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请XXX到3号窗口取药!”上午9点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下称“北大医院")门诊大厅的发药处忙碌有序,电子提示音清晰响亮。发药处的玻璃窗口后,自动摆药机吐出一筐筐片剂药品及配药单,摆药员麻利地接下,窗口工作人员顺势递给患者。
以前,为了一张药单,患者要望眼欲穿地等待许久,摆药员也要在药架之间来回穿行。如今,摆药员只要站在自动发药机前,用小框轻轻一接,片剂药品和配药单据就直接落入筐中,发药过程得到简化。
这家由中国人自己建立起来的第一家医院,正在用IT简化诊疗过程,提升就医感受。电子病历、移动设备、医院物联网建设??越来越多的改变让就诊过程便捷起来。
诊疗管家
如果一家医院的日均门诊量近8000人次,以24小时为计算单位,这意味着每分钟要将6位病人的诊疗信息完整地录入到医院信息系统中去。如此繁重的工作量交给了新上马的电子病历。
以往,医生记录病人就诊情况需要手写完成,从登记住院信息到统计出院信息可能需要将同一份资料重记五六遍。上马的电子病历意味着医院不仅可以完善地保存、管理、传输和重现数字化的病人医疗记录,取代手写纸张病历,更意味着系统可以随时提供给医生准确的数据、警示和临床决策支持。
周国鹏是北大医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心副主任兼心外科医师,最近在他诊治心血管病人的过程中,电子病历帮了大忙。他不用再多次手写同一份病历了,与此同时,当一个病人的血脂、血压超出标准警戒线,电子病历可以马上将患者的指标反馈给他,使他更好地控制治疗的关键点。
“我真的觉得电子病历对医生的工作来说太方便了,更重要的是带给患者诊疗的安全感,比如避免感染。”在医院的诊疗过程中,很多病人感染并不是因为自身携带了病菌,而是在医院内部受到传染。为此,北大医院在电子病历的基础功能上还增加了管理功能,系统可以自动提示哪些发烧病人是可疑的院内感染病人,哪些病房感染率有异常,医护人员对发病率高的病房第一时间主动干预。电子病历给病人的诊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患者不用再担心医院的“安全”问题了。
“我们希望在慢性疾病的控制流程上,使治疗规范程序吻合我国及国际上发布的治疗指南,这是我们着重要做的工作。”周国鹏说。从病历的文字记录到关注患者治疗感受,以及充分考虑信息化给患者带来的益处,电子病历让医护人员从事务性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也给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感觉。
移动吧,PACS影像
在北大医院,医生们开始把PACS(医学影像系统)“装”进口袋。
将PACS影像、电子病历、检查检验结果通过iPad显示出来,医护人员可以随时随地调阅分析患者的CT影像、血压、用药情况、再次住院率等资料,简化了整个诊疗环节。
“你看,这是血管瘤,这是主动脉。血管瘤壁很薄,这一块如果突然膨胀、血管破裂的话,病人就很危险。”周国鹏将手指向两边一滑,iPad上的CT影像被立即放大,屏幕上的器官清晰逼真,他用手指转换不同的角度,演示着如何从各个角度对PACS影像进行立体观察。
“现在我们能通过特殊的技术算法将血管瘤的起始位置和周围关系模拟出来,而且北大医院的移动医生工作站可以将拍摄的基础CT片或核磁共振影像,通过不同层次的叠加,实现三维重现,方便手术医生在术前进行模拟操作。”周国鹏说。
移动应用应如何提高大夫的使用体验?周国鹏用两个词来总结:“好用,不麻烦!”显而易见,对于医生工作流程改进不大的信息化应用,推进起来确实是一件麻烦事。但移动设备上马后,医生不用再像从前一样眼睛盯着尺寸固定的CT片,取而代之的是随时随地用手指轻轻一点就能查看图片细节。以标准DICOM格式为例,图片放大和缩小后,清晰度不会受到丝毫影响,这一切必然会受到医生的强烈欢迎。当然将各种移动设备应用到诊疗过程中,还会涉及到诸如网络的安全性、终端产品的标准及认证等问题,仍有很多障碍需要突破。
“将电子病历、HIS系统里面的患者信息移动起来,真是件挺有意思的事!”周国鹏不断转换着iPad上的PACS影像,游刃有余地操作着。
采访手记
从柳叶刀到鼠标
很难想像,上一秒种周国鹏还穿着白大褂站在手术室里,下一秒钟他可能就来到自己的IT办公室。这间办公室里没有柳叶刀、听诊器与病人,却摆放着三台电脑和一台智能电视,以供周国鹏登录医院的内外网并随时监控医院信息化运作情况。
心外科临床医师、信息中心副主任,这是周国鹏在北大医院的两个头衔。周国鹏经常要往返于手术室、病房和医院信息科之间,这也使他可以在第一时间将临床医生的需求带给技术部门的IT工程师。周国鹏经常会将自己的意见和临床同事遇到的问题一并总结,然后转换为IT公司工程师能够理解的话语,与双方沟通解决。
采访周国鹏的前一天,恰巧他正式当选为第四届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CHIMA)委员。临床经验和IT思想在这位年轻的CHIMA委员身上交织融合。“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要以临床为导向,因为信息化服务的首要对象是病人,临床医生在工作诊疗中的切身经验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根本需求。从临床角度出发,让信息化更贴近诊疗,这是临床大夫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作用。”周国鹏说。
