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多余人”温兴标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乙己是鲁迅短篇小说中的经典悲剧人物,他真实地滋长于这块我们似曾相识的社会土壤上。作为一个不被收容的“多余人”,终于在看客们的笑声中脱下了长衫,自然地走向死亡。当前对于《孔乙己》中“笑”的研究已是卷帙浩繁,本文试图将看客的“笑”与孔乙己真实的“多余人”形象进行系统的比对观照。

一、 有声之笑,“多余人”的建构


  《孔乙己》1919年4月在《新青年》发表时,鲁迅先生曾作了一篇《附记》,阐明作品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阅读全文,不难发现,凉薄的外在表现的情绪逻辑点和整篇小说的结构支点都聚焦在一个字——“笑”上。
  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消失,在《孔乙己》一文中,“笑”字频繁出现,全文共出现多达14次的“笑”。这里有丁举人的狂笑,掌柜的奸笑,众人的哄笑,孩子们凑热闹的笑以及“我”附和的笑,这些“笑”一步步将孔乙己这一“多余人”形象建构起来。
  “沙聚之邦”的群体性嘲笑。一群乌合之众,没有带头人,也没有群众,有的是“人人心中皆有”的窥私心理,孔乙己成为“笑料”,成为这群人鉴赏的玩物。孔乙己的出场,就成为众人窥私下的下酒料。孔乙己一到店里,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好一个“一……都……”,直接将孔乙己推向了个体的孤独。“叫”“嚷”更是将个体的孤独带至公众的视野,形象地“吊着打”不断剥落个体的尊严,个体好不快活的“排”大钱和“满口之乎者也”,又被引入更为艰难的境地,直至在群体性的“哄笑”声中无立锥之地。
  帮闲式的个体性“追笑”。“帮闲”与帮凶不同之处在于“在血案中没有血痕,也没有血腥气的。”( 《伪自由书·帮闲发隐》)。他们绝不从肉体上将人消灭,而选用曲线的“精神杀人法 ”: 先从心理上压倒你,尊严上摧毁你,使你失去生存的理由、勇气和环境,然后请你自绝于同类。他们最擅长使用的工具就是说和笑。掌柜是孔乙己为数不多的熟人。孔乙己跌断腿后来酒店买酒,掌柜的连续追问,让孔乙己无处遁形。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这是孔乙己脱掉长衫换上破夹袄还没来得及说完的“不要取笑……”,很显然,这样的“说”与“笑”来得更为的震撼。孔乙己脱掉长衫那一刻,就已经死去了,而帮闲式的“追笑”阉割了孔乙己最后一丝的精神呼吸,自然“多余人”肉体性的死亡就为期不远了。
  孔乙己不愿脱去长衫,是幻想长衫的群体中有自己的愿景,自然短衣帮不愿收留这样的“无耻之徒”;而脱掉长衫后,短衣帮更不愿相认这样的“乞丐”给自身干净的群体抹黑,自始至终孔乙己都没有找寻到立足之地,直至在笑声中慢慢被湮没。诚然,在花样百出的“笑”声中,孔乙己这一孤苦的个体是值得泛起读者怜悯的,但或许直至最后“满口之乎者也”“排出九文大钱”的孔乙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那才是最为可悲的。

