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文化》2021年第3期目录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tx3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媒介与资本的巧妙融合,形成了新型的文化经济关系.本期社会关注栏目刊发三篇文章,结合不同理论,分析当前中国的粉丝文化怪象."大众情人""流量王""盗猎""虔信",媒体资本更喜欢扮演崇高性的角色,从而不再是通过简单的文化商品的生产来实现其逐利的目的,而是通过直接生产"受众"(粉丝)来维持其规模与效益."培养"忠实于自己的花钱受众,通过信念、理智和归属等社会情绪管控,完成媒体资本的使命,这一过程不再仅仅体现"支配性"与"控制性",而是更多地体现了对人的存在本身的"单一化""
期刊
《光明的摇篮》,熊月之著,上海人民出版社【推荐理由】本书深度解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上海的紧密联系,回答了历史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诞生在上海等问题,意在探寻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历史源泉.《权威专家解读中国经济发展密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中国经济大讲堂》栏目组编著,人民出版社【推荐理由】本书汇集40余位专家的精彩演讲,聚焦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从不同维度解读中国经济发展密码,展示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有助于读者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大脉络和大格局.
期刊
冯其庸先生《论〈红楼梦〉的思想》一书在《红楼梦》思想研究方面颇具建树.然而受困于传统的经由传说对《红楼梦》进行解读的局囿,其大作难以获得红学研究的新意,本文即从这一角度对其进行评析,以期对理解《红楼梦》的思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套全景展现、局部解析中华文化的读物一种深入浅出、以新视野开拓传统价值的呈现叶嘉莹《兴于微言:小词中的士人修养》厉以宁《沉沙无意却成洲:中国经济改革的文化底色》王蒙《激活儒学》陈来《儒学今读》西川《北宋:山水画乌托邦》刘宗迪《<山海经>的世界:妖怪、万物与星空》今天我们如何读懂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何建立全面认知传统文化的版图?"中华文化新读"丛书以对中华文化的前沿研究为立足点,汇聚重磅作者的原创成果,以当代视角和普及语言解读传统文化,大家写小书,国故出新知.
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士沈树忠|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赵世瑜|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教授周尚意清华附中地理高级教师唐秀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陈楸帆|果壳阅读策划人史军倾情推荐"苗德岁写给孩子的自然科学"系列·第一册出版面世科学性、文艺性、趣味性"三合一"的文笔,辅以珍贵的科普插图,讲述地球的演化史、地壳运动、生命演化、地球矿产等知识.真正的科学家为9—15岁青少年创作,具有"孩子读了不觉深,大人读了不觉浅.
期刊
一部107岁高龄文学巨匠马识途西南联大求学吋光回忆录,经典重现一本"世界记忆名录"文脉赓续、中华文明密码破译和根脉传承之作西南联大,群星闪耀,涓涓细流,泽被后世.中华文明,甲骨担当,星星之火,传薪续脉.书号:978-7-220-12178-4本书为107岁高龄的马识途所作首部甲骨文著作.书中鲜活再现了西南联大语言文字学家罗常培、唐兰、闻一多、王力、陈梦家等妙趣横生的授课场景,尤其是唐兰教授对甲骨文等研究的精髓.
期刊
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中国民生保障郑功成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践行党的宗旨和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表现,也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出发点.郑功成教授的《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中国民生保障》一书分析了新时代中国民生保障的内涵,论述了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美好生活需要,提出了新时代中国民生保障的五大核心要义,并从打赢脱贫攻坚战.
期刊
科普百科《资本论(少儿彩绘版)》李晓鹏著适读年龄:7—14岁出版时间:2018年1月《资本论(少儿彩绘版)》讲述了马克思的生平,《资本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帮助少年儿童读者了解马克思的学术体系.作者将马克思博大精深的学术体系,巧妙地转化为少年儿童能够理解、喜欢阅读的内容.生动有趣的问题,充满悬念的讲述,幽默活泼的插图,给读者全新的阅读感受.该作品曾入选2018年度中国30本好书、2018年度"中国童书榜"优秀童书、微博童书榜2017年度"主题图书".
期刊
这一期有三个诞辰主题.首先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经典性著作述评专题.作者选取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中国共产党简史》《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实践论》《矛盾论》七部著作,分别从史论、理论和思想不同角度,回顾百年来中国革命的道路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精神,论证了历史成就和发展规律.
期刊
在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转型发展进程中,我国学人创构了文化诗学.李圣传的新著《中国文化诗学:历史谱系与本土建构》对其展开集大成式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中国文化诗学研究的自觉.然而,中国文化诗学如何处理其"中国"属性,又怎样落实好"诗学"建设问题,依然是需要加以研究的重要课题,值得学界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