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持续扩招,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同时也给高等教育质量带来了巨大冲击。本文结合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现状,分析了高等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 大众化 教育质量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1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现实状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这一方面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给高等教育带来新的问题,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备受关注。
1.1 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步入大众化阶段
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毛入学率年年攀升,从1998年的9.8%上升到2002年的15%,2008年攀升至23%。按照国际公认的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提出的标准,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步入了大众化教育的发展阶段。在2005年亚洲教育北京论坛上,教育部长周济表示,我国还将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到202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
1.2 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优势
我国的高等教育政策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不仅有利于实现教育机会平等、实现社会公平,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高等学校摆脱了“象牙塔”的思维传统,促使平民意识、职业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成为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不容忽视
数量扩张型的增长方式使得高等教育发展数量不足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数量的发展和质量的保证有时会产生矛盾。如果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的发展,就有可能降低教育质量。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以及用人单位表现出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忧。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问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以及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问题的争论此起彼伏。由于高校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连年增加,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日益突出,高校学生对教育质量及就业前景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如果不去正视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就会给学生和高等院校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并且最终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经费投入的增长赶不上扩招数量的增长
近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一直徘徊在3%左右。2002年、2005年、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分别为3.28%、2.16%和3.48%,离4%的目标仍然有很大差距。虽然普通高校经费总投入从1999年的704.23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3634.19亿元,呈现出增长趋势,但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也迅速扩张。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从1998年的108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546万人。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从1998年的360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2004万人。由此可以看到,虽然高等教育经费的总投入有了迅速增长,但是相对于迅速扩张的办学规模,生均投入变化却不大。再者,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着不平衡问题,对国家重点院校的投入远远高于对地方普通院校的投入。因此,近年来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国退民进”的呼声越来越高。
2.2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单一,质量控制弱化
高校扩招以来,人们普遍担心因高校“门槛”的降低会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其实这是一种用单一的精英化高等教育质量观来评价大众化条件下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而产生的困惑。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仍会培养出一定量的“精英”人才,但高等教育的功能在本质上已转变为为社会提供服务、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然而,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大众化的今天,具有适应性、多样性、发展性的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仍然没有完全确立起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控制重结果轻过程,这种典型的事后控制弱化了质量控制效果。高等教育质量形成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人才培养的过程如同生产产品的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全过程质量管理的要素,前道工序的质量会影响后道工序的质量。高等教育这种仅仅看重考试成绩忽视学习过程、着重于教育质量评估忽略教育质量前馈控制和过程控制的做法,已经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阻碍因素之一。
2.3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有待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定位在精英型、学术型的教育上,高等教育的质量以精英教育的标准来衡量,使评估走入了误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仍会培养出一定量的“精英”人才,但高等教育的功能在本质上已转变成为为社会提供服务、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而单一的、僵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标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限制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导致人们习惯于用研究型大学和一般本科院校的质量标准来衡量和要求各类高等院校,这显然是不适合的,是违反科学发展观和教育发展规律的。
在评估体系的确定上,存在着高等教育评估主体单一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十四条规定:“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其组织的评估。”教育部作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以此为依据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内部评估和社会评估均围绕政府评估而展开。这样,在评估中必然表现出较强的政府行为,尽管国家“鼓励学术机构、社会团体参加教育评估”,但是,由于在实际评估工作中较多地表现政府行为,因而在客观上抑制了其他评估者地位和威信的提高,而高校学生更是被排斥在评估体系之外。
3 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
3.1 确保并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首先,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有组织的教育系统不是靠口号和良好愿望来运行的,是靠资金来发展的。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政府应主动承担起投入的责任。要从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从法律上保障对高等教育的足额投入。同时,在我国目前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建立完善高等教育法规定的“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它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进一步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走多种形式办学道路,广挖社会潜力,争取社会捐助和金融机构的教育信贷的介入等等,切实解决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问题,切实改善各高等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
