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在作文教学中巧妙地结合“思维导图”,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一、作文教学遇到实际问题的思考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将知识和情感通过书面语言准确地表述出来,从而满足个体的情感表达需要,即“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学生在写作时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包括遣词造句、推敲字词、凝练语言等,并且能够围绕主题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也就是布局谋篇的能力。写作困难现象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普遍存在,6%至21%的学生存在写作障碍,而且这一比例随着年级的上升呈现明显攀升的趋势。
那么,造成学生写作困难的原因到底出现在哪呢?综合来说,我们认为原因如下:
首先,从作文心理学来看,写作需要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在工作记忆中加工,并及时将加工的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写作中伴随着各种不同加工水平之间的竞争。而写作困难的原因也正是在于作者既要进行高水平加工,如确立作文的目标、进行总体计划等,又要进行低水平加工,如分配注意给拼写、标点、简单句法等。这种低水平加工与高水平加工的同时性,增加了写作时各加工水平间注意分配的难度。
再次,小学生的内在知识储备不足,加上畏难情绪,导致学生在进行作文的时候没能理清头绪,无法正确布局谋篇,出现语言表达的次序混乱等现象。
最后,传统作文教学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传统作文的教学中,老师多是强调写作技法的灌输,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写作积极性的培养,在作文教学的课堂上,师生之间也未能形成良性的互动,往往是老师“讲作文”,学生“记作文”。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生作文教学的优势
正是基于以上学生写作遇到实际困难的思考,恰当使用思维导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思维导图是对主题关系的描述,也是对主体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连接。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生作文教学中有其明显优势,表现在:
(一)“思维导图”的发散性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
思维导图的结构类似于大脑神经元网络分布图形。它往往是从一个点或者一个关键词人手,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步扩散开来,最后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又不断延伸的脉络结构图。写作时,学生可以围绕某个关键词进行自由发散,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不知道作文怎么写的难题。
(二)“思维导图”的直观形象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想象力
美国图论学者哈里有一句名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思维导图穿插使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图片和符号,能将复杂的知识体系结构直观化、图像化,帮助我们强化关键词,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学生通过认真积极的思考,可以提出具有创造性的见解或素材;然后认真筛选,比较利弊,选择最佳角度形成文字,最终达到激发学生想象力的目的。
(三)“思维导图”还可以促进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学习与合作
思维导图是一种基于大脑自然的思维方式,因此,它赋予人的思维最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教师的教常常由于教师备课只备课本不备学生,缺少了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环节,无法使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激荡,产生出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而学生的学常常由于学生在讲授的教育方式下,长期扮演被动的角色,并且面对过多的标准答案与规范,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在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学生是“第一作者”,教师是“第二作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无形中得到了巩固。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那么在具体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这一全新的思维工具呢?我们不仅要关注语言内容、理清思路、把握主要内容,更要关注言语形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这便是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作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一)教会学生利用导图系统地整理写作思路
俗话说:“未先学艺先学法。”开头难,是小学生写作文时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写作主动性。思維导图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围绕作文的主题收集、整合资源,消除“言之无物”的心理恐惧。只有学生明确了写作范围和内容,才能为写出生动的内容做好铺垫。
(二)利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丰富想象力
语文教师的职责在于激发思考,引导求知。作文的源泉来自于生活,小学生的智力又处于图像记忆的阶段,利用导图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利用思维导图确定主题、罗列素材、整理选材、构思画图,以此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周而复始,学生的思维模式得到了训练,并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思维导图越画越顺手,内容越来越丰富,作文水平也一定会越来越高。
(三)利用课堂启发式引导师生共同绘制导图,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师生共同绘制导图并完成习作,这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教师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式引导,师生共同绘制思维导图,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过于干涉学生,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完成习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总之,要将思维与作文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走出单一封闭的课堂,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作文教学遇到实际问题的思考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将知识和情感通过书面语言准确地表述出来,从而满足个体的情感表达需要,即“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学生在写作时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包括遣词造句、推敲字词、凝练语言等,并且能够围绕主题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也就是布局谋篇的能力。写作困难现象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普遍存在,6%至21%的学生存在写作障碍,而且这一比例随着年级的上升呈现明显攀升的趋势。
那么,造成学生写作困难的原因到底出现在哪呢?综合来说,我们认为原因如下:
首先,从作文心理学来看,写作需要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在工作记忆中加工,并及时将加工的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写作中伴随着各种不同加工水平之间的竞争。而写作困难的原因也正是在于作者既要进行高水平加工,如确立作文的目标、进行总体计划等,又要进行低水平加工,如分配注意给拼写、标点、简单句法等。这种低水平加工与高水平加工的同时性,增加了写作时各加工水平间注意分配的难度。
再次,小学生的内在知识储备不足,加上畏难情绪,导致学生在进行作文的时候没能理清头绪,无法正确布局谋篇,出现语言表达的次序混乱等现象。
最后,传统作文教学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传统作文的教学中,老师多是强调写作技法的灌输,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写作积极性的培养,在作文教学的课堂上,师生之间也未能形成良性的互动,往往是老师“讲作文”,学生“记作文”。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生作文教学的优势
正是基于以上学生写作遇到实际困难的思考,恰当使用思维导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思维导图是对主题关系的描述,也是对主体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连接。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生作文教学中有其明显优势,表现在:
(一)“思维导图”的发散性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
思维导图的结构类似于大脑神经元网络分布图形。它往往是从一个点或者一个关键词人手,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步扩散开来,最后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又不断延伸的脉络结构图。写作时,学生可以围绕某个关键词进行自由发散,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不知道作文怎么写的难题。
(二)“思维导图”的直观形象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想象力
美国图论学者哈里有一句名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思维导图穿插使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图片和符号,能将复杂的知识体系结构直观化、图像化,帮助我们强化关键词,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学生通过认真积极的思考,可以提出具有创造性的见解或素材;然后认真筛选,比较利弊,选择最佳角度形成文字,最终达到激发学生想象力的目的。
(三)“思维导图”还可以促进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学习与合作
思维导图是一种基于大脑自然的思维方式,因此,它赋予人的思维最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教师的教常常由于教师备课只备课本不备学生,缺少了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环节,无法使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激荡,产生出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而学生的学常常由于学生在讲授的教育方式下,长期扮演被动的角色,并且面对过多的标准答案与规范,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在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学生是“第一作者”,教师是“第二作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无形中得到了巩固。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那么在具体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这一全新的思维工具呢?我们不仅要关注语言内容、理清思路、把握主要内容,更要关注言语形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这便是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作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一)教会学生利用导图系统地整理写作思路
俗话说:“未先学艺先学法。”开头难,是小学生写作文时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写作主动性。思維导图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围绕作文的主题收集、整合资源,消除“言之无物”的心理恐惧。只有学生明确了写作范围和内容,才能为写出生动的内容做好铺垫。
(二)利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丰富想象力
语文教师的职责在于激发思考,引导求知。作文的源泉来自于生活,小学生的智力又处于图像记忆的阶段,利用导图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利用思维导图确定主题、罗列素材、整理选材、构思画图,以此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周而复始,学生的思维模式得到了训练,并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思维导图越画越顺手,内容越来越丰富,作文水平也一定会越来越高。
(三)利用课堂启发式引导师生共同绘制导图,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师生共同绘制导图并完成习作,这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教师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式引导,师生共同绘制思维导图,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过于干涉学生,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完成习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总之,要将思维与作文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走出单一封闭的课堂,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