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应对水果产业谣言传播的举措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pa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络时代,具有多发、易发及病毒式传播特性的谣言,攻击对象遍及民众生活中,作为生活水平提高保障的水果也不例外。水果谣言的频发,既与水果内部质量难以被普通民众认知的特性有关,又与民众对化学物的非理性恐惧有关。而要消除消费者与水果生产者间的信息不对称,就需要专业性与中介性功能的果业协会介入。果业协会的非(微)赢利性与权威性,可以保证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有效连通,在销售中把好谣言的关,进而达到防范水果谣言的目的。
   关键词:水果谣言;果业协会;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12-0055-04
   民以食为天。当今人们的食,已从温饱型的吃饱,发展到小康型的吃好。不再是吃好一日三餐的主食,還包括辅食,比如水果、饮料等。水果也不再是普通百姓家的一种奢侈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饮食结构中的一种必须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关注度与日俱增,从保健价值和改善饮食结构的诉求出发,对水果的消费类型越来越多样,数量越来越大。但水果同时又是一种生鲜食品,具有与大米等耐储品不同的安全要求。水果有限的保鲜期特性,使消费者特别在意其品质,如腐败变质、过期、污染等此类卫生安全和质量问题。
   一、水果谣言及成因
   水果谣言,顾名思义即指有关水果的谣言。作为食品的水果,食以安为先,质量安全问题是首要问题。学者研究发现,消费者购买水果食品行为的变量,主要为外观新鲜、价格、生产日期、肥料(农兽药)和安全事件五个变量[1]。 其中,除价格外,其余外观、日期、农药、安全事件四个变量都是有关质量安全的表征。一般来说,从外观与日期可以判断水果的质量优劣,但农药与安全事件是肉眼无法辨别出来的。以消极效果为目的,针对水果质量问题进行建构的谣言,即是看重水果的内部质量问题具有普通消费者无法辨识的属性,谣言制造者就据此为谣言核心内容的建构点。按照奥尔波特的谣言公式:R(谣言)≈i(重要性)×a(模糊性)[2],可知模糊性(不知性)是谣言的一个主要诱因。即对现今人们生活饮食中已经占据重要位置的水果认知性不足,易诱发谣言。如已经发生的关于海南催熟香蕉致癌、泡药荔枝、注水西瓜的谣言,就是民众无法基于水果表面做出判断,担心内部可能存在看不见“被污染”的质量问题建构起来的。
   近年来,水果谣言逐年增多的原因,是有关水果质量的模糊性严重化,构成危险性。尤其是消费者面对表面正常,而内部充满不确定危险物的水果时。普通消费者虽然能根据水果表面、口感等经验性积累判断水果的好坏,但无法有效甄别可能添加于水果中(外)的化学物。有媒体揭露2016年我国水果六大谣言:多种无籽水果用避孕药、柿子不能与N种食物同吃、杨梅盐水泡出小白虫会致病、草莓打膨大剂可致癌、荔枝泡药水引发手足口病、猕猴桃涂抹防腐剂138天不烂[3]。从避孕药、盐水、膨大剂、药水、防腐剂等字眼中看出,这些水果谣言几乎都与化学物有关。化学物在消费者餐桌出现频率增多,在消费者生活水平提高的外面,是对化学物日益增多而表现出的一种无知、莫名的恐惧。对化学物的误解与恐惧可不止我国消费者,最近,科技发达的美国相关部门也不得不承认,化学物行业在美国也遭遇前所未有的误解,该行业在赢得公众和媒体信任、对抗反化学物团体制造的负面舆论上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4]。
   对化学物的恐惧,既与化学物被滥用、误用有关,也与消费者的非理性认知有关。全球化背景下的环境与生态危机,使消费者对化学物的认识发生了复杂而微妙的变化。一方面,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化学物;另一方面,“对化学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心理,害怕、逃避与化学有关联的事物”[5],以至于媒体中出现了一个新词“化学恐惧症”(Chemphobia)。以催熟香蕉致癌为例,香蕉催熟剂,化学名乙烯利,因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又被俗称为植物激素。而消费者对激素等化学物的认知类似于对抗生素的认知,负面性偏多。本来作为改善食物质量与提高食用体验满意度而出现,体现科技进步的激素与食品添加剂,已被严重污名化。目前人类还无法做到对化学科技开发与使用的绝对安全,但现实中对化学物的担心的确被夸大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称:很多所谓的“食品安全问题”是由于误报、误解、误读造成的[6]。
   化学物走进消费者生活的速度,要远远快过消费者对它的认识程度与了解速度。科技水平开发出丰富的化学物,随着消费者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高涨,而对它的了解欲望亦高涨。与温饱社会中人们更在意食物的量不同,小康社会中人们更关注食物的质。作为专业性极强的化学学科,很难被普通消费者完全认知,而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又不得不面对与依靠无处不在的化学应用。未知和不确定就意味着存在风险,而风险正是消费者所畏惧所在。对化学物危害的担心加重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
