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省南召县自2017年8月开始,在全县开展“党员干部带支部”结对帮扶活动,310名县乡党员领导干部结对帮扶310个行政村(社区),计划用三年半时间,采取推进阵地建设、密切联系群众、帮上致富项目、全面推动脱贫等措施,实现“支部强、农村稳、百姓富”。
初春时节,行走在河南省南召县乡村,犹如打开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一条条道路宽阔畅达,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一棵棵玉兰笔直挺拔,一幅幅墙体彩绘生动形象。所到之处,无不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南召县自2017年8月开始,在全县开展“党员干部带支部”结对帮扶活动,310名县乡党员领导干部结对帮扶310个行政村(社区),计划用三年半时间,采取推进阵地建设、密切联系群众、帮上致富项目、全面推动脱贫等措施,实现“支部强、农村稳、百姓富”。活动开展以来,310名党员干部扑下身子,走进群众中,与村“两委”班子一起强阵地、厘思路、谋发展,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让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建强村级战斗堡垒,干部帮扶带出服务力
“全县50岁以下的村党支部书记只有37人,20多个村没有党支部书记。村级党组织建设薄弱,服务能力不强,作用发挥不够。部分群众对基层干部不信任、不支持、不配合,导致党的政策不能有效贯彻到千家万户。全县上访率居高不下。”2017年5月底,上任伊始的南召县委书记刘永国下乡调研时发现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种种问题。
“一定要让党支部变成村级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服务中心、办事中心。把每一位基层党员培养成一面旗帜,把每一个党支部建成一座堡垒,把全县基层党组织建成一座钢铁长城。”刘永国说,“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具有站位高、眼界宽、思路活、资源广的优势,让他们以普通党员身份为每一个农村党支部把脉问诊、疏通筋络、强身健体,从而提升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密切联系群众,恢复党群鱼水关系。”
2017年8月,南召县明确所有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人大主席、党委副书记,县直单位负责人、部分县直单位班子成员为帮扶责任人,以全县310个村(社区)党组织为帮扶对象,按照“不交叉、不重叠”原則,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
一年多来,南召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月16日,在南召县云阳镇白行村,站在村口放眼望去,房舍整齐,道路宽敞,墙体彩绘活泼生动,亭台楼榭古香古色……新面貌、新设施、新环境、新风尚,美丽小山村让人流连忘返。眼前的美景让人实在难以与曾经的“后进村”联系起来。
变化是从哪里来?原来该村班子“软弱涣散”,发展思路不清,村里基础设施落后。“两年前村部还是三间露天瓦房,村干部没有办公地点,群众需要办事盖章都得往村干部家里跑。”村党支部书记刘金栓说。自从“党员干部带支部”结对帮扶活动开展以来,该村帮扶人田永朝协调各方资金帮助村里建起了280平方米的村党群服务中心,协助镇党委配齐了村“两委”班子,吸纳优秀返乡创业青年进入班子,调整、补充、优化了村干部队伍。
“我们的帮扶人来了以后,村里的变化真是大。新修的10.5公里道路改变了群众的出行方式,村里建起了卫生室、超市、游园,打了10眼水井,架起了两座桥,发展了3000亩苗木花卉,我们村从云阳镇有名的‘落后村’变成了‘小康村’。”谈起“党员干部带支部”结对帮扶活动开展以来的变化,刘金栓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采访时,白行村正在进行2018年“好婆婆、好媳妇、致富带头人”的评选活动。刘金栓说:“现在我们的大小决策都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每月还召开党员大会,让群众都知道我们这个月干了什么,下个月有什么打算。群众自然对我们的工作支持!”
