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加一期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严重粉碎Sanders 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加一期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的23例严重粉碎Sanders Ⅳ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32~67岁,平均39.6岁。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18例,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5例。通过测量并比较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Böhler角、Gi
【机 构】
:
646000 四川省泸州市,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与关节外科足踝专业组,646000 四川省泸州市,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与关节外科足踝专业组,646000 四川省泸州市,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与关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加一期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严重粉碎Sanders 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加一期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的23例严重粉碎Sanders Ⅳ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32~67岁,平均39.6岁。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18例,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5例。通过测量并比较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Böhler角、Gissane角以评价跟骨解剖形态,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价术后功能。
结果23例患者术后获6~39个月(平均21个月)随访。手术时间40~100 min,平均60 min;术中失血量10~40 mL,平均20 mL。仅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边缘部分表皮坏死,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骨折愈合和融合时间3~5个月(平均3.5个月),末次随访时距下关节均发生融合,无融合失败病例。术后跟骨解剖形态较术前明显恢复,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平均Böhler角分别为12.47°±1.61°、30.58°±5.34°、30.09°±5.78°,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平均Gissane角分别为86.21°±7.70°、127.44°±7.61°、129.07°±5.47°,术后、末次随访时的平均Böhler角、Gissane角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AOFAS的踝-后足评分:优8例,良11例,可4例,优良率为82.6%。
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加一期距下关节融合术是治疗Sanders Ⅳ型跟骨骨折安全、可靠的一种手术方式。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Ilizarov外固定支架踝关节牵张技术治疗距骨体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7月至2016年5月期间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Ilizarov外固定支架踝关节牵张技术治疗的16例距骨体粉碎性骨折患者资料。男9例,女7例;年龄17~56岁,平均35.6岁;通过术前、术后踝关节X线片及CT三维重建进行影像学结果评价;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
目的探讨硫酸葡聚糖/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纳米微球联合珊瑚羟基磷灰石(DS/rhBMP2/CS/CHA)在修复大段骨缺损中成骨化能力。 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DS/rhBMP2/CS缓释微球,并经冻干吸附到CHA中,将72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行右桡骨骨缺损的造模,分别将CHA、rhBMP2/CHA、DS/rhBMP2/CS/CHA植入骨缺损区域中并依次命名为CHA组、rhBMP2/C
目的对比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第1掌骨基底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63所医院诊治的第1掌骨基底骨折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侧别及骨折分型等。将东部地区35所医院的患者资料定义为A组,西部地区28家医院的患者资料定义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各年龄段骨折例数及骨折分型等。 结果共收集890例第1掌骨基底骨折
目的探讨基于踝关节水平位CT不同类型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特点、手术策略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63例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资料。自行根据踝关节水平位CT上腓骨内侧壁和胫骨外侧面切迹前、中、后3处距离不同分为旋前外旋型、旋后外旋型和外展型3种下胫腓联合分离类型,其中旋前外旋型28例,旋后外旋型11例,外展型24例。根据不同下胫腓联合分离特点采用对应复位方法和固定方式,术
目的分析跟骨体楔形截骨结合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后反屈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9例跟骨陈旧性骨折反屈畸形患者资料,男8例,女1例;年龄31~49岁,平均40.5岁;行跟骨体楔形截骨结合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收集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资料,测量并记录距骨倾斜角、侧位距跟角、侧位距骨第1跖骨角及跟骨Böhler角,使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
目的探讨应用锁定加压钢板(LCP)外固定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胫骨骨搬运后搬移间隙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应用LCP外固定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的9例胫骨骨搬运后搬移间隙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2例;平均年龄40.2岁(26~56岁)。1例患者因断肢再植后肢体短缩行肢体延长,其余均为创伤性骨髓炎行骨搬运。胫骨骨搬运距离平均9.2 cm(7~12 cm),外固定支架
目的探讨过度跖屈型踝关节骨折的损伤机制、特点、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25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其中18例患者为踝关节遭受过度跖屈暴力导致的过度跖屈型踝关节骨折,男6例,女12例;年龄15~67岁,平均47.6岁;影像学上表现为踝关节的矢状位不稳和踝关节后脱位或半脱位,骨折通常涉及内踝后丘,均有腓骨骨折。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后外侧切口和后外侧切口加后内侧切口
目的观察2种方式的后内侧入路治疗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采用后内侧入路治疗的19例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12例,女7例;年龄21~61岁,平均37.4岁。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中采用后内侧直切口11例,后内侧弧形切口8例。观察2组患者术后伤口并发症、术后感染、骨折愈合情况以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盆骨折的治疗存在很多难题。目前在国内的临床实践中,很多老年骨盆骨折采用严格卧床的保守治疗。而国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数据和研究表明:对于老年骨盆骨折,保守治疗的长期卧床可能带来很多并发症,且远期死亡率较高。对于不稳定型老年骨盆骨折,尽早、尽可能采用微创技术进行固定,便于患者恢复早期活动。对部分相对稳定的骨盆骨折是否进行早期手术治疗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讨论。保守治疗时应特别注意患者
目的观察后路截骨矫形加仿生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Kummell病并后凸畸形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3月至2016年6月经由后路扩大式经椎弓根截骨(mPSO)加仿生骨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1例胸腰椎Kummell病并后凸畸形患者资料,男3例,女8例;平均年龄61.2岁;术前及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以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