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校风险管理现状综述
自上世纪末以来,为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众多国内院校迅速扩招,在校大学生骤然剧增,而与之配套管理的硬件设施等必备办学条件却相形见绌,已然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基于持续发展考虑,高校普遍着手于规模贷款、规模融资,着力基础配套建设,而又极易造成财务风险加剧。与此同时,伴随扩招规模与日俱增以及学费的相应提高,客观形成贫困学生也大量增加,在个人征信体系尚未成熟健全的纠结中,国家权衡利弊,不得不增大助学贷款扶助规模,尽管有主流积极的一面,但也难免毕业学生存在还贷风险的问题。自高校发展本体看,在经历合并、扩张规模化构建后,大学由此骤变成巨型组织现象愈演愈烈,也越来越多。 日益多变的外部环境以及日渐复杂的内部管理结构,无形导致高校风险不断凸显、逐步扩散。
二、高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概论
国内高校相关风险管理的初步研究仅限于一些个性问题的探讨。随着市场经济运行体制对高校传统产业、后勤与科研等方方面面的风险冲突逐渐显现,越发引起教育界与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有学者着手研究高校风险管理问题,相关课题也在部分省、市相继展开。但因高校风险管理相关理论研究尚处起步阶段,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与企业风险管理的雷同性。众多研究主要致力于借鉴文章,或者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直接移植过来,其中不乏斯坦福大学提出的企业风险管理全面论和"COSO”风险管控内控论等。在国内高校风险研究缺乏实际理论基础的情形下,尽管直接借鉴企业或国外一些做法不失明智之举,但高校与企业组织属性质的差异性,国内与国外高校管理体制、管理模式上的差别性,这种直接移植实际成效究竞如何,难免要打上问号。实际成效有待实践检验,外在经验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值得我们进一步做出实践反思。
(二)风险管理客观分类的复杂性。就目前而言,国内高校组织可谓复杂多变,管理风险随处可见。为此,研究者基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风险分类,基本反映出国内高校风险管理的现实境遇,主要在突出财务风险管理作文章,但往往有失其概括全面性 ,没有具体体现高校组织管理的风险特点 ,并明显带有企业风险管理的分类色采。概括来讲,高校主要来自于固定资产、战略决策风险 、财务控制、人力资源、道德责任、教学科研、行政招生、学术声誉多个领域,凸显极其复杂的特性。
(三) 专注财务风险管理的局限性。多数高校通常集中财务内控作文章,而往往对毕业生助学贷款、负债管理风险束手无策。也有学者提出,自加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入手,实行家庭、学校与银行等三方互动策略降低助学贷款的风险系数,负债风险应作为高校财务控制风险的管理核心。更有学者强调,政府应为规避高校负债风险管理的关键。作为非营利性教育组织,高校财务风险其评估与防患是一种世界性难题,现阶段国内尚未形成较为一致的研究意。对于谁是负债责任主体,目前众说纷云,在高校自身与政府之间争议不断。
三 、强化高校风险管理的深层次思考
(一) 風险研究与理论取舍。依据科学发展观,高校风险与管理研究应基于风险管理基础理论,进而分析探讨高校的组织属性风险。当代风险理论通常围绕三点研究:“其一,怎样测度与规避问题的不确定性;其二,找出有哪些不利的后果;其三,风险真相与风险真实性在哪儿。” 对此,也逐渐形成风险理论实体客观派与建构主观派两大派系。 客观实体派以为:风险具有客观不确定性,属可预测的;风险的真实性界定 ,应基于数学值的额度高低。而建构主观派则持不同观点:风险不是孤独立存在的客观实证,而是因社会文明与文化历史发展建构而成,所谓风险即是违反文但规范的具体反应。意见对峙中,尽管有少数国内将二者观点糅进高校风险理论探讨,但具体到落实问题思路而言,倾向于实体客观派观点的研究者不在少数。而事实往往出乎意料,高校隶属文化组织,多以文化的建构理论作出风险借鉴思考,不失为一种有宜的偿试,即基于社会正义与文化规范的公平视角,正确审视当下高校的风险管理则更凸显现实意义,易于掌控。
(二) 焦点探讨与领域拓展。就目前而言,高校举债比比皆是,难免会有举步维艰、捉襟见肘现象发生,致力高校财务类风险研究是不时之需、理所应当。但关注过度也未必是一件好事情,"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倘若两手只揪住一个问题不放,其它问题难免便要溜之大吉了。诸如学术风险、教学质量风险、健康与安全保障风险 ,甚至于高校高层次理念风险、使命风险已悄然而至,我们却视而不见、视若罔闻,则必成大患,后果难以想象。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高校最终使命在于育人工程,是依靠科研力量造福人类社合,在本质上是与企业单追经济利益最大化绝然不同的。因此,应该将研究高校风险管理的视角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前瞻领域,并基于历史的角度审时度势,鼎力坚守治学使命与初衷。我们不妨扪心自问,如高校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与风险荣辱与共,还是想方设法降低风险?最核心的高校风险在哪里?症结有哪些?等等。