其次,加大对地方院校和民办高校的投入力度。以往,政府对“211”、“985”以及国家部委直属院校的财政投入相对过多,导致在投入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省属地方院校及民办高校的投入明显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经费投入在院校间的不公平性。政府和社会应转变观念,在教育资金投入上适当的向地方普通院校和民办高校上倾斜,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公平性,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3.2 增强高校质量意识,强化质量控制
第一,树立科学的多元化的质量观。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通过培养一定素质的人来满足个人、公众、经济社会以及高等教育自身对高等教育需求程度的总和。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多层次化带来教育水平的多元化,即高等教育质量不应只是一个标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应该有不同的质量标准。应根据高校自身特点结合适应性、多样性、发展性的原则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质量标准。第二,强化质量控制。教育质量有一个逐步产生和形成的过程,高质量教育的实现是经教育质量的过程管理而赢得的,而不是单靠事后对教育结果的检验来确定的。实施全过程管理就是要强化招生、课程学习、科研训练、论文写作、就业指导、学位授予等过程的各个环节的管理,严格控制每个链条上的关节点,层层把关,以确保学生培养的最终质量。第三,鼓励学生参与质量控制和评价。高等教育的质量控制不仅仅是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导师的责任,而且还是培养单位内部各个层面及广大学生共同参与的工作。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参与者,对高等教育质量有着最直接的了解,因此,鼓励学生参与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具有更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3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
评估标准的科学性。要使评估发挥其应有的效果首先要保证评估标准的科学性,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设立不同的评估标准。对政府和高校来说,在制定质量评估标准和质量体系指标方面,也应根据社会需求和高校自身的状况确定不同的质量特色要求。如对培养科研人才为主、代表国家高等教育最高水平的大学和以为地方培养急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的地方高校就不能是同一个质量标准,甚至不能是同一个质量模式。
评估主体的多元化。一是完善政府主导的综合性评估,根据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和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的要求建立起科学的分类评估办法,体现评估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发挥评估的导向作用,促进高等教育的百花齐放;二是建立和完善社会评估,调动社会参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积极性。社会评估机构要认真研究高等教育发展有关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有助于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分类评估办法,提高评估的权威性;三是完善高校自身评估,鼓励学生参与评估。要建立和加强内部的专业办学水平、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的评估,特别是要鼓励学生参与评估工作,因为学生是高校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对高等教育质量有着最深刻的体会。高校通过自我评估找问题,找解决问题办法,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蒋冀聘,徐超富等著.大众化条件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中国高等教育,2000(1).
[3]秦桂芳.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存在的问题、对策与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1).
[4]顾明远.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与质量的多样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1(9).
关键词高等教育 大众化 教育质量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1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现实状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这一方面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给高等教育带来新的问题,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备受关注。
1.1 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步入大众化阶段
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毛入学率年年攀升,从1998年的9.8%上升到2002年的15%,2008年攀升至23%。按照国际公认的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提出的标准,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步入了大众化教育的发展阶段。在2005年亚洲教育北京论坛上,教育部长周济表示,我国还将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到202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
1.2 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优势
我国的高等教育政策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不仅有利于实现教育机会平等、实现社会公平,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高等学校摆脱了“象牙塔”的思维传统,促使平民意识、职业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成为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不容忽视
数量扩张型的增长方式使得高等教育发展数量不足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数量的发展和质量的保证有时会产生矛盾。如果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的发展,就有可能降低教育质量。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以及用人单位表现出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忧。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问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以及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问题的争论此起彼伏。由于高校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连年增加,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日益突出,高校学生对教育质量及就业前景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如果不去正视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就会给学生和高等院校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并且最终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经费投入的增长赶不上扩招数量的增长
近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一直徘徊在3%左右。2002年、2005年、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分别为3.28%、2.16%和3.48%,离4%的目标仍然有很大差距。虽然普通高校经费总投入从1999年的704.23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3634.19亿元,呈现出增长趋势,但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也迅速扩张。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从1998年的108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546万人。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从1998年的360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2004万人。由此可以看到,虽然高等教育经费的总投入有了迅速增长,但是相对于迅速扩张的办学规模,生均投入变化却不大。再者,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着不平衡问题,对国家重点院校的投入远远高于对地方普通院校的投入。因此,近年来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国退民进”的呼声越来越高。
