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所有的农作物中,红薯是最谦卑的。它的根抓紧泥土,秧子贴近大地。一生的葱茏与丰硕都隐在高作物背后。红薯的一生,穿越季节最长的冷暖,坚韧,沉稳,不改本色。
红薯的大事件始于出窖前。还只是春分,父亲已在院内墙角朝阳整出一对方地,垒起两拃高的土埂做红薯母子。红薯母子下垫了松软的牛粪。一个晴好日子,父亲掀开红薯窖盖,把弟弟丢进圆篮送下去。经过一冬的窖眠,红薯散发出甜甜的气息。弟弟拿一个就咬。父亲在上面催了:窖里闷。快捡呀!红薯系上来了,父亲挑大不小没有疤痕的,一个挨一个排好,又用土粪细细地散开,为红薯盖上暖和的被子。为了抵挡春寒,还要蒙一床透光的纱帐——塑料薄膜。父亲半块砖一锨土地把边角压严实。站直腰,拍了拍手上的土。
红薯睡在土粪里做梦,梦中有亮晃晃的太阳。整日被一团草木香的热气抓挠,红薯醒了,身上的芽眼痒痒的,拼命地向上哈气。一团白气氤氲开来,凝成薄膜上细细的水珠。六七天后,绛红的芽尖一点点冒出来,越冒越多,张开心形叶子交头接耳,急于打探人间。它们许是憧憬将要步入的大天地。
接纳薯芽的新地在麦田边上,是父亲犁好特意留下的,有半分。冰雪过后,泥土柔软而温情,陈年的土疙瘩一触即碎。父亲拉着搅拌草木灰的土粪车下地了。铲一掀抡胳膊一甩,地里画出一个大扇面,扇面上开满墨黑的花朵。扇面叠着扇面,花朵依偎着花朵。栽红薯芽要分沟,起垄。笔直的地垄伸展开像几条蛰伏的土龙,等着绣花的雨滋润,等着绵软的风吹。
红薯母子上的薯芽像新生的婴儿,粉嫩嫩的。太阳高了,父亲把红薯母子边上的薄膜掀開,洒水,让薯芽试着呼吸新鲜空气。两三天后,薄膜彻底撤下。粉嫩的叶芽泛出绿光,一片顶着一片。脉络微紫,憋足了劲儿。薯芽要脱离襁褓了,要勇敢地面对风雨的洗礼,要吸收阳光长壮实。眼前,就是一次连根拔起的移栽。薯芽的粉红淡了,翠色凝碧,叶片上闪动着喜悦的光。它们准备好了。
红薯芽的移栽是父亲一人完成的。谷雨前后。吃了午饭,母亲还在洗涮喂猪,父亲就忙碌开了。提一桶水,舀半葫芦瓢淋向红薯母子。托着一粒粒珍珠,薯芽绿得招人疼。父亲蹲下挑长出身量的芽儿,手指捏住根部轻轻地拔。一会儿,身旁拥了一大堆。父亲又拿剪刀剪去多余的须根,分放在水桶。他挑起桶,提把小锄下地了。红薯垄是直的,栽的薯芽行却呈波浪状,两两斜对。这一点我注意到了。父亲左手扬小锄,哧的一声挖开土窝,右手的芽根随即入进。小锄一抽,挖开的土又回复原位。新栽的薯芽要浇水,水在不远不近的堰塘里。父亲挑水从田埂的那边走来,颤颤巍巍的担子像一首乐曲。春水也如油,父亲却大方,一株薯芽半瓢水。浇水却慢。父亲静静地看着清澈的水从倾斜的瓢口流下,渗入薯芽根下的泥土。手扒来土,封窝。浇完水,父亲直了直腰,掏出烟点着坐田埂上抽。看着薯芽单薄的半分地,父亲的思绪袅袅。这些小薯芽还要做母芽,每一株都带着神圣的使命。它们还要面临下一步付出,截取身体的骨节养绿更多的泥土。