“党员干部带支部”结对帮扶活动开展以来,南召县针对部分村级组织阵地建设不到位、影响作用发挥的问题,注重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和群众思想阵地建设。各帮扶干部已累计完成投资2274.5万元,新建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卫生室、公厕、超市等相关基础设施229个,升级改造了86个村级活动场所。为抓好群众思想阵地建设,全县共成立文化娱乐服务队90个,累计组织村级文化活动558次;设置“爱心屋”“爱心超市”“党群谈心室”242个;在各村广泛开展群众性评选活动313次,弘扬仁、义、诚、敬、孝的传统美德,在社会营造出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
零距离深入群众,聚民心带出向心力
1月16日晚饭后,南召县马市坪乡白庄村的大喇叭一响,文化广场上立刻热闹起来了,群众载歌载舞,一片欢腾。“以前这是一片乱河滩,脏乱不堪,检察院这闺女包俺村之后,幸福渠、惠民路都建起来了,村里也有了致富产业,这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今年78岁的白庄村村民连得安满面春风。
连得安口中的闺女是南召县检察院检察长孟宪英,孟宪英结对帮扶白庄村以来,三番五次请专业人士到村里把脉问诊,带队三上山东取经,多次召开产业论证会,最后确定发展林果基地和蔬菜大棚。在白庄村建立党员劳动实践基地,流转了10余亩土地,新建14座无公害果蔬大棚。现在,大棚里蔬菜长得郁郁葱葱,吸纳10多户贫困户在果蔬基地干活。
随着“党员干部带支部”结对帮扶活动的开展,村级阵地加强了,但怎样才能保障服务群众出实效?南召县委明确要求帮扶责任人以普通党员身份,把群众当成亲人,把帮扶工作视为家事,与群众“零距离接触”。每月要到结对帮扶村驻村3天以上,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活动开展以来,全体帮扶人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推进会1027次,为基层解决难题1064个,化解矛盾纠纷1630个。向帮扶村公开承诺事项3000余条,群众代表反映意见建议均已落实到位。
农村最讲究人情往来,在群众遇到天灾人祸时、鳏寡孤独人群过生日时、困难群众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往往能让群众备感温暖。南召县拿出专项经费,按照每村每年不低于2万元的标准,围绕群众关切的重点问题,用于村级支部开展群众连心活动,从点滴做起,增强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和支持。目前,全县15个乡镇已使用专项资金196万余元。 一系列活動的开展拉近了干群关系,增强了党组织的向心力。南河店镇龙王庙村需要在通往扶贫就业车间的路上修一条党建文化长廊,道路两边砍伐杨树,没有一个群众要求补偿。两天时间,群众自发砍伐完毕;南河店镇郭营村在修建村文化广场时需要征用土地6.3亩,贫困户赵天明主动把自家1亩多的菜园地腾出来,带动25户群众自觉把分散、零星土地无偿让出来,26户群众又把栽种的600多棵杨树砍伐掉,保证了文化广场项目的顺利建设。
壮大集体经济,促发展带出内生力
“这两年,我们新修了村内道路15.8公里,新建水厂一座,村里建起了游园、戏楼和综合性文化广场,农村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城郊乡贾沟村党支部书记闵义栓说起村里的变化如数家珍。更让他高兴的是,在帮扶人南召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游金会的指导下,贾沟村将村级集体经济试点资金160.8万元以基金形式投入舒心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每年村集体可享受10万元分红。村级党组织从“无钱无为”到“有钱办事”,服务能力增强了,村干部说话有了底气,办事有了信心。
苗木产业优化升级、制衣车间忙碌有序、石精粉生产线解决了35名贫困群众就业问题……小小的一个皇后乡娘娘庙村发展得有声有色。开发生态旅游、制定村规民约给村子注入了活力。更难得的是,村里引进了全省唯一的高效高架光伏电站项目,通过光源自动跟踪、弱电回收和发电板高架3项新技术,年发电量100万千瓦,发电效率是普通电站的1.5倍。该村利用上级部门支持村级集体发展的160万元用于购买股份向村集体分红,保障了村集体稳定收益每年不低于30万元。
南召县县长方明洋说:“针对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缺乏收入的问题,南召县各帮扶人立足实际,因村施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造血’功能。帮助村‘两委’厘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路径,制定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新上致富项目,壮大集体经济,拓展增收渠道。”目前,南召县帮扶干部共帮助村级组织新上致富项目86个,解决89个村无集体经济收入问题;明晰村级发展产业254个,协调村级增收项目131个,协助乡镇党委完成投资1.1亿元,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了村容村貌。
合力脱贫攻坚,稳增收带出凝聚力
南召县城郊乡大庄村是该乡最偏远的山区村,也是县委书记刘永国帮扶的重点贫困村。刘永国第一次到村里蹲点调研,住了3天,召集村“两委”班子、党员群众干部进行座谈。座谈围绕两个问题:村里为啥穷?想啥办法能致富?
