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任务。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最大,用时最多,承担的任务最繁重。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它学科的教学质量。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和经验,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探索、反思和总结。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习惯;阅读方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很好地揭示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因为阅读教学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阅读教学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该如何进行有效的操作呢?
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1.把好文本的“脉”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2.选好训练的“点”
“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二、挖掘学生在阅读中自我探究的能力
“探究性阅读”是新课标非常强调的。“探究性阅读”是开放性阅读,它的阅读渠道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这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是一种挑战,包括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在这个环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以自我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记习惯,学会尊重和倾听别人的发言。激发学生探索思考的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新的学习方式,鼓励质疑,引导发现,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探究意味着个人的、独立的学习,也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逐步引导学生能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感悟文章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获得知识,深入细致地理解课文和语言的表现形式,并融入最基本的写作知识,使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立意、选材、安排层次结构和遣词造句的。由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再举一反三,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悟出学法。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让学生有机会阐述自己对文章的感悟。如在教《凡卡》一文读到“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这句时,笔者创设了一个想象情境,先让学生遐想凡卡甜蜜的希望实现了的情景,再把学生从遐想中拉回到他真实的命运中,让学生在这希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中体验作者对凡卡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憎恨,并引导学生将其内化为“爱憎分明”的情感因素。
四、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作为学生的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以激励性的语言,如“谁能把老师问倒了……”“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教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动笔阅读
“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动笔是非常必要的,动笔干什么呢?首先是细嚼文章的内容使自己的思想迸溅出美丽的火。然后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做批注。就是在自己喜欢的部分或者主要的部分阅读分析后写上自己对这段话的评价、注解或者心得体会。有的老课文老师还要鼓励引导学生读出自己新的见解来。
其次,就是符号标记法。阅读的时候用笔做不同形式的记号便于今后复习。例如:用“〇”圈出生字、“□”画出新词、“─”画出文章的重点句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号标出文章的中心句、“....”点出句子中的重点词、“△”号标出重点段落或精彩语段、用“?”表明阅读时有问题需要解决或者不能理解等。如果我们正在学习一篇文章需要做标记的内容比较少,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做标记,只要自己知道这个符号所表示的意义是以后的复习一条捷径。最后,读完一篇文章还可以写读后感。
2.对比阅读
所谓对比阅读就是读完一部作品把作者笔下的人、事、物、写作手法等进行比较,同中求异、异中寻找相同点。这样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进行仔细的观察对比、综合分析将会加深学生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和记忆。对比阅读既能激发学生在阅读中探索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还提高了学生评判事物的能力,也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3.积累阅读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就要我们读书要做好读书笔记。积累阅读就是把阅读过的语言材料以文字笔录的形式再次储存在记忆深处,有时,还需要把收集到的和这篇文章内容有着联系的必要材料记录下来。还有课外读到的书报中有必要剪下来的材料,剪贴在自己的笔记本里成为剪贴资料的读书笔记。
阅读是一项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活动,它影响着孩子们个人素质中最基本的、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尽管阅读教学的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事情,但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将这一隐性教学持续深入的开展,让孩子们终身受益。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习惯;阅读方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很好地揭示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因为阅读教学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阅读教学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该如何进行有效的操作呢?
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1.把好文本的“脉”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2.选好训练的“点”
“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二、挖掘学生在阅读中自我探究的能力
“探究性阅读”是新课标非常强调的。“探究性阅读”是开放性阅读,它的阅读渠道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这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是一种挑战,包括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在这个环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以自我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记习惯,学会尊重和倾听别人的发言。激发学生探索思考的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新的学习方式,鼓励质疑,引导发现,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探究意味着个人的、独立的学习,也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逐步引导学生能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感悟文章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获得知识,深入细致地理解课文和语言的表现形式,并融入最基本的写作知识,使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立意、选材、安排层次结构和遣词造句的。由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再举一反三,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悟出学法。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让学生有机会阐述自己对文章的感悟。如在教《凡卡》一文读到“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这句时,笔者创设了一个想象情境,先让学生遐想凡卡甜蜜的希望实现了的情景,再把学生从遐想中拉回到他真实的命运中,让学生在这希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中体验作者对凡卡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憎恨,并引导学生将其内化为“爱憎分明”的情感因素。
四、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作为学生的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以激励性的语言,如“谁能把老师问倒了……”“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教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动笔阅读
“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动笔是非常必要的,动笔干什么呢?首先是细嚼文章的内容使自己的思想迸溅出美丽的火。然后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做批注。就是在自己喜欢的部分或者主要的部分阅读分析后写上自己对这段话的评价、注解或者心得体会。有的老课文老师还要鼓励引导学生读出自己新的见解来。
其次,就是符号标记法。阅读的时候用笔做不同形式的记号便于今后复习。例如:用“〇”圈出生字、“□”画出新词、“─”画出文章的重点句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号标出文章的中心句、“....”点出句子中的重点词、“△”号标出重点段落或精彩语段、用“?”表明阅读时有问题需要解决或者不能理解等。如果我们正在学习一篇文章需要做标记的内容比较少,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做标记,只要自己知道这个符号所表示的意义是以后的复习一条捷径。最后,读完一篇文章还可以写读后感。
2.对比阅读
所谓对比阅读就是读完一部作品把作者笔下的人、事、物、写作手法等进行比较,同中求异、异中寻找相同点。这样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进行仔细的观察对比、综合分析将会加深学生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和记忆。对比阅读既能激发学生在阅读中探索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还提高了学生评判事物的能力,也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3.积累阅读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就要我们读书要做好读书笔记。积累阅读就是把阅读过的语言材料以文字笔录的形式再次储存在记忆深处,有时,还需要把收集到的和这篇文章内容有着联系的必要材料记录下来。还有课外读到的书报中有必要剪下来的材料,剪贴在自己的笔记本里成为剪贴资料的读书笔记。
阅读是一项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活动,它影响着孩子们个人素质中最基本的、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尽管阅读教学的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事情,但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将这一隐性教学持续深入的开展,让孩子们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