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上海的地铁、地下通道和写字楼里,知乎开始了第一次广告投放。相比请明星代言、醒目大号字体、直截了当的二维码,知乎的广告艰涩而模糊:海报上字数非常多,且不好读。“薛定谔,46岁,诺贝尔奖获得者合影中。距离回答‘如何通俗地说明哥本哈根诠释存在哪些问题?’还要再养两年的猫。”在人流量极大的地铁站,如果只是一眼扫过,很难理解广告内容。
无论是体验或科普类回答,知乎用户都习惯用一种在中文互联网上极为罕见的“认真”态度做长篇大论。为什么给猫在身子一边贴上胶布,猫就会斜着走路?诸如这种看似无厘头的问题,会有生命科学专业的研究员引经据典,从心理学英文论文引述到神经科学期刊,讲述自己的猜想。“认真你就赢了”是早期许多知乎用户的信条,后来也为知乎官方所接受并作为宣传视频的标题。
周源是知乎的CEO,当问到其性格在知乎产品中的最大体现时,他的回答是求实:“现在创业大环境的确是很浮躁,我希望知乎团队一直保持真实的自我,不浮夸,不吹嘘,对内对外保持信息一致。”他把求实既看作态度也看作方法。“周源很实诚,我常跟他讲的就是:好,你说我就信啊。事实上他说的都会做到。”知乎VP白斗斗说。
优质答案最重要
每天,知乎站内用户贡献十几万个回答,相比之下,一个新闻门户网站一天大约能发布3000篇新文章。
2010年,当周源决定做一个高质量、能认真讨论严肃问题的社区时,市场并不看好。
“所有人都觉得做社区基本上已经跟创业公司没有关系了。百度很厉害,腾讯很厉害,然后你基本上不可能再起一个新的社区,(否则)百度导导流量、腾讯搂搂用户就能把你给干掉。”创新工场联合创始人及管理合伙人汪华说。2011年,知乎上线2个月,知乎获得创新工场A轮投资。“就觉得高质量用户会比较理智,而低端用户更容易从他们身上去获取商业价值。所以,当时外界其实对知乎也有很多不看好,觉得是一个有趣的东西,但不觉得是一个能做大的东西。”
创造一个高质量的讨论社区,决定了知乎的培养途径与贴吧、空间、微博等必然不同:流量或总用户数不重要,社区文化、核心用户这种需要耐心与积累的软性指标才是关键。
2011年初上线后,知乎经历了长达2年的半封闭期。在这两年里,登录知乎必须通过邀请码。淘宝上,120元一个的知乎邀请码一售而空。
知乎上线后,百度出品了“百度新知”,定位是基于搜索的社会化问答网络平台,类似的还有湖南广电旗下的“他在网”。投资人和站内用户都建议抓住机会扩大规模,但谨慎的周源和知乎团队没有这么做。就像文火熬汤一样,现在知乎所谓的能持续产生优质答案的“头部领域”,比如互联网、创业、心理学、健康、电影、财经等,都形成于邀请制时期。一些没有纳入规划的话题,比如考古、滑雪等,也因为用户的自发讨论渐露轮廓。“在2013年初,互联网头部领域产生的优质内容,量就已经比门户科技频道的要高了。”知乎市场部负责人魏颖说。
在今天,和知乎类似的网站很多迅速销声匿迹,汪华把这归结为太快推广和开放难以控制用户类型导致网站很快变味。
每个人的知乎
问答是知乎的核心,评价回答好坏的标准是投票,这包括赞同、反对、感谢和没有帮助。最初排序中,赞同票减去反对票,得票高的答案就排在前面。但知乎很快发现,对于专业的判断力,普通人和专家的反应有时差别极大。
