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随同以省环保局副局长关存先为团长的考察团一行5人于2001年12月13日至25日,对西欧8国进行了考察,收获颇丰。
我们于12月12日早7点半赶到北京机场,乘坐机号为CA939的波音747,10点钟起飞,途经乌兰巴托、莫斯科、柏林上空,于北京时间20点到达意大利城市米兰。在米兰机场停留了近2个小时,22时重新起飞,23时到达罗马。此时才是当地时间16点,太阳还红红的挂在天边。这一天的11个小时都是跟着太阳,在万里云层上面度过的。
在近万米的高空上,我看到内蒙、外蒙和西伯利亚的地面是一片皑皑白雪。不过,尚能辨认出山林、湖泊、河流和城市。蒙古和西伯利亚很少见到建筑物,却能看到一湾湾很不规则的湖泊如同一面面镜子似的反射着阳光,一条条弯弯曲曲的河流如同银蛇般盘旋在大地上,煞是好看。大约在进入德国上空时,景况大变,尽管那里的纬度比蒙古高,相当于我国最北边的漠河,但是,看到的地面竟然是绿绿葱葱。飞抵意大利上空时,才发现高山上有很少的积雪。如此适宜的生存环境,不是上苍的恩赐,而是大西洋的暖流在这里发挥着奇效。欧洲的许多新景观和从未接触过的事物,让自己感慨不已。
一、目睹意大利梵蒂冈
在米兰机场,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节水意识很强,卫生间的小便池,不是用冲水法,而是用喷洗法,如同喷壶一样,用水很少,由于压力大,冲得倒也干净。
到罗马机场出关时,对每一个人的行李都要打开检查,因为我们持的是公务护照,没有检查就放行了。走出机场,见一个华人举着"接关存先等先生"的牌子,当时实在有一种就在国内被人接的感觉。我们上车后,司机一边发动汽车,一边发牢骚:"他妈的,就是对中国人检查严格!"我奇怪地问:"为什么?"他说:"中国人带的东西多呗!"显然,这个理由并不能成立。由此,我想到小赵在米兰机场同我说的话:"主任,你看这趟飞机上有多少温州人!我问过三个人,都是用假护照偷渡过来的。"在飞机上,我倒是问过两个带小孩的人,得知他们都是去米兰搞服装加工,基本上都是靠老乡关系,一个扯一个地拉出来的。可见,检查严格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带的东西多少。
接待我们的司机叫刘清进,福建泉州人,已经来到罗马11年,开始给别人打工开车,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房子,还买了3部汽车。他说他没有文化,意大利语也讲得很不规范。在进罗马的路上,他同我们商量:"现在天还早,饭店7点钟才开门,是否先带你们看看市容,然后再吃饭?"大家都表示赞成。
他拉着我们在罗马古城的街道上一边转悠一边介绍,一直转了3个小时。看到的情况绝非我想象中的罗马,不由得就冒出了一句:"脏、乱、差!"小赵说:"太形象了!"这里的街道本来就窄,两旁还停满了汽车,街道成了停车场。墙壁上乱写乱画,活像一张张的签字簿。路旁的树叶无人打扫,随着车轮飘来飘去。骑摩托车的人很多,而且速度极快。大街上叼着香烟的姑娘比比皆是,烟头随地乱扔。
尽管如此,罗马毕竟是一座古老而文明的城市,就好比一个没有梳洗打扮的贵夫人,虽然蓬头垢面,仔细看来依然不失其大家闺秀的卓约风韵。古罗马的建筑非常讲究,件件精雕细刻,给人一种豪华而朴实、精细而大方的感觉。狭窄的古街道,均用10厘米见方的条石砌成,虽欠平整,倒很结实,古色古香,并不难看。无疑这是保留了古罗马时代的原貌。在汽车上时常可以看到建筑特殊而漂亮的教堂,据刘师傅介绍,意大利教堂很多,仅罗马市就有三四百座。广场也很多,几乎每一座教堂前头都有一个广场。但是,广场的面积都非常小,比如赫赫有名的威尼斯广场,就在威尼斯宫前面,其面积恐怕还没有我们山西省政协的院子大。罗马的气候实在令人羡慕,虽然时值隆冬,却处处鲜花盛开,绿草如茵。
在街上转悠了一晚上也没有见到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出租车也极其少见。据说,要想打的,可以打电话预约。街上的交通警察很少,而且是流动性的,交通秩序全靠红绿灯来维持,人们都非常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没有见到闯红灯的人。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上,当人与车发生交通矛盾时,汽车会首先停下来,并示意让行人先通过。
逛到当地时间20点左右,刘师傅告诉我们:"该吃饭了,你们下车在附近转一转,我去找个停车位。"我们走来走去,足有半个钟头,他也没有找到停车位置。此时,已经是国内时间凌晨3点钟了,但是都不觉得瞌睡,并互相调侃:"五个幽灵游荡在罗马街上。"
晚饭是在华人街一个温州人开的中餐馆进行的,进门第一眼看到的电视节目是中央四台正在播报新闻,是关于党中央召开民族宗教大会的内容,顿时有一种"在家"的感觉。吃饭当中,刘师傅三番五次地朝窗外张望,好像有什么不放心似的。他突然起身说:"你们慢吃,我去去就来。"一边说,一边急速走出饭店。我们向窗外望去,看到两个警察站在他的汽车旁边。不过只有二三分钟刘师傅就回来了,说是因找不到停车位,把车停在了残疾人的停车位上了,警察就跑来过问。我问他:"是否罚款了?""没有,这里警察不是以罚款为目的,只要说明情况,告诉他马上吃完饭走就可以了。但是,不理他可不行,他站一会,如果没有人,就要重罚,一旦开了票,无论怎么说都没用了。"
晚上下榻在一个叫做"玛戏尼"的旅店,彩电是17英寸的,床铺宽度大约只有80厘米。房间不大,家具摆设得很紧凑,收拾得很整洁,卫生间的洁具也很高档。盖的是毛毯加被罩,床罩和被罩都很干净,洁白如新。
罗马人的热情委实令人钦佩。我们下榻的饭店在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开车的刘师傅也没有去过。一路走一路打问,不管问到谁,都会十分耐心地给你讲。有两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一个是一位中年妇女,她也不知道这个饭店在什么地方,说了一声"请等一等",就转身进了一家店铺打电话询问去了,打听清楚以后,才出来告诉刘师傅。第二天晚上回来时仍然没有记住路,照旧一路打听,当打听到一位正在买花的先生时,那先生说,这里离那个饭店很远,岔路多不好找,我带你去,于是开上他自己的汽车在前面领路,一直送到饭店门口才返回去。
13日上午,参观了梵蒂冈富丽堂皇的圣彼得大教堂、教宗避难的天使古堡。梵蒂冈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虽然号称独立国家,其实就是一座小城堡。小得可怜,全国只有0.44平方公里,1326个人。由圣彼得大教堂、圣彼得广场、梵蒂冈宫殿、博物馆组成,整个国家被高高的围墙严严实实地包围着,围墙就是她的国界。梵蒂冈就坐落在罗马市区的西北角,如果把罗马比作一件西装,那么,梵蒂冈就像贴在这件西装上的一块小补丁。圣彼得广场和圣彼得教堂是对外开放的,广场比较大,是教皇向教徒和来访者发表演说及传教的地方。教堂规模很大,屋顶四壁饰有大量精美的绘画,用宏伟壮丽来形容它非常恰当。
还参观了古罗马的斗兽场、古罗马市场、诚实之嘴、西班牙广场、威尼斯广场、拿波拿广场、意大利内政部、罗马市施政厅。奇怪的是,政要部门的门口竟然没有武装把守。
威尼斯广场位于旧罗马城的中心位置,广场南面屹立着一座巍峨的白色大理石建筑--完成意大利统一大业的开国国王埃曼纽尔二世纪念堂,建于1911年。广场正中是埃曼纽尔二世的骑马雕像和无名烈士墓。一年四季,无论风吹雨淋总有两名士兵守护着它。
居世界八大名胜之一的斗兽场,位于威尼斯广场东南面,始建于公元72年,是罗马帝国为庆祝征服耶路撒冷的胜利,强迫8万犹太俘虏兴建的,此后经过几毁几修,现在的断垣残壁是19世纪的建筑。斗兽场外观像一座庞大的圆形碉堡,占地20000平方米,围墙500多米,墙高60来米。场内可容纳10万多名观众。这是当年用来斗兽、竞技、赛马的场地,正中是斗兽场地,呈椭圆形,底层建有80个地窖,是囚禁斗士和猛兽的地方。据传,帝王贵族为寻欢作乐,驱使3000名角斗士互相厮杀,还驱赶5000头老虎、狮子与斗士们做生死搏斗。
被神化了的"诚实之嘴",被立在圣玛丽亚·因·科斯梅迪教堂入口处左边的墙根处,大如碾盘,状如人面、两眼圆睁、张口待咬的样子。"游客中并非每一个人都有勇气把手放进他的嘴里试一试,因为谁也不敢保证一辈子不说一句谎话。"
相传罗马的创建人罗慕洛孪生兄弟俩是母狼喂养大的,罗马也建在母狼抚育他们的地方。故罗马的城徽图案是一只站着的母狼在哺育着两个婴儿。在威尼斯广场上就有这样一座雕塑。
