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朝诗人李白有一句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呈现的是自然的美,我认为课堂教学也应追求真实、自然、和谐。一节好的随堂课不需要刻意地包装,简单精巧的设计、恰到好处的引导,也能使课堂渐入佳境,展示“简约而不简单”的精彩。随堂课亦如家常菜,它应该有以下特点:
一、“营养全面”
人们的日常膳食最讲究的是搭配得当,营养均衡,这样才利于消化、吸收,教学也是如此。平时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培养健全的人格,塑造完美品质。
例如,曾听有位老师执教“认识众数”一课,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例如,曾听有位老师教学“认识圆柱”一课,教学环节大致是:
师:(出示圆柱体)它是什么形状的?仔细观察圆柱体,猜一猜:它有什么特征?怎么验证呢?
学生思考后,指名回答并到前面汇报想法,边操作边介绍。其他学生观察,有不同意见及时补充。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出圆柱体的特征。
纵观此环节的教学,只有少数学生有机会到前面操作并表达想法,更多的学生是旁观者。这样的课堂,学生能喜欢吗?如何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呢?我进行了尝试、探索。
师:这是小红的卧室,你能找到熟悉的图形吗?(指名回答后将圆柱的几何模型抽拉出来)
让学生观察,说说对圆柱有哪些认识。
师:老师给每个组都提供了材料,你们想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吗?
分四人小组合作,尝试做一做,并记录选用的材料。
组织交流:你们组选择的是哪些材料?可以做成圆柱吗?
学生汇报了几组后,引导观察:有的为什么不能做成圆柱?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归纳出圆柱的特征。
圆柱体的制作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他们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尝试,思维层层推进,在操作中丰富了原有的认知结构,既培养了应用意识和能力,又发展了空间观念。整节课学生很兴奋,他们有急于探究的欲望,有思维的碰撞,更有成功的喜悦。
三、“方便快捷”
家常菜是家庭日常制作食用的菜肴,不必每天都准备得很丰盛。教学工作也是如此,如果每节课都像上展示课那样精心打磨,这是不现实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要准备,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化繁为简。例如,听有位老师执教“圆的认识”这节课,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出示图:
师:六(1)班组织学生进行投篮比赛,他们排成了长方形队伍,问:这样比赛公平吗?
问:你认为应该怎样调整?(讨论得出排成圆形)
再出示图:
问:这样可以了吗?(学生观察图发现球框没有放在中间)
设疑:怎样确定球框的位置和学生的站位呢?
师:确定球框的位置也就确定了圆心,每个学生和球框的距离要保证相等,也就是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即半径相等。概念的引入水到渠成,避免了生硬的讲解。
这节课上,教师并没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而是巧妙地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情境,通过简单的图示让学生在头脑中对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
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随堂课是一线教师的必修课,随堂课的质量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而且决定着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进程。我们应该潜下心来认真研究每节课,扎扎实实上好随堂课,让我们的学生受益,同时也让自己在点点滴滴的积累中逐步成长起来。
一、“营养全面”
人们的日常膳食最讲究的是搭配得当,营养均衡,这样才利于消化、吸收,教学也是如此。平时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培养健全的人格,塑造完美品质。
例如,曾听有位老师执教“认识众数”一课,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例如,曾听有位老师教学“认识圆柱”一课,教学环节大致是:
师:(出示圆柱体)它是什么形状的?仔细观察圆柱体,猜一猜:它有什么特征?怎么验证呢?
学生思考后,指名回答并到前面汇报想法,边操作边介绍。其他学生观察,有不同意见及时补充。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出圆柱体的特征。
纵观此环节的教学,只有少数学生有机会到前面操作并表达想法,更多的学生是旁观者。这样的课堂,学生能喜欢吗?如何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呢?我进行了尝试、探索。
师:这是小红的卧室,你能找到熟悉的图形吗?(指名回答后将圆柱的几何模型抽拉出来)
让学生观察,说说对圆柱有哪些认识。
师:老师给每个组都提供了材料,你们想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吗?
分四人小组合作,尝试做一做,并记录选用的材料。
组织交流:你们组选择的是哪些材料?可以做成圆柱吗?
学生汇报了几组后,引导观察:有的为什么不能做成圆柱?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归纳出圆柱的特征。
圆柱体的制作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他们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尝试,思维层层推进,在操作中丰富了原有的认知结构,既培养了应用意识和能力,又发展了空间观念。整节课学生很兴奋,他们有急于探究的欲望,有思维的碰撞,更有成功的喜悦。
三、“方便快捷”
家常菜是家庭日常制作食用的菜肴,不必每天都准备得很丰盛。教学工作也是如此,如果每节课都像上展示课那样精心打磨,这是不现实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要准备,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化繁为简。例如,听有位老师执教“圆的认识”这节课,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出示图:
师:六(1)班组织学生进行投篮比赛,他们排成了长方形队伍,问:这样比赛公平吗?
问:你认为应该怎样调整?(讨论得出排成圆形)
再出示图:
问:这样可以了吗?(学生观察图发现球框没有放在中间)
设疑:怎样确定球框的位置和学生的站位呢?
师:确定球框的位置也就确定了圆心,每个学生和球框的距离要保证相等,也就是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即半径相等。概念的引入水到渠成,避免了生硬的讲解。
这节课上,教师并没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而是巧妙地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情境,通过简单的图示让学生在头脑中对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
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随堂课是一线教师的必修课,随堂课的质量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而且决定着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进程。我们应该潜下心来认真研究每节课,扎扎实实上好随堂课,让我们的学生受益,同时也让自己在点点滴滴的积累中逐步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