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应当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中,养成多读、多说、多写的好习惯。
[关键词]读;说;学案
目前,“课改”已由一个新名词转化成了许多新成果,洋思、杜郎口等许多课改先锋掀起了一股课改新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学案式教学”从未知到认知,从观瞻到尝试,从尝试到实践,经历了一段课堂教学改革的历程。
2008年,我校开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借鉴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的先进教学理念,开始在各学科实行学案教学,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关于语文教学中是否适合用学案,是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语文不同于理科,她需要的不仅是教授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设置悬念,以吸引学生的思想及眼球是相当重要的。一但把学案发给学生之后,这一堂课也就没有吸引他的地方了,那么很多同学就简单的认为只要把这份学案完成,这一堂课的学习任务就完成了,其实他们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语文课本身给他们带来的心灵上的愉悦和享受。由于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比较注重教案内容的落实,很容易忽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素,课堂上学生也就很少有时间思考和消化;而且由于语文知识体系的非完全系统性的特点,学生常常感到毫无头绪,学习的主动性更无从谈起 。
请看电影《美丽的大脚》主人公张美丽在北京老师初到黄土地小学听第一节课时的一个教学片断。
张美丽:(在黑板上写“千里迢迢”)北京的老师到我们这儿来,请同学们用千里召召(“迢迢”,张美丽老师语误)这个词说几句话,表达一下你们的心情。
王勇敢:夏老师千里召召从北京来,张老师把多年积攒下来的报纸给夏老师,给夏老师,上……茅房用,我们还用玉米叶子擦狗子(屁股)。
王大河:(很兴奋)夏老师,夏老师千里召召从北京来,张老师舀水给她洗脸,完了又给我们洗脸,我们好久没洗脸,完了又给驴喝水,我们,我们很高兴,驴也很高兴(生嘴里学驴叫)。
这是著名导演杨亚洲的作品《美丽的大脚》中的情节。当我第一次看这部片子时,我和影片中的夏老师一样笑的乐不可支,并记住了这个幽默的情节和学驴叫的那个孩子。但记住他不仅因为台词的幽默好笑和浓浓的陕北方言,还因为说出这句台词的那个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执着和好不容易被叫后的兴奋的表现欲望,以至于在课堂上学起了驴叫。然而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缺少的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兴奋地表现,这是为什么?
因为兴趣——他们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这是我在学案教学中逐渐发现的一点。在他们的脸上,自始至终都是一种“波澜不惊的镇定”,行动上表现出来的则是匆忙的完成学案,遇到问题只会从教学参考资料上去找答案,没有小组之间的讨论,语文课上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越来越少,就算知道也不说,实在“大难临头”被点名回答时,也说不出一句较为完整的话来,更不要说流畅的进行口语表达了。学生的棱角在一天天的做学案中被磨平,读、说、写的能力在一天天的减退。所以,哪怕时下非常流行学案,学案也被很多老师所青睐,但我仍不赞成用学案来上语文课,因为它扼杀了语文课本身的乐趣,很容易就演变成做练习和分析练习了。
我一直认为,语文教学是一门美丽的、充满诗意的艺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的学案究竟能不能将语文这门艺术的人文性发扬光大?然而,怎样才能重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长他们的能力?我的尝试是从“读”和“说”开始的。
一、以读为突破口,扩大学生的视野
前不久去公司五中听课时的情形使我眼界大开,那些学生无论从心理素质、语文素养、综合能力等方面都高出我们的学生一筹,看着学生在课堂上引经据典、侃侃而谈,真的令人汗颜。座谈时看到了他们与众不同的做法,尤其是在课外阅读方面做的相当出色。
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了课外阅读的问题,要求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这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所以,指导学生搞好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我们的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课外读物良莠混杂,学生的阅读未必“开卷有益”;过重的学案负担,使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阅读;学生对课外阅读不是作为教学任务来完成,随意性较大;缺乏相应的督促和激励,使学生容易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等等。要想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收到实效,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像对待课堂教学一样,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介入学生课外阅读的各个环节,用一套可供操作的方法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1.选书
新课标中推荐了一些经典篇目,还给教师留下了推荐的空间。我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经验,进一步有计划地开列出符合课程标准“建议”的富有特色的篇目清单。选书的前提是要求有较大的选择面,除了名著等经典书目,还要求学生留意报刊杂志,找到真正优秀的并能与学生兴趣点结合的作品。逐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保证了阅读质量。
