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视域融合”教学范式导向下小学语文教学可从融合点出发,对于记叙文、说明文以及诗歌词赋等不同的文体形式,采取不同的融合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学生、文本以及师生关系问题,从延伸学生期待视域、把握教材召唤结构两个层面做出改善。
关键词:视域融合 小学语文 融合点 问题 期待视域
一.“视域融合”教学范式导向下的融合点
教学范式是一种复杂的理论系统,高度集成了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和教学方法,驱动着教师教学行为向着规范化方向发展。运行机制是组织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与方式,直观反映着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与运行动态。具体到教学活动中,其组成要素主要有教学动力与教学实践,两者之间的协同作用保障着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视域融合”教学范式导向下的运行机制,所涉及参与主体有教师、学生、课本编纂者以及文本,其中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协同关系是教学动力之源泉,亦是教学实践主要的操作范畴,这种机制可以看作是教学过程中的“线”,是保障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而对于“视域融合”教学范式导向下的融合点研究,即教学过程中的着力点与突破点,直接决定着教学有效性的高低。
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多为记叙文、说明文以及诗歌词赋,不同文体形式有着不同的运行变化特点,对应的融合点也不同。对于重点刻画人物形象的文章,融合点的把握应是在感受其外在特征的前提下,深层次触碰人物的内心世界,实现表里融合,其中需要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中承载的情感信息,形成特定的视域,一旦学生的视域与教材的视域实现统一,便是这类文章最佳的融合点;对于叙事性文章,其融合点应为事件的情与理,聚焦细节描写,引导学生深度挖掘字里行间寄托的思想情感,并理清事件的因果关系,明确事件发展主线,最后揭示文章的主题;对于写景描物文章,应采取情境融合、形神融合方式,找到情与景、形与神之间的融合点;对于说明文,则采取顺序与方法融合方式,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该类文体是如何通过特征说明事物的;对于诗词歌赋,应采取语言与意境融合方式,诗词歌赋中的语言是高度浓缩后的,是一种较高水平的艺术表达方式,通常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其教学重心应放置于语言、情感、构思以及意境上,其中语言是意境的载体,而意境又为语言渲染的结果,两者之间的融合是此类文体教学之重点。
二.“视域融合”教学范式导向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基于“视域融合”教学范式视角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索,要求教师立足于教学实际,尤其是教学中遇到的教育难题,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三方面,即:学生、文本以及师生关系,其中学生问题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规律的认知问题,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文本问题是指教师对教材的认知问题,教材只是知识的承载体,是一种教学工具,而非完全等同于知识;师生关系问题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同问题,重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因此,“视域融合”教学范式导向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研究,应紧緊围绕教师、学生以及文本三要素,以解决以上三个问题为目标,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寻求教学创新。
(一)延伸学生期待视域
重点对学生期待视域进行延伸,小学语文知识呈现出的一种多维视域,而受限于教学方式、接受能力等因素,学生实际期待或者感知到的视域往往是片面的,仅是教材所呈现视域的一小部分,这也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矛盾,同时也是教学动力之所在。而学生对视域的感知是一个动态成长的过程,其与教材呈现视域之间的矛盾长期处于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随着学生视域的提升,旧矛盾消失,新矛盾产生,并达到短时间内的平衡统一。学生实际感知视域受到期待视域的限制,因为期待视域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定向和转向功能,定向功能指的是学生在期待视域引导下,思维中会形成一条潜在的基本走向,期待视域推动学生选择与协同方向,这就是经常所说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学生思维认知、素质修养与阅读能力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般的心理力量,并引导学生产生阅读行为;转向功能指的是学生对未感知到视域表现出来的一种期待转向,本质上属于一种创新期待,能够丰富学生期待视域。期待视域在学生阅读行为中的定向与转向作用,使学生学习长期处在一个矛盾转换过程中,这种矛盾转换会催生出一种内在动力,驱动矛盾走向协同统一。可见,对学生期待视域进行延伸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实施中可延伸学生期待视域方面展开。
