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介绍美军数据链演进过程,从历史问题入手,解析出数据链发展的趋势,即数据链正在向着综合化、标准化、高速化、高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美军;数据链;趋势
0 引言
现代网络中心战的战斗力来自于信息,其代表有美军的全球信息栅格 [1]。如果把全球信息栅格比作“骨骼”,那么它的“神经中枢”就是数据链。数据鏈将美军分布于全球各地的武器平台连为一个整体,实现了它们之间的高效协同和资源共享。
通常所说的数据链就是指战术数据链。从技术上看,战术数据链依托战术无线数据通信系统,以规定的通信协议和消息格式承载格式化数据的传输;从效果上来看,数据链将传感器、指控和武器等作战要素纵横贯通,形成信息优势和决策优势,作战任务规划迅速、自动转化为了战术行动 [2]。
1 美军数据链演进历史
1.1演进关系
20世纪50年代,战术数据链首先被装备于美军地面防空系统和海军舰艇,之后逐步扩展至空中作战平台。从最早的Link-4到2003年的Link-22,美军战术数据链已衍生出7代产品[3]:50年代的Link-4用于战斗机间导航和协同指令的传输,60年代的Link-11在预警机(如E-2C、E-3)、反潜机(如P-3C)和核潜艇(如“鲟鱼”、“洛杉矶”)上广泛应用,同期的Link-11B常被安置于美陆军地面雷达站,空军和海军陆战队空中指挥中心,用于向各单位分发空中目标轨迹。70年代的Link-4A常应用于舰载机(如E-2C、F-14、F/A-18、EA-6B)和空军E-3飞机,用于传递各种管控信息。1984年的抗干扰空空链Link-4C装备于F-14。80年代,综合了Link-4A/4C/11号链的通用数据链Link-16诞生,被广泛应用于舰船、潜艇、舰载机(如E-2C、F-14D、F/A-18、EA-6B)、空军飞机(E-3、E-8、EC-130E、F-15A/B/C/D/E、F-16)、陆军防空系统、海军陆战队的飞机和防空平台。2008年的Link-22大量装备于海军航母、驱逐舰和各型舰载机。
除了主流的通用Link系列,美军还拥有装备于F-22和F-35上、兼容Link-16的TTNT数据链、分别装备于F-22和F-35上的高抗性IFDL和MADL链、陆军的有限带宽VMF可变消息格式链、海军Link-16的卫星中继S-TADIL J链、空军用于扩展JTIDS距离范围的JRE卫星链。
1.2存在的问题
1.2.1 互通问题
为特定军兵种开发的Link-4 /4A/4C和 Link-11互操作性差。为北约联合作战开发的Link-16 系统也受限于通信频段,与旧设备互通困难[3]。自Link-16后,美军注意到兼容性问题,拓展升级的Link-22,定制的VMF、S-TADIL J、JRE、TTNT、IFDL和MADL链,都向下兼容Link-16,无互通问题。
1.2.2 抗击破坏问题
早期星状网的Link-4和网状网络的Link-11容易遭受整体性破坏,此后引入分布式网状网络的Link-16则不存在中心被摧毁的可能:一旦时间基准和导航控制器遭受破坏,另一端机会自动接替被毁端机开始工作。升级的Link-22更是加入了超网和频率分集技术,网络抗毁能力进一步加强。
1.2.3 消息标准化问题
美军早期的 Link-4 /4A 和 Link-11 /11B 均独立演进,消息种类较少,多链互操作存在不少问题。此后,美军以Link-16 为蓝本制定了J系列标准。后来的Link-22、S TADIL J、VMF、TTNT等都继续沿用J系列标准,消息实现标准化统一。
1.2.4 传输速率问题
20世纪50、60年代,美军数据链数据传输速率仅有几KB/秒,至90年代初的Link-16,数据传输速率已达百KB/秒,当前,单网数据链传输速率已达MB/秒。延时方面,为满足跨平台武器控制环路的低延时要求,美军同时采用小帧和快速建立通道的方式以应对。
1.2.5 安全问题
最初的Link-4 /4A/4C均未加密,仅Link-4C 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60年代的Link-11 /11B 已采用加密。80年代末的Link-16已加入信息加密、传输加密和发射功率控制,抗干扰方面更加入了跳频、直序扩频等7项技术。此后的Link-22、TNNT均沿用了Link-16的技术。2000 年后,隐形战机F-22和F-35在Link-16原技术上还增添了高频段窄波束抗截获技术。
1.2.6 传输距离问题
使用UHF频段的Link-4A通信距离最大只有370.4km,加入HF频段后的Link-11超视距通信距离可达555.6? km,而Link-16和Link-22中还加入了中继。偏重于空军的Link-16加入了空载、卫星中继,Link-22加入的则是舰载中继。此后,卫星中继受到青睐,发展出了卫星专用战术数据链S-TADIL J和JRE,美军全球作战无障碍。???????