薯芽迁入的大片地称为芽子红薯地。过了转折点,薯芽直奔红薯秧去。而家门口红薯母子上的,小薯芽儿又冒出来了,一茬赶一茬。父亲又移栽了。邻家二嫂子也来看了看,拔了些。还有多余的。父亲薅了赶集摆地摊儿,卖几个小钱。
节令如鞭,布谷鸟的叫声拉动农事。东风管绿,南风负责黄。油菜举高籽荚,小麦灌饱浆。红薯秧不看高,也不望远,只在方寸之间打着旋长,分支的藤蔓顺着地皮跑。
麦子割倒运走后,父亲套上老黄牛,身体前倾,双手扶紧犁耙。泥浪从犁耙后涌出来,老黄牛带着父亲慢悠悠地走。犁完小半块,又来回一犁对着拉通,沟是沟,垄是垄。我们叫着浪红薯地。浪完红薯地先撂这儿,啥关紧去忙啥,种苞谷、插秧……
麦后,截取薯秧藤结的红薯叫茬红薯。插茬红薯是一家人的事。夏天,一场及时雨是老天赏的饭,晚一墒晚半年。听到下雨,母亲再也睡不着了。早早起床生火,喊娃儿们起床。吃了饭,母亲找出镰刀、剪子扔筐里。父亲抓把小凳。泥巴路上,我们光着脚丫跟大人屁股后头跑。
到了地头,大人脱鞋挽裤子。父亲进地割红薯秧,母亲和我剪红薯码儿,在一条红薯秧上隔叶剪成一段段的。母亲偶尔看我一眼,怕剪倒码儿。码子够了,母亲抱一些进地沟,食指中指合力一按,红薯码儿就此安身了。小娃子没腰插得快,小脚欢快地踩着湿漉漉的泥土。乡下人吃的最早的薯叶是插红薯剪下的。洗净,烧热油爆炒,一个字:鲜!
红薯秧泼实,生来就是养穷人的命。一个红薯能生出十来株芽儿,一芽儿又抽出几条藤,一条藤每一节点都有生根的本领。叶窝朝上插土。地下的藤节生根从暗处提劲,地上的发芽在太阳下舒展。红薯秧的生命力极强,尽管被截成一节一节的,沾湿土生根,一样长出茂盛的秧子。它不要大水大肥,一样结出大红薯。天越旱,红薯越是面甜。红薯的贱命,自有生存的强悍,接近穷人。
夏天少雨。锄下三分水,红薯地也要锄。锄红薯地是技术活儿。锄草,松土,顺势拢好红薯垄。瞅见大人丢了锄头,我们也学,不是划拉的像猫盖屎,就是砍断秧子。少不了挨几句骂。
热苗子长得快。红薯地锄过后,秧子长疯了,一夜长出一寸。也长了杂念,眨眼爬过地沟,和邻垄的纠缠一起。为了保证薯秧的专注,守住根本,大人们把翻红薯秧的活儿派给小人儿。一个娃儿拦一沟,左垄的藤拉回左垄,右垄的蔓拽回右垄,一律反转盘好晾晒。如此扼杀其天性,不止一次。扯断藤蔓没关系,这点伤对红薯秧来说啥都不是。扯断的藤叶收捡筐里带回家,或下面条,或安抚嗷嗷叫唤的猪。
棉会撒娇,苞谷喊饿,水稻渴了甩脸色。红薯秧从来不闹情绪,红薯秧傻呀。乡下人吵架骂人就有句:“你算啥?算红薯!”“红薯一样,一根筋!”岂止一根筋,几根筋也是抱着泥土使暗劲。这一点颇具中国老农性格,憨厚,木讷,不会见风动色。
秋风从来王道。它冲田野打了声呼哨。稻子黄了,棉朵白了,芝麻焦躁不安;它冲田野挥了挥鞭子。稻谷进仓,玉米爬上树杈,黄豆骨骨碌碌地跑。红薯秧却无动于衷,一味的绿,绿得凝重深情。 农人们开始起早贪黑,犁地、撒肥、种小麦,可并不急于挖红薯。牛正要劲,马虎不得,要好草好料侍候。红薯秧就派上用场了。我家老黄牛最通人性,每次收工拉着犁耙绳索回家,走到红薯地头不走了,铃铛一样的眼睛看着红薯地。父亲提镰刀割几捆子码上犁耙。老牛趁机扯一口,慢悠悠地嚼,慢悠悠地走。待麦子种完,红薯秧已去了大半。
