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家财政对太阳能产业的补贴力度逐年增强。2008年,中国开始启动屋顶和大型地面并网光伏发电示范项目的建设;2009年初完成了甘肃敦煌10MWp 级大型荒漠并网光伏电站的招标工作;同时太阳能屋顶计划与金太阳示范工程的财政补贴项目也相续推出,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给中国未来的太阳能光伏产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针对目前光伏发电成本高、国内产业对出口依存度过高的特点,中国将加大政策指导和扶持力度,以此来发展和壮大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国内市场。经验表明,中国政府的政策导向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决定着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水准和市场需求。相信在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倡导下,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定然会有着绚丽的明天。
2009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容量接近5.8GW,增速为46.6%。其中,德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达3000MW,居于全球第一位,占全球的市场份额进一步上升,从2008年41.1%的占比上升为51.7%。这主要是由于2008年增速最大的西班牙市场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西班牙2009年降低了光伏装机的补贴,导致其2009年的新增光伏装机量从2008年的2500MW迅速下降为仅60MW。
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全球领先
2004~2007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始终保持100%~300%的高速增长率,远远超过全球太阳能电池生产46.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2007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更是达到1200MW,超过欧美和日本成为太阳能电池生产第一大国,占到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约35%。2009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3200MW,继续保持了超过世界太阳能电池生产平均增长率的速度,增长率达60%。太阳能电池产业链包括多晶硅原材料生产,硅棒、硅锭生产,太阳能电池制造,组件封装,光伏产品应用和光伏发电系统等环节。
另外,与产业链相关联的产业还包括太阳能电池设备制造等。在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两头在外”的产业链结构,即原料、需求在外,如果再加上关键技术设备的进口,就是“三头在外”。
中国太阳能电池产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下游,竞争形势日趋激烈。截至2008年底,共有37家多晶硅原料生产厂、143家硅锭/硅棒生产厂、138家硅片生产厂和357家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厂和上千家太阳能应用产品生产厂。越往下游(组件生产、太阳能应用产品)竞争越激烈,这主要是由于下游产品生产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技术和资金门槛低,最接近市场,因此吸引了大批企业的进入。
目前,中国太阳能电池片市场主要掌握在无锡尚德、南京中电、天威英利、常州天合等几家生产企业中,其中无锡尚德在全球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中排名第三,已跻身世界一流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的行列。这些企业掌握着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规模较大,产品质量稳定,能够保证上游原材料的供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另外,它们大部分都已经在国内外上市,通过不断完善融资渠道,可以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其中,无锡尚德、天威英利等少数企业还涉足上游产业链,垂直整合上下游资源,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在国内市场上还有一些中小型的太阳能电池厂商,由于技术水平较低,生产规模较小,产品质量不稳定,上游原材料供货不稳定,这些中小型太阳能电池厂商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多晶硅投资过热但产能不足
近两年,全国共有1 6个省、市、自治区布局投资了33个多晶硅建设项目。而2008年国内投产的多晶硅企业仅有徐州中能、洛阳中硅、峨眉半导体、新光硅业和通威永祥等几个,产量为3000吨,仅占建设产能的33%。这主要是由于多晶硅生产技术难度大,系统化配套要求高,企业需要较长时间摸索、运行、修改、完善,再加上副产物料须综合回收利用,有技术难关,限定了产量的释放。
按照目前的多晶硅投资规模,到2010年中国的多晶硅产能将达到96500吨,这个数字将远大于2010年国内太阳能电池预计产能。对多晶硅产品,峨眉半导体、新光硅业和通威永祥等几个主要生产企业的产量为3000吨,仅占建设产能的33%。这主要是由于多晶硅生产技术难度大,系统化配套要求高,限定了产量的释放。
如此大的产能在国内难以消化进而不得不依靠国外市场,将存在很大的市场风险性。另外,由于中国多晶硅生产线规模普遍较小,尚不能完全掌握核心的规模化生产技术,生产出的高纯硅材料技术经济指标普遍不高,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
而且,国内大部分已建和再建生产线对循环经济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等问题考虑不足,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这些都为未来发展埋下隐患。因此,在多晶硅项目的投资建设中,应进行统一规划,杜绝无序盲目上马,避免低技术、低水平重复建设,保证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根据赛迪顾问《信息产业研究》综合整理)