(文/张宇婷)
以前,为了一张药单,患者要望眼欲穿地等待许久,摆药员也要在药架之间来回穿行。如今,摆药员只要站在自动发药机前,用小框轻轻一接,片剂药品和配药单据就直接落入筐中,发药过程得到简化。
这家由中国人自己建立起来的第一家医院,正在用IT简化诊疗过程,提升就医感受。电子病历、移动设备、医院物联网建设??越来越多的改变让就诊过程便捷起来。
诊疗管家
如果一家医院的日均门诊量近8000人次,以24小时为计算单位,这意味着每分钟要将6位病人的诊疗信息完整地录入到医院信息系统中去。如此繁重的工作量交给了新上马的电子病历。
以往,医生记录病人就诊情况需要手写完成,从登记住院信息到统计出院信息可能需要将同一份资料重记五六遍。上马的电子病历意味着医院不仅可以完善地保存、管理、传输和重现数字化的病人医疗记录,取代手写纸张病历,更意味着系统可以随时提供给医生准确的数据、警示和临床决策支持。
周国鹏是北大医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心副主任兼心外科医师,最近在他诊治心血管病人的过程中,电子病历帮了大忙。他不用再多次手写同一份病历了,与此同时,当一个病人的血脂、血压超出标准警戒线,电子病历可以马上将患者的指标反馈给他,使他更好地控制治疗的关键点。
“我真的觉得电子病历对医生的工作来说太方便了,更重要的是带给患者诊疗的安全感,比如避免感染。”在医院的诊疗过程中,很多病人感染并不是因为自身携带了病菌,而是在医院内部受到传染。为此,北大医院在电子病历的基础功能上还增加了管理功能,系统可以自动提示哪些发烧病人是可疑的院内感染病人,哪些病房感染率有异常,医护人员对发病率高的病房第一时间主动干预。电子病历给病人的诊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患者不用再担心医院的“安全”问题了。
“我们希望在慢性疾病的控制流程上,使治疗规范程序吻合我国及国际上发布的治疗指南,这是我们着重要做的工作。”周国鹏说。从病历的文字记录到关注患者治疗感受,以及充分考虑信息化给患者带来的益处,电子病历让医护人员从事务性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也给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感觉。
移动吧,PACS影像
在北大医院,医生们开始把PACS(医学影像系统)“装”进口袋。
将PACS影像、电子病历、检查检验结果通过iPad显示出来,医护人员可以随时随地调阅分析患者的CT影像、血压、用药情况、再次住院率等资料,简化了整个诊疗环节。
“你看,这是血管瘤,这是主动脉。血管瘤壁很薄,这一块如果突然膨胀、血管破裂的话,病人就很危险。”周国鹏将手指向两边一滑,iPad上的CT影像被立即放大,屏幕上的器官清晰逼真,他用手指转换不同的角度,演示着如何从各个角度对PACS影像进行立体观察。
“现在我们能通过特殊的技术算法将血管瘤的起始位置和周围关系模拟出来,而且北大医院的移动医生工作站可以将拍摄的基础CT片或核磁共振影像,通过不同层次的叠加,实现三维重现,方便手术医生在术前进行模拟操作。”周国鹏说。
移动应用应如何提高大夫的使用体验?周国鹏用两个词来总结:“好用,不麻烦!”显而易见,对于医生工作流程改进不大的信息化应用,推进起来确实是一件麻烦事。但移动设备上马后,医生不用再像从前一样眼睛盯着尺寸固定的CT片,取而代之的是随时随地用手指轻轻一点就能查看图片细节。以标准DICOM格式为例,图片放大和缩小后,清晰度不会受到丝毫影响,这一切必然会受到医生的强烈欢迎。当然将各种移动设备应用到诊疗过程中,还会涉及到诸如网络的安全性、终端产品的标准及认证等问题,仍有很多障碍需要突破。
“将电子病历、HIS系统里面的患者信息移动起来,真是件挺有意思的事!”周国鹏不断转换着iPad上的PACS影像,游刃有余地操作着。
采访手记
从柳叶刀到鼠标
很难想像,上一秒种周国鹏还穿着白大褂站在手术室里,下一秒钟他可能就来到自己的IT办公室。这间办公室里没有柳叶刀、听诊器与病人,却摆放着三台电脑和一台智能电视,以供周国鹏登录医院的内外网并随时监控医院信息化运作情况。
心外科临床医师、信息中心副主任,这是周国鹏在北大医院的两个头衔。周国鹏经常要往返于手术室、病房和医院信息科之间,这也使他可以在第一时间将临床医生的需求带给技术部门的IT工程师。周国鹏经常会将自己的意见和临床同事遇到的问题一并总结,然后转换为IT公司工程师能够理解的话语,与双方沟通解决。
采访周国鹏的前一天,恰巧他正式当选为第四届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CHIMA)委员。临床经验和IT思想在这位年轻的CHIMA委员身上交织融合。“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要以临床为导向,因为信息化服务的首要对象是病人,临床医生在工作诊疗中的切身经验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根本需求。从临床角度出发,让信息化更贴近诊疗,这是临床大夫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作用。”周国鹏说。
(文/张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