挖红薯从容多了。割了红薯秧,牛拉着犁窜出来最快。掌鞭的一甩鞭子,泥浪翻滚,红薯纷纷跳出来。女人只管跟后面捡。只是犁耙没深浅,容易划破红薯。人们更愿意用?头挖。挖红薯不能对着根茎挖,要偏过根茎下?头。?头扬得高,落地却轻,并捎带着抖动。大大小小的红薯藏不住了。父亲在前边挖,母亲随后捡,用手拨拉掉沾在红薯上的泥土,拽光筋筋抓抓的根。红薯个头大,喜人。一堆一堆的红薯躺在凸凹不平的地上,像依偎在妈妈怀抱的胖娃娃。红薯,也是父母的娃娃,装袋,套牛车,拉红薯回家。一时间,堂屋里没落脚地儿,都是红薯。
红薯秧也回家了,堆在晒包谷的架子上。拴在枣树上的羊够得着。它一扫斯文。前蹄腾空,伸长脖子往下拽,一节一节的嚼着。吃饱了卧架下反刍,星星点点的白沫挂在胡子上。当然,老黄牛吃得更多,都铡碎拌着稻草吞咽的。吃完一架红薯秧,耕种一季掉的膘又会回到身上。
红薯水分大,受不得冻,得窖藏。我们鄂西北的农家都有红薯窖,装千把斤没问题。红薯下窖前,先要清理窖底,窖窝脱落的土运上来。下窖的红薯必须是囫囵的,没有一点破伤。红薯下窖了,窖上的人挑选红薯,一桶一桶往下送;窖底的砌墙似的一层一层的往上码,直到码成一口映口井。窖底暖和,红薯大可安眠。只是红薯天生俗物,玩不起风雅。它怕雪,沾上雪起黑疤烂掉,还传染给别的红薯。红薯窖得盖严实,旧锅盖上裹塑料薄膜,外加三兩捆苞谷秆子。
红薯下了窖,并非就进了保险箱。乡下人就把红薯擦成片晒干。说到擦红薯干,要提及红薯擦子——一种刀片嵌入条板的用具。每到擦红薯的时候,村里的灯光划破暗夜。两三个红薯擦子管整个村子,这家擦的热火朝天,那家已经坐旁边等着了。
我家擦红薯的时候,父亲骑坐板凳上稳住擦子。左手或按板,或捡红薯递给右手。右手只能机械地推拉,红薯片扑打扑打往下落。不一会儿,刀口涌堵上了。父亲顺脚划拉到边上。灯光朦胧,父亲脸上的汗珠明亮。我们也不闲着,把远处的红薯抱过来。母亲却赶我们洗脚,睡觉。秋虫噤声,擦红薯的声音在梦里回荡,在夜里回荡。
梦的情节正热闹,母亲就喊起床了。爬起来揉揉眼,屋里一大堆红薯片不见了。上灶屋,煮红薯的锅还咕咕嘟嘟的。母亲说:“快洗脸,上园子那边地里,帮你爹摆红薯片。”
红薯干晒在新种的麦地里。干坷垃地,透风,晒得快。我们兄妹过去,父亲已把红薯干撒开,湿红薯干三三两两粘着一起,得用手分开,一片一片摆好。深秋的风带着霜气,红薯干凉冰冰的,手也冰冰凉。搓一搓手,摆地越发快了。太阳半竿高时,我们已摆完了。一片片白花点缀黄土地上,煞是好看。父亲看了看天,挑起竹筐。天对劲儿,两天就干了。家里,泥糊的大篓子正饿着呢。
晒红薯干的日子,最急人是遭遇连阴天。太阳睡死了,风不动,摊地上的红薯干搭湿气不仅干不了,还从中间发黏,起霉,继而腐烂,烂一地熊猫眼。喂猪,猪都不吃。天晴了,大人的脸还阴着,拧一把吧嗒吧嗒滴水。于是在自身找原因,忏悔:过年给堂老爷上供的馍不大,磕头没响声。遭老爷怪罪了。
