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起宁都会议, 几乎尽人皆知。但会议外的故事却鲜有人知。笔者每次去东山坝小源,毛主席旧居的房东曾栋材的儿孙都会不厌其烦地讲述毛主席在他们家的故事,这些故事像是曾家的传家宝似的,一代一代口传下来。他们讲这些故事时,神情十分自豪,以致于我听得十分专注,甚至连他们叫什么名字都忘了问。这里选两个小故事以飨读者。
帮房东割禾
那是1932年中秋节过后不久,适值“割金包银”(当地农村对割禾的爱称)季节,村里来了很多红军,住了20多天。毛主席就是在那个时候来到小源村曾栋材家里的。
曾栋材家,坐落在小源村的半山坡上,距宁都会议会址榜山翁祠只有一二百米远,拐几个弯就到了。他家的房子在村里并不起眼,与周围那些青砖灰瓦、高骏的马头墙的赣派建筑群相比,略显有点寒酸。三间房子一字排开,正中间是厅下,左右两边是正间。厅下左边的正间,用杉板分隔成上、下两间,当时毛主席就住在左边正间的上间。热心的曾栋材找出家里的两张长条桌放在厅下里拼成一张大的桌子,再放上几把木制靠背椅,供毛主席办公、读书、看报用。
毛主席在曾栋材家住下后,一有空就与曾栋材一家拉家常。聊天中,毛主席得知曾栋材家里正在割禾,家里的青壮年要么参加红军、要么参加地方赤卫队,劳力跟不上。而且禾穗脱粒也很费时、费力。当地人脱粒都用一个大大的禾桶,禾桶里放置一块厚厚的木板,脱粒时,把割下的禾穗用力一下一下摔打在禾桶里的木板上,直至谷粒脱落干净,脱粒进度很慢。眼瞅着田里的禾已经熟透了,一有风吹草动,就“碎碎落”(谷粒掉落),如不抓紧时间割掉,收成就会减少。
毛主席立即叫来警卫员小吴、小陈,着急地对他们说道:“明天你们叫警卫战士一起到老曾的田里帮忙割禾,有时间的话,我也去。”
曾栋材听毛主席这样一说,赶紧制止说:“没事,没事,慢慢割,不要麻烦大家受累……”
毛主席抢过话题接着说道:“哎,老曾,你不要客气嘛!如果不抓紧割掉,寒露风一来,那你损失就更大了。俗话说:“霜降不割禾,一夜掉一箩,是不是啊。”
老曾点头称道:“是啊,是啊,没想到毛主席也知道农村里情况啊。”
第二天,毛主席带领警卫战士果然来到老曾的田里,大家割禾的割禾、脱粒的脱粒、“洗”(方言:意思是清理)谷的“洗”谷。只见毛主席挽起袖筒、卷起裤腿,有说有笑地和小吴、小陈他们熟练地右手拿镰,左手抓穗,镰起穗落,金灿灿的禾穗瞬间变成一把一把禾扎,然后整齐地码放在禾架子上。老曾笑眯眯地跟毛主席说:“一看,毛主席就是种地的老把式。”毛主席笑着回答道:“我在湖南老家也是种过地的呀。”
此时,劳动中的毛主席早已把宁都会议时的郁闷心情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在毛主席和警卫战士的帮助下,不到一天时间,老曾家几坵田里的禾全部被抢割完了。
智识敌探
毛主席在老曾家住的那段时间,曾栋材亲眼目睹了毛主席智识敌探的事情。
一天下午,传令班长小黄和战士小张,去小源给毛主席送信。途中碰到一个农民打扮的陌生人,那个人在小黄面前纠缠了一阵,说有要事想见红军首长。小黄打量盘问了对方几句后,说:“那走吧!”一到村前,小黄叫他在那里等着,上前跟哨兵低语了几句,拐了几个弯来到毛主席的住处。
小黄把信交给了毛主席,并向毛主席报告:“我带到一个人。”“什么人?”毛主席问。“一个农民打扮的陌生人,说要见红军首长。他们有两个团要投降红军。”“从哪里带来的?”“在离小源10里左右的地方碰上的,现正在外面等着,我已交待哨兵和小张监视他。”
毛主席看完信后,就和小黄去见那个陌生人,毛主席借着马灯的灯光从头到脚地仔细审视了他一番。那个陌生人高兴极了,满以为毛主席会收容他。
看了一阵子后,毛主席走回屋里果断地对警卫员说:“这个人细皮嫩肉、油头粉面、白白胖胖、大腹便便的,根本不像农民。这是敌探,把他扣起来。”
果然,经审问,陌生人很快承认自己就是探子。
毛主席把小黄叫到跟前严肃地说:“你赶快回去,告诉部队立即做好战斗准备,防止敌人偷袭。”小黄一听是敌探,大吃一惊,忙说:“毛主席,都怪我的警惕性太不高了!”毛主席告诉他说:“敌人决不会甘心自己的失败,我们千万不能放松自己的警惕呀!”