2.指导阅读
课外阅读不能书单一开就万事大吉,不少课外阅读由于缺少了教师的指导而变成了学生的“自由阅读”,因而阅读质量不高。要提高阅读成效,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激发阅读兴趣。在课文教学之余,引导学生扩展开去,去阅读有关的书籍资料。不仅扩大了阅读面,且能引起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如教学鲁迅先生的文章,要求学生去阅读《朝花夕拾》;教学高尔基的《海燕》可以介绍学生去阅读《在人间》、《童年》等。还可以借优秀影视剧对学生产生的强烈震撼与感染,引导学生去阅读相关的名著或类似的名家名篇。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方法指导,使他们学会在课外自己阅读。我教学生学会摘抄,指导学生去写读书笔记来积累知识,让他们把零碎的知识集中起来,划归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
明确目标任务。我将阅读量的目标任务分解到一个学期的每一周,让学生逐步达到规定的要求。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对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讲,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读物可能阅读的积极性很高,而对一些虽然有意义、有价值但不感兴趣的读物却不愿顾及。只有立足于学生实际,把目标任务分解、明确,才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自觉性、自制性,保证阅读任务的顺利完成。
3.组织活动
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方法。上周的一幕让我难忘。学校要求在班级中开展“学弟子规”国学经典诵读演讲活动,我刚说完“谁想参加这次演讲活动?”后,立马就有二十几个同学举手,各个争先恐后,唯恐没有了名额。欣喜之余,不由生发感慨,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为他提供机会就会爆发。我计划在以后的教学中,陆续开展演讲比赛、朗读比赛、诗朗诵、读书心得等活动,将学生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拿到课堂上来,同学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从而更加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巩固和提升课外阅读成果。
教师要善于和敢于发现并抓住机会为学生提供舞台,营造民主气氛,鼓励他们去想象、去倾吐。学生是充满激情的火花,教师一手提着水桶,一手拿着打火机,就看你是要去浇灭它,还是点燃它。课外阅读是一个家园,我们应该会同学生共同建设好这块园地,让它成为学生心目中葱郁的绿洲。
二、以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说”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搜集与课文相关的、与自己所说话题相关的资料。学生课前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搜集资料,要远远优于教师的介绍,因为这是主动学习。自主性的学习,学生无论在思维还是在行动上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不仅锻炼了他们动手实践的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为了能在课堂上说的更好,部分学生准备了详细的资料和思路明晰的发言稿,并写了读后感。如在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时,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了搜集的成果,有的学生搜集了有关梅花的诗句,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和梅花有关的历史故事(梅妻鹤子),有的学生说到了“岁寒三友”,还有一位同学谈到了梅花给自己的启示,其中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学习梅花精神,做一个有梅花秉性的人。”……正是这样的日积月累,拓展了课堂内容,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使学生增强了各方面的能力。
“说”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我在班级中试着开展了课前三分钟演讲。试讲一段时间后觉得效果明显,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学生们也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兴趣。为了让学生有内容可讲,通常前一天布置第二天的演讲内容,如:自我介绍、我的爸爸、我的妈妈、童年趣事等,不仅让学生得到了锻炼,而且加深了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第一阶段的成功给第二阶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有了第一次的经验,鼓足了信心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第二阶段的内容是讲成语故事,这次提高了要求,不仅把故事讲清楚、明白,而且要充满感情,要有表情,学生们选出自己最拿手的故事,作好充分的准备,讲给同学听。第二次演讲时学生们就显得比较老练、镇定、有声有色、层次较为清晰,以各自的特色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至此,课前三分钟演讲成了语文课必不可少的内容。三分钟演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加强了能力训练,深受学生们的欢迎,现在已经成为学生盼上语文课的一个重要因素。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一进我校大门就能看到的一句话,我们始终秉承一个“真”字做教育。我们虽然已经起步,但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有许多的疑难和困惑。我们的学案教学尚处于毛坯房阶段,要想成为精品,需要打磨,需要创意,还需要反思,更需要走出去学习观摩,一边实践着,一边摸索着,一边思考着,一边改进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一定坚持地走下去……