1.2.7 互操作问题
“烟囱式”发展的美军数据链系统存在多链路协同作战的问题。为此,美军研发了防空系统集成器(ADSI)、舰载指挥控制处理器(C2P)、多战术数据链处理器(MTP)、数据链处理器/机载数据链处理器(DLP/ ADLP)、通用链路集成处理(CLIP)以及数据链公共操作构件等一系列的集成应用产品[4]。
1.3 需求演进趋势
在统型上,数据链向综合化、统一化、灵活扩展方向发展。在时间上,数据链传输速率越来越快,向高速化方向发展。在空间上,数据链传输距离越来越远,向全球化、网络化、精确化方向发展。在生命力上,数据链网络抗毁能力越来越强、链路安全性越来越高,向高抗化方向发展。在智能化上,数据链由人工决策向机器辅助决策方向发展。
在标准化上,除单链链内消息实现了标准化外,多链集成应用产品也通过转换、屏蔽语义差异实现与任务平台的接口统一。在高速化上,除扩展至宽带、指挥、协同等更广泛的武器平台外,数据链通信媒介还拓宽至VHF、UHF、L、S、C、Ku、K、Ka 等更多波段。在智能化上,战场态势、威胁估计及数据分析操作纳入数据链信息系统以辅助决策。在高抗化上,抗干扰、低截获技术也已普遍采用,快速跳频、多频段、混合扩频、强自适应设备也在不断发展,战场频谱管理也在加强。在集成化上,开放、通用的架构,统一的多元数据处理模型,灵活、可靠的多链集成系统都得到了重视。
2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数据链本质的剖析,以美军数据链发展为蓝本,找出了数据链以问题为导向的演进路线和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US Air Force Chief Scientist.Technology Horizons-A Vision for Air Force Science & Technology During 2010-2030.USA,2010.
[2] 孙杰,刘亮.美军数据链多链集成应用研究.现代导航,2017(4):308-312.
[3] 任德锋,陶孝锋,朱厉洪,荆元利.美军战术数据链发展研究.空间电子技术,2015(3):51-54.
[4] 田万勇.美军数据链集成应用研究.物联网技术,2013,26(5):133-138.
关键词:美军;数据链;趋势
0 引言
现代网络中心战的战斗力来自于信息,其代表有美军的全球信息栅格 [1]。如果把全球信息栅格比作“骨骼”,那么它的“神经中枢”就是数据链。数据鏈将美军分布于全球各地的武器平台连为一个整体,实现了它们之间的高效协同和资源共享。
通常所说的数据链就是指战术数据链。从技术上看,战术数据链依托战术无线数据通信系统,以规定的通信协议和消息格式承载格式化数据的传输;从效果上来看,数据链将传感器、指控和武器等作战要素纵横贯通,形成信息优势和决策优势,作战任务规划迅速、自动转化为了战术行动 [2]。
1 美军数据链演进历史
1.1演进关系
20世纪50年代,战术数据链首先被装备于美军地面防空系统和海军舰艇,之后逐步扩展至空中作战平台。从最早的Link-4到2003年的Link-22,美军战术数据链已衍生出7代产品[3]:50年代的Link-4用于战斗机间导航和协同指令的传输,60年代的Link-11在预警机(如E-2C、E-3)、反潜机(如P-3C)和核潜艇(如“鲟鱼”、“洛杉矶”)上广泛应用,同期的Link-11B常被安置于美陆军地面雷达站,空军和海军陆战队空中指挥中心,用于向各单位分发空中目标轨迹。70年代的Link-4A常应用于舰载机(如E-2C、F-14、F/A-18、EA-6B)和空军E-3飞机,用于传递各种管控信息。1984年的抗干扰空空链Link-4C装备于F-14。80年代,综合了Link-4A/4C/11号链的通用数据链Link-16诞生,被广泛应用于舰船、潜艇、舰载机(如E-2C、F-14D、F/A-18、EA-6B)、空军飞机(E-3、E-8、EC-130E、F-15A/B/C/D/E、F-16)、陆军防空系统、海军陆战队的飞机和防空平台。2008年的Link-22大量装备于海军航母、驱逐舰和各型舰载机。
除了主流的通用Link系列,美军还拥有装备于F-22和F-35上、兼容Link-16的TTNT数据链、分别装备于F-22和F-35上的高抗性IFDL和MADL链、陆军的有限带宽VMF可变消息格式链、海军Link-16的卫星中继S-TADIL J链、空军用于扩展JTIDS距离范围的JRE卫星链。
1.2存在的问题
1.2.1 互通问题
