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和谐校园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所谓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和谐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诚信友爱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前提条件。从这个意义说,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建设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团结、友爱、融洽的同学关系,提升自身学习与创业的关键能力,促进班集体和谐发展。如何使班集体更具有凝聚力?这就需要政治辅导员正确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解决,慎重处理。也就是说,遇事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从思想上对他们进行正面引导,使学生受到教育和启发,从而培养他们与人交流沟通、和谐相处的能力。
人与人之间相处时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发生摩擦,例如:由于上课占座问题,学生李某与一同上课的另外一个班级同学张某(女)发生口角。事后,与张某同班的几名男同学为其出气,找到李某并与其发生争执,并出现肢体冲突,影响恶劣。该事件出现后,我首先对经过进行全面了解。之后对当时参与打架的学生按照学生手册的要求处理。对于事件本身的处理到此已经结束了,但是学生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通过与其他同学的谈话和学生干部的侧面了解,分析发现该事件只是一个导火索,真正的问题是预科班的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相处不和睦。如果这些矛盾不化解,处理不得当,会影响整个年级的学生关系。
我首先从事件涉及的每个学生入手:翻阅学籍表,找与他们关系比较好的学生谈话,从家庭情况等多方面了解他们的个人情况:找到同为预科的一些学生干部了解平时学生之间的相处状况。由此掌握了两类学生的特点。他们的共同点是对学校的情况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尤其同样入学方式的学生之间彼此了解,互动频繁,非常团结。不同点是预科的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较低,但是特长突出;其他的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较好,在文化课方面有一定优势。
对比这两类学生,可以看出他们学习经历不同,对大学的认识包括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也有所区别。在入学之初,除了面临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的问题,还要面对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导致在交往过程中出现摩擦。出现问题虽然很正常,但是对于很多独生子女家庭走出来的孩子来说,解决这些困扰确实是道难题。怎样通过思想工作将问题解决,帮助学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形成良好和谐的团结氛围,是摆在眼前的首要问题。
有了对学生的一定了解后,我采取了与李某等人直接对话的形式,近距离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首先帮他们认识自己,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分析矛盾的产生原因,讨论未来的发展。让他们思考如何做人,怎样与同学融洽相处,明白团结的重要性,明白集体的和谐发展才是个人发展的良好保证等。之后,这些学生也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反思。他们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查找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和一些不利于同学间团结的做法。借此契机,学生间的矛盾得以转化,同学间的联系增多,彼此加深了了解,能够和睦相处、友爱互助。在此基础上,在团活、运动会等学生活动中,我进一步为学生争取、创造更多互相了解的机会。事件涉及到的几名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还加入了系学生会。在工作中他们与其他同学和睦相处、互助合作,任务完成得很好,后来还递交了入党申请和思想汇报,表现突出的同学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其他人也平稳地度过了大学生活。
这件事也给我很深的触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小事。处理得当,就会使一切因素向积极方向发展,进而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学习。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人是复杂的,千人千面。为了使我们的工作得到很好的成效,就要随时了解我们的学生。实际上,每个时期的学生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他们各有长处,也有缺点。不同类型的学生要在同一间教室里进行学习,就需要互相包容,彼此和睦相处。但是作为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在情商提高方面机会太少,缺少与人打交道的经验,对处理这类问题没有经验。很多时候学生和家长都容易忽略在大学期间人际关系的处理,觉得他们年龄已经足够大了,自己可以处理这些问题。实际上大部分学生还比较欠缺这部分能力。大学阶段对于每个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的阶段,同时也是调整心态,树立人生观、价值观,认识社会、融入社会的阶段。有的学生虽然早已成年,但是一直在父母身边生活,没有社会经验。在大学这个环境里,同学之间除了学习上的接触,还有更多生活上的联系,就像一个小的社会,只有认清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奋斗的方向,才能顺利度过大学生活,融入社会。由于缺少经验,他们有的时候会失去目标,甚至偏离应该走的道路,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想办法帮他们渡过这个难关,从心理上、思想上帮助、引导他们,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只有经过了这道瓶颈,他们才算是正式开始了大学生活。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所有大学生都明白,党和人民对当代大学生寄予殷切期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要抓住育人这个中心,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理念。”教育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要按照人成长成才的规律,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适应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尊重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尤其是充满生机活力、具有远大理想追求、富有个性化发展潜质的青少年。我们的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的观念。”事实上,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影响不同,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有所不同,生活习惯也有所差别。要让这些个性鲜明的学生融入到共同的大学生活中,难度确实存在。如有的学生习惯早起,有的愿意睡懒觉,学生之间经常因为类似的小事发生矛盾。因此,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包容忍让是必须列入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平时的一些养成教育、感恩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想要在集体中生活,就应该学会与其他成员和睦相处,学习他人的优点,学会诚信,学会礼让,学会友爱,学会关心别人。只有这样才能使集体中每个人的利益都得到保障,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共同追求光明的前途。