“大量的问题因为它语言非常有煽动性,它本身质量很低,但是它煽动性很强,误导性很强,所以它排到了前面。”知乎产品设计师、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的黄涛说,“它会故意忽略你的那些逻辑细节。”
黄涛的团队负责知乎的算法和排序。2014年,为了能让更多真正优质内容更好地呈现,知乎在投票机制中加入了权重:在某个话题下拥有高质量回答的用户,他在这一话题的投票将比普通用户更能影响答案的排序,同时采用了一种被称为“威尔逊得分”的新回答排序算法:当总投票数较少时,回答如果获得投票,得分会快速增加。随着总票数变大,得分增加速度越慢。
这也造就了今天知乎的答案排序局面,新出现的优质回答更容易排到前面,在极端情况下,赞同个位数的答案都能排在万票赞同答案之前。不过,这一现象只会持续一个比较短的时间,随着时间变化,最终还是最优质的内容被沉淀下来。
2013年开放注册前,知乎团队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到底是做一个小众网站,还是一个大部分人都能使用的网站?”他们的回答是后者。
这也符合周源创立知乎时的初心:把存在于每个人大脑里的知识、经验和见解都挖掘出来,相信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别人所需要的东西。直到今天,每一个新注册的用户都能自由地提问、回答、评论,用知乎联合创始人黄继新的话来说,这是一个UGC(用户产生内容)流在血液里面的一个团队。
在团队内部,对同事充分的信任与放权也是周源认为自己在创建知乎后最大的改变,“我第一次创业的时候是一个什么事情都要管的人,从中午吃什么到未来3个月公司要做什么,我都要管。后来我就成了公司的天花板了。”周源说。做知乎以后,他变得很放权,信任和尊重他的团队,结果发现他们在各自专业上都比自己厉害100倍,成长得很好。
知乎内部的人说过,前几次公司年会,若非大家要求,周源甚至是一个在合影时都不会主动站在中间的人。这些都让知乎和其他创业公司有截然不同的气质,在与记者交流中,知乎公关认为很多创业公司会凸显CEO的个人英雄主义气质,但知乎的用户最不在乎这个平台的CEO是谁,他们更享受这里的内容本身。
耐力持久的天生创业者
去年,一个问题在知乎和中国互联网上迅速传播:
“你为什么会从恒大集团离职?”这一简单的职场问题引来179个回答和188万次浏览,不乏对恒大集团文化以及许家印本人的批评、指责。
当天,得票过百的数个回答无法正常显示,一律变成“回答被建议修改:违反法律法规的内容”。还有62个人的回答被折叠——这是知乎问答区中一种特殊的处理方式,当一个答案被点击足够多的“没有帮助”后,它将进入最底部的折叠区,只有点开才可见。
但这次似乎并不是自然折叠。5天后,知乎官方账号“知乎小管家”在“知乎现在是被恒大公关了吗?”这一问题下声明:恒大集团向知乎提出侵权举报,并提供了证明相关用户的言论与事实不符的材料和承担法律责任的保证书。
“既然它有可能是谣言,它为什么要传播得那么广?”知乎CEO周源反问记者,“你怎么知道那个事情是真的?”
