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ng_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让我们的数学教学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之中,把数学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把课前、课中、课后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课前,深入生活,发现数学
  
  大纲要求: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课前展开调查,搜索、收集、整理与将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与读写”时,课前可以布置这样的调查任务:找找哪些物体上有百分数?想想或请教别人,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这样布置后,学生深入生活去寻找去发现,一方面通过预习了解了百分数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又知道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百分数。由于有了充分的课前调查,在教学时,学生的情绪异常高涨,纷纷汇报了自己调查的材料:酒瓶上写有酒精度45%,衣服的成分标签上写有成分棉80%,洗衣粉包装袋上有加量20%,报纸上说某城市的绿化率达25% ……“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和归宿,注重课前调查,既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使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课上,凭借生活,认识数学
  
  数学既然来源于生活,那么只有把数学融入生活中去体验、去探究,才能真正意义上学会数学。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将数学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生活问题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所学的内容是与当代社会、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去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
  如在教学“统计”时,可以播放这样两个情境:
  片断1:学校食堂门外,午餐后学生接连不断地把剩下的饭菜倒掉。一位学校食堂值日的学生皱着眉头自言自语地说:“今天为什么有这么多学生倒剩下的饭菜呢?”
  片断2:学校食堂值日学生现场采访就餐同学,了解倒掉饭菜的原因。采访中,绝大多数学生反映,今天的蔬菜不合自己的胃口。这位食堂值日学生又皱着眉头自言自语地说:“这怎么办呢?”
  录像中两次出现食堂值日学生“皱着眉头自言自语”的场景,很自然地提出了两个问题:“今天为什么有这么多学生倒剩下的饭菜呢?”“这可怎么办呢?”激发了学生期盼掌握解决问题的动机,诱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紧密联系生活的“源头性”的数学问题,学生才会乐于去探究、乐于去接受,凭借生活,能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后,融入生活,运用数学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尽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问题解决”与数学教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小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这些实际问题是经过数学处理的,只有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才能真正地内化。因此,应鼓励学生融入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反映和描述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如在学习了圆柱体的体积后,有一位学生提出:为什么我们常用的茶杯、油桶、水桶等容器,它们的底面大多做成圆形而不做成三角形或方形呢?这个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难道也有什么奥秘吗?对此我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讨论,第二天就有学生得出了以下结论:周长一定时,圆的面积最大,因此在高相等时底为圆形的物体相应的容积也较大,这样设计是为了节省材料。这样,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实际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数学。
  又如,许多学生都梦想设计出他们的理想卧室。在高年级学生学习了面积和体积的知识后,可以安排如下一道作业:设计你的卧室。在这个练习中,学生的设计受到尺寸和价格的限制,他们必须先做好地面的设计,包括家具摆放的位置,还要选择适合室内空间的地板覆盖物、粉刷墙壁和天花板的涂料、空调和供热设备等。学生兴趣盎然,他们设计好图纸后,有的去建材市场咨询地板和油漆价格,有的在网站上查找空调的型号、功率、价格……活动的结果令人惊喜,他们已经开始评价布局的合理性、物品的性能价格比、美观与实用的关系等。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既能将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又从中了解了社会。
  要让学生融入生活,在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应用中更深刻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并通过应用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学习和生活中更主动地运用数学。
  实践证明,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应当积极地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进而让数学与生活更密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其他文献
体育课进行思想素质教育,这是《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的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当前加速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出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一般体育教师在增强学生体质、掌握基本知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方面都能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去完成,而在进行思想素质教育方面,则不够重视,认为是“软任务”,又不考核。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学到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同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思想也开始向开放性靠拢,这是我们发展中所必需的。但是问题也随之出现了:一段时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教师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却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我们的学生也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尤其是最近几年,在他们身上出现了一些不应该出现的现象。例:一小学六年级学生因为母亲管教太严,竟然伙同朋友将母亲杀害,弃尸荒野;一学生
期刊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标准的界定说明语文是表情达意、沟通思想的重要交际工具,是学习和研究其它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也就是说语文是生活的反映,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具有人文性。可见,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体,除了要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将工具
期刊
通过历史课加强对青少年的政治教育,是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全面完成中学历史任务目的的需要。与其他课程相比,历史教学在向学生进行政治教育过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历史学科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涉及各方面的内容丰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吸收其中的政治教育的内容,把它转化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根据初中历史教学特点,可对学生进行以下几点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
期刊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困难期”、“危机期”、“反抗期”,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自我成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致使他们感受到许多心理冲突和压力,在情感情绪、性格特征、行为表现等方面出现了种种问题,甚至厌学、失足等。班主任作为中学思想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应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对教育工作的成功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将班主任工作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期刊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阐明了“愉快教育”的优越性。“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现代教育学家斯宾塞又响亮地提出了“愉快教育”理论。现代教学论也公认: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下完成的。情感这条主线在中学教学中尤其重要,因为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消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把知识对象化,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观的感受去体味、领悟、归纳。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在学生的心灵与人生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基于此,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式目标,重视学生的
期刊
摘 要:小学英语由于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厚,学生的英语水平不是很高。要想改变这种症状,教师必须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营造学习的氛围,以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兴趣 情境 氛围 自信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虽然从教英语时间不长,但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想在英语教学上有所成就,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
期刊
口语教学是目前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难点,实施起来存在诸多困难。作为语言的最初使用形式——说,仍是薄弱环节,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在口语教学方面成绩不显著。主要原因有:一、学生从一开始学英语就没养成说英语的好习惯,不敢说,不愿说,久而久之也就不会说了。二、农村学校缺少必备的条件,没有英语语言环境和教学设施,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孩子都没见过外国人,大部分学校没有能力配备多媒体、语音室,只有一台录音机,只闻其声
期刊
《英语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强调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尊重个体差异。但在实际教学中,差异较大的学生进入班级后接受的却是同一教学进度,这势必造成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差等生跟不上的局面。为了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尊重个体差异”的新课程基本理念,我在课堂上尝试运用分层教学法,以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心理特点为基础将他们分成不同的教学群体,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