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评价MRI引导下聚焦超声刀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30例子宫肌瘤患者在MRI引导下聚焦超声刀进行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缓解,肌瘤体积较治疗前明显缩小,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MRI引导下聚焦超声刀治疗子宫肌瘤安全性高,近期疗效显著。
【关键词】 MRI 聚焦超声刀 治疗 子宫肌瘤
【中图分类号】 R737.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9-0250-01
子宫肌瘤在育龄期妇女中患病率达25%-44%,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无明显症状的子宫肌瘤无需进行特别处理,以定期随访观察为主。但对于具有明显症状表现的患者(如月经过多、下腹疼痛、盆腔压迫感、甚至不孕等症状)须进行治疗[1]。目前,子宫肌瘤的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聚焦超声治疗等。其中聚焦超声刀治疗是一项治疗子宫肌瘤的无创技术,本文主要评价MRI引导下聚焦超声刀(MRgFUS)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自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行MRI引导下聚焦超声刀治疗子宫肌瘤的30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均为已育妇女,年龄范围为28-46岁,平均年龄为(34.5±3.2)岁。症状均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经血淋漓不尽,甚至伴有血块,尿频等。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妇科检查、B超及MRI等检查明确诊断为子宫肌瘤,其中单发性子宫肌瘤为12例,多发性子宫肌瘤为18例;子宫肌瘤直径≤10cm;子宫肌壁间肌瘤22例,黏膜下肌瘤8例。排除条件:①带蒂肌瘤;②妊娠或有强烈妊娠愿望的女性;③MRI检查相关禁忌证;④避免广泛的腹部瘢痕不能改变超声波方向;⑤其它盆腔疾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MRI引导下聚焦超声刀治疗子宫肌瘤,手术前后操作步骤如下:
①术前备皮,留置导尿管,充盈膀胱,放置小水囊于宫腔,作为子宫内膜定位标志,建立静脉通路,患者仰卧于MRI引导下聚焦超声刀(MRgFUS)治疗床,保持身体位置制动,常规局部麻醉,给予少量止痛和镇静药物。
②治疗前经MRgFUS扫描再次对病灶进行测量和定位,评估盆腔内结构,避免治疗路径上出现障碍。
③保持最大治疗深度为12cm,标记治疗区域及周围重要组织器官并确定治疗计划。在B超定位下,以直线扫描为主,预扫平面间隔5mm,探头频率调整在0.9-1.2MHz,功率为100-160W,焦点长度为20-45mm,直径为4.5-5.5cm,能量为1500-4500J,根据治疗计划逐点进行聚焦超声刀治疗,治疗持续20-35s,然后待设备冷却。
④治疗过程中须结合MRI影像及温度图适当调整聚焦超声刀每个治疗点的位置、频率及能量,以靶组织温度达60-85℃为宜,同时保证聚焦点位于靶肌瘤内,直至完成全部目标区域的治疗。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较大的移动需要重新确定治疗计划。
⑤治疗中持续静滴,每30min用冰冻无菌盐水冲洗膀胱,治疗后立即行MRI增强扫描,了解周围组织有无损伤及肌瘤组织的血供阻断情况。
1.3 观察指标
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症状严重程度评分(SSS)评定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缓解情况;通过超声检查和肌瘤三维径线对治疗前后肌瘤体积大小和直径进行测定[2]。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采用方差齐性检验手术前后数据,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当P<0.05为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及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中未出现明显疼痛,无血尿、皮肤烫伤及临近腸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统计显示,平均每例耗时(236.88±21.93)min。
2.2 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随访情况
手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治疗前:肌瘤体积176.62±38.56cm3 ;肌瘤直径6.08±1.25cm;SSS评分:29.86±9.62,治疗后:肌瘤体积58.03±10.06cm3;肌瘤直径1.73±0.48cm;SSS评分:8.42±2.05。本研究组所有患者的肌瘤体积和肌瘤直径较治疗前明显缩小,症状严重程度评分(SSS)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MRI引导下的聚焦超声刀(MRgFUS)是将磁共振MRI与聚焦超声刀结合,利用超声波可以穿透软组织并能聚焦的物理特性,将体外电声换能器产生的超声波聚焦于肌瘤内,通过机械效应、空化效应及高温效应促使肌瘤组织变性、坏死,经过磁共振MRI监控肿瘤位置、治疗范围及靶组织内的温度变化,可精确到肌瘤组织的破坏程度和范围[3]。术前通过磁共振MRI三维图像指定精确的手术治疗计划,术中通过磁共振MRI监测及温度反馈等避开周围正常脏器组织,根据手术进展调整各种参数,术后给予磁共振MRI增强扫描评价治疗效果[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每例耗时(236.88±21.93)min,未出现异常并发症。随访6个月显示,所有患者的治疗后的肌瘤体积和肌瘤直径分别为(58.03±10.06)cm3、(1.73±0.48)cm,较治疗前(176.62±38.56)cm3、(6.08±1.25)cm明显缩小;症状严重程度评分(SSS)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说明所有患者经治疗后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从治疗后随访6个月的结果说明MRI引导下的聚焦超声刀治疗子宫肌瘤的近期疗效显著,且无需强效麻醉,仅给予少量的镇静和(或)止痛处理,治疗中疼痛小,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胡春梅. 高强度聚焦超声刀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3,04:203-204.
[2]梁松年,苏洪英,赵杨,孙文阁,吴文颖,卢涛,牛蒙,徐克. 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刀治疗子宫肌瘤一年随访评价[J]. 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03:206-210.
[3]刘爱霞. 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刀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J]. 河南医学研究,2014,05:78-79.
