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实验中提倡“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要有一种幸福感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理想!在数学教学中,应合理利用客体因素,让学生感受幸福;发挥主体因素的作用,让学生体验幸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幸福 客体因素 主体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4-114-01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实验中提倡“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的,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要有一种幸福感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理想!理想的数学课堂就是让学生踏上幸福的智慧之旅,在师生的互动中,在智慧的碰撞间,在分享经验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时……学生每一分每一秒都体验着幸福,快乐地学习数学。那么我们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幸福感呢?下面我就结合本人的教育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
合理利用客体因素,让学生感受幸福
“客体因素”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理解为除了学生主体以外的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如学生学习的内容,教师的语言,课堂的氛围等等,数学教学中若能很好地利用这些“客体因素”,就能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与幸福。
一、学习内容生活化,让幸福启程
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就能赋相对枯燥、抽象的数学于生命,就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快乐地开始幸福之旅!幸福就从这生活化的内容中启程!
我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搭配的规律》时,就先和同学交流平时早餐都吃些什么,哪些是你比较喜欢的?从学生每天的生活入手,让孩子轻松开始本课的学习。然后再出示汉堡、油条、包子、果汁、牛奶、豆浆等食品的图片并引出问题:今天老师去早餐店用餐时,店里提供了这些食品,如果我选一种主食和一种饮料,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呢?有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很快乐地投入到了学习,在随后的小组活动中思维很活跃。数学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生动活泼、轻松的愉快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过程。
二、课堂氛围民主化,让幸福驻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情绪安全感,让学生身心放松,这样才能真正享受数学课堂,而不是在老师的督促下紧张地完成学习任务!只有创设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建立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高。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充满爱、期待和宽容,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孩子真正感受民主,让幸福在此驻足!
在我的课堂上,孩子永远都有大胆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和愿望。当孩子由于紧张忘记如何回答时,我会给予微笑,并鼓励他慢慢思考;当孩子的思维背离我的预设时,我不会硬生生阻止他的思维,而是给予肯定或是正面的引导;当孩子发生回答错误时,不是冰冷着脸严厉的指责,而应睿智地点拨;当孩子回答出色时,则送给他们最热烈的掌声……无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都能享受民主,享受快乐与幸福。
三、教师语言智趣化,让幸福滋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 脑力劳动的效率。的确,语言就是有其独特的魅力,语言交流是师生互动的基本方式! 教师的语言应如春风般轻抚孩子脸庞,亲切美妙;如智者般引领孩子的行走方向,科学平等;更应时不时添加些幽默风趣的“润滑剂”,让孩子精神得以松弛……教师智趣般的语言充盈着课堂,孩子在这样语言中感受着学习数学的幸福,幸福就在这美妙的语言中滋生。
计算课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如果加上有趣的语言,学生学习时会倍感幸福。比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当个位上的数不够减的时候,就要去向十位上的数去借,借了就要有“借条”,在数字朋友之间,就可以用“.”作为借条,有了借条,十位上的数就大方地拿出“1”借给个位上的数!有了这样的比喻,孩子们都掌握了计算的方法。在后面的练习中如果有孩子忘了“.”,我就会说:“ 你借了东西可没写借条哦!”谁要是十位上的数忘了退1,我会说:“这个小朋友,别人给了你借条,你还没把数借给人家!”听了这样的话语,孩子们都开心地笑了。其实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自己的语言,会给孩子带来无限的幸福。
发挥主体因素的作用,让学生体验幸福
“主体因素”顾名思义就是指学生自身的因素,在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在“客体因素”基础上的升华!学生的学习兴趣、智慧的碰撞、思维的发展,学习能力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超越等等,这些都能给学在数学学习中给学生带来幸福感。
一、在思维驰骋中,贴近幸福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注重理性思维。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正因为数学的这种独特魅力,学生才能够在主动学习探索时,感受思维的快乐;在生生、师生的思维碰撞中经历幸福。我们老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坚信孩子的思维能力,为孩子的思维发展搭建有效平台!这样孩子的思维就能如野马般在广阔的草原上驰骋,幸福就这样伴随在学生的左右,如此贴近!
记得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9加几》时,我在创设情境后,让学生主动探索9+4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探索主动研究方法,有的小组拿着小棒,边摆边计算;有的小组在探索本上写写画画,无比快乐!在汇报时学生的思维是如此活跃:有的是从9开始往后数的;有的先算9+1=10,再算10+3=13;也有的是先算6+4=10,再算10+3=13;还有的是先把9当成10,10+4=14,再用14-1=13……学生在交流的同时,活跃了思维!在经过练习后,还有学生发现9加几的得数都是十几,而且后面的数正好比加的几少1。在课上,可以看到孩子思维时的快乐,更可以看到他说出想法时的幸福!