“我不知道它是真的,我也不知道它是假的,但我也没有必要把它(答案)关掉。”记者说。
“它不是有没有必要关掉。如果它有可能是谣言,那这种事情就是需要对它进行处理。”周源坚决地说。临别前他仍在强调知乎不欢迎“可能的謠言”。知乎法务有一个“非常严谨的流程”来处理这类事。“知乎一定不能变成一个人民审判的地方。”
相比于门户网站和某些传统论坛,知乎并不喜爱利用争议性话题来提高知名度。在知乎,包括“安卓和iOS系统/小米和魅族哪个好”这种必然引发互掐的提问,知乎官方会刻意回避推荐。“(这类问题)没有提供价值,它提供大量的流动性和关注的眼球。”周源认为。
白斗斗肯定了周源处理问题的方式,在她看来,周源一直是个观察者和判断者、目标一旦明确就耐力持久的天生创业者。她认为就创业公司的发展而言,很多人比较崇尚要快跑,先做了再说。但就现实来说,周源这种能不停观察、不停从每次观察里吸取结论,并不断完善自己思维架构的人,他的决策更令团队信任。
无论是体验或科普类回答,知乎用户都习惯用一种在中文互联网上极为罕见的“认真”态度做长篇大论。为什么给猫在身子一边贴上胶布,猫就会斜着走路?诸如这种看似无厘头的问题,会有生命科学专业的研究员引经据典,从心理学英文论文引述到神经科学期刊,讲述自己的猜想。“认真你就赢了”是早期许多知乎用户的信条,后来也为知乎官方所接受并作为宣传视频的标题。
周源是知乎的CEO,当问到其性格在知乎产品中的最大体现时,他的回答是求实:“现在创业大环境的确是很浮躁,我希望知乎团队一直保持真实的自我,不浮夸,不吹嘘,对内对外保持信息一致。”他把求实既看作态度也看作方法。“周源很实诚,我常跟他讲的就是:好,你说我就信啊。事实上他说的都会做到。”知乎VP白斗斗说。
优质答案最重要
每天,知乎站内用户贡献十几万个回答,相比之下,一个新闻门户网站一天大约能发布3000篇新文章。
2010年,当周源决定做一个高质量、能认真讨论严肃问题的社区时,市场并不看好。
“所有人都觉得做社区基本上已经跟创业公司没有关系了。百度很厉害,腾讯很厉害,然后你基本上不可能再起一个新的社区,(否则)百度导导流量、腾讯搂搂用户就能把你给干掉。”创新工场联合创始人及管理合伙人汪华说。2011年,知乎上线2个月,知乎获得创新工场A轮投资。“就觉得高质量用户会比较理智,而低端用户更容易从他们身上去获取商业价值。所以,当时外界其实对知乎也有很多不看好,觉得是一个有趣的东西,但不觉得是一个能做大的东西。”
创造一个高质量的讨论社区,决定了知乎的培养途径与贴吧、空间、微博等必然不同:流量或总用户数不重要,社区文化、核心用户这种需要耐心与积累的软性指标才是关键。
2011年初上线后,知乎经历了长达2年的半封闭期。在这两年里,登录知乎必须通过邀请码。淘宝上,120元一个的知乎邀请码一售而空。
知乎上线后,百度出品了“百度新知”,定位是基于搜索的社会化问答网络平台,类似的还有湖南广电旗下的“他在网”。投资人和站内用户都建议抓住机会扩大规模,但谨慎的周源和知乎团队没有这么做。就像文火熬汤一样,现在知乎所谓的能持续产生优质答案的“头部领域”,比如互联网、创业、心理学、健康、电影、财经等,都形成于邀请制时期。一些没有纳入规划的话题,比如考古、滑雪等,也因为用户的自发讨论渐露轮廓。“在2013年初,互联网头部领域产生的优质内容,量就已经比门户科技频道的要高了。”知乎市场部负责人魏颖说。
在今天,和知乎类似的网站很多迅速销声匿迹,汪华把这归结为太快推广和开放难以控制用户类型导致网站很快变味。
每个人的知乎
问答是知乎的核心,评价回答好坏的标准是投票,这包括赞同、反对、感谢和没有帮助。最初排序中,赞同票减去反对票,得票高的答案就排在前面。但知乎很快发现,对于专业的判断力,普通人和专家的反应有时差别极大。
“大量的问题因为它语言非常有煽动性,它本身质量很低,但是它煽动性很强,误导性很强,所以它排到了前面。”知乎产品设计师、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的黄涛说,“它会故意忽略你的那些逻辑细节。”