[4]彭晶晶,谭艳,魏东,李炎,赵正国,高辉,张涛. 高强度聚焦超声刀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研究[J]. 介入放射学杂志,2010,11:875-877.
【关键词】 MRI 聚焦超声刀 治疗 子宫肌瘤
【中图分类号】 R737.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9-0250-01
子宫肌瘤在育龄期妇女中患病率达25%-44%,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无明显症状的子宫肌瘤无需进行特别处理,以定期随访观察为主。但对于具有明显症状表现的患者(如月经过多、下腹疼痛、盆腔压迫感、甚至不孕等症状)须进行治疗[1]。目前,子宫肌瘤的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聚焦超声治疗等。其中聚焦超声刀治疗是一项治疗子宫肌瘤的无创技术,本文主要评价MRI引导下聚焦超声刀(MRgFUS)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自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行MRI引导下聚焦超声刀治疗子宫肌瘤的30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均为已育妇女,年龄范围为28-46岁,平均年龄为(34.5±3.2)岁。症状均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经血淋漓不尽,甚至伴有血块,尿频等。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妇科检查、B超及MRI等检查明确诊断为子宫肌瘤,其中单发性子宫肌瘤为12例,多发性子宫肌瘤为18例;子宫肌瘤直径≤10cm;子宫肌壁间肌瘤22例,黏膜下肌瘤8例。排除条件:①带蒂肌瘤;②妊娠或有强烈妊娠愿望的女性;③MRI检查相关禁忌证;④避免广泛的腹部瘢痕不能改变超声波方向;⑤其它盆腔疾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MRI引导下聚焦超声刀治疗子宫肌瘤,手术前后操作步骤如下:
①术前备皮,留置导尿管,充盈膀胱,放置小水囊于宫腔,作为子宫内膜定位标志,建立静脉通路,患者仰卧于MRI引导下聚焦超声刀(MRgFUS)治疗床,保持身体位置制动,常规局部麻醉,给予少量止痛和镇静药物。
②治疗前经MRgFUS扫描再次对病灶进行测量和定位,评估盆腔内结构,避免治疗路径上出现障碍。
③保持最大治疗深度为12cm,标记治疗区域及周围重要组织器官并确定治疗计划。在B超定位下,以直线扫描为主,预扫平面间隔5mm,探头频率调整在0.9-1.2MHz,功率为100-160W,焦点长度为20-45mm,直径为4.5-5.5cm,能量为1500-4500J,根据治疗计划逐点进行聚焦超声刀治疗,治疗持续20-35s,然后待设备冷却。
④治疗过程中须结合MRI影像及温度图适当调整聚焦超声刀每个治疗点的位置、频率及能量,以靶组织温度达60-85℃为宜,同时保证聚焦点位于靶肌瘤内,直至完成全部目标区域的治疗。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较大的移动需要重新确定治疗计划。
⑤治疗中持续静滴,每30min用冰冻无菌盐水冲洗膀胱,治疗后立即行MRI增强扫描,了解周围组织有无损伤及肌瘤组织的血供阻断情况。
1.3 观察指标
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症状严重程度评分(SSS)评定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缓解情况;通过超声检查和肌瘤三维径线对治疗前后肌瘤体积大小和直径进行测定[2]。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采用方差齐性检验手术前后数据,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当P<0.05为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及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中未出现明显疼痛,无血尿、皮肤烫伤及临近腸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统计显示,平均每例耗时(236.88±21.93)min。
2.2 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随访情况
手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治疗前:肌瘤体积176.62±38.56cm3 ;肌瘤直径6.08±1.25cm;SSS评分:29.86±9.62,治疗后:肌瘤体积58.03±10.06cm3;肌瘤直径1.73±0.48cm;SSS评分:8.42±2.05。本研究组所有患者的肌瘤体积和肌瘤直径较治疗前明显缩小,症状严重程度评分(SSS)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MRI引导下的聚焦超声刀(MRgFUS)是将磁共振MRI与聚焦超声刀结合,利用超声波可以穿透软组织并能聚焦的物理特性,将体外电声换能器产生的超声波聚焦于肌瘤内,通过机械效应、空化效应及高温效应促使肌瘤组织变性、坏死,经过磁共振MRI监控肿瘤位置、治疗范围及靶组织内的温度变化,可精确到肌瘤组织的破坏程度和范围[3]。术前通过磁共振MRI三维图像指定精确的手术治疗计划,术中通过磁共振MRI监测及温度反馈等避开周围正常脏器组织,根据手术进展调整各种参数,术后给予磁共振MRI增强扫描评价治疗效果[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每例耗时(236.88±21.93)min,未出现异常并发症。随访6个月显示,所有患者的治疗后的肌瘤体积和肌瘤直径分别为(58.03±10.06)cm3、(1.73±0.48)cm,较治疗前(176.62±38.56)cm3、(6.08±1.25)cm明显缩小;症状严重程度评分(SSS)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说明所有患者经治疗后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从治疗后随访6个月的结果说明MRI引导下的聚焦超声刀治疗子宫肌瘤的近期疗效显著,且无需强效麻醉,仅给予少量的镇静和(或)止痛处理,治疗中疼痛小,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胡春梅. 高强度聚焦超声刀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3,04:203-204.
[2]梁松年,苏洪英,赵杨,孙文阁,吴文颖,卢涛,牛蒙,徐克. 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刀治疗子宫肌瘤一年随访评价[J]. 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03:206-210.
[3]刘爱霞. 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刀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J]. 河南医学研究,2014,05:78-79.
[4]彭晶晶,谭艳,魏东,李炎,赵正国,高辉,张涛. 高强度聚焦超声刀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研究[J]. 介入放射学杂志,2010,11:875-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