[关键词]读;说;学案
目前,“课改”已由一个新名词转化成了许多新成果,洋思、杜郎口等许多课改先锋掀起了一股课改新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学案式教学”从未知到认知,从观瞻到尝试,从尝试到实践,经历了一段课堂教学改革的历程。
2008年,我校开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借鉴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的先进教学理念,开始在各学科实行学案教学,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关于语文教学中是否适合用学案,是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语文不同于理科,她需要的不仅是教授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设置悬念,以吸引学生的思想及眼球是相当重要的。一但把学案发给学生之后,这一堂课也就没有吸引他的地方了,那么很多同学就简单的认为只要把这份学案完成,这一堂课的学习任务就完成了,其实他们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语文课本身给他们带来的心灵上的愉悦和享受。由于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比较注重教案内容的落实,很容易忽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素,课堂上学生也就很少有时间思考和消化;而且由于语文知识体系的非完全系统性的特点,学生常常感到毫无头绪,学习的主动性更无从谈起 。
请看电影《美丽的大脚》主人公张美丽在北京老师初到黄土地小学听第一节课时的一个教学片断。
张美丽:(在黑板上写“千里迢迢”)北京的老师到我们这儿来,请同学们用千里召召(“迢迢”,张美丽老师语误)这个词说几句话,表达一下你们的心情。
王勇敢:夏老师千里召召从北京来,张老师把多年积攒下来的报纸给夏老师,给夏老师,上……茅房用,我们还用玉米叶子擦狗子(屁股)。
王大河:(很兴奋)夏老师,夏老师千里召召从北京来,张老师舀水给她洗脸,完了又给我们洗脸,我们好久没洗脸,完了又给驴喝水,我们,我们很高兴,驴也很高兴(生嘴里学驴叫)。
这是著名导演杨亚洲的作品《美丽的大脚》中的情节。当我第一次看这部片子时,我和影片中的夏老师一样笑的乐不可支,并记住了这个幽默的情节和学驴叫的那个孩子。但记住他不仅因为台词的幽默好笑和浓浓的陕北方言,还因为说出这句台词的那个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执着和好不容易被叫后的兴奋的表现欲望,以至于在课堂上学起了驴叫。然而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缺少的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兴奋地表现,这是为什么?
因为兴趣——他们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这是我在学案教学中逐渐发现的一点。在他们的脸上,自始至终都是一种“波澜不惊的镇定”,行动上表现出来的则是匆忙的完成学案,遇到问题只会从教学参考资料上去找答案,没有小组之间的讨论,语文课上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越来越少,就算知道也不说,实在“大难临头”被点名回答时,也说不出一句较为完整的话来,更不要说流畅的进行口语表达了。学生的棱角在一天天的做学案中被磨平,读、说、写的能力在一天天的减退。所以,哪怕时下非常流行学案,学案也被很多老师所青睐,但我仍不赞成用学案来上语文课,因为它扼杀了语文课本身的乐趣,很容易就演变成做练习和分析练习了。
我一直认为,语文教学是一门美丽的、充满诗意的艺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的学案究竟能不能将语文这门艺术的人文性发扬光大?然而,怎样才能重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长他们的能力?我的尝试是从“读”和“说”开始的。
一、以读为突破口,扩大学生的视野
前不久去公司五中听课时的情形使我眼界大开,那些学生无论从心理素质、语文素养、综合能力等方面都高出我们的学生一筹,看着学生在课堂上引经据典、侃侃而谈,真的令人汗颜。座谈时看到了他们与众不同的做法,尤其是在课外阅读方面做的相当出色。
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了课外阅读的问题,要求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这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所以,指导学生搞好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我们的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课外读物良莠混杂,学生的阅读未必“开卷有益”;过重的学案负担,使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阅读;学生对课外阅读不是作为教学任务来完成,随意性较大;缺乏相应的督促和激励,使学生容易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等等。要想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收到实效,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像对待课堂教学一样,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介入学生课外阅读的各个环节,用一套可供操作的方法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1.选书
新课标中推荐了一些经典篇目,还给教师留下了推荐的空间。我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经验,进一步有计划地开列出符合课程标准“建议”的富有特色的篇目清单。选书的前提是要求有较大的选择面,除了名著等经典书目,还要求学生留意报刊杂志,找到真正优秀的并能与学生兴趣点结合的作品。逐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保证了阅读质量。
2.指导阅读
