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通过资料分析,找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 通过对NICU2006年度与2009年度院内感染发生率的比较,以及2006年度入感染各病种分布,对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 新生儿免疫系统不成熟,长期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侵入性操作增加,医护人员操作欠规范是易于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结论 通过采取加强教育,加强呼吸道管理,基础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等防治措施,可以减少NICU患儿院内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新生儿监护院内感染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R2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3-0-02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尚未成熟,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差,对疾病的抵抗力弱,感染后发病迅速,病死率高.自2006年以来,我科十分重视新生儿病房的监控工作,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了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对我科2006年收治的499例新生儿病理进行分析讨论,由于不符合院内感染要求,消毒隔离制度不完善,院内感染的发病率比较高.院内感染疾病的构成见表1.2006年经改进,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仪器设备更新,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院内感染发病率明显降低,见表2.
2 NICU感染的高危因素
2.1 自身感染
新生儿免疫系统不成熟是易于感染的原因[1],早产儿免疫功能更差,其IgG水平较足月新生儿低,更易成为易感人群.
2.2 长期广谱抗生素的应用
在临床工作中,医师为尽快控制新生儿感染,使用广谱抗生素已成常规,往往忽视病原菌的培养和药敏实验,造成菌群紊乱,耐药菌增长,细菌变异,二重感染发生,导致院内感染率发生的增加[2-3].
2.3 侵入性操作引起的感染
医疗技术的进步虽为治疗增添了有效的手段,但有创操作的增多,如呼吸机的应用,气管插管,反复吸痰,各种留置通路的建立都增加了感染的几率.
2.4 医源性交叉感染
主要是医务人员的手及器械引起的.洗手制度不严格,尤其在新生儿多,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时问题更为突出.另外,在操作时使用的用具未严格做到一患一用都是院内感染的人为因素.
2.5 空气传播
从表1可以看出,2006年度肺炎的发病率占院内感染的首位.空气传播是新生儿感染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新生儿病房的空气流通情况,温度,湿度都与院内感染有一定关系.
3 防治对策
3.1 完善管理措施
制定并完善消毒,隔离,探视,操作等制度;组织科室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医院感染知识,自身防护知识;定期进行消毒工作的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讨论并解决.
表1 2006年院内感染各病种分布情况
表2 2006~2009年度院内感染发病率比较(例)
3.2 病房环境设置
新生儿病房要相对独立,布局合理,整个病区设在一侧,便于隔离.每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小于3米,床间距不小于90厘米.室内温度控制在22~24℃,相对湿度控制在55%~60%,并按病室的温,湿度表随时调节[4].
3.3 合理安置新生儿
对病情较轻,发育营养较好的新生儿,实行“母婴同室”以增强母子感情,便于母乳喂养.对于早产儿,病情较重的新生儿,为便于抢救和消毒隔离及预防交叉感染,应安置在重症监护室,取消家属陪护及探视,实行特护.所有的奶瓶一人一用一消毒,所有被褥定时更换,清洗,消毒,如有潮湿或污染随时更换,使用一次性的纸尿裤, 且纸尿裤用后需卷起.
3.4 加强基础护理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更要注意脐部,皮肤,口腔的护理.脐部每日沐浴后用安而碘擦拭,保持其清洁干燥,如发现有渗出物,应先做细菌培养,待明确原因后再进行治疗护理.皮肤也应保持清洁干燥,及时擦净患儿的呕吐物,排泄物及抚触后残留在身上的润肤油,如有脓疱应用碘伏消毒,再用75%酒精脱碘,必要时可外涂百多邦.若有鹅口疮应在喂奶30~60min后局部先涂以1%的碳酸氢钠,再涂以制霉菌素粉.
3.5 切断传染途径
3.5.1 空气的消毒
NICU要求每日开窗通风换气且紫外线消毒(臭氧机,紫外线循环风)各2次,每次各1h.地面每日用2000mg/L氯制剂消毒液拖地2次,500mg/L氯制剂消毒液擦拭温箱,台面,桌椅,门把手等1次.同时还要减少不必要的人员出入.如有呼吸道感染,皮肤疖痈或手部有破溃的医务人员不能接触新生儿.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的新生儿分别放置,分别护理,做到病室隔离,床边隔离.
3.5.2 医源性传播的隔离
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杜绝医护人员连续性操作,实施侵袭性操作动作要轻柔,减少黏膜的损伤,同时加强消毒;插管导芯经高压灭菌后使用;呼吸机管道每周进行消毒;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保证质量,随用随弃.
3.6 合理使用抗生素
避免长期滥用抗生素而发生二重感染,抗生素的使用应依据药敏试验结果而决定,对合并感染宜选用高效,有针对性的一种抗生素治疗[5]
总之,新生儿病房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因素很多,要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一方面医院要有院内感染监控措施,另一方面所有医护人员要有较强的感染意识.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去除易感因素,使患者在最小风险下获得最大治疗效益,尽可能不破坏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不影响患者防御功能,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缩短新生儿住院时间,减轻因院内感染而要支付的额外经济负担,提高护理满意度及知名度.
参考文献
[1]邵中军,李晶华,张磊.新生儿胃液乙肝标志物与宫内感染关系的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4):681-683.
[2]张印兰,黄河清,李秀银,等.新生儿医院感染临床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1):80-81.
[3]朱其凤,吕丽,李卫光.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4,10(12):957-958.