二、在能力提升时,拥抱幸福
学习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获得知识的能力,在数学学习中包括观察、思考、合作、迁移、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一个学生从懵懂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成功的人,其能力一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当孩子学会观察时,当孩子会独立思考时,当孩子会与人交流和分享时,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知识解决问题时,孩子的脸上无时不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在幸福的滋润下,孩子的学习能力又会有进一步的提升,这样日复一日,孩子拥抱着幸福,享受着快乐!
在一年级刚刚教学认数和数数时,由于孩子观察和数数没有一定的顺序和方法,所以经常会出现多数和漏数的情况。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学生慢慢知道了按照顺序数才不会遗漏,还有同学想到了用笔尖指在上面以及作记号等方法,并且感受到作记号这种方法的优越性。在后来学习统计时,孩子就自然用了作记号的方法!这其实也是一种学习能力的提升!再比如说数学学习中经常会用到“画图”的方法,一开始学生画图时还可能有困难,但慢慢地,就把画图当成一种“工具”,当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时就本能的借助“画图”,问题也迎刃而解了!数学学习就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能力在连续中提升,这种幸福感是真正发自内心,而且是长久的!
三、在自我价值实现与超越间,延续幸福
自我价值理论(self-worththeory)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文顿(m.v.coving-ton)于1984年提出来的。卡文顿教授认为,自我接受的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自我接受的前提是肯定自我价值。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需要被人肯定与赞赏,当其自身价值得到实现与超越时,其内心的幸福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有了这样的幸福的伴随,学生就能成为有理想、有追求的人!而幸福也就得到延续!
每节课上孩子都高举着小手,期待老师能够叫到他,所以我尽量做到让每个孩子都能有表现自己机会,希望看到每个孩子在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得到老师和同伴肯定时的那份欣喜。为了给孩子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我让孩子按照学号顺序,每天为当一回小老师,为全班同学讲解一道题目。(学生可以作好充分准备,题目是课外的,带有一定难度的),在讲解时每个孩子都竭尽所能,把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在全班同学赞许的目光下,孩子感受到了被人肯定与欣赏的快乐,幸福就此延续。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幸福 客体因素 主体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4-114-01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实验中提倡“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的,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要有一种幸福感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理想!理想的数学课堂就是让学生踏上幸福的智慧之旅,在师生的互动中,在智慧的碰撞间,在分享经验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时……学生每一分每一秒都体验着幸福,快乐地学习数学。那么我们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幸福感呢?下面我就结合本人的教育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
合理利用客体因素,让学生感受幸福
“客体因素”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理解为除了学生主体以外的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如学生学习的内容,教师的语言,课堂的氛围等等,数学教学中若能很好地利用这些“客体因素”,就能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与幸福。
一、学习内容生活化,让幸福启程
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就能赋相对枯燥、抽象的数学于生命,就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快乐地开始幸福之旅!幸福就从这生活化的内容中启程!
我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搭配的规律》时,就先和同学交流平时早餐都吃些什么,哪些是你比较喜欢的?从学生每天的生活入手,让孩子轻松开始本课的学习。然后再出示汉堡、油条、包子、果汁、牛奶、豆浆等食品的图片并引出问题:今天老师去早餐店用餐时,店里提供了这些食品,如果我选一种主食和一种饮料,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呢?有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很快乐地投入到了学习,在随后的小组活动中思维很活跃。数学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生动活泼、轻松的愉快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过程。
二、课堂氛围民主化,让幸福驻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情绪安全感,让学生身心放松,这样才能真正享受数学课堂,而不是在老师的督促下紧张地完成学习任务!只有创设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建立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高。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充满爱、期待和宽容,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孩子真正感受民主,让幸福在此驻足!