群众们坦言,该村土地以坡地为主,素以养蚕为业。但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养蚕业无力发展。加上村里道路崎岖、居住分散、缺资金、缺技术,全村贫困群众就有197人。此后,刘永国发挥表率作用,每月到该村住上3天,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带领全村围绕发展做文章。
全村新修村内道路14.8公里,原来3米宽坑坑洼洼的土路变成了5米宽的水泥路。曾经污水横流的河流得到整治,河堤得到加固,两岸进行绿化,艺术围栏将小村装点出了几分江南气息。
一系列基础设施完善后,大庄村利用原来养蚕的坡地发展了公益林,引进了食用菌种植企业,建起了香菇基地,安排群众到扶贫车间就业且带动贫困户广泛参与香菇种植,实现了稳定增收。两年时间,全村158名群众顺利脱贫。
“党员干部带支部”结对帮扶活动开展以来,南召县帮扶干部帮助基层找到发展路子,帮助群众实现稳定增收。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围绕苗木花卉、食用菌、中药材、乡村旅游等产业,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分类施策,各打各的优势仗,各走各的特色路,在“党组织+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发展模式的指引下,真正使党支部建在了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了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了产业链上。
“开展‘党员干部带支部’结对帮扶活动,是夯实村级基层政权的有效举措,是抓党建促脱贫的有力抓手,是加强作风建设的有效载体,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武器。”县委书记刘永国信心满满地说,“帮扶活动让县乡干部到基层听民声、解民忧,出实招、办实事,帮助全面提升村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让群众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中提升满意度、幸福感、获得感。我们将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初春时节,行走在河南省南召县乡村,犹如打开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一条条道路宽阔畅达,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一棵棵玉兰笔直挺拔,一幅幅墙体彩绘生动形象。所到之处,无不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南召县自2017年8月开始,在全县开展“党员干部带支部”结对帮扶活动,310名县乡党员领导干部结对帮扶310个行政村(社区),计划用三年半时间,采取推进阵地建设、密切联系群众、帮上致富项目、全面推动脱贫等措施,实现“支部强、农村稳、百姓富”。活动开展以来,310名党员干部扑下身子,走进群众中,与村“两委”班子一起强阵地、厘思路、谋发展,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让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建强村级战斗堡垒,干部帮扶带出服务力
“全县50岁以下的村党支部书记只有37人,20多个村没有党支部书记。村级党组织建设薄弱,服务能力不强,作用发挥不够。部分群众对基层干部不信任、不支持、不配合,导致党的政策不能有效贯彻到千家万户。全县上访率居高不下。”2017年5月底,上任伊始的南召县委书记刘永国下乡调研时发现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种种问题。
“一定要让党支部变成村级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服务中心、办事中心。把每一位基层党员培养成一面旗帜,把每一个党支部建成一座堡垒,把全县基层党组织建成一座钢铁长城。”刘永国说,“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具有站位高、眼界宽、思路活、资源广的优势,让他们以普通党员身份为每一个农村党支部把脉问诊、疏通筋络、强身健体,从而提升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密切联系群众,恢复党群鱼水关系。”
2017年8月,南召县明确所有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人大主席、党委副书记,县直单位负责人、部分县直单位班子成员为帮扶责任人,以全县310个村(社区)党组织为帮扶对象,按照“不交叉、不重叠”原則,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