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总则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规定》明确了辅导员的工作要求和职责,要求辅导员认真做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加强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指出辅导员要注重运用各种新的工作载体,特别是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努力拓展工作途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以,辅导员要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就要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掌握相关的德育与思想政治理论,具备较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和较高的政治水平,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不断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不断提高分析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要有奉献精神,品行端正,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一同成长,实现高校的育人目标。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之间和谐相处能力的前提,对整个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师生关系中既有和谐的因素,也存在着不和谐的现象。辅导员要养成与学生和谐相处的良好作风和习惯,成为新型师生关系的主导者。师生关系和谐不是单方面可以达成的。一般来说,单向交流是影响师生关系的一大弊端。尤其是当学生间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件或者出现错误时,师生间就会形成不对等的交流现象。这时候的学生大多垂头丧气地等待批评与处理,抵触情绪很严重,不利于事情的有效处理。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下,学生与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那么事情的处理就会有很大的改观或者根本不同。所以师生间良好和谐的关系更有利于辅导员开展工作,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辅导员应高度重视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到渠成。
总之,通过对学生上课争座这个事件的处理,我们发现和谐校园建设和学生之间和谐相处能力的培养涉及的因素很多,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和理解其重要性并付诸行动,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入手,细致严谨地工作,特别是深入调查研究,增强工作的针对性,经常和学生谈心,及时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那么学生间和谐相处的氛围就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气就会形成,最终实现师生双方特别是学生间和谐相处、健康发展的目标。
人与人之间相处时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发生摩擦,例如:由于上课占座问题,学生李某与一同上课的另外一个班级同学张某(女)发生口角。事后,与张某同班的几名男同学为其出气,找到李某并与其发生争执,并出现肢体冲突,影响恶劣。该事件出现后,我首先对经过进行全面了解。之后对当时参与打架的学生按照学生手册的要求处理。对于事件本身的处理到此已经结束了,但是学生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通过与其他同学的谈话和学生干部的侧面了解,分析发现该事件只是一个导火索,真正的问题是预科班的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相处不和睦。如果这些矛盾不化解,处理不得当,会影响整个年级的学生关系。
我首先从事件涉及的每个学生入手:翻阅学籍表,找与他们关系比较好的学生谈话,从家庭情况等多方面了解他们的个人情况:找到同为预科的一些学生干部了解平时学生之间的相处状况。由此掌握了两类学生的特点。他们的共同点是对学校的情况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尤其同样入学方式的学生之间彼此了解,互动频繁,非常团结。不同点是预科的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较低,但是特长突出;其他的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较好,在文化课方面有一定优势。
对比这两类学生,可以看出他们学习经历不同,对大学的认识包括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也有所区别。在入学之初,除了面临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的问题,还要面对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导致在交往过程中出现摩擦。出现问题虽然很正常,但是对于很多独生子女家庭走出来的孩子来说,解决这些困扰确实是道难题。怎样通过思想工作将问题解决,帮助学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形成良好和谐的团结氛围,是摆在眼前的首要问题。
有了对学生的一定了解后,我采取了与李某等人直接对话的形式,近距离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首先帮他们认识自己,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分析矛盾的产生原因,讨论未来的发展。让他们思考如何做人,怎样与同学融洽相处,明白团结的重要性,明白集体的和谐发展才是个人发展的良好保证等。之后,这些学生也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反思。他们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查找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和一些不利于同学间团结的做法。借此契机,学生间的矛盾得以转化,同学间的联系增多,彼此加深了了解,能够和睦相处、友爱互助。在此基础上,在团活、运动会等学生活动中,我进一步为学生争取、创造更多互相了解的机会。事件涉及到的几名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还加入了系学生会。在工作中他们与其他同学和睦相处、互助合作,任务完成得很好,后来还递交了入党申请和思想汇报,表现突出的同学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其他人也平稳地度过了大学生活。
