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然而体育学习中很多学生往往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常常被动地学,课堂中常表现为自我评价不客观,学习缺乏自信心、没有计划性、缺乏主动性与自觉性。自我调控能力差等,其实质就是学生自我意识不足造成的。那么什么是自我意识,体育学习中培养学生自我意识有什么作用呢?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及作用
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智慧、品质和性格特征的全部认识和体验自己的统一。培养学生自我意识主要有以下作用:
1.对态度和行为的调控
在体育学习中如果学生能意识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作用,意识到自己负有某种责任和义务,他就会自觉地调节情绪、态度和行为,尽可能地与周围环境保持一致。
2.对自我教育的推动作用
人的自我意识,集中体现在对自我的认识和对自己优、缺点所抱的态度上。体育学习中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促进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3.对学生人格的完善的促进作用
人格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问题。自我意识是在学习与各种交往活动中培养的。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合作等,都是通过自我意识的作用来促进人格完善的。
二、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途径
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水平,是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有效途径 。
(一)通过学习活动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1.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对学生自我评价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绝对化,要实事求是,既要让学生看到优点,也要让学生看到缺点,明确自己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同时对学生的自我评价要进行及时的引导,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使他们能客观地认识自己,以利于他们在各自的起点上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2.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策略
体育学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后进生通常自我评价过低,对学习缺乏兴趣和信心,这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适当造成的,致使学生气馁,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也造成其他同学对其轻蔑的态度,遏制了这些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为此:
(1)利用学生原有的信心和成功的经验逐步提高其自信心
对体育无特长而又沮丧低沉的学生,首先,应该将他们从巨大的心理压力中解放出来,把注意力转移到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去。起初,可以利用他们稍感有较大把握的方面,如力量或耐力素质较好等,通过适当的帮助(如组织专门的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的动力,以保证其在这方面取得成功。其次,引导他们在其他方面作些尝试,并取得进步。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让他们体验到成功,获得快乐,激发兴趣,增强信心。
(2 )在自我评价偏低的学生中倡导“自我挑战”
自我评价偏低的学生往往是因为在学习中屡遭失败,因而丧失信心,在竞争性的活动中常常采取回避的态度。对这类学生可采用实现“自我挑战”的办法,将这一次与上一次进行比较,或将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进行比较,使其及时发现自己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从而培植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或采取“成长记录与分析 ”的评价方法,指导他们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最满意的动作、最难忘的讨论,最好的一次合作等,通过记录并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信心,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以利于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3)鼓励学生与自己能力相同的人进行平等竞争
在教学中采取同质分组的方法,有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由于同伴之间差距较小,在心理上希望能够比对方做得更好,所以,他们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比较容易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选择适当的或稍有困难的练习内容进行练习,在遭到失败后也较易进行自我检查,承担较小的责任,不易出现对自我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在这种环境里学生的情绪比较积极,富有朝气,愿意与人交往,同学关系比较融洽,既能平等竞争,又能相互协作,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二)通过交往活动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1.加强与同龄人的交往活动
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形成与校正的。交往活动是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发展的基础。学生只有在交往中才有可能被他人观察和了解,从而产生评价。而学生在交往中获取他人评价的信息,借助于想象、推理等认知过程内化为自己的评价。恰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是学生顺利地进行社会交往的前提条件。在交往中学生都是对自我、交往对象以及双方的关系有所估计,并产生自我与他人的相应感情,进而采取相应的行为反应。对自我社会形象估计的模糊和自我评价的不准确,则会给交往带来困难,甚至产生人际冲突。要实现成功的交往,就必须转换社会视角,从“别人怎么看我”的角度,重新估计自我形象。
2.培养学生视角转换技能
视角转换是指在自我认知或交往中摆脱自我中心的限制,在自我与交往对象之间转换观察问题的角度,将自我与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体验他人的观点,最后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培养学生的视角转换技能,有利于学生形成客观、准确的自我评价,提高社会交往行为的适应水平。培养学生视角转换技能,可以结合具体事件进行集体讨论,当对对方的视角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后,让他们提出圆满解决冲突更为恰当的行为反应。
3.加强对学生交往中的个别指导
(1)对自我评价过高的学生的指导
此类学生一般都难以与人交往,他们自认为处处都比别人强,与别人相处总想占上风,因而在团队中不受欢迎。对此类学生,采用个别说教的方法常常不能凑效。重要的是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承担一些责任,如让他们担任小组长或班干部等,使其亲自体验,大胆实践,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过程中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消除优越感和激动情绪,逐步使其变得正常起来。
(2)对自我评价过低的学生的指导
此类学生一般不喜欢与人交往,他们通常看不到自己的能力,对交往缺乏信心。对此类学生,教师应给以特别的关心,时时注意保护其自尊心,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并不“差”,知道自己的长处、短处及努力方向。对已经产生自我评价过低的学生,教师首先要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上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而且要让他们从同伴和集体的评价中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价值;其次,教师要多鼓励他们大胆地与他人交往,同时教育班级同学对他们采取在友善、热情的态度,消除其紧张情绪和不安心理。此外,在交往的技能上给予具体指导,帮助其取得成功,逐步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及作用
