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辽宁省沟壑治理模式以及取得的效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主要经验以及做法进行归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水土保持 沟壑 治理模式 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b)-0112-01
自1999年辽宁省开展沟壑治理试点工作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在水利、水保部門的大力指导下,此项工作有了较快的进展。经过积极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我省特色和特点的沟壑治理开发模式,为深入开展全省沟壑治理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加快全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1 基本情况
根据2005年第四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统计:我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42295.2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8.9%,其中沟壑侵蚀面积为2987.5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7.06%。从数量上看,全省500m以上的沟壑117026条,其中干沟38586条,支沟78461条,总长度10.56万km,沟壑面积10546.4km2,占全省总面积的7.2%,虽然沟壑侵蚀面积不大,但水土流失量所占的比例却大的惊人,在全省每年流失的1.31亿t土壤中,有80%以上由沟壑流失,而沟壑密度为0.85km/km2,植被盖度小于30%的干沟15344条,占沟壑总数的38.89%,这些沟均为发育沟,是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2 沟壑治理模式
(1)沟坡兼治,涵养水源:根据当地水土流失特点,以防风固沙、控制水蚀为目的,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在沟道治理的同时,对坡面采取水平槽整地,果树梯、台田,大面积造林栽果,同时坡耕地修建农业水平梯田。
(2)层层设防,节节控制:主要是斗、毛沟修截水壕,一般支沟修2-3道沟头防护工程,沟头防护采用蓄水型,槽内挖出土方修成梯形断面的围埂,围埂必须连上。支沟及主沟的沟沿修沟边埂,支沟内修谷坊群,主沟内修谷坊和塘坝。做到从斗、毛沟、支沟到主沟层层设防、节节控制,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
(3)围沟固沿,植物封沟:在沟头防护、截水壕及沟边埂上种植沙棘或柠条,防止沟沿扩展,以工程养植物,以植物固工程,形成一定规模的防蚀林,沟内宜林地块营造沟底防冲林及速生丰产林,乔灌结合,采用树种主要为杨树、柳树等防冲耐湿性的树种。防蚀林、护坡林和速生林连成一片,形成了保持水土的坚固防线。
(4)层层拦蓄,综合治理:对于上游集水面积较大,沟道较长,坡面植被好,水源涵养能力强、水源充足,沟道两侧面有一定数量的农田和果树,采用层层拦蓄的治理的形式。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将蓄水、保土、防洪、灌溉、养殖、交通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
3 主要做法和经验
3.1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促进沟壑治理开发工作的有效开展
多年来,我省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由于各种原因,存在坡面治理与沟壑治理不能同步问题,各地往往只注重治坡,却忽视治沟,出现了沟壑治理的短腿现象。我省要求各市县在编制年度综合治理计划时,一定要有沟壑治理专项计划。在完成年度综合治理任务时,也必须完成相应的沟壑治理任务,实行对指标控制。同时,各市县政府也十分重视,沟壑治理工作,把沟壑治理工作列入工作重要内容之一。建立建全领导岗位制和人员承包责任制。使治沟列入到工作的重要内容。
3.2 制定政策,加大投入,提供沟壑治理开发工作的可靠保证
水土保持事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沟壑治理难度大、投入高,单靠一方投资是很难取得良好效果的,采用政府投一点、集体拿一点、群众筹一点的办法,治理开发支、毛沟。另一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四荒”拍卖和个人承包等手段,将肥沟、肥坡、肥滩出让给有经济实力的个人及企事业单位,采取“谁投资、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的办法鼓励社会各届开展沟壑治理和开发利用。
3.3 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提高沟壑治理开发工作的科技水平
水土保持工程是一项利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工程,坚持重点工程和一般工程相结合的办法,主沟道采取的坝型有浆砌石直型坝、将砌石拱型坝、缓冲质浆砌石坝、铁丝笼坝、黏土均质坝等。支、毛沟采取谷坊形式有生物谷坊、土谷坊、土柳谷坊、干砌石谷坊、浆砌石谷坊以及植物封沟等措施,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低山丘陵区沟壑治理开发模式,即“V”型发展沟的“坡上乔灌草,沟底封、截闸”;“U”型扩展沟的“坡上林、果、种,沟底栏、蓄、造”。这些模式不但施工简单,而且造价低,作业安全、治理开发效果突出,实用性强,适用性广。