[4]黄雁虹. 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4):136-137.
[5]黄美凌,赵佩英,陈丽萍.新生儿病区医院感染监控与护理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2):193-194.
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150036
【关键词】新生儿监护院内感染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R2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3-0-02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尚未成熟,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差,对疾病的抵抗力弱,感染后发病迅速,病死率高.自2006年以来,我科十分重视新生儿病房的监控工作,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了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对我科2006年收治的499例新生儿病理进行分析讨论,由于不符合院内感染要求,消毒隔离制度不完善,院内感染的发病率比较高.院内感染疾病的构成见表1.2006年经改进,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仪器设备更新,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院内感染发病率明显降低,见表2.
2 NICU感染的高危因素
2.1 自身感染
新生儿免疫系统不成熟是易于感染的原因[1],早产儿免疫功能更差,其IgG水平较足月新生儿低,更易成为易感人群.
2.2 长期广谱抗生素的应用
在临床工作中,医师为尽快控制新生儿感染,使用广谱抗生素已成常规,往往忽视病原菌的培养和药敏实验,造成菌群紊乱,耐药菌增长,细菌变异,二重感染发生,导致院内感染率发生的增加[2-3].
2.3 侵入性操作引起的感染
医疗技术的进步虽为治疗增添了有效的手段,但有创操作的增多,如呼吸机的应用,气管插管,反复吸痰,各种留置通路的建立都增加了感染的几率.
2.4 医源性交叉感染
主要是医务人员的手及器械引起的.洗手制度不严格,尤其在新生儿多,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时问题更为突出.另外,在操作时使用的用具未严格做到一患一用都是院内感染的人为因素.
2.5 空气传播
从表1可以看出,2006年度肺炎的发病率占院内感染的首位.空气传播是新生儿感染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新生儿病房的空气流通情况,温度,湿度都与院内感染有一定关系.
3 防治对策
3.1 完善管理措施
制定并完善消毒,隔离,探视,操作等制度;组织科室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医院感染知识,自身防护知识;定期进行消毒工作的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讨论并解决.
表1 2006年院内感染各病种分布情况
表2 2006~2009年度院内感染发病率比较(例)
3.2 病房环境设置
新生儿病房要相对独立,布局合理,整个病区设在一侧,便于隔离.每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小于3米,床间距不小于90厘米.室内温度控制在22~24℃,相对湿度控制在55%~60%,并按病室的温,湿度表随时调节[4].
3.3 合理安置新生儿
对病情较轻,发育营养较好的新生儿,实行“母婴同室”以增强母子感情,便于母乳喂养.对于早产儿,病情较重的新生儿,为便于抢救和消毒隔离及预防交叉感染,应安置在重症监护室,取消家属陪护及探视,实行特护.所有的奶瓶一人一用一消毒,所有被褥定时更换,清洗,消毒,如有潮湿或污染随时更换,使用一次性的纸尿裤, 且纸尿裤用后需卷起.
3.4 加强基础护理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更要注意脐部,皮肤,口腔的护理.脐部每日沐浴后用安而碘擦拭,保持其清洁干燥,如发现有渗出物,应先做细菌培养,待明确原因后再进行治疗护理.皮肤也应保持清洁干燥,及时擦净患儿的呕吐物,排泄物及抚触后残留在身上的润肤油,如有脓疱应用碘伏消毒,再用75%酒精脱碘,必要时可外涂百多邦.若有鹅口疮应在喂奶30~60min后局部先涂以1%的碳酸氢钠,再涂以制霉菌素粉.
3.5 切断传染途径
3.5.1 空气的消毒
NICU要求每日开窗通风换气且紫外线消毒(臭氧机,紫外线循环风)各2次,每次各1h.地面每日用2000mg/L氯制剂消毒液拖地2次,500mg/L氯制剂消毒液擦拭温箱,台面,桌椅,门把手等1次.同时还要减少不必要的人员出入.如有呼吸道感染,皮肤疖痈或手部有破溃的医务人员不能接触新生儿.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的新生儿分别放置,分别护理,做到病室隔离,床边隔离.
3.5.2 医源性传播的隔离
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杜绝医护人员连续性操作,实施侵袭性操作动作要轻柔,减少黏膜的损伤,同时加强消毒;插管导芯经高压灭菌后使用;呼吸机管道每周进行消毒;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保证质量,随用随弃.
3.6 合理使用抗生素
避免长期滥用抗生素而发生二重感染,抗生素的使用应依据药敏试验结果而决定,对合并感染宜选用高效,有针对性的一种抗生素治疗[5]
总之,新生儿病房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因素很多,要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一方面医院要有院内感染监控措施,另一方面所有医护人员要有较强的感染意识.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去除易感因素,使患者在最小风险下获得最大治疗效益,尽可能不破坏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不影响患者防御功能,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缩短新生儿住院时间,减轻因院内感染而要支付的额外经济负担,提高护理满意度及知名度.
参考文献
[1]邵中军,李晶华,张磊.新生儿胃液乙肝标志物与宫内感染关系的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4):681-683.
[2]张印兰,黄河清,李秀银,等.新生儿医院感染临床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1):80-81.
[3]朱其凤,吕丽,李卫光.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4,10(12):957-958.
[4]黄雁虹. 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4):136-137.
[5]黄美凌,赵佩英,陈丽萍.新生儿病区医院感染监控与护理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2):193-194.
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15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