这件事也给我很深的触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小事。处理得当,就会使一切因素向积极方向发展,进而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学习。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人是复杂的,千人千面。为了使我们的工作得到很好的成效,就要随时了解我们的学生。实际上,每个时期的学生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他们各有长处,也有缺点。不同类型的学生要在同一间教室里进行学习,就需要互相包容,彼此和睦相处。但是作为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在情商提高方面机会太少,缺少与人打交道的经验,对处理这类问题没有经验。很多时候学生和家长都容易忽略在大学期间人际关系的处理,觉得他们年龄已经足够大了,自己可以处理这些问题。实际上大部分学生还比较欠缺这部分能力。大学阶段对于每个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的阶段,同时也是调整心态,树立人生观、价值观,认识社会、融入社会的阶段。有的学生虽然早已成年,但是一直在父母身边生活,没有社会经验。在大学这个环境里,同学之间除了学习上的接触,还有更多生活上的联系,就像一个小的社会,只有认清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奋斗的方向,才能顺利度过大学生活,融入社会。由于缺少经验,他们有的时候会失去目标,甚至偏离应该走的道路,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想办法帮他们渡过这个难关,从心理上、思想上帮助、引导他们,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只有经过了这道瓶颈,他们才算是正式开始了大学生活。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所有大学生都明白,党和人民对当代大学生寄予殷切期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要抓住育人这个中心,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理念。”教育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要按照人成长成才的规律,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适应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尊重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尤其是充满生机活力、具有远大理想追求、富有个性化发展潜质的青少年。我们的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的观念。”事实上,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影响不同,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有所不同,生活习惯也有所差别。要让这些个性鲜明的学生融入到共同的大学生活中,难度确实存在。如有的学生习惯早起,有的愿意睡懒觉,学生之间经常因为类似的小事发生矛盾。因此,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包容忍让是必须列入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平时的一些养成教育、感恩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想要在集体中生活,就应该学会与其他成员和睦相处,学习他人的优点,学会诚信,学会礼让,学会友爱,学会关心别人。只有这样才能使集体中每个人的利益都得到保障,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共同追求光明的前途。
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总则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规定》明确了辅导员的工作要求和职责,要求辅导员认真做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加强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指出辅导员要注重运用各种新的工作载体,特别是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努力拓展工作途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以,辅导员要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就要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掌握相关的德育与思想政治理论,具备较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和较高的政治水平,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不断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不断提高分析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要有奉献精神,品行端正,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一同成长,实现高校的育人目标。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之间和谐相处能力的前提,对整个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师生关系中既有和谐的因素,也存在着不和谐的现象。辅导员要养成与学生和谐相处的良好作风和习惯,成为新型师生关系的主导者。师生关系和谐不是单方面可以达成的。一般来说,单向交流是影响师生关系的一大弊端。尤其是当学生间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件或者出现错误时,师生间就会形成不对等的交流现象。这时候的学生大多垂头丧气地等待批评与处理,抵触情绪很严重,不利于事情的有效处理。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下,学生与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那么事情的处理就会有很大的改观或者根本不同。所以师生间良好和谐的关系更有利于辅导员开展工作,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辅导员应高度重视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到渠成。
总之,通过对学生上课争座这个事件的处理,我们发现和谐校园建设和学生之间和谐相处能力的培养涉及的因素很多,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和理解其重要性并付诸行动,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入手,细致严谨地工作,特别是深入调查研究,增强工作的针对性,经常和学生谈心,及时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那么学生间和谐相处的氛围就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气就会形成,最终实现师生双方特别是学生间和谐相处、健康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