2.2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单一,质量控制弱化
高校扩招以来,人们普遍担心因高校“门槛”的降低会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其实这是一种用单一的精英化高等教育质量观来评价大众化条件下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而产生的困惑。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仍会培养出一定量的“精英”人才,但高等教育的功能在本质上已转变为为社会提供服务、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然而,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大众化的今天,具有适应性、多样性、发展性的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仍然没有完全确立起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控制重结果轻过程,这种典型的事后控制弱化了质量控制效果。高等教育质量形成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人才培养的过程如同生产产品的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全过程质量管理的要素,前道工序的质量会影响后道工序的质量。高等教育这种仅仅看重考试成绩忽视学习过程、着重于教育质量评估忽略教育质量前馈控制和过程控制的做法,已经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阻碍因素之一。
2.3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有待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定位在精英型、学术型的教育上,高等教育的质量以精英教育的标准来衡量,使评估走入了误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仍会培养出一定量的“精英”人才,但高等教育的功能在本质上已转变成为为社会提供服务、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而单一的、僵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标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限制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导致人们习惯于用研究型大学和一般本科院校的质量标准来衡量和要求各类高等院校,这显然是不适合的,是违反科学发展观和教育发展规律的。
在评估体系的确定上,存在着高等教育评估主体单一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十四条规定:“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其组织的评估。”教育部作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以此为依据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内部评估和社会评估均围绕政府评估而展开。这样,在评估中必然表现出较强的政府行为,尽管国家“鼓励学术机构、社会团体参加教育评估”,但是,由于在实际评估工作中较多地表现政府行为,因而在客观上抑制了其他评估者地位和威信的提高,而高校学生更是被排斥在评估体系之外。
3 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
3.1 确保并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首先,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有组织的教育系统不是靠口号和良好愿望来运行的,是靠资金来发展的。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政府应主动承担起投入的责任。要从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从法律上保障对高等教育的足额投入。同时,在我国目前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建立完善高等教育法规定的“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它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进一步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走多种形式办学道路,广挖社会潜力,争取社会捐助和金融机构的教育信贷的介入等等,切实解决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问题,切实改善各高等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
其次,加大对地方院校和民办高校的投入力度。以往,政府对“211”、“985”以及国家部委直属院校的财政投入相对过多,导致在投入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省属地方院校及民办高校的投入明显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经费投入在院校间的不公平性。政府和社会应转变观念,在教育资金投入上适当的向地方普通院校和民办高校上倾斜,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公平性,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3.2 增强高校质量意识,强化质量控制
第一,树立科学的多元化的质量观。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通过培养一定素质的人来满足个人、公众、经济社会以及高等教育自身对高等教育需求程度的总和。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多层次化带来教育水平的多元化,即高等教育质量不应只是一个标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应该有不同的质量标准。应根据高校自身特点结合适应性、多样性、发展性的原则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质量标准。第二,强化质量控制。教育质量有一个逐步产生和形成的过程,高质量教育的实现是经教育质量的过程管理而赢得的,而不是单靠事后对教育结果的检验来确定的。实施全过程管理就是要强化招生、课程学习、科研训练、论文写作、就业指导、学位授予等过程的各个环节的管理,严格控制每个链条上的关节点,层层把关,以确保学生培养的最终质量。第三,鼓励学生参与质量控制和评价。高等教育的质量控制不仅仅是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导师的责任,而且还是培养单位内部各个层面及广大学生共同参与的工作。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参与者,对高等教育质量有着最直接的了解,因此,鼓励学生参与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具有更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3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
评估标准的科学性。要使评估发挥其应有的效果首先要保证评估标准的科学性,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设立不同的评估标准。对政府和高校来说,在制定质量评估标准和质量体系指标方面,也应根据社会需求和高校自身的状况确定不同的质量特色要求。如对培养科研人才为主、代表国家高等教育最高水平的大学和以为地方培养急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的地方高校就不能是同一个质量标准,甚至不能是同一个质量模式。
评估主体的多元化。一是完善政府主导的综合性评估,根据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和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的要求建立起科学的分类评估办法,体现评估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发挥评估的导向作用,促进高等教育的百花齐放;二是建立和完善社会评估,调动社会参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积极性。社会评估机构要认真研究高等教育发展有关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有助于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分类评估办法,提高评估的权威性;三是完善高校自身评估,鼓励学生参与评估。要建立和加强内部的专业办学水平、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的评估,特别是要鼓励学生参与评估工作,因为学生是高校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对高等教育质量有着最深刻的体会。高校通过自我评估找问题,找解决问题办法,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蒋冀聘,徐超富等著.大众化条件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中国高等教育,2000(1).
[3]秦桂芳.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存在的问题、对策与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1).
[4]顾明远.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与质量的多样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