二、无声之笑,“多余人”的消解


  群体无意识的集聚,看客们对孔乙己的“笑”理所当然化,对孔乙己的屠杀光明化、群体化、戏剧化,潜藏于每个人的血液与基因深处。鲁迅嘲讽道: “假如有一个人,在路旁吐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着,不久准可以围满一堆人; 又假使有一个人,无端大叫几声,拔腿便跑,同时准可以大家都逃散。”(《花边文学·一思而行》) 看戏取乐已深入每一看客的潜意识,只要有“戏”,他们便无须组织地、自动地聚头看个究竟。
  《孔乙己》一文中关于看客们对孔乙己的描写就有多达十几处的“便”字,这是群体自发的,且这样的嘲笑是应当的,逼至死亡也是顺理成章的。如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生平最值得大家记住的名字,亦是他人自然嘲笑之余所取下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这样的说笑声已然是习以为常,当人人是帮凶时,一个不杀人的人绝对是个异类,这更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是孔乙己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便也这么过,无疑是对可有可无之人建构后最大的消解。
  个体的消解是“多余人”最终全线溃败的核心要素,尤其是自发的无意识的防卫,我们依然可以从一个简单的“便”字做分析。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便排出九文大钱。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高大的孔乙己好吃懒做是自然的,偷窃是自然的,义理强辩是自然的,自傲的排出九文大钱是自然的……孔乙己身上所发出的每个指令都沉浸在个体自我的世界里,自我建构自然意识下的“被欺凌”“被反抗”“被炫耀”“被死亡”中,而这正是一步步消磨肉体、瓦解精神的助推剂。孔乙己是孤独的个体,其孤独来自于生命的悲苦与不幸,来自于自我的劣根性,这种自我的弊病导致了他,这在当时的社会是极常见的。
  “有声之笑”成功的建构了穿着长衫的“多余人”,“无声之笑”脱去孔乙己厚厚的长衫,无不让人扼腕叹息。鲁迅用小说让我们去感念孔乙己,感念短衣幫们,感念丁举人,感念生活,直至感念自己。
  经典会常读常新,若是我们直接以时代背景出发进行解读,则很容易形成“科举制度的毒害”“看客吃人”的思维惯性。只有我们在不断地细读中,找寻独特的视角、方法、体验,发现那些被忽略的人物密码,从而领略经典潜藏的丰富意蕴,这一定会让人欣喜万分。
  [作者通联:温兴标,浙江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陈苏嫚,浙江温州市第十二中学]
其他文献
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有一句话:“真理总是朴素的,好课都是简单的。”现今,面对纷繁复杂的课堂,面对越来越丰富的网络资源,需要思考的是:语文课是否需要更多的意外呢?尤其是公开课,似乎不弄出点名堂,不出点新花招很难满足人的猎奇心理。许多老师正在这条路上艰难地探索着、思考着。常州市八校公开课,语文开设了两节同题异构课,课题为刘亮程先生的《寒风吹彻》,给了我许多思考。   此文是苏教版语文《现代散文选读》“
林志玲以良好的学识修养、甜美清丽的外貌,被媒体冠以“台湾第一名模”的称号。  虽然有着超高的人气,走红了这么多年,但林志玲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一直在努力地工作着。在2010年热播的《刺陵》全球首映礼上,主持人黄子佼突然握住林志玲的手,贴心叮嘱她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林志玲意外地眼泛泪光。在采访时,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自己的泪意是因为被大家的催泪弹打中:“大家给我的鼓励变得不一样,大家现在在说,志玲
我在窗前一直眺望远方,灰色的天空幻化成母亲的脸,我发觉我真的很想她。  记得那天,我再也无法忍受成绩失利的折磨,迷茫囚禁着我,为什么为什么所有的努力换来的都只有一份失意。泪水汹涌,我怎么努力也阻止不了它们争先恐后地蹿出我的眼眶,滑落在手背上……妈妈好几次轻轻地推门进来,又无声无息地出去,我始终紧闭双眼,不给她一点交流的机会。我开始没来由地怨恨她,怨她不像同学的父母那样是知识分子……怒火积蓄在心中,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作家吴刚写于2001年的一篇报告文学,收录在《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一书里。本县一次优质课评选中多人执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大都把本文混同于一篇一般的散文来上,仅仅关注了其文学性的语言,重点将课文中用文学语言描绘罗布泊今夕现状的部分对比着进行了品读学习,教学的落点似乎仅仅在于欣赏语言的生动,而忽视了作品中的非文学表达,忽视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忽视了报告文学的文体特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靠什么传承?我们认为,除了活态的生活习俗之外,更大程度上是要通过经典传承来实现的。因为“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其特征有三:一是具有原创性,是展现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二是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内涵丰富,对历史人生以至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三是具有超越时空的大众认同性,使人解读不尽,生命力持久。”①语文教材作为民族文化教育的载体和工具,选取了大量的经典文
陆游的《诉衷情》是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第三单元爱国词中的一篇。很多一线老师在分析情感的时候,往往从作者论的角度立意,使语文的文本分析沦为低效、无效。这种解读之所以低效,无效,就是因为它只是停留于概念式的传达和标签式的表达。孙绍振先生曾说:“文本分析之所以成为顽疾,就是因为文本内的矛盾成盲点。”我们的课堂“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因此,笔者认为,
多娜是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个图表设计员,她的生活在1994年时发生了彻底的改变。那天,42岁的多娜拿着食物回家时突然摔倒在地,她的身体左侧部分麻痹,她中风了。接下来的几个月,多娜一天要承受好几次的疾病发作,她的身体无法控制地痉挛,要么她就像个梦游者一样呆若木鸡,有时她会失去知觉。多娜变得消沉极了,几乎很少离开家。为了帮助她,多娜的丈夫给她带回来一只德国罗特威尔牧羊犬,叫潘垂。就是这只狗救了多娜的命。 
天晚欲雪,好友邀我去火锅城,说满腹心事要借火锅一涮。为着不肯做母亲,她与老公已成水火之势,欲借我这个过来人做灭火器,令我安置好女儿后速速赴约。  当初她也极力劝过我,做母亲投资太多风险太大,如果生个神童还好,当妈的里子面子全赚足了,万一生个木头木脑的呆瓜,连自己的快乐都得赔进去,实在是亏大了。那时我笑她像个人贩子,现在却觉得她句句都是金玉良言。  幼儿园门前熙熙攘攘,我牵着女儿的手,老师踌躇着,似
弹子游戏    “你们自己来,但每人只拿12个,”吉姆一边说着一边从盒子里摸出了一打弹子,“我们这里绿色的弹子比蓝色的少,而蓝色的弹子又比红色的少。所以大家拿的时候,每人红的要拿最多,绿的要拿最少。但每种颜色都要拿!”  吉姆自己这样做后,其他的男孩也都照着做。这里总共只有三种颜色的弹子,而且盒子里弹子的数量也刚好够大家拿。  “我们大伙拿法全都不一样!”乔观察了一下大家拿出的弹子说道。“只有我有
一、教学目的  1.巩固文言基础,积累论学名句。  2.了解《论语》中关于“学习”的论述,体会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3.学以致用,寻找经典与生活的对接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4.启发学生借鉴苏东坡的“八面受敌”读书法研读《论语》。  二、教学设想  1.古为今用,践行“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学观;多元对话,构建具有开放性、生成性和生活味的课堂情境。  2.将语义诠释与语言品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