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寒潮给人们带来刺骨的寒冷,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在科技及御寒设备都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是如何度过寒冬的呢?
火墙地暖古已有
秦朝时,在贵族家庭和皇宫内出现了“壁炉”和“火墙”用以取暖。壁炉主要是烧炭来御寒,并且将出烟孔放在室外,避免炭烟中毒;火墙即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在墙的内侧,与灶相连通,具备了火炕、暖气的雏形。
地暖可谓现代取暖界的“新贵”。但据考证,地暖或始于魏晋时期。在吉林发掘出的魏晋住宅遗址中,发现了火炕遗迹。明清的紫禁城采用的也是这个办法,坤宁宫东暖阁是康熙、同治和光绪结婚的洞房。殿外廊下,设有两个一人多深的炉坑,太监在这里烧炭;坑与暖阁下的烟道相连,随着炭的燃烧,火气可以传遍烟道。道光皇帝有诗云:“暗热松枝地底烘”。地暖也是东暖阁、西暖阁名称的由来。
富人用花椒造“温室”
秦汉时,冬天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已出现,时称“温调房”。当时一般贵族家庭都有这样的房间,皇家的温调房空间更大更高级,被称为“温调殿”。冬天,温调殿是皇室所居之地,也是皇帝议事和接待重要来宾的场所。
是什么使得房间具有保暖功能的呢?有一种说法是“以椒为泥涂室”。当时花椒被视为一种防寒保暖的材料,捣碎和泥,制成墙壁保温层。椒房殿的墙壁还挂有锦绣壁毯,地上铺着厚厚的西域进贡毛毯,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在这样的房间里生活,冬天自然不会感觉寒冷。
而生活条件难与皇宫贵族相比的贫苦百姓,也有一些保暖御寒的办法,穿纸衣就是其中之一。纸,发明于汉代,到东晋时成为书画的载体。南北朝开始制纸衣,唐宋时期,穿纸衣更为流行。
唐代用麻纸,纤维强度高,抗老化,防蛀虫;宋代用树皮纸,拉力强,耐折磨。还有为加强御寒效果而特意加厚的纸衣,称为“纸裘”,原料一般采用较厚而坚实的楮皮纸缝制而成,质地坚韧,揉皱之后不但耐穿,还可以抵挡风寒,透气性也相对较好,加上造价便宜,是贫民士子出门的必备之物。
“汤婆子”陪睡到天明
建筑取暖是比较高效的取暖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室内暖和,但还需要一些灵活多样的设备来辅助取暖。
常见的设备有火盆,又叫“神仙爐”。据记载,火盆起源于黑龙江,传到今天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了。火盆的形状以圆形为主,直径大多五六十厘米,有的还在盆边刻上吉祥图案。一直到现在,火盆还是一些农村冬天常用的取暖设备。
除了火盆,还有个人用的一些取暖设备,比如手炉和足炉。手炉多为铜制,是旧时普遍使用的一种取暖工具,形制如小瓜大小,可随手提动,比较方便。且古代人宽袖大袍,手炉可置于袖中或藏在怀中带着,所以又有“袖炉”“捧炉”的雅称。
说起足炉,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一说“汤婆子”就知道是什么了。足炉在宋代就已出现,和现在热水袋的功能大同小异,有铜质、锡质、陶瓷等多种材质,灌足水的“汤婆子”旋好盖子,再塞到一个相似大小的布袋中,放在被窝里,这样一整夜睡觉都十分暖和。
火墙地暖古已有
秦朝时,在贵族家庭和皇宫内出现了“壁炉”和“火墙”用以取暖。壁炉主要是烧炭来御寒,并且将出烟孔放在室外,避免炭烟中毒;火墙即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在墙的内侧,与灶相连通,具备了火炕、暖气的雏形。
地暖可谓现代取暖界的“新贵”。但据考证,地暖或始于魏晋时期。在吉林发掘出的魏晋住宅遗址中,发现了火炕遗迹。明清的紫禁城采用的也是这个办法,坤宁宫东暖阁是康熙、同治和光绪结婚的洞房。殿外廊下,设有两个一人多深的炉坑,太监在这里烧炭;坑与暖阁下的烟道相连,随着炭的燃烧,火气可以传遍烟道。道光皇帝有诗云:“暗热松枝地底烘”。地暖也是东暖阁、西暖阁名称的由来。
富人用花椒造“温室”
秦汉时,冬天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已出现,时称“温调房”。当时一般贵族家庭都有这样的房间,皇家的温调房空间更大更高级,被称为“温调殿”。冬天,温调殿是皇室所居之地,也是皇帝议事和接待重要来宾的场所。
是什么使得房间具有保暖功能的呢?有一种说法是“以椒为泥涂室”。当时花椒被视为一种防寒保暖的材料,捣碎和泥,制成墙壁保温层。椒房殿的墙壁还挂有锦绣壁毯,地上铺着厚厚的西域进贡毛毯,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在这样的房间里生活,冬天自然不会感觉寒冷。
而生活条件难与皇宫贵族相比的贫苦百姓,也有一些保暖御寒的办法,穿纸衣就是其中之一。纸,发明于汉代,到东晋时成为书画的载体。南北朝开始制纸衣,唐宋时期,穿纸衣更为流行。
唐代用麻纸,纤维强度高,抗老化,防蛀虫;宋代用树皮纸,拉力强,耐折磨。还有为加强御寒效果而特意加厚的纸衣,称为“纸裘”,原料一般采用较厚而坚实的楮皮纸缝制而成,质地坚韧,揉皱之后不但耐穿,还可以抵挡风寒,透气性也相对较好,加上造价便宜,是贫民士子出门的必备之物。
“汤婆子”陪睡到天明
建筑取暖是比较高效的取暖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室内暖和,但还需要一些灵活多样的设备来辅助取暖。
常见的设备有火盆,又叫“神仙爐”。据记载,火盆起源于黑龙江,传到今天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了。火盆的形状以圆形为主,直径大多五六十厘米,有的还在盆边刻上吉祥图案。一直到现在,火盆还是一些农村冬天常用的取暖设备。
除了火盆,还有个人用的一些取暖设备,比如手炉和足炉。手炉多为铜制,是旧时普遍使用的一种取暖工具,形制如小瓜大小,可随手提动,比较方便。且古代人宽袖大袍,手炉可置于袖中或藏在怀中带着,所以又有“袖炉”“捧炉”的雅称。
说起足炉,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一说“汤婆子”就知道是什么了。足炉在宋代就已出现,和现在热水袋的功能大同小异,有铜质、锡质、陶瓷等多种材质,灌足水的“汤婆子”旋好盖子,再塞到一个相似大小的布袋中,放在被窝里,这样一整夜睡觉都十分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