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命书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AQS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命领回去
  最合适放命的地方
  不会是云,高楼底下的墙角不会
  保险柜不会
  一两只雏鸡
  会啄米
  我把衣服疊好
  怕冷或不怕冷的东西
  好像不是命,满屋子的人气
  刚刚散去
  有人推车,有人拉煤
  有人扛着太阳,大漠让孤烟都直了
  我只看到水
  比蜜少
  一年当庄稼,二年似春风
  三年五年没有风
  命若野火
  一岁一枯荣
  推荐语
  “认命书”是一个沉重的题目,卢辉却写得举重若轻,自有深意潜伏在诗中。诗的起句“把命领回去”,领回到哪里去呢?诗人对“最合适放命的地方”颇费踌躇,不会是云,也不会是高楼底下的墙角,也不是保险柜。实际上,在诗人看来,“最合适放命的地方”就在尘世。尘世在低微之处,“有人推车,有人拉煤”,各人尽其本分而活着,却活得自有一份庄严。一个人来到尘世,总要有一些担当,却不是像云一样攀在高处飘逸,也不是像保险柜一样保持深不可测的沉默。“命若野火/一岁一枯荣”,乃是人生的本来状态,其中自有一份豁达。诗中亦有理趣,有一份看待人世的清醒。(推荐人:吴投文)
其他文献
爸爸在天上看我  韩东  九五年夏至那天爸爸在天上看我  老方说他在为我担心  爸爸,我无法看见你的目光  但能回想起你的预言  现在已经是九七年了,爸爸  夏至已经过去,天气也已转凉  你担心的灾难已经来过了,起了作用  我因为爱而不能回避,爸爸,就像你  为了爱我从死亡的沉默中苏醒,并借助于通灵的老方  我因为爱被杀身死,变成一具行尸走肉  再也回不到九五年的夏至了——那充满希望的日子  爸爸
期刊
置身于多元共生、时空错乱而又纷纷扰扰的当下诗坛,面对接踵而来的、铺天盖地的诗歌作品,在应接不暇之时,常常使人身心俱疲,连审美知觉也显得疲惫。然而,一旦与好诗相遇,便如逢甘霖,如闻香茗,沉浸其中,给人别见洞天之感,精神顿时为之一振。那些以默默执著的耕作坚定地走在路上的行者,着实叫人刮目相看。自发创建“素颜人生”微信平台的诗人林懋予,便是如此。在人心悸动、连空气中都弥散着浮华气味的当下,他乐此不疲,越
期刊
在70后女诗人中,灯灯的写作势头一直很猛,尤其是近几年,佳作频出,在诗歌创作上自觉追求精神的归属感,使她的诗歌有了生命的呼吸和个性,也有了事物必然存在的厚度、重量以及理想无限生长的高度。这些犹如茂盛的枝条般青翠和繁花般绚丽的作品,构成了灯灯诗歌之树的华盖,给它们源源不断输送营养的就是这棵大树的根——灯灯诗歌中构建的精神原乡。  不敢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原乡,但我相信,一个优秀的诗人,必然拥有这样
期刊
此水盛产菖蒲,芦苇,遍地野草  此处哺育君子,忠魂,也豢养善变之人  宽阔之上我只想因之而动  千里之遥我只想把自己  铺成蜿蜒的清澈之躯  此刻谁还没有剔除干净  谁就该把肺腑掏出来洗一洗  一滴通透的水被众水举过头顶  一万滴凝聚的水就是一个人内心的悲凉  除了落日和落日下孤立的河流  我什么都不想看,不忍看  如果飘零是一种命运  我愿做一枚掉在河面上的叶子  昼夜接受流水的推敲和锻造  推
期刊
如果我们将诗理解为“生命的赋形”,那么,在这一理解方向中,生命是开端,而形式则是完成。在获得形式之前,生命处于蒙昧、混沌的原始状态,正是由于形式的规定才使生命被照亮和秩序化。从宏观上说,形式就是语言秩序,它首先体现为诗的体裁或制式。臧棣近年来发明、确立并不断书写的“入门”“丛书”“简史”等诗体,无疑体现着一种强大的形式意志。它们都属于“系列诗”的范围,而“系列诗”堪称最具“当代性”或“当代感”的诗
期刊
冷冽中, 昏暗来自冬天  晚霞总是在你还没看清  火烧云的尺寸之时  就已提早消失。季节的黑暗  随即会胀满时间的肌肉。  但弥漫的同时,昏暗也能带来  友好的错觉。偶尔冷风  也会在自然的冷静中温柔起来:  昏暗中,枝条刚劲的银杏  一会儿像白杨,一会儿像梧桐;  甚至无视距离的变化,  必经之路上,银杏,白杨,梧桐,  这三种在盛夏面貌迥异的乔木  在北方冬天的昏暗的视线中  竟然可以随意互为
期刊
黑 马  【美国】约瑟夫·布罗茨基  黑色的穹窿也比它四脚明亮。  它无法与黑暗融为一体。  在那个夜晚,我们坐在篝火旁边  一匹黑色的马儿映入眼底。  我不记得比它更黑的物体。  它的四脚黑如乌煤。  它黑得如同夜晚,如同空虚。  周身黑咕隆咚,从鬃到尾。  但它那没有鞍子的脊背上  却是另外一种黑暗。  它纹丝不动地伫立。仿佛沉睡酣酣。  它蹄子上的黑暗令人胆战。  它浑身漆黑,感觉不到身影。
期刊
当我写下这个命题,突然感到更像是一个哲学的命题。其实对于当下诗歌现场来说,是一个非常具体的诗学话题。  为什么我会特别谈到这个话题,因为我们在强调文化自信的历史语境之下,对虚无主义的认知就显得特别重要。我们倡导多元的同时,应该对“多元”潜藏着的虚无主义因子,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诗学理论与创作实践的认知,应该正确理解“多元”的内涵与外延,严格地区别价值多元与精神虚无的界限,力避将多元片面化和庸俗化,将多
期刊
夜晚,捡起碎银一样的风  去打造了一枚寒光  我就借用它的锋芒,刺一刺自己  感觉身上有无数个痛点  多少年了,我已經忘了那些痛点在哪儿  有时疼醒了,我还习惯地晒晒幸福  那种感觉,有时和幸福很像  都说幸福来之不易  疼也是  我珍藏疼,像珍藏着一笔财富  有人不敢炫富,我不敢喊疼  生怕,一旦走漏了风声  就会有那么多同情的手伸过来  把我,变成乞丐  我更怕,此生还不起  那些善良的馈赠 
期刊
最后,要开出朵朵浪花。当你纵身一跃  新鲜的河虾在油锅滚滚,便呈现出胜利的颜色  低头弯腰,多么谦卑的烈士  而后姜蒜之必要,大火煸香,佐以料酒  适当调味,起锅前撒入韭菜段,装盘上桌  美味的死亡,依次进入咽喉  这是某个下午,我烹小鲜的场景  在此之前,我已经失去工作三个月了  类似于罢黜、流放。我无处安放的厨艺  少年时写《桔颂》的心情,已经不在  三闾大夫又如何?郢都沦陷又如何?  活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