4 存在问题
4.1 资金不足是制约沟壑治理的主要因素
我省沟壑治理工作主要以群众投工投劳为主。治理补助标准低,沟壑治理的费用又相对坡面等其他水土流失类型区较高。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开展,群众投工的取消,以群众投劳为主的治理形式将面临更大困难,另外国家补助资金连施工材料费都无法满足,将直接制约沟壑治理进程。
4.2 沟壑治理速度缓慢、缺乏连续性
由于各方面原因,近几年沟壑治理速度进展缓慢,各地发展很不平衡,直接影响了全省水土流失的整体治理水平。有些沟壑治理缺乏连续性,沟道整体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
4.3 沟壑治理后的利用率不高
经过治理的沟壑水肥条件好,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然而,近些年由于承包人员的技术水平等原因限制,导致工程破坏现象时有发生,工程抵御强降雨能力降低,再次诱发了水土流失的恶性循环。因此,必须加强对已治理沟壑承包人保护生态意识的培训,确保沟壑治理成果长期效益的发挥。
5 今后工作打算
5.1 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沟壑治理工作的领导
沟壑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单纯的治沟工程,它包括坡耕地治理、荒地治理、沟壑治理、小型蓄排引水工程等多项治理措施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水保工程的效益,所以必须加强领导,宣传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搞好沟壑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极大地调动群众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
5.2 精心规划,严把工程质量关
对沟壑治理要因地制宜的进行综合规划,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定适宜的沟壑治理模式,且工程施工过程中,选择有资质的专业施工队伍施工,并选派技术人员现场监督和技术指导,确保工程质量。
5.3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建议启动沟壑治理专项资金,加大沟壑治理资金的投入力度,以适应我省沟壑治理需要,除此之外各地要多渠道争取资金,如吸收外资、拍卖“四荒”使用权、农户投入等。即国家投资、集体投资、个人投资相结合,内资、外资和有偿、无偿资金相结合,即防治水土流失,又兼顾开发者的经济利益。
5.4 保持治理的连续性
对沟壑治理小流域应进行连续治理,确保配套设施及时到位,保证水保工程“三大”效益的发挥。
关键词:水土保持 沟壑 治理模式 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b)-0112-01
自1999年辽宁省开展沟壑治理试点工作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在水利、水保部門的大力指导下,此项工作有了较快的进展。经过积极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我省特色和特点的沟壑治理开发模式,为深入开展全省沟壑治理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加快全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1 基本情况
根据2005年第四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统计:我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42295.2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8.9%,其中沟壑侵蚀面积为2987.5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7.06%。从数量上看,全省500m以上的沟壑117026条,其中干沟38586条,支沟78461条,总长度10.56万km,沟壑面积10546.4km2,占全省总面积的7.2%,虽然沟壑侵蚀面积不大,但水土流失量所占的比例却大的惊人,在全省每年流失的1.31亿t土壤中,有80%以上由沟壑流失,而沟壑密度为0.85km/km2,植被盖度小于30%的干沟15344条,占沟壑总数的38.89%,这些沟均为发育沟,是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2 沟壑治理模式
(1)沟坡兼治,涵养水源:根据当地水土流失特点,以防风固沙、控制水蚀为目的,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在沟道治理的同时,对坡面采取水平槽整地,果树梯、台田,大面积造林栽果,同时坡耕地修建农业水平梯田。
(2)层层设防,节节控制:主要是斗、毛沟修截水壕,一般支沟修2-3道沟头防护工程,沟头防护采用蓄水型,槽内挖出土方修成梯形断面的围埂,围埂必须连上。支沟及主沟的沟沿修沟边埂,支沟内修谷坊群,主沟内修谷坊和塘坝。做到从斗、毛沟、支沟到主沟层层设防、节节控制,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