   消费者对化学物的恐惧,归根结底是其与水果商贩之间信息不对称所致。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误解的传播。作为时鲜性很强的水果——尤其是热带水果,不仅因各人对成熟度要求不一而感觉不同,就是同一人对同一种水果的感觉也会今差昔别。不好感觉会使个人产生把负面信息(不好食用或不能食用)告诉他人的想法,这就是谣言的引信。他人接受朋友的“友好”提醒,在信任机制作用下,加速谣言的传播,谣言就是在生产者和传播者的合力作用下成型与强大的。个人凭自己的经验,他人对朋友的信任,而非源自水果自身真实数据的直接信息做出的判断。效度不高的间接信息,即是谣言产生的添加剂。所以,消除消费者对水果的一般误读,就需要缩小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信息差距。而差距的缩小,一方面需要提高消费者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需要生产者增加信息供给。而无论是提高消费者的科学素养,还是增加水果生产者的信息供给,既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很长周期;同时,还需要一个能帮助打通与建立二者间的多种沟通渠道,开展与保持二者间良性互动的中介物。而这个中介物就是果业行业组织。    二、应对水果谣言的措施:发挥果业协会的作用
   作为一种“有组织的市场”和“有市场的组织”[7],专业性较强的行业协会,具有半官方、半市场的角色。那如何平衡这两头关系,就是行业协会的成功之道。在以往及现在众多地方的行业协会中,拥有丰厚政治资本与合法性外衣的,可以获取大量的经济、社会和政策资源。这种基于国情的客观现实,决定了很多行业协会的生存与发展,均离不开政府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有限政府”的执政理念慢慢被接受。近年来,中央提出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时代要求;要调整政府管理与服务的方式,市场的交给市场,社会的留给社会。这种“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管理向服务转变的治理机制取向下,特别需要各种形式的社会团体和中间组织。由于信息不公开不透明、法律缺位、腐败现象等原因造成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8],而公信力不足是政府部门应对相关谣言的最大挑战。在应对水果谣言危机中面临困难的政府部门,逐渐让渡部分职能给社会,交由各中间组织来处理。专业事交由专业组织来办。如水果谣言中的化学物知识,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果业协会。
   目前果业的飞速发展现状更需要果业协会的跟进。很大程度说,水果谣言的多发,正是因为果业协会明显滞后于现实需要。以海南省为例,其果业协会成长缓慢,功能不强。目前海南成立的果蔬行业协会中,有柑橘、地瓜、芒果、柠檬、槟榔、辣椒、西瓜、咖啡、香蕉、荔枝龙眼、柚子、莲雾等30余家,省级的只有海南省香蕉协会、海南省芒果协会、海南省荔枝龙眼协会3个,其余皆为市县级及以下。作为一个热带水果大省,海南的水果协会成立时间较晚,海南省香蕉协会等3个省级水果协会均成立于2002年,而果业大省陕西和山东从1995年左右就开始积极探索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至2004年,仅烟台就有苹果协会40个[10]。海南香蕉产业被学者认为缺乏组织协调[11],甚至被批评道,尚缺少一个能够有效协調组织香蕉产品销售渠道的行业协会[12]。产业协会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正相关,即经济发达地方的协会较为繁荣多样,且多为自主推动型。某种意义上说,协会在当地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大小,主要取决于当地政府介入其中的程度与方式。
   果业协会的系统信任功能,对预防水果谣言特别重要。这既是因为水果谣言的特殊性使然,也是因为果业协会具有市场组织和政府支持,即企业(市场)赋权和政府赋权两种特征[13]。作为连接生产者与市场之间的一种中间组织,果业协会除了服务专业外,更显著的是其中介性、非(微)赢利性等特性。各方之所以对果业协会作用如此青睐与渴望,就是因为其组织力量中的“中介”作用,即介于市场与生产者之间的担保功能。果业协会的专业性、中间性,使其具有其他部门稀缺的“权威”信用。而作为消费品的水果类,由之前面对面挑选的半“信任品”,变成网上看图购买的全“信任品”。在网络购买阶段,需要投入对网络平台的系统信任与代言人的人格信任,在遭遇准谣言信息阶段,更加需要专业的行业组织的系统信任和知名专家的人格信任。
