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教多学主要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以教定学、大教小学、强教弱学”倾向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思想,最早于2004年由新加坡政府明确提出。它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教与学关系的深层次思考和以往教学实践的反思,并且准确地概括了当代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育的核心——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并能较科学地处理教与学在时间和空间的比例关系,强化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加强对少教多学的实践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少教多学内涵概述
少教多学的思想并不是今天才有,追本渊源,自古有之。先秦时期,孔子曾有过非常明确的阐述。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此外,《学记》中也曾有过这方面的阐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完善。”这几段有关教育的论述,都明确提出了少教。皆认为教师的任务是“道”“强”“开”,而不是事事都替学生想到了。相反,应该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思考与自己学习中不断总结学习经验,直至悟道,这才算是成功的教育。叶圣陶也曾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教让学生学会学习。到了当代,也有不少学校对少教多学进行了探索。如江苏泰兴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实验等等。
依据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融合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笔者认为:所谓少教,从时间上讲,应尽可能做到少;从内容和形式上讲,主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即从课程、教材、教学等方面一起努力,构建教学体系。其内涵主要指向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选择丰富而合适的教学内容,力求教得精当。二是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教规律、教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三是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四是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多学,从时间上讲,应尽可能让学生多学,让学生学得更主动,学得更科学,学得更有效;让学生懂得怎么学,学什么,让学生有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促使学生在这样的空间中掌握更开放、更自主、更科学的学习方式。它应是基于兴趣和情感的学习。其内涵主要关注以下方面:一是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有多样化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二是不刻意追求知识的容量,而是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获得知识的能力。三是选择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追求学习的效率和效益。如倡导学生主动预习,主动参与,主动质疑,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倡导体验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形成可持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四是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品质,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乐学。少教与多学的逻辑关系是用少教促进多学,学因教而长进,教而学而益深,核心是提质增效,教学相长。
二.少教多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少教多学,必须从课前、课中、课后整体构建语文学习。如李清照的词《声声慢》的教学。笔者执教时采取了以下流程:课前,教师为学生提供李清照的生平材料和创作背景资料,同时鼓励学生课外自行查找相关资料,为学生理解探究文本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预习题,即词人为什么“愁“?又是怎样表现“愁”?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并要求学生利用批注的方式写出自学心得。课中,学生带着自学成果和预习中的疑问走进课堂,实行生生、师生互动探究、迅速形成问题情境、掀起头脑风暴——首先,以小组或以个人为单位交流自学成果;其次,组织学生围绕交流中存在的问题作进一步讨论;最后,教师适时归纳总结,即为什么愁——亡国之恨,丧夫之痛,独处之苦;怎样表现愁——叠词、淡酒、黄花、大雁、梧桐、细雨等意象,以物写人、融情于景等。与此同时,教师还围绕学习重点和难点以及课堂生成性资源,顺势而为,对重点问题作深度探究。如对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的表达效果及淡酒、大雁等意象的理解等问题,及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争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与对话,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修正,深入问题,创新思维的火花不时闪现,尤其是对“淡酒”这个意象的理解,不少学生能将它与作者的心情、处境联系起来思考,拓展了思维的深度,课堂氛围十分活跃。课后,教师又向学生推荐了李清照其他早期作品如《如梦令》的两首《凤凰台上忆吹笛》《一剪梅》等,组织学生课外阅读鉴赏,进一步了解李清照,同时还把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对学生作了介绍,使教学的内容更加广博和厚实,达到了专题式学习之效。又如鲁迅的小说《祝福》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祥林嫂悲剧的原因,笔者课前先将封建礼教的内容及其相关资料介绍给学生,然后组织学生在课中讨论“是谁杀死了祥林嫂”。课后,要求学生用千字小论文写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整个教学把读、思、写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情感和文学积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制度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与合作、对话等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少教多学正是基于这一理念,上述案例也是基于这一考虑。由少教多学的实践过程,笔者也得出少教多学的基本要件:一是学习时间的保证;二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三是学习环境氛围,教师点拨引导的支撑;四是自我产生问题、自我努力主动解决问题;五是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基本形成。
三.少教多学应注意的问题
任何一种改革都是对传统的扬弃。因此,在实施“少教多学”的过程中应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学习的关系。从总体上讲,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般只能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和书本浅层问题,而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和书本深层问题都有赖教师的指导。指导教学要求教师要在学生发展上下功夫,要在思维的创造性上下功夫,要在教学和知识的生成性上下功夫,总而言之要体现教师的智慧。二是要处理好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关系。从课堂实践上看,接受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重要的是把两者进行有机的整合,即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任务,该接受的接受,该探究的探究,两者要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在接受学习中贯穿探究学习的精神,使学生的接受学习成为积极主动地思考和获取知识与方法的活动;在探究学习中采用接受学习的形式,使学生的探究学习成为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发现知识与方法的过程。三是教科书与课程资源的关系。在课程背景下,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而应以课程资源为教学对象。教材无疑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课程资源绝不仅仅是教材。对教师来说,教学过程也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过程,而是变成了不光是使用教材、同时也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要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个性化的解读,教材要基于教科书又要超越教科书。四是要处理好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师指导体现了教学的预设性,而学生自主学习则体现了教学的生成性。课堂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立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成志刚,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责任编校:老 猛
