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新课改的概念的描述,对于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叙述和该科纲要在具体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 新课改 教育目标 教育理念 教育方式
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新的课程改革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具体到实践当中,新课改到底应该怎么改?是新课改当中所存在和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新课改的基本概况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增加和更新,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当代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学生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
(一)课程目标和结构的学习。
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新课程强调要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自身整体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内容及实施。
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真正的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
(三)课程评价与管理。
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将个人的能力作为评价的标准。
二、新课改在物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下面我将《新课改》这一目标在初中的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简单阐述如下:
(一)实现学生的自我动手、自我思考的能力。
只有不断进行思考、探究,才能更深入的去学习,当前中学阶段的物理主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老师不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工作,重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比如象地磁场的探究:通过不断的探究,学生已经逐渐了解到“让小磁针排队”的方式来初步判断磁体的形状,然后再借助“立体磁感线模型板”上的小磁针群在磁体周围的空间排队,画出磁感线进而确定磁体的形状。
器材:用橡皮泥做成球形,球内包有条形磁铁一块(但学生事先不知)。小磁针,立体磁感线模型板。
教师说明:地球的磁场与该“橡皮泥球”相似。请设法探究它的磁场特性。
学生自主制定的探究计划:
第一,通过让小磁针排队,初步判断球内是何种形状的磁体?
第二,借助“立体磁感线模型板”描出“球内磁体”的磁感线,并确定磁体的形状。
由此来锻炼学生的动脑与动手能力。
现阶段物理课改明确的提出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而初中学生还缺少一定的自我构建能力,仍需教师的不断引导,最终达到基本知识与技能知识的双结合。
(二)要学会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在对“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的时候,声音音调在高低上与空气柱的长短的关系”进行研究时,可以使用笛子进行教学,通过堵住不同的按指孔,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再通过发音原理等的讲解,以此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中,可引导同学对电源电压、小灯泡的额定电压、阻值等进行辨认,进而请学生对实物电路自行进行连接,并且对实验过程中的故障进行解决,最终学生既能掌握实验方法,又对电路连接、电压辨认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然后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另一种电路连接方法来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反复地探究,用不同的方法来验证实验结论。
初中的物理实验与我们生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学生可以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在玻璃上滴上一滴水做凸透镜等,这些器材随手就可以得到,在教材中安排了很多和生活实际相关的小实验,这些实验基本都比较简单易行,受条件的限制小,易拉罐盒、塑料袋以及水杯等都能成为实验的器材,使同学们明白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之,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根据时代的变化,从新角度以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得到印证的例子,让学生学会活学活用、举一反三,逐渐提高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思考的能力。
(三)要以能力培养为前提。
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分析,该定律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第一个物理规律,学生在对此规律的学习中遇到了不少阻碍,第一,学生不重视对研究方法的學习,显得过于生疏;第二,实际生活中学到的“物体运动需要力维持”的观点阻碍了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理解。第三,缺乏足够的实验奠基,只能通过实验的推理推出。
针对上述问题,老师在讲此规律时首先将学生熟知的事实进行演示,通过比较想象,得到原来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引导学生将上述的对象、条件以及规律等进行归纳,得出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通过探究性的学习,了解条件不同运动规律也会不同,培养学生理解规律的能力。
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定律的理解,老师还要进行一系列实践活动,证明原理存在的真实性,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在进行探究性的实验时,还应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仪器并能够熟练的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
三、结论
新课改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师生间的相互交流,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性学习,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以及规律的理解,能够加快进入自主学习的轨道,转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应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能进行大胆的探讨,增强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建.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变革[J].教育学报,2008(4).
[2]王建.当代课程改革的合理性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8,(15).
[3]张友华.建立初中物理家庭实验的可行性研究[J].中小学实验装备,2009,(6).
[4]许帮正.初中物理课改实施走向探讨[J].物理教学探讨,2006,(13).
关键词 新课改 教育目标 教育理念 教育方式
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新的课程改革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具体到实践当中,新课改到底应该怎么改?是新课改当中所存在和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新课改的基本概况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增加和更新,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当代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学生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
(一)课程目标和结构的学习。
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新课程强调要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自身整体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内容及实施。
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真正的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
(三)课程评价与管理。
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将个人的能力作为评价的标准。
二、新课改在物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下面我将《新课改》这一目标在初中的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简单阐述如下:
(一)实现学生的自我动手、自我思考的能力。
只有不断进行思考、探究,才能更深入的去学习,当前中学阶段的物理主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老师不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工作,重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比如象地磁场的探究:通过不断的探究,学生已经逐渐了解到“让小磁针排队”的方式来初步判断磁体的形状,然后再借助“立体磁感线模型板”上的小磁针群在磁体周围的空间排队,画出磁感线进而确定磁体的形状。
器材:用橡皮泥做成球形,球内包有条形磁铁一块(但学生事先不知)。小磁针,立体磁感线模型板。
教师说明:地球的磁场与该“橡皮泥球”相似。请设法探究它的磁场特性。
学生自主制定的探究计划:
第一,通过让小磁针排队,初步判断球内是何种形状的磁体?
第二,借助“立体磁感线模型板”描出“球内磁体”的磁感线,并确定磁体的形状。
由此来锻炼学生的动脑与动手能力。
现阶段物理课改明确的提出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而初中学生还缺少一定的自我构建能力,仍需教师的不断引导,最终达到基本知识与技能知识的双结合。
(二)要学会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在对“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的时候,声音音调在高低上与空气柱的长短的关系”进行研究时,可以使用笛子进行教学,通过堵住不同的按指孔,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再通过发音原理等的讲解,以此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中,可引导同学对电源电压、小灯泡的额定电压、阻值等进行辨认,进而请学生对实物电路自行进行连接,并且对实验过程中的故障进行解决,最终学生既能掌握实验方法,又对电路连接、电压辨认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然后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另一种电路连接方法来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反复地探究,用不同的方法来验证实验结论。
初中的物理实验与我们生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学生可以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在玻璃上滴上一滴水做凸透镜等,这些器材随手就可以得到,在教材中安排了很多和生活实际相关的小实验,这些实验基本都比较简单易行,受条件的限制小,易拉罐盒、塑料袋以及水杯等都能成为实验的器材,使同学们明白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之,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根据时代的变化,从新角度以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得到印证的例子,让学生学会活学活用、举一反三,逐渐提高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思考的能力。
(三)要以能力培养为前提。
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分析,该定律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第一个物理规律,学生在对此规律的学习中遇到了不少阻碍,第一,学生不重视对研究方法的學习,显得过于生疏;第二,实际生活中学到的“物体运动需要力维持”的观点阻碍了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理解。第三,缺乏足够的实验奠基,只能通过实验的推理推出。
针对上述问题,老师在讲此规律时首先将学生熟知的事实进行演示,通过比较想象,得到原来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引导学生将上述的对象、条件以及规律等进行归纳,得出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通过探究性的学习,了解条件不同运动规律也会不同,培养学生理解规律的能力。
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定律的理解,老师还要进行一系列实践活动,证明原理存在的真实性,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在进行探究性的实验时,还应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仪器并能够熟练的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
三、结论
新课改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师生间的相互交流,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性学习,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以及规律的理解,能够加快进入自主学习的轨道,转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应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能进行大胆的探讨,增强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建.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变革[J].教育学报,2008(4).
[2]王建.当代课程改革的合理性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8,(15).
[3]张友华.建立初中物理家庭实验的可行性研究[J].中小学实验装备,2009,(6).
[4]许帮正.初中物理课改实施走向探讨[J].物理教学探讨,20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