晒红薯干的日子,大人们睡意很浅,恨不得把耳朵伸到房坡上。最慌张人是半夜下雨。雨点敲在瓦上,不亚于打雷。大人腾地坐起来开灯抓衣裳,吆喝娃儿们不睡了,打手电背背笼、挎筐跌跌撞撞往野地里跑。光亮照不到的地方不怕,红薯干是白的,隐约可见。一家人小鸡啄米一样往背笼、筐子里捡,扯雨布子盖。一年红薯半年粮,还有猪要吃,牛羊要喝红薯饭水。这就是红薯对农家人的意义。
吃红薯的日子足足半年。八月中秋,芽红薯已登上灶台,这是红薯队伍的先头兵,比秋杂粮跑得快。挖芽红薯时,茬红薯还躲在泥土里不紧不慢地长。至到霜降前后,茬红薯才成摞成堆地回到家,成为饭碗中的主粮。
乡下娃子,很多记忆与红薯有关。野地掏窝烤红薯的大都野小子。我母亲从小就在意培养我的洗涮能力。冬日傍晚,落日膏药一样挂在瘦骨伶仃的树枝上。我要下堰坑洗红薯了。?小半筐红薯,提一长杆的棉柴根。经冬的堰水清冷而透彻。找一水深处浸泡红薯筐,蹲下,用棉柴根猛捅红薯。捅一会儿,双手抱筐系儿连几个腾翻。再接着捅,如此反复。一筐子红薯泛出粉白。干净了,提起来放堰坑边沥水。在堰坑洗红薯,手可以不沾水。回家还得二道洗。红薯倒大盆子里,一个个清洗。十指入水,冷浸入骨缝。不过,洗一阵子就好了,手会发烧。我那时就明白:寒极了生热,热还得靠自己造。
红薯与我们餐餐相见。早上,家家熬一大锅红薯疙瘩糊苞谷糁儿,鄂西北叫红薯糊涂。黏糊糊的,橙黄对橙黄。我以为这是红薯稀饭的最正点吃法。红薯疙瘩又面又甜,喷香的苞谷糁里粘着糖的甜味。再佐一筷头腌萝卜丝或别的咸菜,就是糊涂日子的滋味。乡下人吃饭爱凑堆,这个树根靠一个,那个墙边圪蹴一个。端细瓷碗、抱粗瓷大碗的,全都喝得热气腾腾。闻到红薯香味,猪开始哼哼唧唧拱栅栏了。急啥?小半锅都它的,催膘就指望着红薯呢。我不喜欢面条锅丢红薯。百吃不厌的是蒸红薯米饭垫锅的红薯,香甜糯软。吃剩的放灶屋瓦坡晒干,捏一片嚼,甜而劲道。这是农家娃子的零食,都原味的。
更原味则是红薯干。挎书包上学,不忘在篓里抓几片塞进去。饿了,嚼吧嚼吧。除了熬稀饭,大人也把红薯干粉碎磨面做窝窝头。我母亲只做红薯面饼子,把面团在案板上压扁,贴锅边炕出焦壳。村中有讲究的小脚奶奶,硬把单调的生活摆布出花样,用红薯面掺麦面做花卷。白裹着黑,黑包着白。想来颇具哲理,如被滤尽色彩的日子。
我母亲是敬惜薪火之人,从不让柴火浪费。饭好了,火钳把灶里灰火拢一堆,埋两个长一点的红薯。娃儿们村里跑,四处疯野。肚儿瘪了,从门缝底下钻进屋刨红薯吃。母亲把对子女的细腻、柔软融于一枚烤红薯。红薯吃法诸多,没有一种能抵得过烤红薯的香。那香味带着月白的勾子,会钻大街小巷认领人的肠胃。不管散失多少年,不管离乡几千里。
一茬红薯一茬人。泥土记载着红薯一生匍匐的卑微与沉默,见证红薯喂养生灵的柔情与担当。站在岁月的山头,回望大地深处,一枚枚红薯跳出时代,向人间散射出慈爱的光芒。它永远接地气,与泥土的混为一体。
梁灵芝,湖北省老河口市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思维与智慧》《工人日报》《南方日报》等。出版散文集《我心安处》。