在我的课堂上,孩子永远都有大胆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和愿望。当孩子由于紧张忘记如何回答时,我会给予微笑,并鼓励他慢慢思考;当孩子的思维背离我的预设时,我不会硬生生阻止他的思维,而是给予肯定或是正面的引导;当孩子发生回答错误时,不是冰冷着脸严厉的指责,而应睿智地点拨;当孩子回答出色时,则送给他们最热烈的掌声……无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都能享受民主,享受快乐与幸福。
三、教师语言智趣化,让幸福滋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 脑力劳动的效率。的确,语言就是有其独特的魅力,语言交流是师生互动的基本方式! 教师的语言应如春风般轻抚孩子脸庞,亲切美妙;如智者般引领孩子的行走方向,科学平等;更应时不时添加些幽默风趣的“润滑剂”,让孩子精神得以松弛……教师智趣般的语言充盈着课堂,孩子在这样语言中感受着学习数学的幸福,幸福就在这美妙的语言中滋生。
计算课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如果加上有趣的语言,学生学习时会倍感幸福。比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当个位上的数不够减的时候,就要去向十位上的数去借,借了就要有“借条”,在数字朋友之间,就可以用“.”作为借条,有了借条,十位上的数就大方地拿出“1”借给个位上的数!有了这样的比喻,孩子们都掌握了计算的方法。在后面的练习中如果有孩子忘了“.”,我就会说:“ 你借了东西可没写借条哦!”谁要是十位上的数忘了退1,我会说:“这个小朋友,别人给了你借条,你还没把数借给人家!”听了这样的话语,孩子们都开心地笑了。其实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自己的语言,会给孩子带来无限的幸福。
发挥主体因素的作用,让学生体验幸福
“主体因素”顾名思义就是指学生自身的因素,在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在“客体因素”基础上的升华!学生的学习兴趣、智慧的碰撞、思维的发展,学习能力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超越等等,这些都能给学在数学学习中给学生带来幸福感。
一、在思维驰骋中,贴近幸福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注重理性思维。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正因为数学的这种独特魅力,学生才能够在主动学习探索时,感受思维的快乐;在生生、师生的思维碰撞中经历幸福。我们老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坚信孩子的思维能力,为孩子的思维发展搭建有效平台!这样孩子的思维就能如野马般在广阔的草原上驰骋,幸福就这样伴随在学生的左右,如此贴近!
记得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9加几》时,我在创设情境后,让学生主动探索9+4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探索主动研究方法,有的小组拿着小棒,边摆边计算;有的小组在探索本上写写画画,无比快乐!在汇报时学生的思维是如此活跃:有的是从9开始往后数的;有的先算9+1=10,再算10+3=13;也有的是先算6+4=10,再算10+3=13;还有的是先把9当成10,10+4=14,再用14-1=13……学生在交流的同时,活跃了思维!在经过练习后,还有学生发现9加几的得数都是十几,而且后面的数正好比加的几少1。在课上,可以看到孩子思维时的快乐,更可以看到他说出想法时的幸福!
二、在能力提升时,拥抱幸福
学习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获得知识的能力,在数学学习中包括观察、思考、合作、迁移、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一个学生从懵懂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成功的人,其能力一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当孩子学会观察时,当孩子会独立思考时,当孩子会与人交流和分享时,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知识解决问题时,孩子的脸上无时不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在幸福的滋润下,孩子的学习能力又会有进一步的提升,这样日复一日,孩子拥抱着幸福,享受着快乐!
在一年级刚刚教学认数和数数时,由于孩子观察和数数没有一定的顺序和方法,所以经常会出现多数和漏数的情况。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学生慢慢知道了按照顺序数才不会遗漏,还有同学想到了用笔尖指在上面以及作记号等方法,并且感受到作记号这种方法的优越性。在后来学习统计时,孩子就自然用了作记号的方法!这其实也是一种学习能力的提升!再比如说数学学习中经常会用到“画图”的方法,一开始学生画图时还可能有困难,但慢慢地,就把画图当成一种“工具”,当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时就本能的借助“画图”,问题也迎刃而解了!数学学习就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能力在连续中提升,这种幸福感是真正发自内心,而且是长久的!
三、在自我价值实现与超越间,延续幸福
自我价值理论(self-worththeory)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文顿(m.v.coving-ton)于1984年提出来的。卡文顿教授认为,自我接受的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自我接受的前提是肯定自我价值。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需要被人肯定与赞赏,当其自身价值得到实现与超越时,其内心的幸福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有了这样的幸福的伴随,学生就能成为有理想、有追求的人!而幸福也就得到延续!
每节课上孩子都高举着小手,期待老师能够叫到他,所以我尽量做到让每个孩子都能有表现自己机会,希望看到每个孩子在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得到老师和同伴肯定时的那份欣喜。为了给孩子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我让孩子按照学号顺序,每天为当一回小老师,为全班同学讲解一道题目。(学生可以作好充分准备,题目是课外的,带有一定难度的),在讲解时每个孩子都竭尽所能,把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在全班同学赞许的目光下,孩子感受到了被人肯定与欣赏的快乐,幸福就此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