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抱孩子有利于亲子沟通
年轻父母
对待自己的小宝贝
当然是宠爱有加,
即便整天抱着
也觉得不为过。
那么,经常抱着小孩
是可以增进感情
还是会增强孩子
依赖性?
对孩子的成长
有好处吗?
嘉宾:贾静
早教中心老师。
嘉宾:乐言
妇幼保健院儿科医生。
贾静观点:对妈妈而言,多抱孩子,多与孩子沟通有利于提高做母亲的敏感性。换言之,就是在做母亲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做母亲。
我们常说孩子的“毛病”是大人惯出来的。那么多人抱孩子就一定会养成“抱癖”吗?
其实不然。孩子天生气质不一。有一类不爱哭的孩子,怎么抱他也不会形成“抱癖”;另有一类爱哭的孩子,总要人抱,一旦放下就大哭不止,抱着、走着、掂着、摇着,好不容易不哭了,往床上轻轻一放,立马又哭闹不止,紧接着又一轮抱、走、掂、摇⋯⋯这种放不下的孩子就是人们称为有“抱癖”的孩子。其实,这也不能说是家长惯出来的毛病,而是这类孩子的先天气质所决定的。
在抱不抱孩子的问题上长期存在着争议。早年间更多的人认为孩子哭不坏,不必一哭就抱,甚至认为少抱的孩子更容易“自立”。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很多妈妈揪心地看着、听着孩子哭而不敢伸手去抱。试想一下,这种状况下母子双方是否都受到严重的心理伤害呢?现代儿童保健学更强调让孩子身心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那么,从小建立良好的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关系,让孩子有安全感,对其日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抱孩子,尤其是抱着不会主动运动的婴儿,是一件让母子愉悦的事情。
首先,从孩子来讲,抱起来比单调地躺着有意思多了。他可以看到、听到更多事物。宝宝躺在妈妈温暖的怀抱中,闻着妈妈的味道,听着妈妈的心跳声,如果还吃着奶,岂不是从视、听、味、嗅、触觉、空间位置等方面都获得了丰富的、良好的刺激?这些感知觉刺激传递到大脑是有利于儿童早期脑发育的。
其次,如果孩子躺着时哭闹,抱起很快就不哭了,哄一会儿就能入睡,再放下不再哭闹。那么可以推断,孩子开始时的哭闹多半是由于肠道内积气造成腹部不适而引起的。当抱起孩子后,憋在肠道内的积气改变了位置,不适感也就随之消失了。
第三,有时孩子要抱是为了调适情绪,那么抱着孩子到户外走走就显得尤为重要。只要抱孩子能让父母和孩子都感到高兴,那么你就不妨多抱抱你的宝宝,这对母子都是有利的。
多抱孩子会影响孩子的发育
乐言观点:多抱孩子,对孩子的正常发育有很大危害。
有的年轻父母看到小宝宝就爱不释手,经常抱着孩子,婴儿睡着了也不肯放下。殊不知,在正常情况下,新生儿一天的睡眠时间是20 ~ 22 小时,6 个月的婴儿要睡12 ~ 14 时,1 周岁时也要睡13 个小时左右。多抱会影响孩子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使其不能熟睡。婴儿不会说话,遇冷、热、渴、饿、痛等,都以啼哭表示。如不去细察缘由,一哭就喂奶,一哭就抱,会养成婴儿的坏习惯。
婴儿消化功能弱,吃下母奶后,一般要3 ~ 4 小时才能完全排空,常抱着,喂奶次数就会增加,胃肠受压,胃肠的正常蠕动受到限制,日久易使婴儿发生消化不良。
另外,多抱婴儿走路,还容易使婴儿大脑受到震动,加上强烈的光线、色彩和噪音的刺激,使婴儿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心肺负担加重,身体抵抗力下降,很容易生病。
其实,对于婴儿的哭吵也应仔细分析一下,是“无病”还是“有病”。一般来说,无病哭吵是指由饥饿、口渴、尿布湿、受冷、太热、衣服穿得不舒服、有针刺虫咬等引起。有病哭吵是指伴有发热、腹胀、腹痛、鼻塞、中耳炎、奶癣、红臀等情况。患有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的婴儿也比较爱哭吵,因为这些孩子体内缺钙,神经系统兴奋性较高,容易出现睡眠不安、夜惊等。小婴儿不会讲话,不会告诉家长哪个地方不舒服,什么事不称心,而只会用哭声来表达。因此家长要学会辨别各种哭声。如发现属于有病的哭吵,应及早送医院。对于因不舒服而引起的哭吵,可先通过以下方法来解决,避免过饥、过饱:牛奶、奶粉中糖不要加得太多;勤换尿布,勿使用塑料、橡皮尿布,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每次大便后洗净臀部,然后扑上一层薄薄的爽身粉,保持臀部干燥;勿穿着羊毛、化纤类衣服,减少奶癣发生;注意气候变化,防止过热或受凉等。经上述护理后,如孩子哭吵明显减少,那么这种哭吵属于正常现象.家长不必相心。反过来,如果孩子整天不哭,老是乖乖地躺着,那倒要考虑婴儿是否得了严重的疾病,或有智能发育低下等情况,应及时就诊。
当孩子无故哭闹时,家长不要急着去抱他、哄他。一哭就抱,养成习惯后,孩子就会利用哭吵作为“武器”,向大人“示威”。但是,这并不是说哭了不去睬他,可根据婴儿的年龄特点,经常去接触他、逗逗他,对婴儿的智力发育也是有利的。
年轻父母
对待自己的小宝贝
当然是宠爱有加,
即便整天抱着
也觉得不为过。
那么,经常抱着小孩
是可以增进感情
还是会增强孩子
依赖性?