一.少教多学内涵概述
少教多学的思想并不是今天才有,追本渊源,自古有之。先秦时期,孔子曾有过非常明确的阐述。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此外,《学记》中也曾有过这方面的阐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完善。”这几段有关教育的论述,都明确提出了少教。皆认为教师的任务是“道”“强”“开”,而不是事事都替学生想到了。相反,应该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思考与自己学习中不断总结学习经验,直至悟道,这才算是成功的教育。叶圣陶也曾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教让学生学会学习。到了当代,也有不少学校对少教多学进行了探索。如江苏泰兴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实验等等。
依据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融合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笔者认为:所谓少教,从时间上讲,应尽可能做到少;从内容和形式上讲,主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即从课程、教材、教学等方面一起努力,构建教学体系。其内涵主要指向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选择丰富而合适的教学内容,力求教得精当。二是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教规律、教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三是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四是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多学,从时间上讲,应尽可能让学生多学,让学生学得更主动,学得更科学,学得更有效;让学生懂得怎么学,学什么,让学生有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促使学生在这样的空间中掌握更开放、更自主、更科学的学习方式。它应是基于兴趣和情感的学习。其内涵主要关注以下方面:一是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有多样化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二是不刻意追求知识的容量,而是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获得知识的能力。三是选择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追求学习的效率和效益。如倡导学生主动预习,主动参与,主动质疑,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倡导体验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形成可持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四是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品质,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乐学。少教与多学的逻辑关系是用少教促进多学,学因教而长进,教而学而益深,核心是提质增效,教学相长。
二.少教多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少教多学,必须从课前、课中、课后整体构建语文学习。如李清照的词《声声慢》的教学。笔者执教时采取了以下流程:课前,教师为学生提供李清照的生平材料和创作背景资料,同时鼓励学生课外自行查找相关资料,为学生理解探究文本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预习题,即词人为什么“愁“?又是怎样表现“愁”?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并要求学生利用批注的方式写出自学心得。课中,学生带着自学成果和预习中的疑问走进课堂,实行生生、师生互动探究、迅速形成问题情境、掀起头脑风暴——首先,以小组或以个人为单位交流自学成果;其次,组织学生围绕交流中存在的问题作进一步讨论;最后,教师适时归纳总结,即为什么愁——亡国之恨,丧夫之痛,独处之苦;怎样表现愁——叠词、淡酒、黄花、大雁、梧桐、细雨等意象,以物写人、融情于景等。与此同时,教师还围绕学习重点和难点以及课堂生成性资源,顺势而为,对重点问题作深度探究。如对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的表达效果及淡酒、大雁等意象的理解等问题,及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争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与对话,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修正,深入问题,创新思维的火花不时闪现,尤其是对“淡酒”这个意象的理解,不少学生能将它与作者的心情、处境联系起来思考,拓展了思维的深度,课堂氛围十分活跃。课后,教师又向学生推荐了李清照其他早期作品如《如梦令》的两首《凤凰台上忆吹笛》《一剪梅》等,组织学生课外阅读鉴赏,进一步了解李清照,同时还把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对学生作了介绍,使教学的内容更加广博和厚实,达到了专题式学习之效。又如鲁迅的小说《祝福》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祥林嫂悲剧的原因,笔者课前先将封建礼教的内容及其相关资料介绍给学生,然后组织学生在课中讨论“是谁杀死了祥林嫂”。课后,要求学生用千字小论文写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整个教学把读、思、写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情感和文学积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制度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与合作、对话等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少教多学正是基于这一理念,上述案例也是基于这一考虑。由少教多学的实践过程,笔者也得出少教多学的基本要件:一是学习时间的保证;二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三是学习环境氛围,教师点拨引导的支撑;四是自我产生问题、自我努力主动解决问题;五是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基本形成。
三.少教多学应注意的问题
任何一种改革都是对传统的扬弃。因此,在实施“少教多学”的过程中应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学习的关系。从总体上讲,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般只能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和书本浅层问题,而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和书本深层问题都有赖教师的指导。指导教学要求教师要在学生发展上下功夫,要在思维的创造性上下功夫,要在教学和知识的生成性上下功夫,总而言之要体现教师的智慧。二是要处理好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关系。从课堂实践上看,接受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重要的是把两者进行有机的整合,即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任务,该接受的接受,该探究的探究,两者要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在接受学习中贯穿探究学习的精神,使学生的接受学习成为积极主动地思考和获取知识与方法的活动;在探究学习中采用接受学习的形式,使学生的探究学习成为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发现知识与方法的过程。三是教科书与课程资源的关系。在课程背景下,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而应以课程资源为教学对象。教材无疑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课程资源绝不仅仅是教材。对教师来说,教学过程也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过程,而是变成了不光是使用教材、同时也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要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个性化的解读,教材要基于教科书又要超越教科书。四是要处理好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师指导体现了教学的预设性,而学生自主学习则体现了教学的生成性。课堂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立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成志刚,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责任编校:老 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