拿波拿广场建有3座喷水池,居中是著名的四大河喷泉,水池中有4座充满阳刚之美的男性裸体雕塑,从下部流出四股可以饮用的清泉,分别象征尼罗河、多瑙河、恒河、巴拿马河四大河流。
总的印象,罗马不愧为是一座具有27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她就像一座露天历史博物馆,记录着罗马的光辉历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处处可见,座座宏伟壮观、雕梁画栋、古香古色。遍布全市的大理石雕像,个个精雕细刻、入神入微、完好如初。
14日早8点,从罗马起程,向北偏西方向驱车4小时到达比萨,参观了举世闻名的比萨斜塔。比萨斜塔建在一座教堂旁边,呈圆形,直径16米,通体用大理石砌成,重1.4万吨,共有8层。该塔始建于1174年,当第三层竣工后,发现一侧基础下沉,遂将下沉一边的层次加高,试图补救,但沉陷更甚,被迫停工。过了一个世纪后,发现沉陷稳定,才在倾斜状态下继续施工完成。现在倾斜角度已达5.3度。虽然岌岌可危,但是,经过1972年的一次地震之后,它仍然巍然屹立。
这一天有寒流,天气比较冷,黑人们操着半生不熟的华语追着我们兜售手中的皮衣、手表等。但是,没等离开比萨,天气就变暖了。
午饭后又向南回折80公里,到达位于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佛罗伦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文艺复兴的曙光首先在这里升起。资本主义萌芽在此最早出现,14世纪就成了欧洲最大的工商业与金融中心。这里是文艺复兴的传统和艺术的宝库,满城古色古香。拥有40多个博物馆、美术馆,60多座宫殿,披着铜锈的各式铜像、洁白如玉的石雕栩栩如生,古老的教堂、洗礼堂富丽辉煌。最具代表的是米开朗基罗广场上的裸体大卫石雕、圣母之花大教堂、旧宫、钟楼、老桥。圣母之花大教堂是由白色、粉红色、绿色大理石按几何图案装饰起来的,从1294年开工,经过175年才建成。乔托钟楼高82米,极其富丽堂皇,1334年始建,用了30年时间才建成。圣克罗切教堂则是伽利略、米开朗基罗等历史伟人的墓地。
这里小偷很多,女人们背着孩子聚集在一起,人人手中拿着一块硬纸板,见到游客就一轰而上,用纸板挡住游客的视线,底下行窃,真是有点明抢暗夺的架势。据导游介绍,这些都是吉普赛女人。
15日早7点从佛罗伦萨起程,向东北方向前进,中午12点到达水城威尼斯。从地图上看,威尼斯宛如一条飘在水上的大黄鱼。14世纪末,威尼斯进入鼎盛时期,成为拥有强大海军、垄断欧洲与东方贸易的城市国家。拿破仑曾于1805-1914年统治过这里。1866年合并于统一的意大利王国。全城由118个小岛组成,并以400座大小不一、形式各异的桥梁连成一体。威尼斯以河为街,以船为车。威尼斯不大,只有6.9平方公里,10多万居民,但是古迹很多,全市有400座宫殿、120座教堂、120座钟楼、64座修道院。市中心有一个长170多米、宽60来米的圣马可大广场,当地人认为圣马可大广场最美丽的时刻是当海水涨潮,海水浸满广场,整个广场波光粼粼的时候。广场西面和北面是富丽堂皇的大公府,东面是1073年重建的圣马可大教堂,教堂的拱门上部,有4匹造型优美的铜马,其珍贵之处在于,它是公元前4-3世纪的作品。广场东北角是巴西尼加钟楼,这是一座99米高的方型钟楼,建于1496年,楼顶上有两个身着罗马古装、高如真人的铜像,每隔1小时敲一次钟,钟声悠扬悦耳。圣马可教堂北面就是拿破仑皇宫、总督府、监狱、刑场。威尼斯工商业发达,所产的珠宝玉石工艺品、玻璃器皿等精致华美,水晶制品公司就在圣马可大广场的南面,在那里工艺师为我们表演了工艺品制作过程,店老板用流利的汉语为我们介绍了各种工艺品的性能,但是价格高昂,我等无人敢于解囊。物价偏贵是旅游胜地的"通病",但是,威尼斯物价贵得出奇,喝一杯咖啡就要12美元。
圣马可大广场上鸽子很多,用铺天盖地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它们悠闲自在地生活着,同人类享有同等的地位。导游说,为了控制鸽子的数量,喂鸽子的饲料中加有避孕药物。
威尼斯的确很美,每年有500多万游客,是当地居民的10多倍。首届国际电影节就诞生于此。遗憾的是没有来得及到市面上去看一看,因此,无法同我国的周庄作出恰当的对比。
意大利的法定工作时间是,机关从上午9点到下午2点,5天工作制,每周工作25小时。工厂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40小时。商店从上午9点开门,晚8点必须关门。
二、穿越奥地利和德国
16日早8点,我们从威尼斯出发,这天的目的地是奥地利的维也纳。开车接我们的是一位叫做柏小林的先生,40岁左右,于北京大学毕业后留学德国,哲学硕士毕业后留在德国经商。他是从科隆专程赶到威尼斯来接我们的。他说从今天开始由他负责接待,一直到结束考察把我们送上飞机为止。
从威尼斯到维也纳要翻过阿尔卑斯山,一路上飘来阵阵雪花,我们都很担心道路的艰难和安全。没想到一路平坦,没有一点走山路的感觉,原因是"逢山皆洞",最长的山洞达4公里之多。
翻过阿尔卑斯山,在奥地利与意大利搭界的地方有一座名叫克拉福根特的小城镇,它是威尼斯到维也纳的必经之地,我们到达这里时,已经11点多钟。柏先生告诉我们:"今天中午在这里吃午饭,城镇虽小,但很漂亮,你们可以下车走一走。"真是不出所言,城边的山脚下有一个湖,湖水清澈透底,水上的天鹅、鸳鸯、野鸭子成群结队,有的跑到岸上来任凭人们抚摩。城里多为二层、三层的欧式小洋楼,街道清洁,绿草盖地,鲜花盛开,车少人静,活似一处世外桃源。我们找到一家台湾人开的中餐店,美餐之后继续上路。
一路所见,不是森林,就是草地,绿油油的。山林中隐隐约约地出现一些红顶房屋,有的单家独户,也有三五成群的小村落,如同走进了天然的大公园。虽然乘车600多公里,但一点也不觉得劳累,不知不觉地就到达了维也纳。其实已是下午4点钟,天已擦黑。
晚饭后,在步行街上走了走,虽然离圣诞节还有9天时间,但是处处已透出节日的气氛,待售的圣诞树比比皆是,每一家商店的橱窗里都进行了精心的布置,每个店门口都站立着一位圣诞老人,街树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圣诞灯。街上到处有三五成群的人凑在一起聊天,每人手里端着一杯热咖啡慢慢地饮着。据说这是当地人的嗜好。店门早已关闭,但是逛街的人很多,目的不在购物,而是一边散步一边欣赏漂亮的橱窗。据说这也是当地人的一种喜好。还常常见到三五个人联合起来站在当街上敲拉弹唱,甚至引喉高歌。维也纳虽然没有罗马名气大,但是,维也纳的市容要比罗马干净、整洁得多,墙壁上见不到乱七八糟的涂鸦,街道也比较宽,没有摩托。给人一种和睦相处、生机勃勃的感觉。
维也纳是莫扎特、舒伯特、贝多芬、斯特劳斯的第二故乡。第二天上午我们冒着雪匆匆忙忙瞻仰了贝多芬、斯特劳斯雕像,走马观花地参观了国家歌剧院、维也纳音乐会、西茜公主居住过的美泉宫、圣斯帝芬大教堂、联合国城(即联合国会议中心)。圣斯蒂芬大教堂被誉为维也纳的象征,位于内城中心,塔尖高137米,造型奇特而美观,始建于13世纪中叶,前后用了200多年的时间。
更值得一提的是坐落在多瑙河畔的联合国城,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中心建筑是高56米的圆柱形国际会议大厦,周围是6栋Y型塔楼,它是奥地利1973年投资88亿先令兴建的。1979年建成后,以每年1个先令的租金租赁给联合国使用,租期99年,虽然是"白用",但是仅用了2年多的时间就收回了投资,因为有4000多名联合国工作人员在这里消费。我们不能不赞叹奥地利人的远见卓识。
维也纳的城市建筑多为红墙赤瓦,铜绿色的拱顶。有轨电车四通八达,同时也有高头大马拉着四轮马车,"嗒嗒嗒"地在大街上跑着,形成一道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独特风景线。这是为游客准备的。
大约10点多钟,开始向位于德国东南部的慕尼黑进发。14点到达莫扎特的故乡萨尔茨堡。午饭后,冒着大雨参观了莫扎特故居,这是一栋米黄色六层砖混结构的楼房,在三四层之间的外墙上镶着"莫扎特出生处"的文字,在拱形大门旁边刻着"莫扎特博物馆"几个大字,顶端有莫扎特头像浮雕,一面奥地利国旗从六楼一直垂到二楼。莫扎特成名之后,萨尔茨堡引以为骄傲,然而,"故乡没有给莫扎特短暂的一生留下多少甜蜜的回忆,更多的是不得志的痛苦的抑郁。"
晚上下榻在慕尼黑的一座叫做"GERMANIA"的旅馆里,电梯不听使唤,按了电钮电梯不行动,必须有人从外边推一把才行。停下电梯又开不了门,必须在里边拉一把才动。陕西的几位老先生不了解其中的奥妙,站在里面待了半个时辰上上下下好几次,结果又从原地走了出来,气得大骂:"这是全世界最糟糕的旅店!"我凑近仔细一看,这电梯原来是1955年制造的产品。