学生期待视域的成长与其心理发展息息相关,是一个对教材进行主动期望的心理过程,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推动的学习行为承载着一定的情感,是阅读期待延伸的心理推动力。期待视域延伸需解决的是学生期待视域与教材呈现视域之间的矛盾,解决中可通过兴趣导向,唤起学生的期待视域。首先是创设情境,这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最为直观的方法,教师通过故事、设置悬念、渲染气氛等方式,将学生带入到特定情境中,并在细节中设置一些小而有趣的问题,兼顾问题难度与启发性,培养学生思维拓展能力;其次是丰富知识表现方式,教师在教学探索中应充分利用当下前沿科技,如多媒体技术等,结合小学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教学方式创新,对于低段学生采用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等形式,以满足学生好奇心,对于高段学生采用问题驱动方式,通过设置一些学生关注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最后是多元化教学方式,以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规律为基础,有针对性设计知识呈现方式与教学内容。比如在讲授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时,可采用推测性阅读策略,即在假设与阅读中循环,带着假设去阅读,在阅读中去验证,并形成新的假设,非常适用于那些情节曲折、故事发展合乎情理而结局又出乎意料的课文,这种推测性阅读策略使学生处在一个动态的假设、推测与验证中,能够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并在验证正确后,产生成就感,而一旦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需求未被满足,便可以产生阅读欲望,即阅读驱动力,推动学生在教师提示、已阅读部分内容等情况下,产生强烈的阅读动机,并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推测故事发展。
(二)把握教材召唤结构
教材召唤结构三要素为内容、形式以及意义,开放性强,为学生发挥想象力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教材召唤结构把握中,应从以下三方面展开。首先是填补空白区域,所谓空白区域,是指文章中隐蔽的、留给读者进行想象的那部分空间,对文章空白区域的挖掘、填补,充分发挥了学生想象、联想、对比等阅读能力,学生一旦能够在脑海中再现教材场景,并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承载的创作者情感,就可以在深度、力度两个维度感知到文章意义,再加之不同学生不同的性格、不同层次的审美修养,塑造出的文本形象也是千差万别,而空白区域同时又可细分为人物语言空白、任务心理活动空白、人物肢体语言空白、结尾空白等;其次是聚焦争议点,重视学生多元化解读能力发展,通常课文争议点出现的原因有两种,一是不同学生之间在理解、认知层面的差异,二是课文本身存在的未定性,而课文争议点往往包含对人物形象、行为、文章叙事方式、蕴含思想以及写作手法五个方面,对这些争议点的分析能够提升学生课堂参与性,并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换个角度看问题”的重要性;最后是透明模糊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模糊点是由语言文字的模糊性与语文教学的特征所导致的,而对这些模糊点的挖掘、研究,能够锻炼学生思维发散能力,如《景阳冈》中的武松真的可以赤手空拳打死猛虎吗?
参考文献
[1]王庭波.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2]张明言.小学语文“视域融合”课堂教学范式探究[J].学周刊,2017(29):68-69.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第二附属小学)
关键词:视域融合 小学语文 融合点 问题 期待视域
一.“视域融合”教学范式导向下的融合点
教学范式是一种复杂的理论系统,高度集成了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和教学方法,驱动着教师教学行为向着规范化方向发展。运行机制是组织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与方式,直观反映着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与运行动态。具体到教学活动中,其组成要素主要有教学动力与教学实践,两者之间的协同作用保障着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视域融合”教学范式导向下的运行机制,所涉及参与主体有教师、学生、课本编纂者以及文本,其中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协同关系是教学动力之源泉,亦是教学实践主要的操作范畴,这种机制可以看作是教学过程中的“线”,是保障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而对于“视域融合”教学范式导向下的融合点研究,即教学过程中的着力点与突破点,直接决定着教学有效性的高低。
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多为记叙文、说明文以及诗歌词赋,不同文体形式有着不同的运行变化特点,对应的融合点也不同。对于重点刻画人物形象的文章,融合点的把握应是在感受其外在特征的前提下,深层次触碰人物的内心世界,实现表里融合,其中需要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中承载的情感信息,形成特定的视域,一旦学生的视域与教材的视域实现统一,便是这类文章最佳的融合点;对于叙事性文章,其融合点应为事件的情与理,聚焦细节描写,引导学生深度挖掘字里行间寄托的思想情感,并理清事件的因果关系,明确事件发展主线,最后揭示文章的主题;对于写景描物文章,应采取情境融合、形神融合方式,找到情与景、形与神之间的融合点;对于说明文,则采取顺序与方法融合方式,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该类文体是如何通过特征说明事物的;对于诗词歌赋,应采取语言与意境融合方式,诗词歌赋中的语言是高度浓缩后的,是一种较高水平的艺术表达方式,通常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其教学重心应放置于语言、情感、构思以及意境上,其中语言是意境的载体,而意境又为语言渲染的结果,两者之间的融合是此类文体教学之重点。
