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我国教育领域迎来了全新的挑战,作为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学也受到了更加广泛的重视。平均数解决问题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和成长发展有着极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以下主要就优化平均数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策略展开探讨,希望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平均数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对平均数的含义形成初步认识、理解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即:平均数=总数÷总份数、对平均数解决问题解题思路和方法有一个充分的把握等。那么如何优化平均数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取得理想教学效果呢?具体如下:
一、巩固旧知,以旧带新
就平均数解决问题教学来说,它是在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等分除法的前提下展开教学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消化平均数解决问题相关知识,教师在正式教学前就可以先带领学生学习以往学习过的内容,即总数、份数以及每份数关系的相关题目。如:就“一台碾米机五小时碾米九千五百斤,请问这台碾米机平均每小时碾多少斤米?”这道问题来说,首先仔细读题,可以得知本道题目主要求的是每份数,换句话来说就是平均每小时碾多少斤米,将总数九千五百斤平均分为五份,取出其中的一份,列出相应的式子:9500÷5=1900(斤),通过这一式子,学生理解了这一知识点,即每份数等于总数除于份数。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教师继续出示以下题目:①_个少先队员去植树,一共值了三十五棵,平均每个少先队员值了几棵树?②小白两天做_道数学题,请问小白平均每天做多少道?让学生回答和补充题目。就①来说,总数是已知的,要求的是每份数,所补充的条件是份數;而②中的份数是已知的,要求的是每份数,所补充的条件是总数。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总数、份数以及每份数有一个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即每份数=总数÷份数,当已知其中两个条件时,就可以计算出另外一个数量,为学生的平均数解决问题相关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直观呈现,寻求规律
众所周知,数学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繁杂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有着一定的学习难度。对此,教师就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原本生硬、繁杂的知识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则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平均数学习当中。如:在正式教学前,教师首先邀请五名学生上台,第一位领四支铅笔,第二位领五支铅笔,第三位领两支铅笔,第四位领三支铅笔,第五位领六支铅笔。这个时候,有的学生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样的分配方法是不公平的,要求重新分配。教师把握时机,顺势抛出疑问:“现在将这些铅笔重新分配,每位学生分配数量一致,那么每个人可以分得几支?”在思考片刻后,学生明确本道题已知条件是总份数,要求的是每份数,必须补充总数,因此列出式子:4+5+2+3+6=20(支),接着求每份数,即:20÷5=4(支)。于是,教师收回铅笔,重新给五位学生平均分发四支铅笔,到最后一位学生时,正好分完。以这种直观呈现的方式,学生知道了平均数的概念,对于这类解决问题的解答规律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即:平均数=总数÷总份数。在此前提下,教师再告知学生,每个人所分得的数量一致,这样的分配方法就是平均分配,与每份数解决问题的规律是相同的,上述问题并未明确告知总数,因此首要任务就是得出总数,这样才能够顺利解答该问题。
三、把握重点,解析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对平均数解决问题规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后,教师则需要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采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课堂所学的重难点知识。而就问题来说,其中蕴藏着课堂所学的知识,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解析问题的方式深化学生理解。如:就“四年级某班第一组学生共六人,身高分别为一百三十六厘米、一百四十二厘米、一百四十厘米、一百三十五厘米、一百三十七厘米以及一百四十四厘米。求该小组学生的平均身高。”对于这一问题,教师首先应当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题目,随后得出其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明确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如要想求该小组学生平均身高,首先要知道哪些条件等,并让学生分享自身的解题步骤。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学生最终得出这样的式子:(136+142+140+135+137+144)÷6。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之所以加上括号,是因为括号里面的数量代表的是该小组学生身高的总和,必须先求出总和才能够进行下一步,如若不加上括号,按照计算法则就要先计算144÷6,这显然是错误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更加透彻的掌握。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平均数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巩固旧知,以旧带新、直观呈现,寻求规律以及把握重点,解析问题三个方面出发,以此组织学生开展平均数解决问题相关知识的学习,则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平均数的数量关系以及相关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从而更加顺利地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史翠玲.紧扣生活多法学用——小学数学四年级"求平均数"教学设计及评析[J].都市家教月刊,2016(04):240-241.
[2]张岩峰.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研究[J].新课程(小学版),2018(08):101.
