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师不乐教,生不乐学”的现象。本文对目前课堂教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出现该现象的重要原因是教师没有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提出建议:1.“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的“领”是关键。2.老师要带领学生在“做”中学数学、“玩”中学数学。3.让学生感受数学美。
【关键词】领进门 “玩”数学 数学美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75-01
近年来,经常听到部分老师反映“教数学很累,任你怎样教,那些学生还是不会”,也经常听到学生抱怨“学习数学真没劲,整天听听听、练练练,苦死了”。本人在工作中也切身感受到,相当一部分学生厌学数学,因而相当一部分学生随着年级升高而数学成绩逐渐退步。
有关专家学者对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有较准确的把握,将其原因归结为国家教育制度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归结为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偏离了教书育人的目的。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本人,没有高屋建瓴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只是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历,对周围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的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认为造成数学教学“师不乐教,生不乐学”现状的重要原因是,我们老师没有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一、师将学生“领进门”是关键
有句俗语是这样形容师生教和学的关系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说明老师“领”是关键,学生“修”是重点。而我们的部分老师是怎样“领”的呢?
案例1:开学第一节数学课,不少数学老师要给学生强调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介绍数学学习的主要方法,什么“工具学科”、“思维体操”,什么“头悬梁,锥刺股”、“笨鸟先飞”、“凿壁借光”等。
这是典型的“说教式”。学生不仅不能体会到数学入门的乐趣,相反有可能被数学学习的“苦”所吓到。我们不能假设学生都能因老师的说教而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并自觉地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数学,也不要单纯依赖老师和家长的“权威”去逼迫他们这样做。
我们可以用给学生放映个视频片段,或给学生讲个小故事,或给学生举出发生在他们周围的事例来说明这些道理;也不必一气呵成,可以在平时教学实践中适时加以引导,如涓涓细流,滋润学生心田。
案例2:在教学“有理数加法”时,部分老师先让学生背诵有理数加法法则,然后通过例题对照法则讲解,再后,布置大量作业进行练习巩固。
这是典型的“灌输式”。从效果上来看,这样做也能使学生迅速学会这类题的解法,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并且检测结果也比较理想,但是,学生的探究内容、思考空间,被大大地压缩了。学生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入“有理数运算”之门,“趣”在何方?
我们不妨把学生带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走动和测量去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这样做不是更有趣、更有效、更有意义吗!
……
总之,老师要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得轻松,把学生“领进门”这个过程很关键,同时,怎样“领”也是一门艺术。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我已跨进数学的门槛”,让他们享受到其中的乐趣。
二、师要带领学生在“做”中学数学、“玩”中学数学
长期以来,在高考、中考等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数学教育乃至整个教育领域存在过多急功近利的色彩。因此,在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少同志交给学生的东西,更多的是知识而非能力,更多的是结果,而恰恰忘了交给学生如何去把握方法。课堂上,我们的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滔滔不绝,可是你发现了没有,讲台下还有多少学生心中存在着疑惑。难道数学学习就是这样,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布置、学生练习?学习数学有什么用?课堂成为老师演练阵容的战场,“做练习”成为学生在这一战场上唯一武器。
该让学生动手的,不是舍弃就是老师代替,还美其名曰“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例如教材上的“课题学习”和“探索与研究”,丰富了教材内容和形式。如果我们很好地利用它,不仅有了绝好的探究内容、师生协作内容,对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对学生理解把握教材中其他知识、增强其数学能力有重要的帮助,但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作崇,以“中考不考”为理由被我们一些老师忽略;该把数学公式、定理、法则的推导过程演示给学生看的,或师生共同推导出结果的,也是老师包办,还美其名曰“非考内容,勿费感情”。如果不把知识的来源过程展现给学生,怎么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创新,我们老师还有存在的意义吗!因为,公式、定理、结论教材上介绍的很清楚,让学生自己去看好了。
《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玩”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去体验、感受,去经历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探究的热情!
当老师将知识讲得完整、完美、无懈可击时,他就把学生探究过程取代了,而取代了探究的过程就无异于取消了学习能力的获得;常此以往,学生的职责就是驯良和服从。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最大限度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有较多的实践机会,在探索中巩固,在实践中把握,在运用中提高。
三、教学中渗透“数学美”
数学是人类最高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它是研究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抽象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十分注重数学的这些特性,但数学不能离开大众与实际生活,过于强调这些,必然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对数学的兴趣,甚至给学生造成“高处不胜寒”的恐惧感和神秘感。数学教学目的之一,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享受甚至创造数学中美的东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育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注重数学“科学性”的同时,恰到好处地渗透一些“数学美”的元素,这对学生亲近数学进而学习数学十分有好处。
培养人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艰辛的过程,也是快乐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拔苗助长。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要像淳朴的农民一样,春天播种,随后适时浇水、施肥,到秋天就有收获和喜悦。广大数学教师观念上要与时俱进,工作中要推陈出新。我们对数学教育的明天充满期待。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006
[2]王子兴 《数学方法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3]任长松 《课程反思与重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领进门 “玩”数学 数学美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75-01
近年来,经常听到部分老师反映“教数学很累,任你怎样教,那些学生还是不会”,也经常听到学生抱怨“学习数学真没劲,整天听听听、练练练,苦死了”。本人在工作中也切身感受到,相当一部分学生厌学数学,因而相当一部分学生随着年级升高而数学成绩逐渐退步。
有关专家学者对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有较准确的把握,将其原因归结为国家教育制度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归结为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偏离了教书育人的目的。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本人,没有高屋建瓴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只是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历,对周围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的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认为造成数学教学“师不乐教,生不乐学”现状的重要原因是,我们老师没有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一、师将学生“领进门”是关键
有句俗语是这样形容师生教和学的关系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说明老师“领”是关键,学生“修”是重点。而我们的部分老师是怎样“领”的呢?