   此外,由行业人士和企业组成的行业组织,除了可以通过自律、合作和协商等机制来降低交易成本外,还具有“权威”的信息源作用。作为新闻报道基石的信息源,对新闻的真实性与影响力至关重要。在人人记者的网络时代,冗余与真假难辨的信息,及传统媒体把关人角色缺失,加大了谣言产生几率与传播速度。以水果谣言为例,消费者个人与竞争者引起的准谣言信息,通过“涟漪效应”作用,如果中间没有阻拦者因素,很容易成就谣言。关于这阻拦者因素,以往的研究多把注意力集中在主流、权威媒体身上,认为媒体的及时、准确、客观报道可以阻止,至少减弱谣言的爆发。辟谣确实离不开媒体的作用,但媒体有时亦制造谣言,如2007年的“蕉癌”谣言就是从当时广州一家销量较大的纸媒发出的。另外,媒体辟谣所用的材料与信源,亦多来源于政府管理部门和中间组织。但大家对媒体信源过份依赖政府部门抱有微词,而对各中间组织却信赖有加。所以,对水果谣言来说,如能充分发挥出水果行业组织的效力,应该会取得更大的作用。
   果业协会可以在水果产业最后一道风险销售中,把好预防谣言关。网络时代中的水果谣言,种植户对此则无能为力,当地政府亦心有余而力不足,真正能应对此类风险谣言的是专业协会组织。如2007年“蕉癌”事件中,海南省香蕉协会在谣言兴起后,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和媒体抗击谣言,先后向中央电视台(包括《焦点访谈》栏目)提供27次正面报道的素材,在平息谣言中做出了巨大的努力[14]。为此,海南省香蕉协会等几家专业协会被政府通报表扬[15]。目前我们应对水果谣言的办法,应从被动应付型过渡到积极主动型,原先谣言成型与兴起后开始行动辟谣的做法,不太适合网络时代。这既需要行业协会提高谣言监测水平,更需要加强平时的专业服务,消除对水果化学物的无端误解与恐惧。对消费者来说认知不足的化学物,对果业协会来说就是驾轻就熟的东西。为此,协会在各个销售环节中,注重相关问题的解答,从包装袋的设计和广告文案的细节考虑,到发现准谣言信息而出来辟谣,其专业水平让消费者体会到安全感。安全感的保证是消除谣言的最好办法。
   三、结 语
   从果业信息知晓度及与生产者的距离来说,在消费者眼中,果业协会被归于生产者行列。所以,果业协会应该跳出原来过多维护生产者利益的角色印象中,应更多地对消费者负责。因为果业协会的中间者角色,本来就应该为补偿信息弱势方而偏向消费者,何况,为消费者负责,最终也是对生产者负责。但反之不然。
   后真相时代的水果谣言源于信息严重不对称。要消除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状况,有赖于专业性的果业协会。日常生活中,果业协会平时做好信息服务工作,普及民众有关水果的科学素养,配合政府部门积极做好科技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深入社区、学校与单位中,用多种形式的科技知识,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消除消费者对化学物的误读,让科技知识普及速度尽量跟上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步伐,及时捕捉与满足消费者的科技信息需求,充分发挥专业组织的中介性、服务型功能。同时,在抗击水果谣言的战役中,果业协会应起积极主动的作用,配合媒体做好信息供给服务与科学知识解释工作,进而消除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谣言危机。    参考文献:
   [1] 韩杨,曹斌,陈建先,毛中根.中国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信息需求差异分析——来自 1573 个消费者的数据检验[J].中国软科学,2014(2):32-45.
   [2] (美)奥尔波特等著.刘水平等译.谣言心理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17.
   [3] 揭穿2016水果六大谣言[J].新闻论坛,2017(2):2.
   [4] 公众化学恐惧症需要纠正[J].国外塑料,2011(2):16-17.
   [5] 张俊.绿色络合催化[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12.
   [6] 黄功允.治理食品安全谣言的思考和实践[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8(2):25-29.
   [7] 盧建新.中间组织崛起的原因[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1):45-51.
   [8] 高卫星.试论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流失与重塑[J].中国行政管理,2005(7):62-65.
   [9] 梁田庚,赵泽琨,冯广军等编著.中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57,164.
   [10]  倪洪兴.农业贸易研究2004-2009[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42.
   [11] 江泽林主编.海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447.
   [12] 科技信息研究所.海南香蕉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风险和瓶颈[EB/OL].海南农业信息网,www.info.scuta.org,2006-06-22.
   [13] 徐家良.双重赋权:中国行业协会的基本特征[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3,5(1):34-38.