物是人非,斯人如故,故事的主人早已远去。如今,曾栋材的儿孙们早已盖了新房,但是毛主席住过的老房子和用过的桌椅依然保护得很好,舍不得卖,舍不得租,舍不得拆。依旧在当年毛主席住过的地方铺了一张床,孙子、孙女和外孙、外孙女等亲戚来家做客,争着要去老屋睡那张旧床,说是要沾沾灵气。曾栋材的老屋连同榜山翁祠在周围田野“接天莲叶”的点缀下,依然显得那么耀眼,那一栋栋古朴、庄严、气派的赣派建筑群仿佛还在叙述它过去的故事。
(责编 孟红)
帮房东割禾
那是1932年中秋节过后不久,适值“割金包银”(当地农村对割禾的爱称)季节,村里来了很多红军,住了20多天。毛主席就是在那个时候来到小源村曾栋材家里的。
曾栋材家,坐落在小源村的半山坡上,距宁都会议会址榜山翁祠只有一二百米远,拐几个弯就到了。他家的房子在村里并不起眼,与周围那些青砖灰瓦、高骏的马头墙的赣派建筑群相比,略显有点寒酸。三间房子一字排开,正中间是厅下,左右两边是正间。厅下左边的正间,用杉板分隔成上、下两间,当时毛主席就住在左边正间的上间。热心的曾栋材找出家里的两张长条桌放在厅下里拼成一张大的桌子,再放上几把木制靠背椅,供毛主席办公、读书、看报用。
毛主席在曾栋材家住下后,一有空就与曾栋材一家拉家常。聊天中,毛主席得知曾栋材家里正在割禾,家里的青壮年要么参加红军、要么参加地方赤卫队,劳力跟不上。而且禾穗脱粒也很费时、费力。当地人脱粒都用一个大大的禾桶,禾桶里放置一块厚厚的木板,脱粒时,把割下的禾穗用力一下一下摔打在禾桶里的木板上,直至谷粒脱落干净,脱粒进度很慢。眼瞅着田里的禾已经熟透了,一有风吹草动,就“碎碎落”(谷粒掉落),如不抓紧时间割掉,收成就会减少。
毛主席立即叫来警卫员小吴、小陈,着急地对他们说道:“明天你们叫警卫战士一起到老曾的田里帮忙割禾,有时间的话,我也去。”
曾栋材听毛主席这样一说,赶紧制止说:“没事,没事,慢慢割,不要麻烦大家受累……”
毛主席抢过话题接着说道:“哎,老曾,你不要客气嘛!如果不抓紧割掉,寒露风一来,那你损失就更大了。俗话说:“霜降不割禾,一夜掉一箩,是不是啊。”
老曾点头称道:“是啊,是啊,没想到毛主席也知道农村里情况啊。”
第二天,毛主席带领警卫战士果然来到老曾的田里,大家割禾的割禾、脱粒的脱粒、“洗”(方言:意思是清理)谷的“洗”谷。只见毛主席挽起袖筒、卷起裤腿,有说有笑地和小吴、小陈他们熟练地右手拿镰,左手抓穗,镰起穗落,金灿灿的禾穗瞬间变成一把一把禾扎,然后整齐地码放在禾架子上。老曾笑眯眯地跟毛主席说:“一看,毛主席就是种地的老把式。”毛主席笑着回答道:“我在湖南老家也是种过地的呀。”
此时,劳动中的毛主席早已把宁都会议时的郁闷心情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在毛主席和警卫战士的帮助下,不到一天时间,老曾家几坵田里的禾全部被抢割完了。
智识敌探
毛主席在老曾家住的那段时间,曾栋材亲眼目睹了毛主席智识敌探的事情。
一天下午,传令班长小黄和战士小张,去小源给毛主席送信。途中碰到一个农民打扮的陌生人,那个人在小黄面前纠缠了一阵,说有要事想见红军首长。小黄打量盘问了对方几句后,说:“那走吧!”一到村前,小黄叫他在那里等着,上前跟哨兵低语了几句,拐了几个弯来到毛主席的住处。
小黄把信交给了毛主席,并向毛主席报告:“我带到一个人。”“什么人?”毛主席问。“一个农民打扮的陌生人,说要见红军首长。他们有两个团要投降红军。”“从哪里带来的?”“在离小源10里左右的地方碰上的,现正在外面等着,我已交待哨兵和小张监视他。”
毛主席看完信后,就和小黄去见那个陌生人,毛主席借着马灯的灯光从头到脚地仔细审视了他一番。那个陌生人高兴极了,满以为毛主席会收容他。
看了一阵子后,毛主席走回屋里果断地对警卫员说:“这个人细皮嫩肉、油头粉面、白白胖胖、大腹便便的,根本不像农民。这是敌探,把他扣起来。”
果然,经审问,陌生人很快承认自己就是探子。
毛主席把小黄叫到跟前严肃地说:“你赶快回去,告诉部队立即做好战斗准备,防止敌人偷袭。”小黄一听是敌探,大吃一惊,忙说:“毛主席,都怪我的警惕性太不高了!”毛主席告诉他说:“敌人决不会甘心自己的失败,我们千万不能放松自己的警惕呀!”
物是人非,斯人如故,故事的主人早已远去。如今,曾栋材的儿孙们早已盖了新房,但是毛主席住过的老房子和用过的桌椅依然保护得很好,舍不得卖,舍不得租,舍不得拆。依旧在当年毛主席住过的地方铺了一张床,孙子、孙女和外孙、外孙女等亲戚来家做客,争着要去老屋睡那张旧床,说是要沾沾灵气。曾栋材的老屋连同榜山翁祠在周围田野“接天莲叶”的点缀下,依然显得那么耀眼,那一栋栋古朴、庄严、气派的赣派建筑群仿佛还在叙述它过去的故事。
(责编 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