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的另一种叙述

来源 :青海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53839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看的这个片断,不到两万字,对一部三卷本的长篇来说,自然只是后花园里的一片树叶。好在这片叶子上边所呈现的故事,应该说还是完整的,可以一口气看完。所以,手機收到小说的当晚,我在化隆的床上就看完了。当时就想写下几条读后备忘,后来想了想没有写。我想有意放一放。放到催稿的时候再回过头来想一想,看看还能记住多少,记得住就写,记不住就当没有看过。这年月,转身就被忘掉的小说真是太多太多了。为此,我还从手机里把这个文件删掉,以断掉自己回头查阅的后路。
  如今回头想了想,还真的记不起这一卷的名字叫什么了,只记得是四个字,是《吐谷浑王国》这个长篇的第三卷。但这两万字的故事还记得,说的是隋炀帝杨广在征战吐谷浑王国的路上,抓住了一个女的,她就是吐谷浑王国的公主兰真,杨广见她漂亮,便要强行纳她为妃,她却不从,她要杨广先答应她一个条件,那就是马上退兵。杨广当然不退,而且肆意把吐谷浑王国踏平。之所以还能记住,一是因为故事干净,而且传奇:比如断桥;比如险些要了杨广性命的红鞭;比如兰真父王的金蝉脱壳;二是因为人物鲜明,不管是杨广还是兰真。
  还有一点,也是阅读之后记得很清楚的,那就是小说中经常出现散文化的叙述,散文化叙述在小说中好不好,我不知道,我只是觉得有点像是桌上的某一道菜,好像放油多了,有点腻味。我阅读历史小说,喜欢有一种被风干的味道,就像咀嚼风干的牛肉那种,坚韧,粗粝……当然,拿不到两万字的片断来评说一部三卷本的长篇,是不合理的,也不应该,有点像是瞎子摸象。如果有机会,我会好好地看一看整部小说,或许,会有意外的感受。
其他文献
2015年神农山诗会的朗诵现场,阿顿·华多太用浑厚的藏语朗诵了一首《我的故乡》,在场的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听懂藏语并了解其内容,但全场无不为之触动,这种吸引依赖于声音和叙述节奏的影响,也依赖于一种快速为个体感觉所捕捉的思想。这首诗的汉语版本是这样开始的:很久很久以前/我曾答应一群动物/我去了还会回来/那时,我还没有出生/不知道生母与生父/是什么物种//很久很久以前/我也答应过一座山/如果能做我的故乡
期刊
与音乐家桑德的交集最早是在2006年我为一部藏语电视剧做前期宣传策划的时候,桑德正好承担着这部电视剧的作曲工作,我俩在审片时候有过一些交流。  此前桑德一直在文艺单位工作,是国家一级作曲、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青海广播电视台安多卫视晚会音乐总监、青海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平时与桑德接触不多,但总体上感觉他为人低调,举手投足间处处传递出来安多人的谦和与善良。  接受采写任务后我即与桑德联系,他很
期刊
在我的印象里,他总是头戴一顶颇具藏式风格的印花帽子,穿着一身深褐色的藏服,脚穿一双早已过时的牛皮短腰靴子,偶尔也会摘下藏帽露出头上稀稀落落的银发。走近后,你就会看到一张黝黑且爬满皱纹的方脸上,镶嵌着一双犹如黑宝石般的眼睛,但这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被耷拉在眼骨上的稀又长的眉毛隐藏了光芒,鼻梁高而长一直延伸到微微上翘的嘴唇上,显得格外独特,短而宽的下巴收拾得很干净,只能看见银色的须根。但他最让人惊讶的是那
期刊
一  初春时节,我休假去故乡探亲。  晚上住在哥哥家新建的二层楼房里。楼房毗邻村里一条主干道,平时村民们手执劳动工具从这条路走向河南岸的田野,或者黄昏时分拖着疲惫的步履返回村庄时,往往留下一些交谈声、咳嗽声、口哨声等,这些声音里就有劳动带来的愉悦和踏实。可是那一夜,这条路上不绝如缕的手扶拖拉机、三轮车的突突声夹杂着人们匆匆的脚步声,吵得我无法入睡。更令我纳闷的是,这些声音一律显得急促、飘忽、凌乱,
期刊
我出生在“这里的彩陶流成了河”的柳湾墓地遗址南部的大山里,生长在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瞿昙寺东麓的山村里。这里山大沟深,峁梁纵横,交通闭塞,信息不畅。   与中国西部广袤的山区地区一样,这里是典型的农耕区,是农耕文化的发祥地。   小时候,我们的物质生活虽熬清守淡,草衣木食,但精神生活五花八门,多彩多姿。   我们在公鸡兢兢业业坚持不懈的打鸣中惊醒,在麻雀叽叽喳喳喋喋不休的叫嚷里起床。清晨的山村
期刊
春雪初霁的午后,我戴上耳机,在音乐声中漫步于绿意初泛的滨河路。  竖琴、三角铁、低音提琴、定音鼓、长笛、双簧管……依次在我的耳畔奏响,嘈嘈切切中,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出碧绿草原、洁白羊群、高天流云、淙淙溪水、悠扬牧笛等美丽图景,或舒展、或跳跃、或激情的旋律,令我于千里之外的河湟谷地,仿佛遥望到神秘的江源,雪山在阳光的朗照下分外妖娆,金色的雪山峰顶,散发出神性的光芒……  我的胸臆间鼓荡起一股豪情,久
期刊
五年前,我又一次来到了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古城。青海油田企业文化处派人接我到了七里镇的油田招待所。初夏的太阳把这个油田小镇烘烤得像一个蒸笼,但看着基地干净宽敞的马路、挺拔茂盛的树木、奔腾流动的渠水、间距宽阔的建筑,心里顿时觉得安静、清凉了很多。  接我的是企业文化处的宣传科科长吴德令。寒暄中知道他的名字跟他的出生地有关——他出生在柴达木盆地中的德令哈市,也就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首府。他的父亲属于
期刊
被阳光重新照耀  无须躲闪,注定要吹过来的风  被时间掂量并操纵的生命  终会在一个美丽的黄昏  失去它的平衡,惊吓一家子鹌鹑唐突起飞  就让它吹过来吧!从枝头开始摇起  一生的风雨。所有的喜怒哀乐  紧随每一片树叶的飘落。所有的时间  散落于大地扬起的尘灰之上  还没有被连根推倒之前  要直起身子,以使仰倒的时候  借机望一望浩瀚星空  那些密密麻麻,毫无用处的银子  它必将吹走浑身的河流  剩
期刊
一篇小说中写了这么一个人,即便他奔向那种连微信都懒得传播的“会议现场”时,他的影子也有可能跟不上他……他对会议现场趋之若鹜,可是对任何会议而言,他实在是可有可无。所以,只求在会议中“在场”,仅仅是他个人的生猛渴望,以至于他的影子对他有诸多抱怨。如果我是会议组织者、主持或演讲者,不论会议在宫殿,或是在破产工厂的某个角落,相信我能看见他就在会场不远处背光而立,拿他落寞的阴影来笼罩整个会场。对我们所有信
期刊
《青蘋之末》这个小说标题,让我联想到楚国宋玉的《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风飘摇在青蘋这种水草末梢的时候,还是微小的,但穿溪过谷,却逐渐有了力量。我一直觉得,有时候,有一個合适的标题,小说想要抵达的彼岸便走到了一半。雪归描述的文字的开端很日常而琐碎,一个经历家暴失婚而单身多年的女子,在她即将进入四十岁的时候,她渴望有一个孩子,这时她看到了报道,一家民营医院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