慕尼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高楼大厦很少,被称为"超级村庄"。18日上午,参观了慕尼黑市政府施政厅、1972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场、巴法利亚王府(即尼芬堡,这是西茜公主出嫁前居住的地方)、德国博物馆。德国博物馆规模很大,里面陈列着许多世界第一。比如1800年的风力磨面机、1820年的蒸气抽水机、1841年的光学原理照相机、1850年的水轮机、1863年的电传电话、1870年的水力磨面机、1886年的汽车、1889年的蒸气发电机、1890年的热管锅炉、1892年的柴油发动机、1895年的第一张X光照片、1900年的传送带、1900年的砂轮机......等等举不胜举。那真是一座科学技术的殿堂,比较完整地展示了第一生产力的发展史。
下午2点从慕尼黑出发,向法兰克福进发。高标准的高速公路两旁全是森林,就像是穿行在绿色长廊之中。经过400公里的行程,于16时到达法兰克福。
法兰克福位于德国中部偏西南一点。这是德国的金融中心,有很多漂亮的高层建筑。街道宽敞、整齐、明亮。夜晚的办公楼、商店等依然灯火通明,据说这是政府规定,否则丢失东西保险公司不予负责。常言道,"十里乡俗不一样",这里的市民"喜好"同维也纳形成鲜明对照:晚上行人极少,几乎看不到逛大街的人们。仅仅见到几个乞丐挤在墙根上吃东西。还有露宿街头的吸毒者。
次日参观了法兰克福歌剧院、歌德故居、圣巴托洛梅大教堂。圣马托洛梅大教堂建筑奇特,不仅仅是高,其造型尤其优美。
19日早8点起程,到科隆去,大约180公里。因为下雨,直到13点才到。途经一个叫霍布伦茨的城镇,她位于莱茵河与莫泽河会合的三角地带,这里是一块很大的无草无树的广场,当地人称其为德国角。还途经原西德首都波恩,波恩只有40万人口,城市虽小,但很干净、整洁。没有高大的建筑物,全是座座独立的小洋房。在这里停车瞻仰了贝多芬雕像。
科隆位于莱茵河畔,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于2000年前由罗马人所建。是德国文化交通中心,拥有100多万人口。科隆大学有6万名在校学生,该校的经济系是非常出名的。下午参观了德国最宏伟、最完美的歌特式教堂--科隆大教堂,大教堂的双尖塔高157米,是欧洲最高的尖塔,周围林立着无数的小双尖塔,造型非常别致也特别华丽。它是欧洲建筑史上建造时间最长的工程之一,始建于1248年,由于战争的原因,前后经历了632年才告竣工。据导游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科隆的建筑多被夷为平地,但是,这座教堂却幸存下来了。美国轰炸机曾多次飞临这座教堂的上空,终因其漂亮而没有忍心炸毁。
早饭非常丰盛,尤其是"德国香肠"别具风味。但是,煮鸡蛋的蛋黄尚是流动状态,这是德国人的习惯。
20日早8点起程,向北行驶120公里到达波鸿,在这里参观了鲁尔煤矿博物馆。这里原来也是一座露天煤矿,已有1000-2000年的开采历史,他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采煤是从18世纪开始使用机械装置算起。共剥离了8层,煤炭资源枯竭之后转了产。在煤矿回填的地方建起了这座博物馆。博物馆里不仅展示了1000多年来的采煤发展史,也展示了炼焦的历史。其中有19世纪中期炼土焦的馒头型土焦炉模型,有1923年的机焦炉模型。还有各种转产后的样品,如银锭、锌锭、镁锭及铜、铝制品。由展览显示,德国早在19世纪就开始生产型煤了。
早上出城的车辆很多,公路上的车辆排成了数公里的长龙,慢慢悠悠地向前磨蹭,不过很有秩序。在波鸿正遇上修马路,路旁的树干都裹着很厚的吹塑,据介绍这是为了避免施工机械碰坏树木。
三、略记荷兰、比利时
我们于20日下午3点多钟就进入了荷兰地界,只见这里遍地绿草如茵,全部是牧草,密密麻麻的河流把草地分成一个个方块。这个国家没有耕地,就连树木也少见。荷兰是个很小的宗教国家,只有3.5万平方公里,1530万人口。而且有1/3的国土是靠填海造地形成的。地势平坦而低洼,首都阿姆斯特丹平均海拔低于海平面4米。
这里的太阳永远是绕着天边运行的,一年四季从来没有过"烈日当头"的时候,或许是阴天的缘故,早晨9点钟天才放亮。
荷兰的建筑很特殊,门小窗户大,每户的房顶上都固定着一个大钩子,据说是用来吊东西的。荷兰人十分推崇风车,因为填海造地时风力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很大的风车,有的仍然被当作生产工具在发挥着作用。下午参观了达姆广场和荷兰王宫,专程到风车村参观了加工奶酪的作坊和木鞋加工作坊。
国家虽小,但很富有,凡是有公路的地方,全都装有电灯,而且电线全部藏在地下。
荷兰人想得十分周到,当绿灯亮起的时候,同时会连续发出"嗒嗒"的声音,这是专为横过马路的盲人设置的。但是,也有极其不文明的地方,比如吸毒卖毒、嫖娼卖淫竟然被国家法律所允许,尤其是妓女,可以领取营业执照,把卖淫当成一种合法职业。
阿姆斯特丹在13世纪时还是一个处于两条河流交汇处的小村庄,几百年来,荷兰人凭着信心和毅力,不间断地与沼泽、湖泊、大海争地,终于建成了这座"国际大都市"。其实,阿市只有70多万人口,之所以称其为"国际大都市",是因为她的视野非常宽广,每年接待的游客达1040多万,是阿市人口的15倍,偌大一座"无烟工厂",岂有不富之理?可能是土地珍贵的缘故,阿姆斯特丹街道不宽,多数马路都是单行道。
阿姆斯特丹是荷兰的名义首都,她的实际首都在海牙。维多利亚女王的宫殿、首相府、议会、各国驻荷使馆等都在海牙。由于盛名的诱惑,21日上午从阿姆斯特丹驱车南下直奔海牙,海牙距阿姆斯特丹50公里,紧靠海边,建筑物一般只有二三层,市容干净、漂亮。这一天海风很大,气候较冷。在海牙仅仅参观了联合国国际法庭(南斯拉夫前总理米洛舍维奇就在这里接受审判并被关押在这里)。然后到海边看了看,就急忙上路。
13点半到达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比利时虽然不大,只有3.4万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但是名声大震,号称欧洲首都,因为布市地处东欧中部,交通便利,欧盟总部就设在这里。相对而言,布鲁塞尔是个较大的城市,拥有100万人口。
在布鲁塞尔参观了1848年诞生的《共产党宣言》的天鹅饭店、比利时王宫、欧盟总部、原子球博物馆及"用一泡尿拯救了一座城市的第一市民--于连"的雕像。原子球博物馆其实就是一个放大了的铁原子模型。原子球由9个直径18米的铝合金圆球组成,球与球之间用26米长的钢管连接,重达2200吨。圆球的尺寸相当于铁原子放大2000亿倍。这是瓦特凯恩1958年为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设计的,会后其它展品均被撤走,惟独把它保留了下来。
22日早8点起程向最后一站巴黎出发。8点半到达拿破仑1915年"败走麦城"的滑铁卢镇,镇边是拿破仑纪念馆,纪念馆旁立着拿破仑头戴三角帽,全身戎装,注视远方的全身铜像。在联军首领受伤的地点,强迫当地妇女从战场上抬土筑起一座64米高的土丘,土丘上立着一头用法国枪炮铸成的28吨重的雄狮,面向法国,虎视眈眈。可惜天不作美,大雪纷飞,因为还要赶路,我们不宜逗留。
四、感受卢森堡与法国
11点半到达没有军队的国家卢森堡,卢森堡很小,全国只有38万人口。卢森堡市被一条峡谷分为两半左右,两半由100多座桥梁相连接。在卢森堡吃过午饭,12点50分起程,13点20分就进入法国国界。可见卢国疆土何等之小!如果不是下雪的话,恐怕尚不足一刻钟的路程。
西欧各国之间所谓的国界,只有公路两旁竖着的一块圆形牌子为标志,标牌上呈弧型排列着12颗五角星(代表最初参加签定申根条约的12个国家),中间写着国家的名称。仅此而已,既无海关,更无检查,车不减速,长驱而过。无异于运行在国内的省与省之间,方便极了。其实比我们从山西去河北还要方便,因为西欧各国的高速公路除意大利、荷兰、法国一次性收取一些过路费之外,其它国家概不收费。西欧各国不仅汽车牌照统一编号,就连公路也统一编了号,比如布鲁塞尔至卢森堡的高速公路编号为E411。
法国高速公路的路面很有特色,虽然也是柏油马路,但是看上去非常粗糙,空隙很多,其实平整度很好,和普通的光面油路没有什么差别。这是因为铺路时用的面层石料比较粗大,大约有2厘米左右。其优点是蓄水、防滑。