黄涛的团队负责知乎的算法和排序。2014年,为了能让更多真正优质内容更好地呈现,知乎在投票机制中加入了权重:在某个话题下拥有高质量回答的用户,他在这一话题的投票将比普通用户更能影响答案的排序,同时采用了一种被称为“威尔逊得分”的新回答排序算法:当总投票数较少时,回答如果获得投票,得分会快速增加。随着总票数变大,得分增加速度越慢。
这也造就了今天知乎的答案排序局面,新出现的优质回答更容易排到前面,在极端情况下,赞同个位数的答案都能排在万票赞同答案之前。不过,这一现象只会持续一个比较短的时间,随着时间变化,最终还是最优质的内容被沉淀下来。
2013年开放注册前,知乎团队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到底是做一个小众网站,还是一个大部分人都能使用的网站?”他们的回答是后者。
这也符合周源创立知乎时的初心:把存在于每个人大脑里的知识、经验和见解都挖掘出来,相信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别人所需要的东西。直到今天,每一个新注册的用户都能自由地提问、回答、评论,用知乎联合创始人黄继新的话来说,这是一个UGC(用户产生内容)流在血液里面的一个团队。
在团队内部,对同事充分的信任与放权也是周源认为自己在创建知乎后最大的改变,“我第一次创业的时候是一个什么事情都要管的人,从中午吃什么到未来3个月公司要做什么,我都要管。后来我就成了公司的天花板了。”周源说。做知乎以后,他变得很放权,信任和尊重他的团队,结果发现他们在各自专业上都比自己厉害100倍,成长得很好。
知乎内部的人说过,前几次公司年会,若非大家要求,周源甚至是一个在合影时都不会主动站在中间的人。这些都让知乎和其他创业公司有截然不同的气质,在与记者交流中,知乎公关认为很多创业公司会凸显CEO的个人英雄主义气质,但知乎的用户最不在乎这个平台的CEO是谁,他们更享受这里的内容本身。
耐力持久的天生创业者
去年,一个问题在知乎和中国互联网上迅速传播:
“你为什么会从恒大集团离职?”这一简单的职场问题引来179个回答和188万次浏览,不乏对恒大集团文化以及许家印本人的批评、指责。
当天,得票过百的数个回答无法正常显示,一律变成“回答被建议修改:违反法律法规的内容”。还有62个人的回答被折叠——这是知乎问答区中一种特殊的处理方式,当一个答案被点击足够多的“没有帮助”后,它将进入最底部的折叠区,只有点开才可见。
但这次似乎并不是自然折叠。5天后,知乎官方账号“知乎小管家”在“知乎现在是被恒大公关了吗?”这一问题下声明:恒大集团向知乎提出侵权举报,并提供了证明相关用户的言论与事实不符的材料和承担法律责任的保证书。
“既然它有可能是谣言,它为什么要传播得那么广?”知乎CEO周源反问记者,“你怎么知道那个事情是真的?”
“我不知道它是真的,我也不知道它是假的,但我也没有必要把它(答案)关掉。”记者说。
“它不是有没有必要关掉。如果它有可能是谣言,那这种事情就是需要对它进行处理。”周源坚决地说。临别前他仍在强调知乎不欢迎“可能的謠言”。知乎法务有一个“非常严谨的流程”来处理这类事。“知乎一定不能变成一个人民审判的地方。”
相比于门户网站和某些传统论坛,知乎并不喜爱利用争议性话题来提高知名度。在知乎,包括“安卓和iOS系统/小米和魅族哪个好”这种必然引发互掐的提问,知乎官方会刻意回避推荐。“(这类问题)没有提供价值,它提供大量的流动性和关注的眼球。”周源认为。
白斗斗肯定了周源处理问题的方式,在她看来,周源一直是个观察者和判断者、目标一旦明确就耐力持久的天生创业者。她认为就创业公司的发展而言,很多人比较崇尚要快跑,先做了再说。但就现实来说,周源这种能不停观察、不停从每次观察里吸取结论,并不断完善自己思维架构的人,他的决策更令团队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