(三) 研究方向与选择立场。纵观目前研究现状,众多数高校研究风险管理的角度均站在高校自身的角度,方向立场上也仅是就事论事,基本陷入被动尴尬的局面。应该看到,某些风险往往是社会整体风险在高校的局部直射与折射,单凭高校本身力量防范是难以奏效的。因此,我们探讨研究还必须目光高远,站在政府与其他相关社会角度分析,才能有宜于改善工作,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健康地发展。(作者单位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自上世纪末以来,为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众多国内院校迅速扩招,在校大学生骤然剧增,而与之配套管理的硬件设施等必备办学条件却相形见绌,已然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基于持续发展考虑,高校普遍着手于规模贷款、规模融资,着力基础配套建设,而又极易造成财务风险加剧。与此同时,伴随扩招规模与日俱增以及学费的相应提高,客观形成贫困学生也大量增加,在个人征信体系尚未成熟健全的纠结中,国家权衡利弊,不得不增大助学贷款扶助规模,尽管有主流积极的一面,但也难免毕业学生存在还贷风险的问题。自高校发展本体看,在经历合并、扩张规模化构建后,大学由此骤变成巨型组织现象愈演愈烈,也越来越多。 日益多变的外部环境以及日渐复杂的内部管理结构,无形导致高校风险不断凸显、逐步扩散。
二、高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概论
国内高校相关风险管理的初步研究仅限于一些个性问题的探讨。随着市场经济运行体制对高校传统产业、后勤与科研等方方面面的风险冲突逐渐显现,越发引起教育界与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有学者着手研究高校风险管理问题,相关课题也在部分省、市相继展开。但因高校风险管理相关理论研究尚处起步阶段,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与企业风险管理的雷同性。众多研究主要致力于借鉴文章,或者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直接移植过来,其中不乏斯坦福大学提出的企业风险管理全面论和"COSO”风险管控内控论等。在国内高校风险研究缺乏实际理论基础的情形下,尽管直接借鉴企业或国外一些做法不失明智之举,但高校与企业组织属性质的差异性,国内与国外高校管理体制、管理模式上的差别性,这种直接移植实际成效究竞如何,难免要打上问号。实际成效有待实践检验,外在经验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值得我们进一步做出实践反思。
(二)风险管理客观分类的复杂性。就目前而言,国内高校组织可谓复杂多变,管理风险随处可见。为此,研究者基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风险分类,基本反映出国内高校风险管理的现实境遇,主要在突出财务风险管理作文章,但往往有失其概括全面性 ,没有具体体现高校组织管理的风险特点 ,并明显带有企业风险管理的分类色采。概括来讲,高校主要来自于固定资产、战略决策风险 、财务控制、人力资源、道德责任、教学科研、行政招生、学术声誉多个领域,凸显极其复杂的特性。
(三) 专注财务风险管理的局限性。多数高校通常集中财务内控作文章,而往往对毕业生助学贷款、负债管理风险束手无策。也有学者提出,自加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入手,实行家庭、学校与银行等三方互动策略降低助学贷款的风险系数,负债风险应作为高校财务控制风险的管理核心。更有学者强调,政府应为规避高校负债风险管理的关键。作为非营利性教育组织,高校财务风险其评估与防患是一种世界性难题,现阶段国内尚未形成较为一致的研究意。对于谁是负债责任主体,目前众说纷云,在高校自身与政府之间争议不断。
三 、强化高校风险管理的深层次思考
(一) 風险研究与理论取舍。依据科学发展观,高校风险与管理研究应基于风险管理基础理论,进而分析探讨高校的组织属性风险。当代风险理论通常围绕三点研究:“其一,怎样测度与规避问题的不确定性;其二,找出有哪些不利的后果;其三,风险真相与风险真实性在哪儿。” 对此,也逐渐形成风险理论实体客观派与建构主观派两大派系。 客观实体派以为:风险具有客观不确定性,属可预测的;风险的真实性界定 ,应基于数学值的额度高低。而建构主观派则持不同观点:风险不是孤独立存在的客观实证,而是因社会文明与文化历史发展建构而成,所谓风险即是违反文但规范的具体反应。意见对峙中,尽管有少数国内将二者观点糅进高校风险理论探讨,但具体到落实问题思路而言,倾向于实体客观派观点的研究者不在少数。而事实往往出乎意料,高校隶属文化组织,多以文化的建构理论作出风险借鉴思考,不失为一种有宜的偿试,即基于社会正义与文化规范的公平视角,正确审视当下高校的风险管理则更凸显现实意义,易于掌控。
(二) 焦点探讨与领域拓展。就目前而言,高校举债比比皆是,难免会有举步维艰、捉襟见肘现象发生,致力高校财务类风险研究是不时之需、理所应当。但关注过度也未必是一件好事情,"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倘若两手只揪住一个问题不放,其它问题难免便要溜之大吉了。诸如学术风险、教学质量风险、健康与安全保障风险 ,甚至于高校高层次理念风险、使命风险已悄然而至,我们却视而不见、视若罔闻,则必成大患,后果难以想象。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高校最终使命在于育人工程,是依靠科研力量造福人类社合,在本质上是与企业单追经济利益最大化绝然不同的。因此,应该将研究高校风险管理的视角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前瞻领域,并基于历史的角度审时度势,鼎力坚守治学使命与初衷。我们不妨扪心自问,如高校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与风险荣辱与共,还是想方设法降低风险?最核心的高校风险在哪里?症结有哪些?等等。
(三) 研究方向与选择立场。纵观目前研究现状,众多数高校研究风险管理的角度均站在高校自身的角度,方向立场上也仅是就事论事,基本陷入被动尴尬的局面。应该看到,某些风险往往是社会整体风险在高校的局部直射与折射,单凭高校本身力量防范是难以奏效的。因此,我们探讨研究还必须目光高远,站在政府与其他相关社会角度分析,才能有宜于改善工作,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健康地发展。(作者单位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