巴黎是一座具有2000年悠久历史的名城,也是欧洲最大的城市之一,所谓大,也是相对而言,市区只有100多平方公里,230万人口。巴黎一向以美丽而著称,素有世界"花都"之美誉。它那形形色色的古建筑、栩栩如生的雕塑、宽敞整洁的街道无一不充满着诱惑。身临其境,陶醉不已。闻名于世的艾菲尔铁塔、拿破仑荣军院、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均坐落在塞纳河两畔。巴黎的街道和罗马一样没有一条是正东正西的。巴黎最具魅力的街道是戌辰方向的香榭丽舍大街,它是巴黎最大的动脉,从议会大厦到协和广场全长1800米,宽120米。在接近圣诞的日子里,大街两旁的栗子树上披挂的火树银花,煞是好看。著名的凯旋门就坐落在大街中段的戴高乐广场上。
原计划23日上午参观卢浮宫,但是上车以后才发现时间太早,未到开门时间,于是临时决定参观凡尔赛宫。凡尔赛宫在巴黎西南18公里处,是1682-1789年三代法国君王的皇宫,也是世界闻名的皇家宫殿,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这一带过去曾经是皇家的狩猎场,1661年,年仅23岁的路易十四开始在此修建皇宫,1689年落成,占地面积111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庞大的宫殿以东西为轴,由对称的宫殿和园林组成。宫殿主体长700余米,中间是金碧辉煌的王宫,两翼是宫室、办公处、舞厅、教堂、歌剧院等。大门由黄金和黑铁铸成,宫内雍容华贵、富丽堂皇,那各种各样的镀金镂铜器、精细的大理石雕塑、漂亮的油画等诱使游客留连忘返。宫外庭园规模宏大、造型大方,在长达3公里的中轴线上,有跑马道、喷泉、水池、花坛、雕塑等。整座宫殿布局大方,气势宏伟,堪称世界皇宫之经典。
下午参观了埃菲尔铁塔、巴黎歌剧院、旺多姆广场、方尖碑等。旺多姆广场正中央立着一通圆形凯旋柱,上面有制作精美的图案,据说是拿破仑用缴获来的铁炮做成的。广场周围的建筑物中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小饭馆,据说戴安娜就是在这里吃了她一生中最后的一顿午餐,于当天下午车祸身亡。西方人同中国人的思维究竟不一样,他们不仅不忌讳,相反,自此以后,这家饭馆的生意异常火爆起来。
协和广场是1793年把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的地方,在法国大革命时代叫"革命广场",1795年改称协和广场。协和广场上立着一座方尖碑,据说是拿破仑从埃及运回来的。
埃菲尔铁塔是为纪念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00周年时修建的,全部为钢材铆焊结构,呈金字塔形,高327米,重7000余吨,占地10000平方米。作为巴黎的标志,据说本·拉登曾把它列为第二批袭击目标。为了方便游客登塔,经过改造加上了电梯。我们也乘电梯登上了铁塔的第二层,了望巴黎一览无余。
在铁塔正面人群最多的地方,看到了"活人雕像"--一个通体银白色的人,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面前放着一只碗。那件紧身衣很薄,弹性很好,把人的头面部及全身裹得紧紧的,从头到脚,虽然没有一点裸露之处,但是,人体结构能看得一清二楚。如果不仔细看的话,就满以为是一尊雕塑。任凭游客同他合影,反正纹丝不动。只有有人把硬币丢在他的碗里时,他才向前深鞠一躬。类似这样的"雕塑",在其他城市也有,有银白色的,也有金黄色的。在罗马时,我就坐在这样一尊"雕塑"后边的水池边照了一张像,照完以后才发现是一个活人。不知是否乞丐,没有打问。
24日一大早,我们首先参观了巴黎公社失败以后,信徒们为了赎罪而捐资兴建的圣心教堂,这是一座极具浪漫主义情调的、白色的大理石结构的建筑。地势较高,站在堂前远眺,可目及50公里。然后到香榭丽舍广场东北角绕着爱丽舍宫(总统府)转了一圈。这是一座用大石头砌成的二层建筑,已有280多年的历史。外表朴素典雅(据说宫内金碧辉煌、豪华无比),主楼入口处悬挂着法兰西国旗,门楣上有"RF"两个字母。大门口有两名头戴红缨盔、身穿蓝制服的卫兵凑在一起聊天。
戴高乐广场位于香榭丽舍大街中段,导游介绍有12条街道从这里向外辐射,从地图上看也是12条,但是我经过再三核实,实际是13条,不知为什么?凯旋门就坐落在戴高乐广场的正中心。凯旋门是拿破仑为炫耀自己的战功而兴建的。1806年奠基,1836年落成。凯旋门高49.5米,宽44.8米,厚22.2米,全部用大理石砌成。内墙刻有英雄战绩,外墙镶有巨型雕塑。凯旋门正下方沉睡着一名"一战"中牺牲的无名战士,墓前点着终年不熄的地坑式长明灯。1840年拿破仑的遗体从国外运回时,从凯旋门正中通过。法国诗人雨果埋葬于此。据介绍,每年7月14日国庆节,法国总统都要从这里通过。每届法国总统卸职时也要到凯旋门来献上一束鲜花。
从凯旋门沿着香榭丽舍大街向东经过香榭丽舍广场、协和广场,越过蒂伊勒里公园和小凯旋门就到了卢浮宫。卢浮宫是路易十四之前法国历代王朝的皇宫,呈U型建筑。始建于1190年,整个建筑群是在600年后才全部完成的。其柱廊之壮观、塔楼之华丽、雕塑之精美,实是令人叹为观止。卢浮宫的展品分古希腊--罗马艺术、古埃及艺术、古代东方艺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6部分,珍藏着各种流派的艺术珍品40多万件,因此,被称为"万宝之宫"。比如古希腊爱神维纳斯的原始雕塑就珍藏在这里。据介绍,维纳斯出自2000多年前的艺术大师之手,1820年在爱琴海米洛斯岛被发现,可惜的是被挖掘出来时已经断掉的双臂没有找到。
身处异乡,恰逢圣诞,很想了解一下西方人是如何过除夕之夜。晚饭后,我们沿着香榭丽舍大街向东直奔巴黎圣母院。大街上除了灯火通明之外,既无人也无车,静悄悄的。据说有的在家里团圆,有的在教堂做弥撒。巴黎圣母院位于塞纳河中心的西岱岛上,坐东向西。我们随着人群走进巴黎圣母院,里面座无虚席,加上两旁站着的人群,大约在万人以上,其中不乏看稀罕的游客。人虽然多,但是鸦雀无声,一派肃穆庄严的气氛,除了牧师颂经之外,无人喧哗。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正门左右各有一座69米高的钟楼,整个建筑用石头砌成,始建于1163年,180多年后整个工程才最后完成。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最出色的天主教堂,既巍峨又纤巧,富丽堂皇。
9·11事件以后各国出游人数急剧下降,惟独中国人不害怕,中餐馆个个爆满。而西方国家如同惊弓之鸟,不仅坐飞机严格检查,进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都要进行全身检查,就连巴黎街上的垃圾桶都换成了塑料袋。
25日是圣诞节,一大早我们就直奔垃圾处理厂,但是,绕着工厂转了两圈也进不了大门,烟囱里冒着白气,垃圾车继续倾倒垃圾,显然并没有停产,然而见不到一个人影。幸亏工厂占地面积很小,长宽不足百米,围墙很低,站在外面也能够一目了然。全自动化的生产过程把垃圾变成了热能。
城市里空空荡荡的,"路上行人欲断魂"。离开垃圾处理厂,我们再次提出参观巴黎公社墙,导游说:"我接待了许多旅游团,从来没有人提出过这样的要求。其实,也没有什么看头。"但是,我们执意要去,他也无可奈何,嘟哝了一句"圣诞节到那地方去,有点不吉利"。巴黎公社墙就在拉雪兹公墓,距巴黎40多公里,这座公墓面积很大,历史也很悠久,墓和碑都制作得非常精致。我们在里边转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找到巴黎公社墙,所幸找到了公墓管理人员,按照所指方位好不容易才找到。但是,非常失望,所看到的巴黎公社墙竟是公墓的围墙,而且只是其中一小段,在低矮的围墙上镶着一块大约2米长的白色大理石,大理石上有三行文字,上面一行写的是AUXMORTS,中间一行写的是DELACOMMUNE,下面一行写的是21.28Mai1871。因为是法文,导游也不懂得是什么意思。在文字下面的墙根处放着一束鲜花。除此之外,这段墙与其他围墙没有任何区别。
当地时间25日19点乘坐CA934号飞机踏上回国的路程。22点飞抵莫斯科上空,26日2点30分飞抵乌兰巴托上空,4点15分(北京时间11点15分)抵达北京机场。
在飞机上,我想到了欧洲各国的富有和环境的优雅,想到了在那些国家里辛勤劳动的中国人。十多天来所到的每一个城市都有中餐馆,都有华人居住区,人数也不少,比如巴黎就有三个华人区,约30万人,也就是说巴黎市民中华人占了1/10,有这么多的华人在那里工作,在那里奉献着汗水和智慧,欧洲怎么能不愈来愈富有、愈来愈美丽呢!