红薯的大事件始于出窖前。还只是春分,父亲已在院内墙角朝阳整出一对方地,垒起两拃高的土埂做红薯母子。红薯母子下垫了松软的牛粪。一个晴好日子,父亲掀开红薯窖盖,把弟弟丢进圆篮送下去。经过一冬的窖眠,红薯散发出甜甜的气息。弟弟拿一个就咬。父亲在上面催了:窖里闷。快捡呀!红薯系上来了,父亲挑大不小没有疤痕的,一个挨一个排好,又用土粪细细地散开,为红薯盖上暖和的被子。为了抵挡春寒,还要蒙一床透光的纱帐——塑料薄膜。父亲半块砖一锨土地把边角压严实。站直腰,拍了拍手上的土。
红薯睡在土粪里做梦,梦中有亮晃晃的太阳。整日被一团草木香的热气抓挠,红薯醒了,身上的芽眼痒痒的,拼命地向上哈气。一团白气氤氲开来,凝成薄膜上细细的水珠。六七天后,绛红的芽尖一点点冒出来,越冒越多,张开心形叶子交头接耳,急于打探人间。它们许是憧憬将要步入的大天地。
接纳薯芽的新地在麦田边上,是父亲犁好特意留下的,有半分。冰雪过后,泥土柔软而温情,陈年的土疙瘩一触即碎。父亲拉着搅拌草木灰的土粪车下地了。铲一掀抡胳膊一甩,地里画出一个大扇面,扇面上开满墨黑的花朵。扇面叠着扇面,花朵依偎着花朵。栽红薯芽要分沟,起垄。笔直的地垄伸展开像几条蛰伏的土龙,等着绣花的雨滋润,等着绵软的风吹。
红薯母子上的薯芽像新生的婴儿,粉嫩嫩的。太阳高了,父亲把红薯母子边上的薄膜掀開,洒水,让薯芽试着呼吸新鲜空气。两三天后,薄膜彻底撤下。粉嫩的叶芽泛出绿光,一片顶着一片。脉络微紫,憋足了劲儿。薯芽要脱离襁褓了,要勇敢地面对风雨的洗礼,要吸收阳光长壮实。眼前,就是一次连根拔起的移栽。薯芽的粉红淡了,翠色凝碧,叶片上闪动着喜悦的光。它们准备好了。
红薯芽的移栽是父亲一人完成的。谷雨前后。吃了午饭,母亲还在洗涮喂猪,父亲就忙碌开了。提一桶水,舀半葫芦瓢淋向红薯母子。托着一粒粒珍珠,薯芽绿得招人疼。父亲蹲下挑长出身量的芽儿,手指捏住根部轻轻地拔。一会儿,身旁拥了一大堆。父亲又拿剪刀剪去多余的须根,分放在水桶。他挑起桶,提把小锄下地了。红薯垄是直的,栽的薯芽行却呈波浪状,两两斜对。这一点我注意到了。父亲左手扬小锄,哧的一声挖开土窝,右手的芽根随即入进。小锄一抽,挖开的土又回复原位。新栽的薯芽要浇水,水在不远不近的堰塘里。父亲挑水从田埂的那边走来,颤颤巍巍的担子像一首乐曲。春水也如油,父亲却大方,一株薯芽半瓢水。浇水却慢。父亲静静地看着清澈的水从倾斜的瓢口流下,渗入薯芽根下的泥土。手扒来土,封窝。浇完水,父亲直了直腰,掏出烟点着坐田埂上抽。看着薯芽单薄的半分地,父亲的思绪袅袅。这些小薯芽还要做母芽,每一株都带着神圣的使命。它们还要面临下一步付出,截取身体的骨节养绿更多的泥土。
薯芽迁入的大片地称为芽子红薯地。过了转折点,薯芽直奔红薯秧去。而家门口红薯母子上的,小薯芽儿又冒出来了,一茬赶一茬。父亲又移栽了。邻家二嫂子也来看了看,拔了些。还有多余的。父亲薅了赶集摆地摊儿,卖几个小钱。