一年多来,南召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月16日,在南召县云阳镇白行村,站在村口放眼望去,房舍整齐,道路宽敞,墙体彩绘活泼生动,亭台楼榭古香古色……新面貌、新设施、新环境、新风尚,美丽小山村让人流连忘返。眼前的美景让人实在难以与曾经的“后进村”联系起来。
变化是从哪里来?原来该村班子“软弱涣散”,发展思路不清,村里基础设施落后。“两年前村部还是三间露天瓦房,村干部没有办公地点,群众需要办事盖章都得往村干部家里跑。”村党支部书记刘金栓说。自从“党员干部带支部”结对帮扶活动开展以来,该村帮扶人田永朝协调各方资金帮助村里建起了280平方米的村党群服务中心,协助镇党委配齐了村“两委”班子,吸纳优秀返乡创业青年进入班子,调整、补充、优化了村干部队伍。
“我们的帮扶人来了以后,村里的变化真是大。新修的10.5公里道路改变了群众的出行方式,村里建起了卫生室、超市、游园,打了10眼水井,架起了两座桥,发展了3000亩苗木花卉,我们村从云阳镇有名的‘落后村’变成了‘小康村’。”谈起“党员干部带支部”结对帮扶活动开展以来的变化,刘金栓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采访时,白行村正在进行2018年“好婆婆、好媳妇、致富带头人”的评选活动。刘金栓说:“现在我们的大小决策都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每月还召开党员大会,让群众都知道我们这个月干了什么,下个月有什么打算。群众自然对我们的工作支持!”
“党员干部带支部”结对帮扶活动开展以来,南召县针对部分村级组织阵地建设不到位、影响作用发挥的问题,注重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和群众思想阵地建设。各帮扶干部已累计完成投资2274.5万元,新建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卫生室、公厕、超市等相关基础设施229个,升级改造了86个村级活动场所。为抓好群众思想阵地建设,全县共成立文化娱乐服务队90个,累计组织村级文化活动558次;设置“爱心屋”“爱心超市”“党群谈心室”242个;在各村广泛开展群众性评选活动313次,弘扬仁、义、诚、敬、孝的传统美德,在社会营造出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
零距离深入群众,聚民心带出向心力
1月16日晚饭后,南召县马市坪乡白庄村的大喇叭一响,文化广场上立刻热闹起来了,群众载歌载舞,一片欢腾。“以前这是一片乱河滩,脏乱不堪,检察院这闺女包俺村之后,幸福渠、惠民路都建起来了,村里也有了致富产业,这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今年78岁的白庄村村民连得安满面春风。
连得安口中的闺女是南召县检察院检察长孟宪英,孟宪英结对帮扶白庄村以来,三番五次请专业人士到村里把脉问诊,带队三上山东取经,多次召开产业论证会,最后确定发展林果基地和蔬菜大棚。在白庄村建立党员劳动实践基地,流转了10余亩土地,新建14座无公害果蔬大棚。现在,大棚里蔬菜长得郁郁葱葱,吸纳10多户贫困户在果蔬基地干活。
随着“党员干部带支部”结对帮扶活动的开展,村级阵地加强了,但怎样才能保障服务群众出实效?南召县委明确要求帮扶责任人以普通党员身份,把群众当成亲人,把帮扶工作视为家事,与群众“零距离接触”。每月要到结对帮扶村驻村3天以上,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活动开展以来,全体帮扶人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推进会1027次,为基层解决难题1064个,化解矛盾纠纷1630个。向帮扶村公开承诺事项3000余条,群众代表反映意见建议均已落实到位。
农村最讲究人情往来,在群众遇到天灾人祸时、鳏寡孤独人群过生日时、困难群众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往往能让群众备感温暖。南召县拿出专项经费,按照每村每年不低于2万元的标准,围绕群众关切的重点问题,用于村级支部开展群众连心活动,从点滴做起,增强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和支持。目前,全县15个乡镇已使用专项资金196万余元。 一系列活動的开展拉近了干群关系,增强了党组织的向心力。南河店镇龙王庙村需要在通往扶贫就业车间的路上修一条党建文化长廊,道路两边砍伐杨树,没有一个群众要求补偿。两天时间,群众自发砍伐完毕;南河店镇郭营村在修建村文化广场时需要征用土地6.3亩,贫困户赵天明主动把自家1亩多的菜园地腾出来,带动25户群众自觉把分散、零星土地无偿让出来,26户群众又把栽种的600多棵杨树砍伐掉,保证了文化广场项目的顺利建设。