[3]贺建帅.路转溪桥忽见r——以小学数学《平均数的意义》一课为例浅谈概念教学[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13):26.
◆关键词:小学数学;平均数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对平均数的含义形成初步认识、理解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即:平均数=总数÷总份数、对平均数解决问题解题思路和方法有一个充分的把握等。那么如何优化平均数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取得理想教学效果呢?具体如下:
一、巩固旧知,以旧带新
就平均数解决问题教学来说,它是在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等分除法的前提下展开教学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消化平均数解决问题相关知识,教师在正式教学前就可以先带领学生学习以往学习过的内容,即总数、份数以及每份数关系的相关题目。如:就“一台碾米机五小时碾米九千五百斤,请问这台碾米机平均每小时碾多少斤米?”这道问题来说,首先仔细读题,可以得知本道题目主要求的是每份数,换句话来说就是平均每小时碾多少斤米,将总数九千五百斤平均分为五份,取出其中的一份,列出相应的式子:9500÷5=1900(斤),通过这一式子,学生理解了这一知识点,即每份数等于总数除于份数。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教师继续出示以下题目:①_个少先队员去植树,一共值了三十五棵,平均每个少先队员值了几棵树?②小白两天做_道数学题,请问小白平均每天做多少道?让学生回答和补充题目。就①来说,总数是已知的,要求的是每份数,所补充的条件是份數;而②中的份数是已知的,要求的是每份数,所补充的条件是总数。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总数、份数以及每份数有一个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即每份数=总数÷份数,当已知其中两个条件时,就可以计算出另外一个数量,为学生的平均数解决问题相关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直观呈现,寻求规律
众所周知,数学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繁杂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有着一定的学习难度。对此,教师就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原本生硬、繁杂的知识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则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平均数学习当中。如:在正式教学前,教师首先邀请五名学生上台,第一位领四支铅笔,第二位领五支铅笔,第三位领两支铅笔,第四位领三支铅笔,第五位领六支铅笔。这个时候,有的学生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样的分配方法是不公平的,要求重新分配。教师把握时机,顺势抛出疑问:“现在将这些铅笔重新分配,每位学生分配数量一致,那么每个人可以分得几支?”在思考片刻后,学生明确本道题已知条件是总份数,要求的是每份数,必须补充总数,因此列出式子:4+5+2+3+6=20(支),接着求每份数,即:20÷5=4(支)。于是,教师收回铅笔,重新给五位学生平均分发四支铅笔,到最后一位学生时,正好分完。以这种直观呈现的方式,学生知道了平均数的概念,对于这类解决问题的解答规律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即:平均数=总数÷总份数。在此前提下,教师再告知学生,每个人所分得的数量一致,这样的分配方法就是平均分配,与每份数解决问题的规律是相同的,上述问题并未明确告知总数,因此首要任务就是得出总数,这样才能够顺利解答该问题。
三、把握重点,解析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对平均数解决问题规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后,教师则需要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采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课堂所学的重难点知识。而就问题来说,其中蕴藏着课堂所学的知识,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解析问题的方式深化学生理解。如:就“四年级某班第一组学生共六人,身高分别为一百三十六厘米、一百四十二厘米、一百四十厘米、一百三十五厘米、一百三十七厘米以及一百四十四厘米。求该小组学生的平均身高。”对于这一问题,教师首先应当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题目,随后得出其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明确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如要想求该小组学生平均身高,首先要知道哪些条件等,并让学生分享自身的解题步骤。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学生最终得出这样的式子:(136+142+140+135+137+144)÷6。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之所以加上括号,是因为括号里面的数量代表的是该小组学生身高的总和,必须先求出总和才能够进行下一步,如若不加上括号,按照计算法则就要先计算144÷6,这显然是错误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更加透彻的掌握。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平均数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巩固旧知,以旧带新、直观呈现,寻求规律以及把握重点,解析问题三个方面出发,以此组织学生开展平均数解决问题相关知识的学习,则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平均数的数量关系以及相关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从而更加顺利地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史翠玲.紧扣生活多法学用——小学数学四年级"求平均数"教学设计及评析[J].都市家教月刊,2016(04):240-241.
[2]张岩峰.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研究[J].新课程(小学版),2018(08):101.
[3]贺建帅.路转溪桥忽见r——以小学数学《平均数的意义》一课为例浅谈概念教学[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