课外阅读不能书单一开就万事大吉,不少课外阅读由于缺少了教师的指导而变成了学生的“自由阅读”,因而阅读质量不高。要提高阅读成效,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激发阅读兴趣。在课文教学之余,引导学生扩展开去,去阅读有关的书籍资料。不仅扩大了阅读面,且能引起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如教学鲁迅先生的文章,要求学生去阅读《朝花夕拾》;教学高尔基的《海燕》可以介绍学生去阅读《在人间》、《童年》等。还可以借优秀影视剧对学生产生的强烈震撼与感染,引导学生去阅读相关的名著或类似的名家名篇。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方法指导,使他们学会在课外自己阅读。我教学生学会摘抄,指导学生去写读书笔记来积累知识,让他们把零碎的知识集中起来,划归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
明确目标任务。我将阅读量的目标任务分解到一个学期的每一周,让学生逐步达到规定的要求。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对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讲,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读物可能阅读的积极性很高,而对一些虽然有意义、有价值但不感兴趣的读物却不愿顾及。只有立足于学生实际,把目标任务分解、明确,才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自觉性、自制性,保证阅读任务的顺利完成。
3.组织活动
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方法。上周的一幕让我难忘。学校要求在班级中开展“学弟子规”国学经典诵读演讲活动,我刚说完“谁想参加这次演讲活动?”后,立马就有二十几个同学举手,各个争先恐后,唯恐没有了名额。欣喜之余,不由生发感慨,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为他提供机会就会爆发。我计划在以后的教学中,陆续开展演讲比赛、朗读比赛、诗朗诵、读书心得等活动,将学生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拿到课堂上来,同学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从而更加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巩固和提升课外阅读成果。
教师要善于和敢于发现并抓住机会为学生提供舞台,营造民主气氛,鼓励他们去想象、去倾吐。学生是充满激情的火花,教师一手提着水桶,一手拿着打火机,就看你是要去浇灭它,还是点燃它。课外阅读是一个家园,我们应该会同学生共同建设好这块园地,让它成为学生心目中葱郁的绿洲。
二、以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说”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搜集与课文相关的、与自己所说话题相关的资料。学生课前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搜集资料,要远远优于教师的介绍,因为这是主动学习。自主性的学习,学生无论在思维还是在行动上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不仅锻炼了他们动手实践的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为了能在课堂上说的更好,部分学生准备了详细的资料和思路明晰的发言稿,并写了读后感。如在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时,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了搜集的成果,有的学生搜集了有关梅花的诗句,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和梅花有关的历史故事(梅妻鹤子),有的学生说到了“岁寒三友”,还有一位同学谈到了梅花给自己的启示,其中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学习梅花精神,做一个有梅花秉性的人。”……正是这样的日积月累,拓展了课堂内容,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使学生增强了各方面的能力。
“说”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我在班级中试着开展了课前三分钟演讲。试讲一段时间后觉得效果明显,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学生们也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兴趣。为了让学生有内容可讲,通常前一天布置第二天的演讲内容,如:自我介绍、我的爸爸、我的妈妈、童年趣事等,不仅让学生得到了锻炼,而且加深了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第一阶段的成功给第二阶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有了第一次的经验,鼓足了信心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第二阶段的内容是讲成语故事,这次提高了要求,不仅把故事讲清楚、明白,而且要充满感情,要有表情,学生们选出自己最拿手的故事,作好充分的准备,讲给同学听。第二次演讲时学生们就显得比较老练、镇定、有声有色、层次较为清晰,以各自的特色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至此,课前三分钟演讲成了语文课必不可少的内容。三分钟演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加强了能力训练,深受学生们的欢迎,现在已经成为学生盼上语文课的一个重要因素。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一进我校大门就能看到的一句话,我们始终秉承一个“真”字做教育。我们虽然已经起步,但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有许多的疑难和困惑。我们的学案教学尚处于毛坯房阶段,要想成为精品,需要打磨,需要创意,还需要反思,更需要走出去学习观摩,一边实践着,一边摸索着,一边思考着,一边改进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一定坚持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