壮大集体经济,促发展带出内生力
“这两年,我们新修了村内道路15.8公里,新建水厂一座,村里建起了游园、戏楼和综合性文化广场,农村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城郊乡贾沟村党支部书记闵义栓说起村里的变化如数家珍。更让他高兴的是,在帮扶人南召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游金会的指导下,贾沟村将村级集体经济试点资金160.8万元以基金形式投入舒心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每年村集体可享受10万元分红。村级党组织从“无钱无为”到“有钱办事”,服务能力增强了,村干部说话有了底气,办事有了信心。
苗木产业优化升级、制衣车间忙碌有序、石精粉生产线解决了35名贫困群众就业问题……小小的一个皇后乡娘娘庙村发展得有声有色。开发生态旅游、制定村规民约给村子注入了活力。更难得的是,村里引进了全省唯一的高效高架光伏电站项目,通过光源自动跟踪、弱电回收和发电板高架3项新技术,年发电量100万千瓦,发电效率是普通电站的1.5倍。该村利用上级部门支持村级集体发展的160万元用于购买股份向村集体分红,保障了村集体稳定收益每年不低于30万元。
南召县县长方明洋说:“针对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缺乏收入的问题,南召县各帮扶人立足实际,因村施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造血’功能。帮助村‘两委’厘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路径,制定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新上致富项目,壮大集体经济,拓展增收渠道。”目前,南召县帮扶干部共帮助村级组织新上致富项目86个,解决89个村无集体经济收入问题;明晰村级发展产业254个,协调村级增收项目131个,协助乡镇党委完成投资1.1亿元,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了村容村貌。
合力脱贫攻坚,稳增收带出凝聚力
南召县城郊乡大庄村是该乡最偏远的山区村,也是县委书记刘永国帮扶的重点贫困村。刘永国第一次到村里蹲点调研,住了3天,召集村“两委”班子、党员群众干部进行座谈。座谈围绕两个问题:村里为啥穷?想啥办法能致富?
群众们坦言,该村土地以坡地为主,素以养蚕为业。但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养蚕业无力发展。加上村里道路崎岖、居住分散、缺资金、缺技术,全村贫困群众就有197人。此后,刘永国发挥表率作用,每月到该村住上3天,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带领全村围绕发展做文章。
全村新修村内道路14.8公里,原来3米宽坑坑洼洼的土路变成了5米宽的水泥路。曾经污水横流的河流得到整治,河堤得到加固,两岸进行绿化,艺术围栏将小村装点出了几分江南气息。
一系列基础设施完善后,大庄村利用原来养蚕的坡地发展了公益林,引进了食用菌种植企业,建起了香菇基地,安排群众到扶贫车间就业且带动贫困户广泛参与香菇种植,实现了稳定增收。两年时间,全村158名群众顺利脱贫。
“党员干部带支部”结对帮扶活动开展以来,南召县帮扶干部帮助基层找到发展路子,帮助群众实现稳定增收。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围绕苗木花卉、食用菌、中药材、乡村旅游等产业,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分类施策,各打各的优势仗,各走各的特色路,在“党组织+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发展模式的指引下,真正使党支部建在了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了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了产业链上。
“开展‘党员干部带支部’结对帮扶活动,是夯实村级基层政权的有效举措,是抓党建促脱贫的有力抓手,是加强作风建设的有效载体,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武器。”县委书记刘永国信心满满地说,“帮扶活动让县乡干部到基层听民声、解民忧,出实招、办实事,帮助全面提升村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让群众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中提升满意度、幸福感、获得感。我们将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