2002年1月3日
(责编 东曙)
我们于12月12日早7点半赶到北京机场,乘坐机号为CA939的波音747,10点钟起飞,途经乌兰巴托、莫斯科、柏林上空,于北京时间20点到达意大利城市米兰。在米兰机场停留了近2个小时,22时重新起飞,23时到达罗马。此时才是当地时间16点,太阳还红红的挂在天边。这一天的11个小时都是跟着太阳,在万里云层上面度过的。
在近万米的高空上,我看到内蒙、外蒙和西伯利亚的地面是一片皑皑白雪。不过,尚能辨认出山林、湖泊、河流和城市。蒙古和西伯利亚很少见到建筑物,却能看到一湾湾很不规则的湖泊如同一面面镜子似的反射着阳光,一条条弯弯曲曲的河流如同银蛇般盘旋在大地上,煞是好看。大约在进入德国上空时,景况大变,尽管那里的纬度比蒙古高,相当于我国最北边的漠河,但是,看到的地面竟然是绿绿葱葱。飞抵意大利上空时,才发现高山上有很少的积雪。如此适宜的生存环境,不是上苍的恩赐,而是大西洋的暖流在这里发挥着奇效。欧洲的许多新景观和从未接触过的事物,让自己感慨不已。
一、目睹意大利梵蒂冈
在米兰机场,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节水意识很强,卫生间的小便池,不是用冲水法,而是用喷洗法,如同喷壶一样,用水很少,由于压力大,冲得倒也干净。
到罗马机场出关时,对每一个人的行李都要打开检查,因为我们持的是公务护照,没有检查就放行了。走出机场,见一个华人举着"接关存先等先生"的牌子,当时实在有一种就在国内被人接的感觉。我们上车后,司机一边发动汽车,一边发牢骚:"他妈的,就是对中国人检查严格!"我奇怪地问:"为什么?"他说:"中国人带的东西多呗!"显然,这个理由并不能成立。由此,我想到小赵在米兰机场同我说的话:"主任,你看这趟飞机上有多少温州人!我问过三个人,都是用假护照偷渡过来的。"在飞机上,我倒是问过两个带小孩的人,得知他们都是去米兰搞服装加工,基本上都是靠老乡关系,一个扯一个地拉出来的。可见,检查严格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带的东西多少。
接待我们的司机叫刘清进,福建泉州人,已经来到罗马11年,开始给别人打工开车,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房子,还买了3部汽车。他说他没有文化,意大利语也讲得很不规范。在进罗马的路上,他同我们商量:"现在天还早,饭店7点钟才开门,是否先带你们看看市容,然后再吃饭?"大家都表示赞成。
他拉着我们在罗马古城的街道上一边转悠一边介绍,一直转了3个小时。看到的情况绝非我想象中的罗马,不由得就冒出了一句:"脏、乱、差!"小赵说:"太形象了!"这里的街道本来就窄,两旁还停满了汽车,街道成了停车场。墙壁上乱写乱画,活像一张张的签字簿。路旁的树叶无人打扫,随着车轮飘来飘去。骑摩托车的人很多,而且速度极快。大街上叼着香烟的姑娘比比皆是,烟头随地乱扔。
尽管如此,罗马毕竟是一座古老而文明的城市,就好比一个没有梳洗打扮的贵夫人,虽然蓬头垢面,仔细看来依然不失其大家闺秀的卓约风韵。古罗马的建筑非常讲究,件件精雕细刻,给人一种豪华而朴实、精细而大方的感觉。狭窄的古街道,均用10厘米见方的条石砌成,虽欠平整,倒很结实,古色古香,并不难看。无疑这是保留了古罗马时代的原貌。在汽车上时常可以看到建筑特殊而漂亮的教堂,据刘师傅介绍,意大利教堂很多,仅罗马市就有三四百座。广场也很多,几乎每一座教堂前头都有一个广场。但是,广场的面积都非常小,比如赫赫有名的威尼斯广场,就在威尼斯宫前面,其面积恐怕还没有我们山西省政协的院子大。罗马的气候实在令人羡慕,虽然时值隆冬,却处处鲜花盛开,绿草如茵。
在街上转悠了一晚上也没有见到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出租车也极其少见。据说,要想打的,可以打电话预约。街上的交通警察很少,而且是流动性的,交通秩序全靠红绿灯来维持,人们都非常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没有见到闯红灯的人。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上,当人与车发生交通矛盾时,汽车会首先停下来,并示意让行人先通过。
逛到当地时间20点左右,刘师傅告诉我们:"该吃饭了,你们下车在附近转一转,我去找个停车位。"我们走来走去,足有半个钟头,他也没有找到停车位置。此时,已经是国内时间凌晨3点钟了,但是都不觉得瞌睡,并互相调侃:"五个幽灵游荡在罗马街上。"
晚饭是在华人街一个温州人开的中餐馆进行的,进门第一眼看到的电视节目是中央四台正在播报新闻,是关于党中央召开民族宗教大会的内容,顿时有一种"在家"的感觉。吃饭当中,刘师傅三番五次地朝窗外张望,好像有什么不放心似的。他突然起身说:"你们慢吃,我去去就来。"一边说,一边急速走出饭店。我们向窗外望去,看到两个警察站在他的汽车旁边。不过只有二三分钟刘师傅就回来了,说是因找不到停车位,把车停在了残疾人的停车位上了,警察就跑来过问。我问他:"是否罚款了?""没有,这里警察不是以罚款为目的,只要说明情况,告诉他马上吃完饭走就可以了。但是,不理他可不行,他站一会,如果没有人,就要重罚,一旦开了票,无论怎么说都没用了。"
晚上下榻在一个叫做"玛戏尼"的旅店,彩电是17英寸的,床铺宽度大约只有80厘米。房间不大,家具摆设得很紧凑,收拾得很整洁,卫生间的洁具也很高档。盖的是毛毯加被罩,床罩和被罩都很干净,洁白如新。
罗马人的热情委实令人钦佩。我们下榻的饭店在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开车的刘师傅也没有去过。一路走一路打问,不管问到谁,都会十分耐心地给你讲。有两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一个是一位中年妇女,她也不知道这个饭店在什么地方,说了一声"请等一等",就转身进了一家店铺打电话询问去了,打听清楚以后,才出来告诉刘师傅。第二天晚上回来时仍然没有记住路,照旧一路打听,当打听到一位正在买花的先生时,那先生说,这里离那个饭店很远,岔路多不好找,我带你去,于是开上他自己的汽车在前面领路,一直送到饭店门口才返回去。
13日上午,参观了梵蒂冈富丽堂皇的圣彼得大教堂、教宗避难的天使古堡。梵蒂冈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虽然号称独立国家,其实就是一座小城堡。小得可怜,全国只有0.44平方公里,1326个人。由圣彼得大教堂、圣彼得广场、梵蒂冈宫殿、博物馆组成,整个国家被高高的围墙严严实实地包围着,围墙就是她的国界。梵蒂冈就坐落在罗马市区的西北角,如果把罗马比作一件西装,那么,梵蒂冈就像贴在这件西装上的一块小补丁。圣彼得广场和圣彼得教堂是对外开放的,广场比较大,是教皇向教徒和来访者发表演说及传教的地方。教堂规模很大,屋顶四壁饰有大量精美的绘画,用宏伟壮丽来形容它非常恰当。
还参观了古罗马的斗兽场、古罗马市场、诚实之嘴、西班牙广场、威尼斯广场、拿波拿广场、意大利内政部、罗马市施政厅。奇怪的是,政要部门的门口竟然没有武装把守。
威尼斯广场位于旧罗马城的中心位置,广场南面屹立着一座巍峨的白色大理石建筑--完成意大利统一大业的开国国王埃曼纽尔二世纪念堂,建于1911年。广场正中是埃曼纽尔二世的骑马雕像和无名烈士墓。一年四季,无论风吹雨淋总有两名士兵守护着它。
居世界八大名胜之一的斗兽场,位于威尼斯广场东南面,始建于公元72年,是罗马帝国为庆祝征服耶路撒冷的胜利,强迫8万犹太俘虏兴建的,此后经过几毁几修,现在的断垣残壁是19世纪的建筑。斗兽场外观像一座庞大的圆形碉堡,占地20000平方米,围墙500多米,墙高60来米。场内可容纳10万多名观众。这是当年用来斗兽、竞技、赛马的场地,正中是斗兽场地,呈椭圆形,底层建有80个地窖,是囚禁斗士和猛兽的地方。据传,帝王贵族为寻欢作乐,驱使3000名角斗士互相厮杀,还驱赶5000头老虎、狮子与斗士们做生死搏斗。
被神化了的"诚实之嘴",被立在圣玛丽亚·因·科斯梅迪教堂入口处左边的墙根处,大如碾盘,状如人面、两眼圆睁、张口待咬的样子。"游客中并非每一个人都有勇气把手放进他的嘴里试一试,因为谁也不敢保证一辈子不说一句谎话。"
相传罗马的创建人罗慕洛孪生兄弟俩是母狼喂养大的,罗马也建在母狼抚育他们的地方。故罗马的城徽图案是一只站着的母狼在哺育着两个婴儿。在威尼斯广场上就有这样一座雕塑。
拿波拿广场建有3座喷水池,居中是著名的四大河喷泉,水池中有4座充满阳刚之美的男性裸体雕塑,从下部流出四股可以饮用的清泉,分别象征尼罗河、多瑙河、恒河、巴拿马河四大河流。
