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通过对广东科技学院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情况调查,分析体育运动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条件,对增强人民体质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体育锻炼对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是有意义的。
关键词:体育锻炼;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
社会适应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表现为一个人从幼儿开始的自然人,经过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与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维护社会秩序以及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社会
人[1]。
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不仅把“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作为重要目标提出来,而且还专门划分了“社会适应”学习领域,要求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能够“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2]。体育活动对提高人的社会健康水平以及成为社会人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是由体育活动的社会特征所决定的。人们在体育活动或竞赛中,既有互相协作配合,又存在相互竞争,又必须遵守一定规则进行比赛活动,这种在体育活动中形成的交往合作、竞争、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会迁移到日常社会生活、学习、工作中去,有利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3]。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广东科技学院的1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上网、到书店或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收集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广东科技学院的学生发放问卷100份,有效问卷95份,回收率和有效回收率为95%,符合社会调查需要。
1.2.3 数理统计法
对广东科技学院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问卷结果进行整理,记录统计情况。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前的社会适应能力情况分析
大一新生刚进入校园生活,还没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通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社会适应能力很强和良好的仅占比例的5.26℅和10.53℅,说明学生由于课业紧张,每天都是在学习中度过,很少与人交流,部分人安于现状。社会适应能力一般占比例的44.21℅,这部分人虽然占一定比例,但也只能说明是由他们外向的性格所决定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和很差占比例的31.58℅和8.42℅,说明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属于社会适应能力差的,这与他们的性格、心理、人际关系、生活的社会环境、学习方式等因素有关。
表1 参与体育锻炼前社会适应能力统计表
注:35-40分:社会适应能力很强;29-34分:良好;17-28分:一般;6-16分:较差;5分以下:很差。
2.2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后的社会适应能力情况分析
注:35-40分:社会适应能力很强;29-34分:良好;17-28分:一般;6-16分:较差;5分以下:很差。
通过一年的体育课进行体育锻炼后,与表1对比,很明显能看出学生锻炼前和锻炼后社会适应能力的差别,在表2中,社会适应能力很强的有15人,占比例的15.79℅,而在锻炼前仅有5人,说明体育锻炼在人际交往、团队精神、竞争意识等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和一般占比例的47.37%和23.16%,都高于体育锻炼前,这就说明参与体育锻炼对社会适应能力的某些方面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和很差分别占比例的10.53%和3.16%,低于参与体育锻炼前的比例。
2.3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前和体育锻炼后社会适应能力情况的分析
表3 体育锻炼前与锻炼后社会适应能力情况比较
2.4 体育锻炼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2.4.1 体育锻炼有助于人际交往
个体参与体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进行,它总是和人群发生联系,要承担各种角色,如组织者、策划者、练习者、帮助者,随着内容和活动的转移,所扮角色随之转换,要扮好角色,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确定自己的位置、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加强角色责任、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训练,因此体育活动对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2.4.2 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
合作能力既是体育活动参与者必备的素质,也是通过体育活动需要发展的一种能力。从事体育活动,特别是从事集体性的体育活动,需要个体与他人通力合作,这不但使集体的目标得以实现,而且个人的作用也能充分地发挥。经常性地参与体育活动,特别是参与集体性的体育活动,有助于个体加强合作意识,有助于个体培养团队精神[5]。
2.4.3 体育锻炼有助于形成竞争意识
竞争与合作相对立,指为了自己的利益和需要而同他人争胜的行为。竞争是体育运动的主要特性之一。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既有对自己运动能力的挑战,也有与他人的争胜;既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有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竞争。要通过竞争来培养自己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6]。
2.4.4 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在体育锻炼中,大学生们可以打破年龄、性别、身份、年级以及地域的界限, 很容易地到一起参加体育活动;体育锻炼使得大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从而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体育锻炼还可以引起肾上腺活动加强,可增加类脂醇的贮存,后者可缓解应激反应,增强个体对压力的适应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结论及建议 3.1结论
3.1.1 社会适应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通过调查分析,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后的社会适应能力明显高于锻炼前。
3.1.2 通过t检验分析,学生体育锻炼前与体育锻炼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差异显著性,可以看出体育锻炼对社会适应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在人际交往、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3.2 建议
3.2.1 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尽快融入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校园体育文化是培养大学生运动能力的潜在课堂,校园体育文化的无形浸润,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3.2.2 针对学生出现的适应性问题,采用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书信咨询、电子邮件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等各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心理适应水平,内容涉及学习指导、人际交往能力训练、情绪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可以开设如社会心理学、健康心理学、职业心理学等心理学类的选修课。
3.2.3 关注特殊类型学生,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进行适应性体育教育。如针对男、女生在适应方面出现的不同问题采取相应的体育教育对策,通过生活指导提高独生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
3.2.4 加强社会实践教育,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实践教育让广大青年学生投身社会大课堂,洗去书生气息,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调节自我,增强社会适应性,为踏入社会担任角色做好准备。
3.2.5 加大体育锻炼功能及其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宣传。各高校利用学校网站、校报、海报等加大体育锻炼功能的宣传,在众所周知的健身功能外,强调体育锻炼的社会适应功能:培养团队意识、缓解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等,这些功能都能够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65-166.
[2]王飞.论体育教学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课题成果,2011,(15):110-111.
[3]张兵.浅议体育活动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促进作用[J].教育研究,2010(10):38.
[4] 薛润禾.中等职业学校篮球教学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研究[J].体育,2011(6):154.
[5] 褚欢.试论大学生体育锻炼对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J]. 科技信息,2011,(14):275.
[6] 赵婧婧.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9(3):144-147.