节令如鞭,布谷鸟的叫声拉动农事。东风管绿,南风负责黄。油菜举高籽荚,小麦灌饱浆。红薯秧不看高,也不望远,只在方寸之间打着旋长,分支的藤蔓顺着地皮跑。
麦子割倒运走后,父亲套上老黄牛,身体前倾,双手扶紧犁耙。泥浪从犁耙后涌出来,老黄牛带着父亲慢悠悠地走。犁完小半块,又来回一犁对着拉通,沟是沟,垄是垄。我们叫着浪红薯地。浪完红薯地先撂这儿,啥关紧去忙啥,种苞谷、插秧……
麦后,截取薯秧藤结的红薯叫茬红薯。插茬红薯是一家人的事。夏天,一场及时雨是老天赏的饭,晚一墒晚半年。听到下雨,母亲再也睡不着了。早早起床生火,喊娃儿们起床。吃了饭,母亲找出镰刀、剪子扔筐里。父亲抓把小凳。泥巴路上,我们光着脚丫跟大人屁股后头跑。
到了地头,大人脱鞋挽裤子。父亲进地割红薯秧,母亲和我剪红薯码儿,在一条红薯秧上隔叶剪成一段段的。母亲偶尔看我一眼,怕剪倒码儿。码子够了,母亲抱一些进地沟,食指中指合力一按,红薯码儿就此安身了。小娃子没腰插得快,小脚欢快地踩着湿漉漉的泥土。乡下人吃的最早的薯叶是插红薯剪下的。洗净,烧热油爆炒,一个字:鲜!
红薯秧泼实,生来就是养穷人的命。一个红薯能生出十来株芽儿,一芽儿又抽出几条藤,一条藤每一节点都有生根的本领。叶窝朝上插土。地下的藤节生根从暗处提劲,地上的发芽在太阳下舒展。红薯秧的生命力极强,尽管被截成一节一节的,沾湿土生根,一样长出茂盛的秧子。它不要大水大肥,一样结出大红薯。天越旱,红薯越是面甜。红薯的贱命,自有生存的强悍,接近穷人。
夏天少雨。锄下三分水,红薯地也要锄。锄红薯地是技术活儿。锄草,松土,顺势拢好红薯垄。瞅见大人丢了锄头,我们也学,不是划拉的像猫盖屎,就是砍断秧子。少不了挨几句骂。
热苗子长得快。红薯地锄过后,秧子长疯了,一夜长出一寸。也长了杂念,眨眼爬过地沟,和邻垄的纠缠一起。为了保证薯秧的专注,守住根本,大人们把翻红薯秧的活儿派给小人儿。一个娃儿拦一沟,左垄的藤拉回左垄,右垄的蔓拽回右垄,一律反转盘好晾晒。如此扼杀其天性,不止一次。扯断藤蔓没关系,这点伤对红薯秧来说啥都不是。扯断的藤叶收捡筐里带回家,或下面条,或安抚嗷嗷叫唤的猪。
棉会撒娇,苞谷喊饿,水稻渴了甩脸色。红薯秧从来不闹情绪,红薯秧傻呀。乡下人吵架骂人就有句:“你算啥?算红薯!”“红薯一样,一根筋!”岂止一根筋,几根筋也是抱着泥土使暗劲。这一点颇具中国老农性格,憨厚,木讷,不会见风动色。
秋风从来王道。它冲田野打了声呼哨。稻子黄了,棉朵白了,芝麻焦躁不安;它冲田野挥了挥鞭子。稻谷进仓,玉米爬上树杈,黄豆骨骨碌碌地跑。红薯秧却无动于衷,一味的绿,绿得凝重深情。 农人们开始起早贪黑,犁地、撒肥、种小麦,可并不急于挖红薯。牛正要劲,马虎不得,要好草好料侍候。红薯秧就派上用场了。我家老黄牛最通人性,每次收工拉着犁耙绳索回家,走到红薯地头不走了,铃铛一样的眼睛看着红薯地。父亲提镰刀割几捆子码上犁耙。老牛趁机扯一口,慢悠悠地嚼,慢悠悠地走。待麦子种完,红薯秧已去了大半。
