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标理念中,阅读教学要在观念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不可忽视的“讲”上做研究。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因素;教学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实施,把我们带进了教学改革的新时期。作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课程标准有了新的目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实现教学角色的转变,如何处理好传统和改革的关系,如何构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是我们亟待探讨的问题。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思索,总结如下:
一、观念的转变
观念的转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二是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教育形式是“训诲—驯化”和“传授—训练”型,师生的关系是传授者与接受者,塑造者与被塑造者,主宰者与被主宰者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决定了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是互为存在、互为发展的关系。教师再也不能当一个在学生面前说啥算啥的“布道者”而应乐于、善于帮助学生成为对话的主体,做语文教学中“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在年龄、知识、经验、丰富等方面虽不及教师,但学生有比教师更旺盛的生命力和求知欲望,因此学生也不必敬畏教师和文本。古语云:“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只有观念上有所转变,才能建立起阅读教学中真正的对话关系,让师生间人格上平等成为“对话”的前提条件,学识上不平等成为对话的动力。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改的显著特征。新课标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起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为核心,通过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获得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愉快,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解,师生在共同探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完成教学。
在学习第一册第一单元时,四篇课文的内容和体裁学生很熟悉。我就完全放手给学生,让他们美美地读,尽情地悟,细细地品,给学生一个轻松、活跃、和谐的氛围,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不求面面俱到地掌握文章的所有内容,只求能读到位、悟出情、品出味,哪怕仅仅是提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也常常会令我欣喜不已,因为那是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行,常常离不开讨论的形式。其实,讨论是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喜爱讨论,要使讨论成为新课堂的亮点,教师必须把握好讨论的效度。就某一课文内容而言,要把握好有没有讨论的必要;就某一问题而言,要把握好有没有讨论的价值。讨论题,无论是由教师提出还是由学生提出,它都要能聚合课堂教学的焦点;能点燃阅读文本的亮点;它要有一定的新颖度,能迅速激起学生对话的兴趣;它要有一定的难度,能有效开启学生的思维;它要有一定的深度,对阅读理解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总之,教师不能让“讨论”流于形式,要让讨论真正成为“对话的主宰”。
三、不可忽视的“讲”
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一再强调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要放手给学生。一堂课上得成功与否,关键看学生,学生参与得多了,说得多了,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反之,就不是新课堂,就不是新课标。一年的教改实践,我意识到,这种形式化的课堂,是迎合教育时尚的拙劣表演,它忽略了阅读的知识结构(语言知识、文体知识、写作技法知识、历史文化知识、社会生活知识等),这正是制约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生成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语文课堂教师当讲的必须讲。
一些写作背景较远的文章,如果教师对历史环境不加以介绍,学生就根本不能有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感悟不到“点”上。学习《勇气》一课时,学生对法国妇女的勇气大为赞赏,但对“法国妇女为什么救一位美国伞兵?美国伞兵为什么到了法国的土地上?”提出了疑问,试想,如果教师不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这个问题怎么回答?
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事实并非如此,文本类型不同,对对话者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用科学语言写成的说明文、议论文,是知识性很强的文体,这两种文体意在讲知识,陈述事理,它留给对话者的空间很小或几乎没有,对话者要尽可能地根据文本探求作者的原意,以保证理解的客观,这两类文本的文体知识教师必须讲出来,让学生明确什么是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议论文的三要素,论证的方法等,这些知识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本钱,教师不讲,学生就无从掌握这两种文体。
美国学者多尔称师生关系应该是“舞蹈型”的互动,课程标准说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那么引导互动的是什么?是“语言”。运用语言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艺术是教师教学能力和风格的重要标志。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善讲,钱梦龙善讲,长于点拨,工于诱导,教学语言如绵绵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宁鸿彬善讲,即兴发挥,探究索隐,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试想,一位口若悬河,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的老师学生能不喜欢吗?这样的老师讲的课学生能听够吗?学生关注的是教师讲了什么和讲的功夫。可以说,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老师的点拨,不可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只让学生想象体验而没有老师方法的灌输和引导,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教师缜密的思维和优美的语言,很难唤起学生的感情体验,诱发学生的丰富想象。为了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知识和阅读认知能力,教师应当“讲”必“讲”。
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春意盎然。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既要热情为之呐喊助阵,也要冷静思考,正确处理继承与革新的关系,准确地把握新课标、新理念的度,积极探求改革之路,构建起一座真正为学生服务的语文大厦,让学生和老师都受益。