案例1:开学第一节数学课,不少数学老师要给学生强调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介绍数学学习的主要方法,什么“工具学科”、“思维体操”,什么“头悬梁,锥刺股”、“笨鸟先飞”、“凿壁借光”等。
这是典型的“说教式”。学生不仅不能体会到数学入门的乐趣,相反有可能被数学学习的“苦”所吓到。我们不能假设学生都能因老师的说教而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并自觉地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数学,也不要单纯依赖老师和家长的“权威”去逼迫他们这样做。
我们可以用给学生放映个视频片段,或给学生讲个小故事,或给学生举出发生在他们周围的事例来说明这些道理;也不必一气呵成,可以在平时教学实践中适时加以引导,如涓涓细流,滋润学生心田。
案例2:在教学“有理数加法”时,部分老师先让学生背诵有理数加法法则,然后通过例题对照法则讲解,再后,布置大量作业进行练习巩固。
这是典型的“灌输式”。从效果上来看,这样做也能使学生迅速学会这类题的解法,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并且检测结果也比较理想,但是,学生的探究内容、思考空间,被大大地压缩了。学生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入“有理数运算”之门,“趣”在何方?
我们不妨把学生带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走动和测量去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这样做不是更有趣、更有效、更有意义吗!
……
总之,老师要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得轻松,把学生“领进门”这个过程很关键,同时,怎样“领”也是一门艺术。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我已跨进数学的门槛”,让他们享受到其中的乐趣。
二、师要带领学生在“做”中学数学、“玩”中学数学
长期以来,在高考、中考等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数学教育乃至整个教育领域存在过多急功近利的色彩。因此,在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少同志交给学生的东西,更多的是知识而非能力,更多的是结果,而恰恰忘了交给学生如何去把握方法。课堂上,我们的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滔滔不绝,可是你发现了没有,讲台下还有多少学生心中存在着疑惑。难道数学学习就是这样,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布置、学生练习?学习数学有什么用?课堂成为老师演练阵容的战场,“做练习”成为学生在这一战场上唯一武器。
该让学生动手的,不是舍弃就是老师代替,还美其名曰“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例如教材上的“课题学习”和“探索与研究”,丰富了教材内容和形式。如果我们很好地利用它,不仅有了绝好的探究内容、师生协作内容,对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对学生理解把握教材中其他知识、增强其数学能力有重要的帮助,但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作崇,以“中考不考”为理由被我们一些老师忽略;该把数学公式、定理、法则的推导过程演示给学生看的,或师生共同推导出结果的,也是老师包办,还美其名曰“非考内容,勿费感情”。如果不把知识的来源过程展现给学生,怎么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创新,我们老师还有存在的意义吗!因为,公式、定理、结论教材上介绍的很清楚,让学生自己去看好了。
《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玩”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去体验、感受,去经历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探究的热情!
当老师将知识讲得完整、完美、无懈可击时,他就把学生探究过程取代了,而取代了探究的过程就无异于取消了学习能力的获得;常此以往,学生的职责就是驯良和服从。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最大限度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有较多的实践机会,在探索中巩固,在实践中把握,在运用中提高。
三、教学中渗透“数学美”
数学是人类最高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它是研究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抽象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十分注重数学的这些特性,但数学不能离开大众与实际生活,过于强调这些,必然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对数学的兴趣,甚至给学生造成“高处不胜寒”的恐惧感和神秘感。数学教学目的之一,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享受甚至创造数学中美的东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育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注重数学“科学性”的同时,恰到好处地渗透一些“数学美”的元素,这对学生亲近数学进而学习数学十分有好处。
培养人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艰辛的过程,也是快乐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拔苗助长。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要像淳朴的农民一样,春天播种,随后适时浇水、施肥,到秋天就有收获和喜悦。广大数学教师观念上要与时俱进,工作中要推陈出新。我们对数学教育的明天充满期待。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006
[2]王子兴 《数学方法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3]任长松 《课程反思与重建》 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