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智慧、品质和性格特征的全部认识和体验自己的统一。培养学生自我意识主要有以下作用:
1.对态度和行为的调控
在体育学习中如果学生能意识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作用,意识到自己负有某种责任和义务,他就会自觉地调节情绪、态度和行为,尽可能地与周围环境保持一致。
2.对自我教育的推动作用
人的自我意识,集中体现在对自我的认识和对自己优、缺点所抱的态度上。体育学习中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促进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3.对学生人格的完善的促进作用
人格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问题。自我意识是在学习与各种交往活动中培养的。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合作等,都是通过自我意识的作用来促进人格完善的。
二、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途径
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水平,是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有效途径 。
(一)通过学习活动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1.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对学生自我评价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绝对化,要实事求是,既要让学生看到优点,也要让学生看到缺点,明确自己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同时对学生的自我评价要进行及时的引导,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使他们能客观地认识自己,以利于他们在各自的起点上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2.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策略
体育学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后进生通常自我评价过低,对学习缺乏兴趣和信心,这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适当造成的,致使学生气馁,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也造成其他同学对其轻蔑的态度,遏制了这些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为此:
(1)利用学生原有的信心和成功的经验逐步提高其自信心
对体育无特长而又沮丧低沉的学生,首先,应该将他们从巨大的心理压力中解放出来,把注意力转移到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去。起初,可以利用他们稍感有较大把握的方面,如力量或耐力素质较好等,通过适当的帮助(如组织专门的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的动力,以保证其在这方面取得成功。其次,引导他们在其他方面作些尝试,并取得进步。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让他们体验到成功,获得快乐,激发兴趣,增强信心。
(2 )在自我评价偏低的学生中倡导“自我挑战”
自我评价偏低的学生往往是因为在学习中屡遭失败,因而丧失信心,在竞争性的活动中常常采取回避的态度。对这类学生可采用实现“自我挑战”的办法,将这一次与上一次进行比较,或将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进行比较,使其及时发现自己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从而培植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或采取“成长记录与分析 ”的评价方法,指导他们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最满意的动作、最难忘的讨论,最好的一次合作等,通过记录并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信心,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以利于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3)鼓励学生与自己能力相同的人进行平等竞争
在教学中采取同质分组的方法,有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由于同伴之间差距较小,在心理上希望能够比对方做得更好,所以,他们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比较容易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选择适当的或稍有困难的练习内容进行练习,在遭到失败后也较易进行自我检查,承担较小的责任,不易出现对自我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在这种环境里学生的情绪比较积极,富有朝气,愿意与人交往,同学关系比较融洽,既能平等竞争,又能相互协作,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二)通过交往活动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1.加强与同龄人的交往活动
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形成与校正的。交往活动是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发展的基础。学生只有在交往中才有可能被他人观察和了解,从而产生评价。而学生在交往中获取他人评价的信息,借助于想象、推理等认知过程内化为自己的评价。恰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是学生顺利地进行社会交往的前提条件。在交往中学生都是对自我、交往对象以及双方的关系有所估计,并产生自我与他人的相应感情,进而采取相应的行为反应。对自我社会形象估计的模糊和自我评价的不准确,则会给交往带来困难,甚至产生人际冲突。要实现成功的交往,就必须转换社会视角,从“别人怎么看我”的角度,重新估计自我形象。
2.培养学生视角转换技能
视角转换是指在自我认知或交往中摆脱自我中心的限制,在自我与交往对象之间转换观察问题的角度,将自我与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体验他人的观点,最后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培养学生的视角转换技能,有利于学生形成客观、准确的自我评价,提高社会交往行为的适应水平。培养学生视角转换技能,可以结合具体事件进行集体讨论,当对对方的视角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后,让他们提出圆满解决冲突更为恰当的行为反应。
3.加强对学生交往中的个别指导
(1)对自我评价过高的学生的指导
此类学生一般都难以与人交往,他们自认为处处都比别人强,与别人相处总想占上风,因而在团队中不受欢迎。对此类学生,采用个别说教的方法常常不能凑效。重要的是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承担一些责任,如让他们担任小组长或班干部等,使其亲自体验,大胆实践,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过程中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消除优越感和激动情绪,逐步使其变得正常起来。
(2)对自我评价过低的学生的指导
此类学生一般不喜欢与人交往,他们通常看不到自己的能力,对交往缺乏信心。对此类学生,教师应给以特别的关心,时时注意保护其自尊心,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并不“差”,知道自己的长处、短处及努力方向。对已经产生自我评价过低的学生,教师首先要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上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而且要让他们从同伴和集体的评价中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价值;其次,教师要多鼓励他们大胆地与他人交往,同时教育班级同学对他们采取在友善、热情的态度,消除其紧张情绪和不安心理。此外,在交往的技能上给予具体指导,帮助其取得成功,逐步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