总的印象,罗马不愧为是一座具有27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她就像一座露天历史博物馆,记录着罗马的光辉历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处处可见,座座宏伟壮观、雕梁画栋、古香古色。遍布全市的大理石雕像,个个精雕细刻、入神入微、完好如初。
14日早8点,从罗马起程,向北偏西方向驱车4小时到达比萨,参观了举世闻名的比萨斜塔。比萨斜塔建在一座教堂旁边,呈圆形,直径16米,通体用大理石砌成,重1.4万吨,共有8层。该塔始建于1174年,当第三层竣工后,发现一侧基础下沉,遂将下沉一边的层次加高,试图补救,但沉陷更甚,被迫停工。过了一个世纪后,发现沉陷稳定,才在倾斜状态下继续施工完成。现在倾斜角度已达5.3度。虽然岌岌可危,但是,经过1972年的一次地震之后,它仍然巍然屹立。
这一天有寒流,天气比较冷,黑人们操着半生不熟的华语追着我们兜售手中的皮衣、手表等。但是,没等离开比萨,天气就变暖了。
午饭后又向南回折80公里,到达位于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佛罗伦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文艺复兴的曙光首先在这里升起。资本主义萌芽在此最早出现,14世纪就成了欧洲最大的工商业与金融中心。这里是文艺复兴的传统和艺术的宝库,满城古色古香。拥有40多个博物馆、美术馆,60多座宫殿,披着铜锈的各式铜像、洁白如玉的石雕栩栩如生,古老的教堂、洗礼堂富丽辉煌。最具代表的是米开朗基罗广场上的裸体大卫石雕、圣母之花大教堂、旧宫、钟楼、老桥。圣母之花大教堂是由白色、粉红色、绿色大理石按几何图案装饰起来的,从1294年开工,经过175年才建成。乔托钟楼高82米,极其富丽堂皇,1334年始建,用了30年时间才建成。圣克罗切教堂则是伽利略、米开朗基罗等历史伟人的墓地。
这里小偷很多,女人们背着孩子聚集在一起,人人手中拿着一块硬纸板,见到游客就一轰而上,用纸板挡住游客的视线,底下行窃,真是有点明抢暗夺的架势。据导游介绍,这些都是吉普赛女人。
15日早7点从佛罗伦萨起程,向东北方向前进,中午12点到达水城威尼斯。从地图上看,威尼斯宛如一条飘在水上的大黄鱼。14世纪末,威尼斯进入鼎盛时期,成为拥有强大海军、垄断欧洲与东方贸易的城市国家。拿破仑曾于1805-1914年统治过这里。1866年合并于统一的意大利王国。全城由118个小岛组成,并以400座大小不一、形式各异的桥梁连成一体。威尼斯以河为街,以船为车。威尼斯不大,只有6.9平方公里,10多万居民,但是古迹很多,全市有400座宫殿、120座教堂、120座钟楼、64座修道院。市中心有一个长170多米、宽60来米的圣马可大广场,当地人认为圣马可大广场最美丽的时刻是当海水涨潮,海水浸满广场,整个广场波光粼粼的时候。广场西面和北面是富丽堂皇的大公府,东面是1073年重建的圣马可大教堂,教堂的拱门上部,有4匹造型优美的铜马,其珍贵之处在于,它是公元前4-3世纪的作品。广场东北角是巴西尼加钟楼,这是一座99米高的方型钟楼,建于1496年,楼顶上有两个身着罗马古装、高如真人的铜像,每隔1小时敲一次钟,钟声悠扬悦耳。圣马可教堂北面就是拿破仑皇宫、总督府、监狱、刑场。威尼斯工商业发达,所产的珠宝玉石工艺品、玻璃器皿等精致华美,水晶制品公司就在圣马可大广场的南面,在那里工艺师为我们表演了工艺品制作过程,店老板用流利的汉语为我们介绍了各种工艺品的性能,但是价格高昂,我等无人敢于解囊。物价偏贵是旅游胜地的"通病",但是,威尼斯物价贵得出奇,喝一杯咖啡就要12美元。
圣马可大广场上鸽子很多,用铺天盖地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它们悠闲自在地生活着,同人类享有同等的地位。导游说,为了控制鸽子的数量,喂鸽子的饲料中加有避孕药物。
威尼斯的确很美,每年有500多万游客,是当地居民的10多倍。首届国际电影节就诞生于此。遗憾的是没有来得及到市面上去看一看,因此,无法同我国的周庄作出恰当的对比。
意大利的法定工作时间是,机关从上午9点到下午2点,5天工作制,每周工作25小时。工厂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40小时。商店从上午9点开门,晚8点必须关门。
二、穿越奥地利和德国
16日早8点,我们从威尼斯出发,这天的目的地是奥地利的维也纳。开车接我们的是一位叫做柏小林的先生,40岁左右,于北京大学毕业后留学德国,哲学硕士毕业后留在德国经商。他是从科隆专程赶到威尼斯来接我们的。他说从今天开始由他负责接待,一直到结束考察把我们送上飞机为止。
从威尼斯到维也纳要翻过阿尔卑斯山,一路上飘来阵阵雪花,我们都很担心道路的艰难和安全。没想到一路平坦,没有一点走山路的感觉,原因是"逢山皆洞",最长的山洞达4公里之多。
翻过阿尔卑斯山,在奥地利与意大利搭界的地方有一座名叫克拉福根特的小城镇,它是威尼斯到维也纳的必经之地,我们到达这里时,已经11点多钟。柏先生告诉我们:"今天中午在这里吃午饭,城镇虽小,但很漂亮,你们可以下车走一走。"真是不出所言,城边的山脚下有一个湖,湖水清澈透底,水上的天鹅、鸳鸯、野鸭子成群结队,有的跑到岸上来任凭人们抚摩。城里多为二层、三层的欧式小洋楼,街道清洁,绿草盖地,鲜花盛开,车少人静,活似一处世外桃源。我们找到一家台湾人开的中餐店,美餐之后继续上路。
一路所见,不是森林,就是草地,绿油油的。山林中隐隐约约地出现一些红顶房屋,有的单家独户,也有三五成群的小村落,如同走进了天然的大公园。虽然乘车600多公里,但一点也不觉得劳累,不知不觉地就到达了维也纳。其实已是下午4点钟,天已擦黑。
晚饭后,在步行街上走了走,虽然离圣诞节还有9天时间,但是处处已透出节日的气氛,待售的圣诞树比比皆是,每一家商店的橱窗里都进行了精心的布置,每个店门口都站立着一位圣诞老人,街树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圣诞灯。街上到处有三五成群的人凑在一起聊天,每人手里端着一杯热咖啡慢慢地饮着。据说这是当地人的嗜好。店门早已关闭,但是逛街的人很多,目的不在购物,而是一边散步一边欣赏漂亮的橱窗。据说这也是当地人的一种喜好。还常常见到三五个人联合起来站在当街上敲拉弹唱,甚至引喉高歌。维也纳虽然没有罗马名气大,但是,维也纳的市容要比罗马干净、整洁得多,墙壁上见不到乱七八糟的涂鸦,街道也比较宽,没有摩托。给人一种和睦相处、生机勃勃的感觉。
维也纳是莫扎特、舒伯特、贝多芬、斯特劳斯的第二故乡。第二天上午我们冒着雪匆匆忙忙瞻仰了贝多芬、斯特劳斯雕像,走马观花地参观了国家歌剧院、维也纳音乐会、西茜公主居住过的美泉宫、圣斯帝芬大教堂、联合国城(即联合国会议中心)。圣斯蒂芬大教堂被誉为维也纳的象征,位于内城中心,塔尖高137米,造型奇特而美观,始建于13世纪中叶,前后用了200多年的时间。
更值得一提的是坐落在多瑙河畔的联合国城,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中心建筑是高56米的圆柱形国际会议大厦,周围是6栋Y型塔楼,它是奥地利1973年投资88亿先令兴建的。1979年建成后,以每年1个先令的租金租赁给联合国使用,租期99年,虽然是"白用",但是仅用了2年多的时间就收回了投资,因为有4000多名联合国工作人员在这里消费。我们不能不赞叹奥地利人的远见卓识。
维也纳的城市建筑多为红墙赤瓦,铜绿色的拱顶。有轨电车四通八达,同时也有高头大马拉着四轮马车,"嗒嗒嗒"地在大街上跑着,形成一道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独特风景线。这是为游客准备的。
大约10点多钟,开始向位于德国东南部的慕尼黑进发。14点到达莫扎特的故乡萨尔茨堡。午饭后,冒着大雨参观了莫扎特故居,这是一栋米黄色六层砖混结构的楼房,在三四层之间的外墙上镶着"莫扎特出生处"的文字,在拱形大门旁边刻着"莫扎特博物馆"几个大字,顶端有莫扎特头像浮雕,一面奥地利国旗从六楼一直垂到二楼。莫扎特成名之后,萨尔茨堡引以为骄傲,然而,"故乡没有给莫扎特短暂的一生留下多少甜蜜的回忆,更多的是不得志的痛苦的抑郁。"
晚上下榻在慕尼黑的一座叫做"GERMANIA"的旅馆里,电梯不听使唤,按了电钮电梯不行动,必须有人从外边推一把才行。停下电梯又开不了门,必须在里边拉一把才动。陕西的几位老先生不了解其中的奥妙,站在里面待了半个时辰上上下下好几次,结果又从原地走了出来,气得大骂:"这是全世界最糟糕的旅店!"我凑近仔细一看,这电梯原来是1955年制造的产品。
