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浪漫主义的悲歌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tx48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窦娥冤》是我国元代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的名作,而剧中第三折窦娥临刑前在刑场上发下的三桩誓愿,则把剧情推向了高潮。这三桩誓愿是:“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并且随着剧情的发展,这三桩誓愿都一一得到了验证。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血溅白练”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而“六月飞雪”和“亢旱三年”则是气候反常的表现,发生的几率也是微乎其微,因此,“三桩誓愿”简直有点荒诞不经。然而,自从《窦娥冤》问世以来,并没有观赏者(包括读者和观众)对此提出异议,倒是觉得窦娥发下的这三桩誓愿合情合理。有悖于科学常识与生活常理的剧情何以会折服观赏者,使他们以假作真?我认为,这与关汉卿的创作手法有关,尤其与中国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审美心理有关。
  《窦娥冤》的题材取自下层社会生活,反映的生活面非常广阔,表现的主题十分深刻。窦娥生活在异族统治极其残暴的元代,政治黑暗,官吏贪虐。窦娥,一个柔弱善良的女子,恪守孝道,孝敬婆婆,却被无赖张驴儿父子苦苦相逼、诬告,竟至被昏庸的太守屈打成招,判处死刑。如此冤屈,打破了窦娥原先对官府的最后幻想,她彻底清醒了: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更命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窦娥冤》第三折【滚绣球】)
  这是窦娥血与泪的控诉,是一个被残害的弱女子对不公的人间与黑暗的社会所做的最后的抗争!面对如此黑暗的社会和下层妇女悲惨的命运,关汉卿把自己内心强烈的爱与恨凝聚于笔端,塑造出窦娥这一个普通而又感人的艺术形象。
  “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性格中的反抗性。面对善恶不分的世道,黑暗的社会,残暴的统治者,窦娥在认清了统治者凶残的本性和官吏们狰狞的面目,所有幻想破灭之后,她不甘命运的摆布,她要抗争。但她所能做的只能是将自己心中的冤屈倾吐出来,指天骂地,控诉人间的不公,通过“三桩誓愿”来发抒她的一腔怨气,向天地人间昭示自己的奇冤!
  “三桩誓愿”饱含剧作家关汉卿对黑暗社会的无比憎恨和对窦娥悲惨命运的无比同情。这一情节既加深了全剧的悲剧性,揭示了窦娥命运之惨,冤屈之深,还表现出窦娥刚烈不屈的性格,收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这是关汉卿对我国古代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继承,也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他的戏剧中的大胆运用。毫无疑问,“三桩誓愿”反映的内容是现实的,创作的手法是浪漫的,是一朵盛开在现实主义土壤中的浪漫主义奇葩。
  “三桩誓愿”能起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却没有给人以荒诞的印象,还与中国戏剧观赏者的审美心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天人感应”等传统观念为基础的心理
  千百年来,中国人始终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天人感应”、“轮回报应”的观念在老百姓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窦娥幼年丧母、离父,卖给蔡婆婆家做童养媳,年纪轻轻又守了寡。她不仅勤劳善良,而且对婆婆十分孝顺。官府里,她怕婆婆遭受毒刑而替婆婆认罪;赴刑场的路上,她怕被婆婆撞见因此伤心,宁肯绕走后街。“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罚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窦娥冤》第三折【鲍老三】)因此,当勤劳善良的窦娥被冤杀时,观赏者的心灵受到极大地震撼,激起他们无比的愤怒。他们在心里会呐喊:如此世道,快些灭亡吧!就像《尚书·汤誓》中所说的一样:“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社会如此黑暗,窦娥如此悲惨,“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的三桩誓愿的实现,在观赏者的心中难道还不正常吗?