针对目前光伏发电成本高、国内产业对出口依存度过高的特点,中国将加大政策指导和扶持力度,以此来发展和壮大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国内市场。经验表明,中国政府的政策导向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决定着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水准和市场需求。相信在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倡导下,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定然会有着绚丽的明天。
2009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容量接近5.8GW,增速为46.6%。其中,德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达3000MW,居于全球第一位,占全球的市场份额进一步上升,从2008年41.1%的占比上升为51.7%。这主要是由于2008年增速最大的西班牙市场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西班牙2009年降低了光伏装机的补贴,导致其2009年的新增光伏装机量从2008年的2500MW迅速下降为仅60MW。
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全球领先
2004~2007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始终保持100%~300%的高速增长率,远远超过全球太阳能电池生产46.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2007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更是达到1200MW,超过欧美和日本成为太阳能电池生产第一大国,占到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约35%。2009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3200MW,继续保持了超过世界太阳能电池生产平均增长率的速度,增长率达60%。太阳能电池产业链包括多晶硅原材料生产,硅棒、硅锭生产,太阳能电池制造,组件封装,光伏产品应用和光伏发电系统等环节。
另外,与产业链相关联的产业还包括太阳能电池设备制造等。在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两头在外”的产业链结构,即原料、需求在外,如果再加上关键技术设备的进口,就是“三头在外”。
中国太阳能电池产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下游,竞争形势日趋激烈。截至2008年底,共有37家多晶硅原料生产厂、143家硅锭/硅棒生产厂、138家硅片生产厂和357家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厂和上千家太阳能应用产品生产厂。越往下游(组件生产、太阳能应用产品)竞争越激烈,这主要是由于下游产品生产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技术和资金门槛低,最接近市场,因此吸引了大批企业的进入。
目前,中国太阳能电池片市场主要掌握在无锡尚德、南京中电、天威英利、常州天合等几家生产企业中,其中无锡尚德在全球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中排名第三,已跻身世界一流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的行列。这些企业掌握着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规模较大,产品质量稳定,能够保证上游原材料的供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另外,它们大部分都已经在国内外上市,通过不断完善融资渠道,可以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其中,无锡尚德、天威英利等少数企业还涉足上游产业链,垂直整合上下游资源,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在国内市场上还有一些中小型的太阳能电池厂商,由于技术水平较低,生产规模较小,产品质量不稳定,上游原材料供货不稳定,这些中小型太阳能电池厂商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多晶硅投资过热但产能不足
近两年,全国共有1 6个省、市、自治区布局投资了33个多晶硅建设项目。而2008年国内投产的多晶硅企业仅有徐州中能、洛阳中硅、峨眉半导体、新光硅业和通威永祥等几个,产量为3000吨,仅占建设产能的33%。这主要是由于多晶硅生产技术难度大,系统化配套要求高,企业需要较长时间摸索、运行、修改、完善,再加上副产物料须综合回收利用,有技术难关,限定了产量的释放。
按照目前的多晶硅投资规模,到2010年中国的多晶硅产能将达到96500吨,这个数字将远大于2010年国内太阳能电池预计产能。对多晶硅产品,峨眉半导体、新光硅业和通威永祥等几个主要生产企业的产量为3000吨,仅占建设产能的33%。这主要是由于多晶硅生产技术难度大,系统化配套要求高,限定了产量的释放。
如此大的产能在国内难以消化进而不得不依靠国外市场,将存在很大的市场风险性。另外,由于中国多晶硅生产线规模普遍较小,尚不能完全掌握核心的规模化生产技术,生产出的高纯硅材料技术经济指标普遍不高,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
而且,国内大部分已建和再建生产线对循环经济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等问题考虑不足,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这些都为未来发展埋下隐患。因此,在多晶硅项目的投资建设中,应进行统一规划,杜绝无序盲目上马,避免低技术、低水平重复建设,保证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根据赛迪顾问《信息产业研究》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