尺调进行改变,他将一些原来具有尺调性的乐曲比如《陈隋古音》《霓裳曲》(尺调相当于今天的C调)等修改为小工调,不仅改变了乐曲的调式,还修改了乐谱的标题,形成不同的曲风。传统琵琶乐曲的调式偏向于传统,这种类似于当今音乐中的D调,人们可以很容易掌握,使用这种调式来演绎琵琶曲,能受到客观的听觉效果。正因为李芳园了解到了这一点,他有着充分的理由改变琵琶的调式。由于李芳园长期接受和学习琵琶艺术知识,自幼便在琵琶艺术的熏陶中,后来他做了C调琵琶曲改为D调式的尝试,比如他演奏的《霓裳曲》。琵琶曲调式的转变,意味着琵琶曲整体的面貌与风格都会发生变化,最为显著的变化莫过于琵琶音乐在线条上的变化,这些变化都为形成李芳园独具一格的琵琶风格创造了条件。
根据历史资料显示,李芳园受平湖传派及李氏家族的琵琶技艺影响,既吸收了祖辈、传派优秀的琵琶技巧,也乐于对琵琶曲目的标题和调式進行改变,在继承旧的传统的同时,也善于吸收和改造新的东西。对于李芳园为何要进行琵琶艺术的创新,我们不得而知,但其鲜明的琵琶艺术创作特征,对于后来琵琶艺术的发展都是极为珍贵的,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三、结 语
江浙一带发展起来的平湖派,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李芳园由于“伪造标题,好为托古”,对琵琶曲目过分渲染,导致人们对他的评价不一。直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他的琵琶艺术才被人们重新认识。他的琵琶弹奏不但具有一定艺术价值,还被不少后来者吸收借鉴。小溪终将汇集大海,平湖派的代表人物李芳园以其独特的琵琶藝术风格为我国的琵琶演奏艺术注入了活力,对琵琶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传统音乐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
[参 考 文 献]
[1] 杨晓慧.初探琵琶艺术的主要流派[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0(05):78—79.
[2] 孙丽伟.琵琶流派之赏析[J].福建论坛,2009(S1):231—234.
[3] 杨 勇.琵琶艺术大师李芳园对平湖派琵琶艺术的探索与创新[J].兰台世界,2013.
(责任编辑:崔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