为特定军兵种开发的Link-4 /4A/4C和 Link-11互操作性差。为北约联合作战开发的Link-16 系统也受限于通信频段,与旧设备互通困难[3]。自Link-16后,美军注意到兼容性问题,拓展升级的Link-22,定制的VMF、S-TADIL J、JRE、TTNT、IFDL和MADL链,都向下兼容Link-16,无互通问题。
1.2.2 抗击破坏问题
早期星状网的Link-4和网状网络的Link-11容易遭受整体性破坏,此后引入分布式网状网络的Link-16则不存在中心被摧毁的可能:一旦时间基准和导航控制器遭受破坏,另一端机会自动接替被毁端机开始工作。升级的Link-22更是加入了超网和频率分集技术,网络抗毁能力进一步加强。
1.2.3 消息标准化问题
美军早期的 Link-4 /4A 和 Link-11 /11B 均独立演进,消息种类较少,多链互操作存在不少问题。此后,美军以Link-16 为蓝本制定了J系列标准。后来的Link-22、S TADIL J、VMF、TTNT等都继续沿用J系列标准,消息实现标准化统一。
1.2.4 传输速率问题
20世纪50、60年代,美军数据链数据传输速率仅有几KB/秒,至90年代初的Link-16,数据传输速率已达百KB/秒,当前,单网数据链传输速率已达MB/秒。延时方面,为满足跨平台武器控制环路的低延时要求,美军同时采用小帧和快速建立通道的方式以应对。
1.2.5 安全问题
最初的Link-4 /4A/4C均未加密,仅Link-4C 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60年代的Link-11 /11B 已采用加密。80年代末的Link-16已加入信息加密、传输加密和发射功率控制,抗干扰方面更加入了跳频、直序扩频等7项技术。此后的Link-22、TNNT均沿用了Link-16的技术。2000 年后,隐形战机F-22和F-35在Link-16原技术上还增添了高频段窄波束抗截获技术。
1.2.6 传输距离问题
使用UHF频段的Link-4A通信距离最大只有370.4km,加入HF频段后的Link-11超视距通信距离可达555.6? km,而Link-16和Link-22中还加入了中继。偏重于空军的Link-16加入了空载、卫星中继,Link-22加入的则是舰载中继。此后,卫星中继受到青睐,发展出了卫星专用战术数据链S-TADIL J和JRE,美军全球作战无障碍。???????
1.2.7 互操作问题
“烟囱式”发展的美军数据链系统存在多链路协同作战的问题。为此,美军研发了防空系统集成器(ADSI)、舰载指挥控制处理器(C2P)、多战术数据链处理器(MTP)、数据链处理器/机载数据链处理器(DLP/ ADLP)、通用链路集成处理(CLIP)以及数据链公共操作构件等一系列的集成应用产品[4]。
1.3 需求演进趋势
在统型上,数据链向综合化、统一化、灵活扩展方向发展。在时间上,数据链传输速率越来越快,向高速化方向发展。在空间上,数据链传输距离越来越远,向全球化、网络化、精确化方向发展。在生命力上,数据链网络抗毁能力越来越强、链路安全性越来越高,向高抗化方向发展。在智能化上,数据链由人工决策向机器辅助决策方向发展。
在标准化上,除单链链内消息实现了标准化外,多链集成应用产品也通过转换、屏蔽语义差异实现与任务平台的接口统一。在高速化上,除扩展至宽带、指挥、协同等更广泛的武器平台外,数据链通信媒介还拓宽至VHF、UHF、L、S、C、Ku、K、Ka 等更多波段。在智能化上,战场态势、威胁估计及数据分析操作纳入数据链信息系统以辅助决策。在高抗化上,抗干扰、低截获技术也已普遍采用,快速跳频、多频段、混合扩频、强自适应设备也在不断发展,战场频谱管理也在加强。在集成化上,开放、通用的架构,统一的多元数据处理模型,灵活、可靠的多链集成系统都得到了重视。
2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数据链本质的剖析,以美军数据链发展为蓝本,找出了数据链以问题为导向的演进路线和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US Air Force Chief Scientist.Technology Horizons-A Vision for Air Force Science & Technology During 2010-2030.USA,2010.
[2] 孙杰,刘亮.美军数据链多链集成应用研究.现代导航,2017(4):308-312.
[3] 任德锋,陶孝锋,朱厉洪,荆元利.美军战术数据链发展研究.空间电子技术,2015(3):51-54.
[4] 田万勇.美军数据链集成应用研究.物联网技术,2013,26(5):13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