挖红薯从容多了。割了红薯秧,牛拉着犁窜出来最快。掌鞭的一甩鞭子,泥浪翻滚,红薯纷纷跳出来。女人只管跟后面捡。只是犁耙没深浅,容易划破红薯。人们更愿意用?头挖。挖红薯不能对着根茎挖,要偏过根茎下?头。?头扬得高,落地却轻,并捎带着抖动。大大小小的红薯藏不住了。父亲在前边挖,母亲随后捡,用手拨拉掉沾在红薯上的泥土,拽光筋筋抓抓的根。红薯个头大,喜人。一堆一堆的红薯躺在凸凹不平的地上,像依偎在妈妈怀抱的胖娃娃。红薯,也是父母的娃娃,装袋,套牛车,拉红薯回家。一时间,堂屋里没落脚地儿,都是红薯。
红薯秧也回家了,堆在晒包谷的架子上。拴在枣树上的羊够得着。它一扫斯文。前蹄腾空,伸长脖子往下拽,一节一节的嚼着。吃饱了卧架下反刍,星星点点的白沫挂在胡子上。当然,老黄牛吃得更多,都铡碎拌着稻草吞咽的。吃完一架红薯秧,耕种一季掉的膘又会回到身上。
红薯水分大,受不得冻,得窖藏。我们鄂西北的农家都有红薯窖,装千把斤没问题。红薯下窖前,先要清理窖底,窖窝脱落的土运上来。下窖的红薯必须是囫囵的,没有一点破伤。红薯下窖了,窖上的人挑选红薯,一桶一桶往下送;窖底的砌墙似的一层一层的往上码,直到码成一口映口井。窖底暖和,红薯大可安眠。只是红薯天生俗物,玩不起风雅。它怕雪,沾上雪起黑疤烂掉,还传染给别的红薯。红薯窖得盖严实,旧锅盖上裹塑料薄膜,外加三兩捆苞谷秆子。
红薯下了窖,并非就进了保险箱。乡下人就把红薯擦成片晒干。说到擦红薯干,要提及红薯擦子——一种刀片嵌入条板的用具。每到擦红薯的时候,村里的灯光划破暗夜。两三个红薯擦子管整个村子,这家擦的热火朝天,那家已经坐旁边等着了。
我家擦红薯的时候,父亲骑坐板凳上稳住擦子。左手或按板,或捡红薯递给右手。右手只能机械地推拉,红薯片扑打扑打往下落。不一会儿,刀口涌堵上了。父亲顺脚划拉到边上。灯光朦胧,父亲脸上的汗珠明亮。我们也不闲着,把远处的红薯抱过来。母亲却赶我们洗脚,睡觉。秋虫噤声,擦红薯的声音在梦里回荡,在夜里回荡。
梦的情节正热闹,母亲就喊起床了。爬起来揉揉眼,屋里一大堆红薯片不见了。上灶屋,煮红薯的锅还咕咕嘟嘟的。母亲说:“快洗脸,上园子那边地里,帮你爹摆红薯片。”
红薯干晒在新种的麦地里。干坷垃地,透风,晒得快。我们兄妹过去,父亲已把红薯干撒开,湿红薯干三三两两粘着一起,得用手分开,一片一片摆好。深秋的风带着霜气,红薯干凉冰冰的,手也冰冰凉。搓一搓手,摆地越发快了。太阳半竿高时,我们已摆完了。一片片白花点缀黄土地上,煞是好看。父亲看了看天,挑起竹筐。天对劲儿,两天就干了。家里,泥糊的大篓子正饿着呢。
晒红薯干的日子,最急人是遭遇连阴天。太阳睡死了,风不动,摊地上的红薯干搭湿气不仅干不了,还从中间发黏,起霉,继而腐烂,烂一地熊猫眼。喂猪,猪都不吃。天晴了,大人的脸还阴着,拧一把吧嗒吧嗒滴水。于是在自身找原因,忏悔:过年给堂老爷上供的馍不大,磕头没响声。遭老爷怪罪了。