慕尼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高楼大厦很少,被称为"超级村庄"。18日上午,参观了慕尼黑市政府施政厅、1972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场、巴法利亚王府(即尼芬堡,这是西茜公主出嫁前居住的地方)、德国博物馆。德国博物馆规模很大,里面陈列着许多世界第一。比如1800年的风力磨面机、1820年的蒸气抽水机、1841年的光学原理照相机、1850年的水轮机、1863年的电传电话、1870年的水力磨面机、1886年的汽车、1889年的蒸气发电机、1890年的热管锅炉、1892年的柴油发动机、1895年的第一张X光照片、1900年的传送带、1900年的砂轮机......等等举不胜举。那真是一座科学技术的殿堂,比较完整地展示了第一生产力的发展史。
下午2点从慕尼黑出发,向法兰克福进发。高标准的高速公路两旁全是森林,就像是穿行在绿色长廊之中。经过400公里的行程,于16时到达法兰克福。
法兰克福位于德国中部偏西南一点。这是德国的金融中心,有很多漂亮的高层建筑。街道宽敞、整齐、明亮。夜晚的办公楼、商店等依然灯火通明,据说这是政府规定,否则丢失东西保险公司不予负责。常言道,"十里乡俗不一样",这里的市民"喜好"同维也纳形成鲜明对照:晚上行人极少,几乎看不到逛大街的人们。仅仅见到几个乞丐挤在墙根上吃东西。还有露宿街头的吸毒者。
次日参观了法兰克福歌剧院、歌德故居、圣巴托洛梅大教堂。圣马托洛梅大教堂建筑奇特,不仅仅是高,其造型尤其优美。
19日早8点起程,到科隆去,大约180公里。因为下雨,直到13点才到。途经一个叫霍布伦茨的城镇,她位于莱茵河与莫泽河会合的三角地带,这里是一块很大的无草无树的广场,当地人称其为德国角。还途经原西德首都波恩,波恩只有40万人口,城市虽小,但很干净、整洁。没有高大的建筑物,全是座座独立的小洋房。在这里停车瞻仰了贝多芬雕像。
科隆位于莱茵河畔,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于2000年前由罗马人所建。是德国文化交通中心,拥有100多万人口。科隆大学有6万名在校学生,该校的经济系是非常出名的。下午参观了德国最宏伟、最完美的歌特式教堂--科隆大教堂,大教堂的双尖塔高157米,是欧洲最高的尖塔,周围林立着无数的小双尖塔,造型非常别致也特别华丽。它是欧洲建筑史上建造时间最长的工程之一,始建于1248年,由于战争的原因,前后经历了632年才告竣工。据导游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科隆的建筑多被夷为平地,但是,这座教堂却幸存下来了。美国轰炸机曾多次飞临这座教堂的上空,终因其漂亮而没有忍心炸毁。
早饭非常丰盛,尤其是"德国香肠"别具风味。但是,煮鸡蛋的蛋黄尚是流动状态,这是德国人的习惯。
20日早8点起程,向北行驶120公里到达波鸿,在这里参观了鲁尔煤矿博物馆。这里原来也是一座露天煤矿,已有1000-2000年的开采历史,他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采煤是从18世纪开始使用机械装置算起。共剥离了8层,煤炭资源枯竭之后转了产。在煤矿回填的地方建起了这座博物馆。博物馆里不仅展示了1000多年来的采煤发展史,也展示了炼焦的历史。其中有19世纪中期炼土焦的馒头型土焦炉模型,有1923年的机焦炉模型。还有各种转产后的样品,如银锭、锌锭、镁锭及铜、铝制品。由展览显示,德国早在19世纪就开始生产型煤了。
早上出城的车辆很多,公路上的车辆排成了数公里的长龙,慢慢悠悠地向前磨蹭,不过很有秩序。在波鸿正遇上修马路,路旁的树干都裹着很厚的吹塑,据介绍这是为了避免施工机械碰坏树木。
三、略记荷兰、比利时
我们于20日下午3点多钟就进入了荷兰地界,只见这里遍地绿草如茵,全部是牧草,密密麻麻的河流把草地分成一个个方块。这个国家没有耕地,就连树木也少见。荷兰是个很小的宗教国家,只有3.5万平方公里,1530万人口。而且有1/3的国土是靠填海造地形成的。地势平坦而低洼,首都阿姆斯特丹平均海拔低于海平面4米。
这里的太阳永远是绕着天边运行的,一年四季从来没有过"烈日当头"的时候,或许是阴天的缘故,早晨9点钟天才放亮。
荷兰的建筑很特殊,门小窗户大,每户的房顶上都固定着一个大钩子,据说是用来吊东西的。荷兰人十分推崇风车,因为填海造地时风力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很大的风车,有的仍然被当作生产工具在发挥着作用。下午参观了达姆广场和荷兰王宫,专程到风车村参观了加工奶酪的作坊和木鞋加工作坊。
国家虽小,但很富有,凡是有公路的地方,全都装有电灯,而且电线全部藏在地下。
荷兰人想得十分周到,当绿灯亮起的时候,同时会连续发出"嗒嗒"的声音,这是专为横过马路的盲人设置的。但是,也有极其不文明的地方,比如吸毒卖毒、嫖娼卖淫竟然被国家法律所允许,尤其是妓女,可以领取营业执照,把卖淫当成一种合法职业。
阿姆斯特丹在13世纪时还是一个处于两条河流交汇处的小村庄,几百年来,荷兰人凭着信心和毅力,不间断地与沼泽、湖泊、大海争地,终于建成了这座"国际大都市"。其实,阿市只有70多万人口,之所以称其为"国际大都市",是因为她的视野非常宽广,每年接待的游客达1040多万,是阿市人口的15倍,偌大一座"无烟工厂",岂有不富之理?可能是土地珍贵的缘故,阿姆斯特丹街道不宽,多数马路都是单行道。
阿姆斯特丹是荷兰的名义首都,她的实际首都在海牙。维多利亚女王的宫殿、首相府、议会、各国驻荷使馆等都在海牙。由于盛名的诱惑,21日上午从阿姆斯特丹驱车南下直奔海牙,海牙距阿姆斯特丹50公里,紧靠海边,建筑物一般只有二三层,市容干净、漂亮。这一天海风很大,气候较冷。在海牙仅仅参观了联合国国际法庭(南斯拉夫前总理米洛舍维奇就在这里接受审判并被关押在这里)。然后到海边看了看,就急忙上路。
13点半到达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比利时虽然不大,只有3.4万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但是名声大震,号称欧洲首都,因为布市地处东欧中部,交通便利,欧盟总部就设在这里。相对而言,布鲁塞尔是个较大的城市,拥有100万人口。
在布鲁塞尔参观了1848年诞生的《共产党宣言》的天鹅饭店、比利时王宫、欧盟总部、原子球博物馆及"用一泡尿拯救了一座城市的第一市民--于连"的雕像。原子球博物馆其实就是一个放大了的铁原子模型。原子球由9个直径18米的铝合金圆球组成,球与球之间用26米长的钢管连接,重达2200吨。圆球的尺寸相当于铁原子放大2000亿倍。这是瓦特凯恩1958年为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设计的,会后其它展品均被撤走,惟独把它保留了下来。
22日早8点起程向最后一站巴黎出发。8点半到达拿破仑1915年"败走麦城"的滑铁卢镇,镇边是拿破仑纪念馆,纪念馆旁立着拿破仑头戴三角帽,全身戎装,注视远方的全身铜像。在联军首领受伤的地点,强迫当地妇女从战场上抬土筑起一座64米高的土丘,土丘上立着一头用法国枪炮铸成的28吨重的雄狮,面向法国,虎视眈眈。可惜天不作美,大雪纷飞,因为还要赶路,我们不宜逗留。
四、感受卢森堡与法国
11点半到达没有军队的国家卢森堡,卢森堡很小,全国只有38万人口。卢森堡市被一条峡谷分为两半左右,两半由100多座桥梁相连接。在卢森堡吃过午饭,12点50分起程,13点20分就进入法国国界。可见卢国疆土何等之小!如果不是下雪的话,恐怕尚不足一刻钟的路程。
西欧各国之间所谓的国界,只有公路两旁竖着的一块圆形牌子为标志,标牌上呈弧型排列着12颗五角星(代表最初参加签定申根条约的12个国家),中间写着国家的名称。仅此而已,既无海关,更无检查,车不减速,长驱而过。无异于运行在国内的省与省之间,方便极了。其实比我们从山西去河北还要方便,因为西欧各国的高速公路除意大利、荷兰、法国一次性收取一些过路费之外,其它国家概不收费。西欧各国不仅汽车牌照统一编号,就连公路也统一编了号,比如布鲁塞尔至卢森堡的高速公路编号为E411。
法国高速公路的路面很有特色,虽然也是柏油马路,但是看上去非常粗糙,空隙很多,其实平整度很好,和普通的光面油路没有什么差别。这是因为铺路时用的面层石料比较粗大,大约有2厘米左右。其优点是蓄水、防滑。