  二、强烈的悲剧效果
  《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戏剧史上的一部悲剧杰作。窦娥勤劳、善良,孝敬婆婆,却被昏庸的官吏判为死刑,押赴刑場处斩。窦娥善良的心地,悲惨的命运,与惨无人道的官吏、黑暗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而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正如《窦娥冤》的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所揭示的 ,窦娥的冤屈比天高,比海深,感天动地。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⑴而窦娥的冤屈乃至被毁灭,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更本质的体现了善良与美的毁灭,正义与公理的泯灭,反映的是元代社会的黑暗与残暴。戏剧观赏者对窦娥的同情,是对人间真善美的呼唤,是对人性假恶丑的憎恶。“三桩誓愿”是窦娥心底喷出的一腔怨气,也使悲剧的观赏者得到了一丝心理安慰。
  三、观众“物我两忘”的审美心理
  从审美心理来看,戏剧的欣赏过程就是审美实现过程。观众在欣赏戏剧时由感觉和知觉去认识、理解戏剧内容,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变化,这种感知觉不断升华与深化,并融入欣赏者自己的感情,乃至达到“物我两忘”的状态,并与剧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⑵就是说山水对人产生的巨大感染作用。《窦娥冤》强烈的悲剧效果,把观赏者引入一个“物我两忘”的痴迷境界,观赏者为窦娥悲惨的命运而潸然泪下,为黑暗的社会而切齿痛恨,当然觉得“三桩誓愿”是合情合理的“天下必有之情事”。⑶
  总之,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从最朴素的感情出发,怀着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把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与现实素材完美地结合起来,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演绎出了“三桩誓愿”这一中国古代戏剧史上的悲壮情节。
  
  参考文献
  [1] 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2]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3]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转引自叶朗《中国小说美学》.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不少中学生面对作文,畏难情绪严重,十分害怕作文。改革传统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备米下锅解决无啥可写的问题,培养情商,激发智商,解决写作动力问题,以评促写,多鼓励,少批评,使学生感到写作如同说话一样自然简单;写作似听音乐、看舞蹈一样快乐。学生作文兴趣盎然,作文水平大大提高。  [关键词]“备米下锅”;情商;智商;评语;写作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集中体现”它是语文能力
小学低段的学生年龄在6—8岁之间,有意注意的时间相对较短,自控能力较差。那么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我们该从哪方面抓起,来促使学生学好语文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有序地学习、求知、发展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说过:“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于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也归于自己的习惯。”作为刚入学不久的小孩子来说,良好的习惯的养成是个日积月累,天长日久的过程,而坏习惯的养成仅在朝夕之间,作为低
【摘 要】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语文的人文性教育对塑造学生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对于人文精神,由于历史原因,有不少人知之甚少,很多老师存在重大误解。我们应在中学这一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机,不做表面功夫,真正做好人文的教育工作。  【关键词】文学 人文 平等 尊重 情感体验 价值观  亚里士多德说过:“哲学指导人的行动,文学净化人的思想。”现在在语文的教学中要求注重
“今后再也不当班主任了!”说实话,这是我多年的梦想,当班主任的感觉就一个字“累”。真的,感觉心里好累好累,如果每个班级是一部活动的机器,那班主任就是其中的指挥中枢,为了机器的正常运转,这中枢可是一刻也不能懈怠。更关键的是,底下的“零件”可是一个个灵活得不能再灵活的活体,随时都可能找点什么状况来考验你的耐心和能力。于是乎,你得整天的把脑子里的那根弦绷得紧紧地,能不累吗?  说实话,我的班主任责任心源
我们常会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听话”,总喜欢“唱反调”。班级管理中我们总有力不从心的感觉。而我们的学生却在反问我们,为什么班主任眼里只有制度、规范、章程、条例、准则、细则,为什么班主任总是强调我们统一、整齐、规范。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一届届的变换,一届学生有一届学生独特的特点,而我们用几年、多年几乎一成不变的观念去看学生,自然与学生的关注点不一致,自然与学生的成长不合拍。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难管
【摘要】化学实验是探索化学奥秘的有效途径之一,适当、灵活的运用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到活用、巧用化学实验,并结合实际改进化学实验使学生直观、快乐的学习化学,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实验创新思维探索精神综合素质    中学化学教学作为一门具体学科教学,它既遵循《教学论》所揭示的教学规律,同时由于该学科的特殊性又必然产生其特有的教学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具有高素质的一代新人。因此,“减负”已成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给学生“减负”实际上是给教师“增负”工作的粗浅尝试。  一.努力建立起民主.平等  和谐的师生关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做学生的严师,课下与学生一起下棋,做游戏,谈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教学工作开展。  二.
“激情文,热写法”就是提倡学生在情绪激动、心潮起伏时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喜怒哀乐。姚竹青老师说,趁热快写,有感而发,这是写好作文的一大要诀。在激情难抑、热血奔腾之时提毫奋笔,纵情挥洒,通过写作来抒发一腔激情。这样学生会有一种如鲠在喉一吐为快的感觉。“以热写法作文,犹如江河流水,一泻千里;又似山泉石潭,喷涌而出。这样子写出来的激情文章,往往有一种感动人征服人的力量。即便是一向害怕作文
吕叔湘先生说过:“在各科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作‘活’”。  课堂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老专家的独到见解,深深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一个“活”字深深概括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途径,也是我们语文教育者需要创造性地潜心研究的一大课题。  课堂教学需要“活”,是由以下特点决定的:  首先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语文教材中80﹪以上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不仅积淀着中华五千年文化
到基层学校进行常规教学检查和调研,是县级教研室的一项常规工作,本学期,我们小教组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对我县二十所小学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检查,走进了几十位语文老师的课堂,并针对他们的教学进行了一番梳理、思考。我认为,目前我县小学语文教学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经过分析探讨,并提出几点改进意见,希望对基层老师能有所启示。  一、教学中存在问题  (一)教教材,而非用教材教。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