   [14] 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积极为行业服务[EB/OL].农业厅, http://agri.hainan.gov.cn/xwzx/ztbd/hzsgzhy/200803/t20080326_1966822.html. 2008-03-26.
   [15]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在处置香蕉市场风波工作中作出积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的通报[EB/OL].海南省政府文件 琼府〔2007〕29号,http://www.hainan.gov.cn/data/hnzb/2007/06/1046/.
  [责任编辑:李婷]
其他文献
摘要:摄影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在底片和胶片时代,摄影一直为有技术的人和有权力、有金钱的阶层所垄断,体现出中产阶级的趣味。而摄影数字化的发展,直接导致摄影的大众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时代,摄影更多的是普通大众的一种娱乐消遣方式,成为普通大众公共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   关键词:摄影; 新媒体时代;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J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9
期刊
摘要: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电视节目开始运用原画创作来增加艺术效果。原画作为图像媒介,与电视媒介的深度融合,极具创新性。本文从视觉符号的视角出发,探究原画设计在真人秀节目《花儿与少年第三季》中的独特运用。通过分析原画视觉符号的电视艺术效果和说服技巧,解读原画设计背后蕴含的文化属性和媒介属性,为原画在电视节目中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原画;真人秀节目; 后期包装   中图分类号:G22文
期刊
摘 要:中国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大运河文化对外传播可以拓宽中国文化交流面,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江苏省是大运河文化带沿线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应该在大运河对外传播上做出表率。从国际传播学角度,通过探讨江苏大运河文化对外传播的文字转换和文化对接策略,讲好运河故事,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大运河文化带在世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对外传播;语言转换
期刊
摘要:中国新式美术教育始于清朝末年,在国家层面推动,民间力量参与下,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繁盛。以上海地区为地理坐标,举“充仁画室”为研究范本,可以一瞥这一时期美术教育的传承与发展,引发对于当今美术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私立美术教育;“充仁画室”;张充仁   中图分类号:J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5-0147-05  一、20世纪早期中国美术教育的整体面
期刊
编者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传媒行业的深入发展,当今社会对传媒从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潮流下,传媒业和传媒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作为向社会输送新闻传媒人才的高等学府,高校在现代传媒教育中理应顺从时代要求,变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旨在培养更加全能型、立体化、复合型的新闻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创立于1983年,以培养具有
期刊
摘 要:转型与跨界是现代媒体发展的时代课题,作为细分受众市场的周报,应如何在当前媒体融合发展的大潮中,寻找到与自身定位相结合的转型之路。本文以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周末报》为例,从“媒体+体育”的视角,探析媒体如何立足自身品牌、媒体优势,与体育赛事项目以及当下流行的体育活动相结合,从而探索一条周报跨界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全媒体创意营销服务;“媒体+”;跨界融合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区域的媒介形象是公众认识、评价某区域的一种主要信息来源和参考依据,媒体在对某区域进行报道时,经过不断的累积逐渐形成该区域的媒介形象,媒体对陕西的报道就是对陕西形象构建的过程。本文以陕西形象的媒介再现为切入点,梳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央主流媒体《人民日报》中的所有涉陕新闻,通过对相关报道数量、版面位置、新闻体裁、报道倾向、报道主题等内容的分析,廓清国内权威主流媒体关于陕西的报道框架,
期刊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互联网愈发高效的信息搜集与传递,跨文化的交流已经十分便捷和流行。在这过程中,韩流因其“文化接近性”优势和政策支持等因素,在东亚文化圈逐渐占据了重要位置。韩流对青少年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层面均有影响,并且该影响也因性别差异而有所不同。本文在问卷调查基础上,结合理论分析,以重庆大学城为例,探究韩流对中国高校学生的影响,用SWOT分析法对韩流在中国高校的传播现状进行分析。   关
期刊
摘 要:经济进入新常态,如何推动出版业进一步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央提出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出版行业的深化改革提供了思路。本文通过分析多数出版社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合作共赢,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出版行业的创新繁荣发展。   关键词:国有出版社;民营文化公司;合作共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12-00
期刊
摘 要:时下“万物皆媒”,多样化的传播渠道、极速化的传播速度、瞬息万变的现实情况、纷繁复杂的传播心理等,使一件事情的真相尚未完全呈现出来即被大众广为接收和传播,新闻引发舆论,随着新闻的几经反转,真相得以剖面,大众舆论亦反复转变。本文以网络传播中因视频传播而引发的舆论反转剧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案例分析内容研究的方法,通过视频拍摄时间点与“时间零”理论相挂钩,探究在传播消息、引导舆论的过程中,视频拍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