巴黎是一座具有2000年悠久历史的名城,也是欧洲最大的城市之一,所谓大,也是相对而言,市区只有100多平方公里,230万人口。巴黎一向以美丽而著称,素有世界"花都"之美誉。它那形形色色的古建筑、栩栩如生的雕塑、宽敞整洁的街道无一不充满着诱惑。身临其境,陶醉不已。闻名于世的艾菲尔铁塔、拿破仑荣军院、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均坐落在塞纳河两畔。巴黎的街道和罗马一样没有一条是正东正西的。巴黎最具魅力的街道是戌辰方向的香榭丽舍大街,它是巴黎最大的动脉,从议会大厦到协和广场全长1800米,宽120米。在接近圣诞的日子里,大街两旁的栗子树上披挂的火树银花,煞是好看。著名的凯旋门就坐落在大街中段的戴高乐广场上。
原计划23日上午参观卢浮宫,但是上车以后才发现时间太早,未到开门时间,于是临时决定参观凡尔赛宫。凡尔赛宫在巴黎西南18公里处,是1682-1789年三代法国君王的皇宫,也是世界闻名的皇家宫殿,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这一带过去曾经是皇家的狩猎场,1661年,年仅23岁的路易十四开始在此修建皇宫,1689年落成,占地面积111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庞大的宫殿以东西为轴,由对称的宫殿和园林组成。宫殿主体长700余米,中间是金碧辉煌的王宫,两翼是宫室、办公处、舞厅、教堂、歌剧院等。大门由黄金和黑铁铸成,宫内雍容华贵、富丽堂皇,那各种各样的镀金镂铜器、精细的大理石雕塑、漂亮的油画等诱使游客留连忘返。宫外庭园规模宏大、造型大方,在长达3公里的中轴线上,有跑马道、喷泉、水池、花坛、雕塑等。整座宫殿布局大方,气势宏伟,堪称世界皇宫之经典。
下午参观了埃菲尔铁塔、巴黎歌剧院、旺多姆广场、方尖碑等。旺多姆广场正中央立着一通圆形凯旋柱,上面有制作精美的图案,据说是拿破仑用缴获来的铁炮做成的。广场周围的建筑物中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小饭馆,据说戴安娜就是在这里吃了她一生中最后的一顿午餐,于当天下午车祸身亡。西方人同中国人的思维究竟不一样,他们不仅不忌讳,相反,自此以后,这家饭馆的生意异常火爆起来。
协和广场是1793年把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的地方,在法国大革命时代叫"革命广场",1795年改称协和广场。协和广场上立着一座方尖碑,据说是拿破仑从埃及运回来的。
埃菲尔铁塔是为纪念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00周年时修建的,全部为钢材铆焊结构,呈金字塔形,高327米,重7000余吨,占地10000平方米。作为巴黎的标志,据说本·拉登曾把它列为第二批袭击目标。为了方便游客登塔,经过改造加上了电梯。我们也乘电梯登上了铁塔的第二层,了望巴黎一览无余。
在铁塔正面人群最多的地方,看到了"活人雕像"--一个通体银白色的人,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面前放着一只碗。那件紧身衣很薄,弹性很好,把人的头面部及全身裹得紧紧的,从头到脚,虽然没有一点裸露之处,但是,人体结构能看得一清二楚。如果不仔细看的话,就满以为是一尊雕塑。任凭游客同他合影,反正纹丝不动。只有有人把硬币丢在他的碗里时,他才向前深鞠一躬。类似这样的"雕塑",在其他城市也有,有银白色的,也有金黄色的。在罗马时,我就坐在这样一尊"雕塑"后边的水池边照了一张像,照完以后才发现是一个活人。不知是否乞丐,没有打问。
24日一大早,我们首先参观了巴黎公社失败以后,信徒们为了赎罪而捐资兴建的圣心教堂,这是一座极具浪漫主义情调的、白色的大理石结构的建筑。地势较高,站在堂前远眺,可目及50公里。然后到香榭丽舍广场东北角绕着爱丽舍宫(总统府)转了一圈。这是一座用大石头砌成的二层建筑,已有280多年的历史。外表朴素典雅(据说宫内金碧辉煌、豪华无比),主楼入口处悬挂着法兰西国旗,门楣上有"RF"两个字母。大门口有两名头戴红缨盔、身穿蓝制服的卫兵凑在一起聊天。
戴高乐广场位于香榭丽舍大街中段,导游介绍有12条街道从这里向外辐射,从地图上看也是12条,但是我经过再三核实,实际是13条,不知为什么?凯旋门就坐落在戴高乐广场的正中心。凯旋门是拿破仑为炫耀自己的战功而兴建的。1806年奠基,1836年落成。凯旋门高49.5米,宽44.8米,厚22.2米,全部用大理石砌成。内墙刻有英雄战绩,外墙镶有巨型雕塑。凯旋门正下方沉睡着一名"一战"中牺牲的无名战士,墓前点着终年不熄的地坑式长明灯。1840年拿破仑的遗体从国外运回时,从凯旋门正中通过。法国诗人雨果埋葬于此。据介绍,每年7月14日国庆节,法国总统都要从这里通过。每届法国总统卸职时也要到凯旋门来献上一束鲜花。
从凯旋门沿着香榭丽舍大街向东经过香榭丽舍广场、协和广场,越过蒂伊勒里公园和小凯旋门就到了卢浮宫。卢浮宫是路易十四之前法国历代王朝的皇宫,呈U型建筑。始建于1190年,整个建筑群是在600年后才全部完成的。其柱廊之壮观、塔楼之华丽、雕塑之精美,实是令人叹为观止。卢浮宫的展品分古希腊--罗马艺术、古埃及艺术、古代东方艺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6部分,珍藏着各种流派的艺术珍品40多万件,因此,被称为"万宝之宫"。比如古希腊爱神维纳斯的原始雕塑就珍藏在这里。据介绍,维纳斯出自2000多年前的艺术大师之手,1820年在爱琴海米洛斯岛被发现,可惜的是被挖掘出来时已经断掉的双臂没有找到。
身处异乡,恰逢圣诞,很想了解一下西方人是如何过除夕之夜。晚饭后,我们沿着香榭丽舍大街向东直奔巴黎圣母院。大街上除了灯火通明之外,既无人也无车,静悄悄的。据说有的在家里团圆,有的在教堂做弥撒。巴黎圣母院位于塞纳河中心的西岱岛上,坐东向西。我们随着人群走进巴黎圣母院,里面座无虚席,加上两旁站着的人群,大约在万人以上,其中不乏看稀罕的游客。人虽然多,但是鸦雀无声,一派肃穆庄严的气氛,除了牧师颂经之外,无人喧哗。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正门左右各有一座69米高的钟楼,整个建筑用石头砌成,始建于1163年,180多年后整个工程才最后完成。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最出色的天主教堂,既巍峨又纤巧,富丽堂皇。
9·11事件以后各国出游人数急剧下降,惟独中国人不害怕,中餐馆个个爆满。而西方国家如同惊弓之鸟,不仅坐飞机严格检查,进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都要进行全身检查,就连巴黎街上的垃圾桶都换成了塑料袋。
25日是圣诞节,一大早我们就直奔垃圾处理厂,但是,绕着工厂转了两圈也进不了大门,烟囱里冒着白气,垃圾车继续倾倒垃圾,显然并没有停产,然而见不到一个人影。幸亏工厂占地面积很小,长宽不足百米,围墙很低,站在外面也能够一目了然。全自动化的生产过程把垃圾变成了热能。
城市里空空荡荡的,"路上行人欲断魂"。离开垃圾处理厂,我们再次提出参观巴黎公社墙,导游说:"我接待了许多旅游团,从来没有人提出过这样的要求。其实,也没有什么看头。"但是,我们执意要去,他也无可奈何,嘟哝了一句"圣诞节到那地方去,有点不吉利"。巴黎公社墙就在拉雪兹公墓,距巴黎40多公里,这座公墓面积很大,历史也很悠久,墓和碑都制作得非常精致。我们在里边转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找到巴黎公社墙,所幸找到了公墓管理人员,按照所指方位好不容易才找到。但是,非常失望,所看到的巴黎公社墙竟是公墓的围墙,而且只是其中一小段,在低矮的围墙上镶着一块大约2米长的白色大理石,大理石上有三行文字,上面一行写的是AUXMORTS,中间一行写的是DELACOMMUNE,下面一行写的是21.28Mai1871。因为是法文,导游也不懂得是什么意思。在文字下面的墙根处放着一束鲜花。除此之外,这段墙与其他围墙没有任何区别。
当地时间25日19点乘坐CA934号飞机踏上回国的路程。22点飞抵莫斯科上空,26日2点30分飞抵乌兰巴托上空,4点15分(北京时间11点15分)抵达北京机场。
在飞机上,我想到了欧洲各国的富有和环境的优雅,想到了在那些国家里辛勤劳动的中国人。十多天来所到的每一个城市都有中餐馆,都有华人居住区,人数也不少,比如巴黎就有三个华人区,约30万人,也就是说巴黎市民中华人占了1/10,有这么多的华人在那里工作,在那里奉献着汗水和智慧,欧洲怎么能不愈来愈富有、愈来愈美丽呢!
2002年1月3日
(责编 东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