(3)围沟固沿,植物封沟:在沟头防护、截水壕及沟边埂上种植沙棘或柠条,防止沟沿扩展,以工程养植物,以植物固工程,形成一定规模的防蚀林,沟内宜林地块营造沟底防冲林及速生丰产林,乔灌结合,采用树种主要为杨树、柳树等防冲耐湿性的树种。防蚀林、护坡林和速生林连成一片,形成了保持水土的坚固防线。
(4)层层拦蓄,综合治理:对于上游集水面积较大,沟道较长,坡面植被好,水源涵养能力强、水源充足,沟道两侧面有一定数量的农田和果树,采用层层拦蓄的治理的形式。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将蓄水、保土、防洪、灌溉、养殖、交通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
3 主要做法和经验
3.1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促进沟壑治理开发工作的有效开展
多年来,我省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由于各种原因,存在坡面治理与沟壑治理不能同步问题,各地往往只注重治坡,却忽视治沟,出现了沟壑治理的短腿现象。我省要求各市县在编制年度综合治理计划时,一定要有沟壑治理专项计划。在完成年度综合治理任务时,也必须完成相应的沟壑治理任务,实行对指标控制。同时,各市县政府也十分重视,沟壑治理工作,把沟壑治理工作列入工作重要内容之一。建立建全领导岗位制和人员承包责任制。使治沟列入到工作的重要内容。
3.2 制定政策,加大投入,提供沟壑治理开发工作的可靠保证
水土保持事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沟壑治理难度大、投入高,单靠一方投资是很难取得良好效果的,采用政府投一点、集体拿一点、群众筹一点的办法,治理开发支、毛沟。另一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四荒”拍卖和个人承包等手段,将肥沟、肥坡、肥滩出让给有经济实力的个人及企事业单位,采取“谁投资、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的办法鼓励社会各届开展沟壑治理和开发利用。
3.3 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提高沟壑治理开发工作的科技水平
水土保持工程是一项利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工程,坚持重点工程和一般工程相结合的办法,主沟道采取的坝型有浆砌石直型坝、将砌石拱型坝、缓冲质浆砌石坝、铁丝笼坝、黏土均质坝等。支、毛沟采取谷坊形式有生物谷坊、土谷坊、土柳谷坊、干砌石谷坊、浆砌石谷坊以及植物封沟等措施,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低山丘陵区沟壑治理开发模式,即“V”型发展沟的“坡上乔灌草,沟底封、截闸”;“U”型扩展沟的“坡上林、果、种,沟底栏、蓄、造”。这些模式不但施工简单,而且造价低,作业安全、治理开发效果突出,实用性强,适用性广。
4 存在问题
4.1 资金不足是制约沟壑治理的主要因素
我省沟壑治理工作主要以群众投工投劳为主。治理补助标准低,沟壑治理的费用又相对坡面等其他水土流失类型区较高。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开展,群众投工的取消,以群众投劳为主的治理形式将面临更大困难,另外国家补助资金连施工材料费都无法满足,将直接制约沟壑治理进程。
4.2 沟壑治理速度缓慢、缺乏连续性
由于各方面原因,近几年沟壑治理速度进展缓慢,各地发展很不平衡,直接影响了全省水土流失的整体治理水平。有些沟壑治理缺乏连续性,沟道整体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
4.3 沟壑治理后的利用率不高
经过治理的沟壑水肥条件好,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然而,近些年由于承包人员的技术水平等原因限制,导致工程破坏现象时有发生,工程抵御强降雨能力降低,再次诱发了水土流失的恶性循环。因此,必须加强对已治理沟壑承包人保护生态意识的培训,确保沟壑治理成果长期效益的发挥。
5 今后工作打算
5.1 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沟壑治理工作的领导
沟壑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单纯的治沟工程,它包括坡耕地治理、荒地治理、沟壑治理、小型蓄排引水工程等多项治理措施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水保工程的效益,所以必须加强领导,宣传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搞好沟壑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极大地调动群众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
5.2 精心规划,严把工程质量关
对沟壑治理要因地制宜的进行综合规划,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定适宜的沟壑治理模式,且工程施工过程中,选择有资质的专业施工队伍施工,并选派技术人员现场监督和技术指导,确保工程质量。
5.3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建议启动沟壑治理专项资金,加大沟壑治理资金的投入力度,以适应我省沟壑治理需要,除此之外各地要多渠道争取资金,如吸收外资、拍卖“四荒”使用权、农户投入等。即国家投资、集体投资、个人投资相结合,内资、外资和有偿、无偿资金相结合,即防治水土流失,又兼顾开发者的经济利益。
5.4 保持治理的连续性
对沟壑治理小流域应进行连续治理,确保配套设施及时到位,保证水保工程“三大”效益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