晒红薯干的日子,大人们睡意很浅,恨不得把耳朵伸到房坡上。最慌张人是半夜下雨。雨点敲在瓦上,不亚于打雷。大人腾地坐起来开灯抓衣裳,吆喝娃儿们不睡了,打手电背背笼、挎筐跌跌撞撞往野地里跑。光亮照不到的地方不怕,红薯干是白的,隐约可见。一家人小鸡啄米一样往背笼、筐子里捡,扯雨布子盖。一年红薯半年粮,还有猪要吃,牛羊要喝红薯饭水。这就是红薯对农家人的意义。
吃红薯的日子足足半年。八月中秋,芽红薯已登上灶台,这是红薯队伍的先头兵,比秋杂粮跑得快。挖芽红薯时,茬红薯还躲在泥土里不紧不慢地长。至到霜降前后,茬红薯才成摞成堆地回到家,成为饭碗中的主粮。
乡下娃子,很多记忆与红薯有关。野地掏窝烤红薯的大都野小子。我母亲从小就在意培养我的洗涮能力。冬日傍晚,落日膏药一样挂在瘦骨伶仃的树枝上。我要下堰坑洗红薯了。?小半筐红薯,提一长杆的棉柴根。经冬的堰水清冷而透彻。找一水深处浸泡红薯筐,蹲下,用棉柴根猛捅红薯。捅一会儿,双手抱筐系儿连几个腾翻。再接着捅,如此反复。一筐子红薯泛出粉白。干净了,提起来放堰坑边沥水。在堰坑洗红薯,手可以不沾水。回家还得二道洗。红薯倒大盆子里,一个个清洗。十指入水,冷浸入骨缝。不过,洗一阵子就好了,手会发烧。我那时就明白:寒极了生热,热还得靠自己造。
红薯与我们餐餐相见。早上,家家熬一大锅红薯疙瘩糊苞谷糁儿,鄂西北叫红薯糊涂。黏糊糊的,橙黄对橙黄。我以为这是红薯稀饭的最正点吃法。红薯疙瘩又面又甜,喷香的苞谷糁里粘着糖的甜味。再佐一筷头腌萝卜丝或别的咸菜,就是糊涂日子的滋味。乡下人吃饭爱凑堆,这个树根靠一个,那个墙边圪蹴一个。端细瓷碗、抱粗瓷大碗的,全都喝得热气腾腾。闻到红薯香味,猪开始哼哼唧唧拱栅栏了。急啥?小半锅都它的,催膘就指望着红薯呢。我不喜欢面条锅丢红薯。百吃不厌的是蒸红薯米饭垫锅的红薯,香甜糯软。吃剩的放灶屋瓦坡晒干,捏一片嚼,甜而劲道。这是农家娃子的零食,都原味的。
更原味则是红薯干。挎书包上学,不忘在篓里抓几片塞进去。饿了,嚼吧嚼吧。除了熬稀饭,大人也把红薯干粉碎磨面做窝窝头。我母亲只做红薯面饼子,把面团在案板上压扁,贴锅边炕出焦壳。村中有讲究的小脚奶奶,硬把单调的生活摆布出花样,用红薯面掺麦面做花卷。白裹着黑,黑包着白。想来颇具哲理,如被滤尽色彩的日子。
我母亲是敬惜薪火之人,从不让柴火浪费。饭好了,火钳把灶里灰火拢一堆,埋两个长一点的红薯。娃儿们村里跑,四处疯野。肚儿瘪了,从门缝底下钻进屋刨红薯吃。母亲把对子女的细腻、柔软融于一枚烤红薯。红薯吃法诸多,没有一种能抵得过烤红薯的香。那香味带着月白的勾子,会钻大街小巷认领人的肠胃。不管散失多少年,不管离乡几千里。
一茬红薯一茬人。泥土记载着红薯一生匍匐的卑微与沉默,见证红薯喂养生灵的柔情与担当。站在岁月的山头,回望大地深处,一枚枚红薯跳出时代,向人间散射出慈爱的光芒。它永远接地气,与泥土的混为一体。
梁灵芝,湖北省老河口市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思维与智慧》《工人日报》《南方日报》等。出版散文集《我心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