(作者单位 辽宁省锦州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因素;教学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实施,把我们带进了教学改革的新时期。作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课程标准有了新的目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实现教学角色的转变,如何处理好传统和改革的关系,如何构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是我们亟待探讨的问题。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思索,总结如下:
一、观念的转变
观念的转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二是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教育形式是“训诲—驯化”和“传授—训练”型,师生的关系是传授者与接受者,塑造者与被塑造者,主宰者与被主宰者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决定了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是互为存在、互为发展的关系。教师再也不能当一个在学生面前说啥算啥的“布道者”而应乐于、善于帮助学生成为对话的主体,做语文教学中“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在年龄、知识、经验、丰富等方面虽不及教师,但学生有比教师更旺盛的生命力和求知欲望,因此学生也不必敬畏教师和文本。古语云:“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只有观念上有所转变,才能建立起阅读教学中真正的对话关系,让师生间人格上平等成为“对话”的前提条件,学识上不平等成为对话的动力。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改的显著特征。新课标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起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为核心,通过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获得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愉快,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解,师生在共同探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完成教学。
在学习第一册第一单元时,四篇课文的内容和体裁学生很熟悉。我就完全放手给学生,让他们美美地读,尽情地悟,细细地品,给学生一个轻松、活跃、和谐的氛围,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不求面面俱到地掌握文章的所有内容,只求能读到位、悟出情、品出味,哪怕仅仅是提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也常常会令我欣喜不已,因为那是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行,常常离不开讨论的形式。其实,讨论是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喜爱讨论,要使讨论成为新课堂的亮点,教师必须把握好讨论的效度。就某一课文内容而言,要把握好有没有讨论的必要;就某一问题而言,要把握好有没有讨论的价值。讨论题,无论是由教师提出还是由学生提出,它都要能聚合课堂教学的焦点;能点燃阅读文本的亮点;它要有一定的新颖度,能迅速激起学生对话的兴趣;它要有一定的难度,能有效开启学生的思维;它要有一定的深度,对阅读理解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总之,教师不能让“讨论”流于形式,要让讨论真正成为“对话的主宰”。
三、不可忽视的“讲”
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一再强调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要放手给学生。一堂课上得成功与否,关键看学生,学生参与得多了,说得多了,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反之,就不是新课堂,就不是新课标。一年的教改实践,我意识到,这种形式化的课堂,是迎合教育时尚的拙劣表演,它忽略了阅读的知识结构(语言知识、文体知识、写作技法知识、历史文化知识、社会生活知识等),这正是制约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生成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语文课堂教师当讲的必须讲。
一些写作背景较远的文章,如果教师对历史环境不加以介绍,学生就根本不能有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感悟不到“点”上。学习《勇气》一课时,学生对法国妇女的勇气大为赞赏,但对“法国妇女为什么救一位美国伞兵?美国伞兵为什么到了法国的土地上?”提出了疑问,试想,如果教师不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这个问题怎么回答?
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事实并非如此,文本类型不同,对对话者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用科学语言写成的说明文、议论文,是知识性很强的文体,这两种文体意在讲知识,陈述事理,它留给对话者的空间很小或几乎没有,对话者要尽可能地根据文本探求作者的原意,以保证理解的客观,这两类文本的文体知识教师必须讲出来,让学生明确什么是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议论文的三要素,论证的方法等,这些知识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本钱,教师不讲,学生就无从掌握这两种文体。
美国学者多尔称师生关系应该是“舞蹈型”的互动,课程标准说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那么引导互动的是什么?是“语言”。运用语言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艺术是教师教学能力和风格的重要标志。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善讲,钱梦龙善讲,长于点拨,工于诱导,教学语言如绵绵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宁鸿彬善讲,即兴发挥,探究索隐,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试想,一位口若悬河,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的老师学生能不喜欢吗?这样的老师讲的课学生能听够吗?学生关注的是教师讲了什么和讲的功夫。可以说,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老师的点拨,不可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只让学生想象体验而没有老师方法的灌输和引导,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教师缜密的思维和优美的语言,很难唤起学生的感情体验,诱发学生的丰富想象。为了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知识和阅读认知能力,教师应当“讲”必“讲”。
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春意盎然。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既要热情为之呐喊助阵,也要冷静思考,正确处理继承与革新的关系,准确地把握新课标、新理念的度,积极探求改革之路,构建起一座真正为学生服务的语文大厦,让学生和老师都受益。
(作者单位 辽宁省锦州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