二.“视域融合”教学范式导向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基于“视域融合”教学范式视角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索,要求教师立足于教学实际,尤其是教学中遇到的教育难题,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三方面,即:学生、文本以及师生关系,其中学生问题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规律的认知问题,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文本问题是指教师对教材的认知问题,教材只是知识的承载体,是一种教学工具,而非完全等同于知识;师生关系问题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同问题,重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因此,“视域融合”教学范式导向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研究,应紧緊围绕教师、学生以及文本三要素,以解决以上三个问题为目标,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寻求教学创新。
(一)延伸学生期待视域
重点对学生期待视域进行延伸,小学语文知识呈现出的一种多维视域,而受限于教学方式、接受能力等因素,学生实际期待或者感知到的视域往往是片面的,仅是教材所呈现视域的一小部分,这也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矛盾,同时也是教学动力之所在。而学生对视域的感知是一个动态成长的过程,其与教材呈现视域之间的矛盾长期处于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随着学生视域的提升,旧矛盾消失,新矛盾产生,并达到短时间内的平衡统一。学生实际感知视域受到期待视域的限制,因为期待视域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定向和转向功能,定向功能指的是学生在期待视域引导下,思维中会形成一条潜在的基本走向,期待视域推动学生选择与协同方向,这就是经常所说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学生思维认知、素质修养与阅读能力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般的心理力量,并引导学生产生阅读行为;转向功能指的是学生对未感知到视域表现出来的一种期待转向,本质上属于一种创新期待,能够丰富学生期待视域。期待视域在学生阅读行为中的定向与转向作用,使学生学习长期处在一个矛盾转换过程中,这种矛盾转换会催生出一种内在动力,驱动矛盾走向协同统一。可见,对学生期待视域进行延伸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实施中可延伸学生期待视域方面展开。
学生期待视域的成长与其心理发展息息相关,是一个对教材进行主动期望的心理过程,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推动的学习行为承载着一定的情感,是阅读期待延伸的心理推动力。期待视域延伸需解决的是学生期待视域与教材呈现视域之间的矛盾,解决中可通过兴趣导向,唤起学生的期待视域。首先是创设情境,这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最为直观的方法,教师通过故事、设置悬念、渲染气氛等方式,将学生带入到特定情境中,并在细节中设置一些小而有趣的问题,兼顾问题难度与启发性,培养学生思维拓展能力;其次是丰富知识表现方式,教师在教学探索中应充分利用当下前沿科技,如多媒体技术等,结合小学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教学方式创新,对于低段学生采用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等形式,以满足学生好奇心,对于高段学生采用问题驱动方式,通过设置一些学生关注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最后是多元化教学方式,以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规律为基础,有针对性设计知识呈现方式与教学内容。比如在讲授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时,可采用推测性阅读策略,即在假设与阅读中循环,带着假设去阅读,在阅读中去验证,并形成新的假设,非常适用于那些情节曲折、故事发展合乎情理而结局又出乎意料的课文,这种推测性阅读策略使学生处在一个动态的假设、推测与验证中,能够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并在验证正确后,产生成就感,而一旦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需求未被满足,便可以产生阅读欲望,即阅读驱动力,推动学生在教师提示、已阅读部分内容等情况下,产生强烈的阅读动机,并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推测故事发展。
(二)把握教材召唤结构
教材召唤结构三要素为内容、形式以及意义,开放性强,为学生发挥想象力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教材召唤结构把握中,应从以下三方面展开。首先是填补空白区域,所谓空白区域,是指文章中隐蔽的、留给读者进行想象的那部分空间,对文章空白区域的挖掘、填补,充分发挥了学生想象、联想、对比等阅读能力,学生一旦能够在脑海中再现教材场景,并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承载的创作者情感,就可以在深度、力度两个维度感知到文章意义,再加之不同学生不同的性格、不同层次的审美修养,塑造出的文本形象也是千差万别,而空白区域同时又可细分为人物语言空白、任务心理活动空白、人物肢体语言空白、结尾空白等;其次是聚焦争议点,重视学生多元化解读能力发展,通常课文争议点出现的原因有两种,一是不同学生之间在理解、认知层面的差异,二是课文本身存在的未定性,而课文争议点往往包含对人物形象、行为、文章叙事方式、蕴含思想以及写作手法五个方面,对这些争议点的分析能够提升学生课堂参与性,并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换个角度看问题”的重要性;最后是透明模糊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模糊点是由语言文字的模糊性与语文教学的特征所导致的,而对这些模糊点的挖掘、研究,能够锻炼学生思维发散能力,如《景阳冈》中的武松真的可以赤手空拳打死猛虎吗?
参考文献
[1]王庭波.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2]张明言.小学语文“视域融合”课堂教学范式探究[J].学周刊,2017(29):68-69.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第二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