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教学集图片、声音、图画、文本、动画、影视等为一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那么,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更好的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呢?本文从多媒体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启发性三点入手,探究了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语文教学;兴趣;理解;学习思维
多媒体教学以其丰富的多媒体变形方式——声音、动画、音乐、视频等,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能够多方位、形象、具体、生动的还原语文中的故事情境,最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一起学习,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那么,我们该如何更好的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进行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呢?
1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趣味性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明显特征,它丰富的画面、动态的视频、优美的声音都可以将传统教学中无法展示的部分栩栩如生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全方面、直观、形象的感受语文语言的魅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但是注意力容易分散、理解力有限,多媒体技术通过图文、动画、音响等方式,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把深奥的语文知识趣味化,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心理学表明:“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多媒体的应用能够很好的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比如,在五年级上册《莫高窟》的教学中,由于课文中所介绍的敦煌艺术和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有比较大的差距,再加上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学生很难透彻的理解文章内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受到很大的打击。但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会很好的改善这一僵局,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图片、音像播放功能,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形象、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领略莫高窟精美绝伦的彩塑和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进而引导学生与祖国的历史、祖国的文化艺术史对话。多媒体技术的趣味性极大的减轻了语文理解的难度,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信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促进学生的学习理解
直观性是多媒体技术的一个突出优势。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表现方式结合在一起,把纯粹的语言描述转化为图片展示、音像播放,使得抽象、静态的课本内容变为具体、动态的画面,极大的加强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促进了 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比如,在五年级上册《黄果树瀑布》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将黄果树瀑布的壮美直观的展示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作者在黄果树瀑布景区的所闻、所见、所感,进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另外,由于课文产生的年代背景与学生所处的时代有一定的差距,单凭教师自己的口头讲述,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而多媒体的直观性则能很好的消除这种“代沟”,加强师生间的思想认同。比如,在六年级下册《卢沟桥烽火》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很好的借助多媒体的视频播放功能,直观的将日本侵华的惨状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侵略者的丑惡嘴脸与我军顽强抵抗、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及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拜之情。进而,对文章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让他们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
3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启发性,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
语文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给以学生在道德、审美、思维等方面的启迪,不断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求知欲望。多媒体技术利用视、听、说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方面的综合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实践和空间的限制,极大的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这一特点,创设适当的情境教学,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
比如,在小学生的语文写作中,如何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都是教师们面临的一个难题。教师可以很好的借助多媒体的展示功能,创设出适当的情境,比如,根据图片展示找出其中暗含表达内容,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大胆提问、质疑,形成师生课堂互动交流的双向配合,进而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展他们的写作思路。
总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无疑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它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有效的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一个“度”,不要盲目的滥用多媒体技术,或者全部依靠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要恰如其分的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高年级的教学中。要知道,多媒体教学只能作为传统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也不可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郑艳群.汉语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2]雷玲.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宝应县广洋湖镇中心小学 江苏省宝应县 225818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语文教学;兴趣;理解;学习思维
多媒体教学以其丰富的多媒体变形方式——声音、动画、音乐、视频等,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能够多方位、形象、具体、生动的还原语文中的故事情境,最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一起学习,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那么,我们该如何更好的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进行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呢?
1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趣味性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明显特征,它丰富的画面、动态的视频、优美的声音都可以将传统教学中无法展示的部分栩栩如生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全方面、直观、形象的感受语文语言的魅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但是注意力容易分散、理解力有限,多媒体技术通过图文、动画、音响等方式,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把深奥的语文知识趣味化,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心理学表明:“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多媒体的应用能够很好的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比如,在五年级上册《莫高窟》的教学中,由于课文中所介绍的敦煌艺术和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有比较大的差距,再加上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学生很难透彻的理解文章内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受到很大的打击。但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会很好的改善这一僵局,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图片、音像播放功能,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形象、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领略莫高窟精美绝伦的彩塑和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进而引导学生与祖国的历史、祖国的文化艺术史对话。多媒体技术的趣味性极大的减轻了语文理解的难度,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信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促进学生的学习理解
直观性是多媒体技术的一个突出优势。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表现方式结合在一起,把纯粹的语言描述转化为图片展示、音像播放,使得抽象、静态的课本内容变为具体、动态的画面,极大的加强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促进了 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比如,在五年级上册《黄果树瀑布》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将黄果树瀑布的壮美直观的展示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作者在黄果树瀑布景区的所闻、所见、所感,进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另外,由于课文产生的年代背景与学生所处的时代有一定的差距,单凭教师自己的口头讲述,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而多媒体的直观性则能很好的消除这种“代沟”,加强师生间的思想认同。比如,在六年级下册《卢沟桥烽火》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很好的借助多媒体的视频播放功能,直观的将日本侵华的惨状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侵略者的丑惡嘴脸与我军顽强抵抗、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及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拜之情。进而,对文章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让他们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
3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启发性,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
语文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给以学生在道德、审美、思维等方面的启迪,不断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求知欲望。多媒体技术利用视、听、说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方面的综合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实践和空间的限制,极大的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这一特点,创设适当的情境教学,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
比如,在小学生的语文写作中,如何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都是教师们面临的一个难题。教师可以很好的借助多媒体的展示功能,创设出适当的情境,比如,根据图片展示找出其中暗含表达内容,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大胆提问、质疑,形成师生课堂互动交流的双向配合,进而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展他们的写作思路。
总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无疑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它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有效的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一个“度”,不要盲目的滥用多媒体技术,或者全部依靠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要恰如其分的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高年级的教学中。要知道,多媒体教学只能作为传统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也不可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郑艳群.汉语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2]雷玲.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宝应县广洋湖镇中心小学 江苏省宝应县 225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