对孩子的成长
有好处吗?
嘉宾:贾静
早教中心老师。
嘉宾:乐言
妇幼保健院儿科医生。
贾静观点:对妈妈而言,多抱孩子,多与孩子沟通有利于提高做母亲的敏感性。换言之,就是在做母亲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做母亲。
我们常说孩子的“毛病”是大人惯出来的。那么多人抱孩子就一定会养成“抱癖”吗?
其实不然。孩子天生气质不一。有一类不爱哭的孩子,怎么抱他也不会形成“抱癖”;另有一类爱哭的孩子,总要人抱,一旦放下就大哭不止,抱着、走着、掂着、摇着,好不容易不哭了,往床上轻轻一放,立马又哭闹不止,紧接着又一轮抱、走、掂、摇⋯⋯这种放不下的孩子就是人们称为有“抱癖”的孩子。其实,这也不能说是家长惯出来的毛病,而是这类孩子的先天气质所决定的。
在抱不抱孩子的问题上长期存在着争议。早年间更多的人认为孩子哭不坏,不必一哭就抱,甚至认为少抱的孩子更容易“自立”。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很多妈妈揪心地看着、听着孩子哭而不敢伸手去抱。试想一下,这种状况下母子双方是否都受到严重的心理伤害呢?现代儿童保健学更强调让孩子身心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那么,从小建立良好的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关系,让孩子有安全感,对其日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抱孩子,尤其是抱着不会主动运动的婴儿,是一件让母子愉悦的事情。
首先,从孩子来讲,抱起来比单调地躺着有意思多了。他可以看到、听到更多事物。宝宝躺在妈妈温暖的怀抱中,闻着妈妈的味道,听着妈妈的心跳声,如果还吃着奶,岂不是从视、听、味、嗅、触觉、空间位置等方面都获得了丰富的、良好的刺激?这些感知觉刺激传递到大脑是有利于儿童早期脑发育的。
其次,如果孩子躺着时哭闹,抱起很快就不哭了,哄一会儿就能入睡,再放下不再哭闹。那么可以推断,孩子开始时的哭闹多半是由于肠道内积气造成腹部不适而引起的。当抱起孩子后,憋在肠道内的积气改变了位置,不适感也就随之消失了。
第三,有时孩子要抱是为了调适情绪,那么抱着孩子到户外走走就显得尤为重要。只要抱孩子能让父母和孩子都感到高兴,那么你就不妨多抱抱你的宝宝,这对母子都是有利的。
多抱孩子会影响孩子的发育
乐言观点:多抱孩子,对孩子的正常发育有很大危害。
有的年轻父母看到小宝宝就爱不释手,经常抱着孩子,婴儿睡着了也不肯放下。殊不知,在正常情况下,新生儿一天的睡眠时间是20 ~ 22 小时,6 个月的婴儿要睡12 ~ 14 时,1 周岁时也要睡13 个小时左右。多抱会影响孩子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使其不能熟睡。婴儿不会说话,遇冷、热、渴、饿、痛等,都以啼哭表示。如不去细察缘由,一哭就喂奶,一哭就抱,会养成婴儿的坏习惯。
婴儿消化功能弱,吃下母奶后,一般要3 ~ 4 小时才能完全排空,常抱着,喂奶次数就会增加,胃肠受压,胃肠的正常蠕动受到限制,日久易使婴儿发生消化不良。
另外,多抱婴儿走路,还容易使婴儿大脑受到震动,加上强烈的光线、色彩和噪音的刺激,使婴儿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心肺负担加重,身体抵抗力下降,很容易生病。
其实,对于婴儿的哭吵也应仔细分析一下,是“无病”还是“有病”。一般来说,无病哭吵是指由饥饿、口渴、尿布湿、受冷、太热、衣服穿得不舒服、有针刺虫咬等引起。有病哭吵是指伴有发热、腹胀、腹痛、鼻塞、中耳炎、奶癣、红臀等情况。患有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的婴儿也比较爱哭吵,因为这些孩子体内缺钙,神经系统兴奋性较高,容易出现睡眠不安、夜惊等。小婴儿不会讲话,不会告诉家长哪个地方不舒服,什么事不称心,而只会用哭声来表达。因此家长要学会辨别各种哭声。如发现属于有病的哭吵,应及早送医院。对于因不舒服而引起的哭吵,可先通过以下方法来解决,避免过饥、过饱:牛奶、奶粉中糖不要加得太多;勤换尿布,勿使用塑料、橡皮尿布,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每次大便后洗净臀部,然后扑上一层薄薄的爽身粉,保持臀部干燥;勿穿着羊毛、化纤类衣服,减少奶癣发生;注意气候变化,防止过热或受凉等。经上述护理后,如孩子哭吵明显减少,那么这种哭吵属于正常现象.家长不必相心。反过来,如果孩子整天不哭,老是乖乖地躺着,那倒要考虑婴儿是否得了严重的疾病,或有智能发育低下等情况,应及时就诊。
当孩子无故哭闹时,家长不要急着去抱他、哄他。一哭就抱,养成习惯后,孩子就会利用哭吵作为“武器”,向大人“示威”。但是,这并不是说哭了不去睬他,可根据婴儿的年龄特点,经常去接触他、逗逗他,对婴儿的智力发育也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