(作者单位: 广东科技学院 , 广东 东莞 523083)
关键词:体育锻炼;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
社会适应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表现为一个人从幼儿开始的自然人,经过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与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维护社会秩序以及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社会
人[1]。
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不仅把“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作为重要目标提出来,而且还专门划分了“社会适应”学习领域,要求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能够“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2]。体育活动对提高人的社会健康水平以及成为社会人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是由体育活动的社会特征所决定的。人们在体育活动或竞赛中,既有互相协作配合,又存在相互竞争,又必须遵守一定规则进行比赛活动,这种在体育活动中形成的交往合作、竞争、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会迁移到日常社会生活、学习、工作中去,有利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3]。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广东科技学院的1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上网、到书店或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收集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广东科技学院的学生发放问卷100份,有效问卷95份,回收率和有效回收率为95%,符合社会调查需要。
1.2.3 数理统计法
对广东科技学院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问卷结果进行整理,记录统计情况。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前的社会适应能力情况分析
大一新生刚进入校园生活,还没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通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社会适应能力很强和良好的仅占比例的5.26℅和10.53℅,说明学生由于课业紧张,每天都是在学习中度过,很少与人交流,部分人安于现状。社会适应能力一般占比例的44.21℅,这部分人虽然占一定比例,但也只能说明是由他们外向的性格所决定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和很差占比例的31.58℅和8.42℅,说明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属于社会适应能力差的,这与他们的性格、心理、人际关系、生活的社会环境、学习方式等因素有关。
表1 参与体育锻炼前社会适应能力统计表
注:35-40分:社会适应能力很强;29-34分:良好;17-28分:一般;6-16分:较差;5分以下:很差。
2.2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后的社会适应能力情况分析
注:35-40分:社会适应能力很强;29-34分:良好;17-28分:一般;6-16分:较差;5分以下:很差。
通过一年的体育课进行体育锻炼后,与表1对比,很明显能看出学生锻炼前和锻炼后社会适应能力的差别,在表2中,社会适应能力很强的有15人,占比例的15.79℅,而在锻炼前仅有5人,说明体育锻炼在人际交往、团队精神、竞争意识等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和一般占比例的47.37%和23.16%,都高于体育锻炼前,这就说明参与体育锻炼对社会适应能力的某些方面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和很差分别占比例的10.53%和3.16%,低于参与体育锻炼前的比例。
2.3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前和体育锻炼后社会适应能力情况的分析
表3 体育锻炼前与锻炼后社会适应能力情况比较
2.4 体育锻炼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2.4.1 体育锻炼有助于人际交往
个体参与体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进行,它总是和人群发生联系,要承担各种角色,如组织者、策划者、练习者、帮助者,随着内容和活动的转移,所扮角色随之转换,要扮好角色,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确定自己的位置、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加强角色责任、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训练,因此体育活动对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2.4.2 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
合作能力既是体育活动参与者必备的素质,也是通过体育活动需要发展的一种能力。从事体育活动,特别是从事集体性的体育活动,需要个体与他人通力合作,这不但使集体的目标得以实现,而且个人的作用也能充分地发挥。经常性地参与体育活动,特别是参与集体性的体育活动,有助于个体加强合作意识,有助于个体培养团队精神[5]。
2.4.3 体育锻炼有助于形成竞争意识
竞争与合作相对立,指为了自己的利益和需要而同他人争胜的行为。竞争是体育运动的主要特性之一。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既有对自己运动能力的挑战,也有与他人的争胜;既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有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竞争。要通过竞争来培养自己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6]。
2.4.4 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在体育锻炼中,大学生们可以打破年龄、性别、身份、年级以及地域的界限, 很容易地到一起参加体育活动;体育锻炼使得大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从而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体育锻炼还可以引起肾上腺活动加强,可增加类脂醇的贮存,后者可缓解应激反应,增强个体对压力的适应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结论及建议 3.1结论
3.1.1 社会适应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通过调查分析,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后的社会适应能力明显高于锻炼前。
3.1.2 通过t检验分析,学生体育锻炼前与体育锻炼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差异显著性,可以看出体育锻炼对社会适应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在人际交往、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3.2 建议
3.2.1 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尽快融入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校园体育文化是培养大学生运动能力的潜在课堂,校园体育文化的无形浸润,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3.2.2 针对学生出现的适应性问题,采用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书信咨询、电子邮件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等各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心理适应水平,内容涉及学习指导、人际交往能力训练、情绪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可以开设如社会心理学、健康心理学、职业心理学等心理学类的选修课。
3.2.3 关注特殊类型学生,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进行适应性体育教育。如针对男、女生在适应方面出现的不同问题采取相应的体育教育对策,通过生活指导提高独生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
3.2.4 加强社会实践教育,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实践教育让广大青年学生投身社会大课堂,洗去书生气息,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调节自我,增强社会适应性,为踏入社会担任角色做好准备。
3.2.5 加大体育锻炼功能及其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宣传。各高校利用学校网站、校报、海报等加大体育锻炼功能的宣传,在众所周知的健身功能外,强调体育锻炼的社会适应功能:培养团队意识、缓解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等,这些功能都能够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65-166.
[2]王飞.论体育教学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课题成果,2011,(15):110-111.
[3]张兵.浅议体育活动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促进作用[J].教育研究,2010(10):38.
[4] 薛润禾.中等职业学校篮球教学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研究[J].体育,2011(6):154.
[5] 褚欢.试论大学生体育锻炼对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J]. 科技信息,2011,(14):275.
[6] 赵婧婧.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9(3):144-147.
(作者单位: 广东科技学院 , 广东 东莞 523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