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构建该模式的意义
教学模式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集中体现。在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中,传统的计算教学是以“传授──接受”构成教与学的关系,在课堂上以教师的讲授、灌输为主,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常常只重视计算的结果,而不重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概括,更严重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发展,这种模式是不利于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应成为小学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一项基本目标,也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潜能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高.
模式目标:
1.促进学生在各种新情境、新条件下灵活运用已学的计算知识,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灵活迁移。
2.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智力。
3.使学生具有自我评价,自我总结的能力.
二、模式的理论依据
学习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可以说是将学得的经验改变后运用于新情境。美国心理学家M•L比格指出:“学习的效率,大半依学生们所学材料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因此,学习迁移是教育最后必须寄托的柱石。”现代教育心理学者更是提出了“为迁移而教”的口号。小学数学上的计算题都是由浅入深有层次地出现,新旧知识递进性较强,合理地利用知识上的正迁移,对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知识有着重要意义。
1.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个性化发展。
2.布鲁纳认为:我们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我们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学校的教育结束之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
3.学生应成为教学活动的核心。罗杰斯说:“人的本性,当它自由运行时,是建设性的和值得信赖的。”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改变传统的学生观,不应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把他们看成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
三、教学模式程序结构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动力。数学教材的编排有这样的特点:每节课的新知识都是由生活实际引出或旧知识引申发展的。因此,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要对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进行鲜明的针对性训练,指导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准备与心理准备,在此基础上创设一定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去。
引导发现自主探索
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习活动的理解阶段,需要老师导学、学生自学。教师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调控学习过程,注意差异教学,启发点拨学生运用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做到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情,会想、会看、会做、会说、会算,敢于发表不同见解。
组织训练明确深化
授课之后,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尝试算法的运用。通过练习、比较,发现错误,教师及时指导,矫正补缺。
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练习.这是学生巩固所学新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是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情况的有力措施.同时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练习的结果,品尝成功的喜悦,提高练习的兴趣,并且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提高练习的效果.练习要注意参与面,要有层次性,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及学生认知的有序性,由易到难,使学生拾级而上。
概括点拨 自我评价
这个步骤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教师指导学生对全课进行系统回忆,进一步明确知识重点、难点、关键,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指出应注意的问题,是对已学新知识的概括总结;另一个目的是学生自我评价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自己的学习状况等。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互评、组评进行自我调控,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将所学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四、教学模式的操作方式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知识准备有两种:
(1)根据课题的内容教师准备形式多样的口算训练。采取抢答、自答、互答。可全班进行,也可小组或个人进行。(注意照顾全面,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
(2)提问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定义、规律。
2.心理准备就是明确地告诉学生要用准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给学生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知识的顺利迁移打下基础。
引导发现自主探索
1.指导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正迁移的形成,首先取决于知识间的共同因素。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启发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同点,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
2.抓住新旧知识的本质进行比较、区别。当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后,教师应将两者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抓住本质进行区别,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3.计算法则的概括。这是一个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由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踊跃说出计算规律。一个人说不完整,其它同学补充,教师在这个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正确的计算法则。
4、学生口述计算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让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公布于众,便于大家评议,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沙河市青介学区北俎小学)
教学模式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集中体现。在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中,传统的计算教学是以“传授──接受”构成教与学的关系,在课堂上以教师的讲授、灌输为主,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常常只重视计算的结果,而不重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概括,更严重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发展,这种模式是不利于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应成为小学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一项基本目标,也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潜能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高.
模式目标:
1.促进学生在各种新情境、新条件下灵活运用已学的计算知识,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灵活迁移。
2.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智力。
3.使学生具有自我评价,自我总结的能力.
二、模式的理论依据
学习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可以说是将学得的经验改变后运用于新情境。美国心理学家M•L比格指出:“学习的效率,大半依学生们所学材料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因此,学习迁移是教育最后必须寄托的柱石。”现代教育心理学者更是提出了“为迁移而教”的口号。小学数学上的计算题都是由浅入深有层次地出现,新旧知识递进性较强,合理地利用知识上的正迁移,对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知识有着重要意义。
1.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个性化发展。
2.布鲁纳认为:我们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我们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学校的教育结束之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
3.学生应成为教学活动的核心。罗杰斯说:“人的本性,当它自由运行时,是建设性的和值得信赖的。”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改变传统的学生观,不应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把他们看成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
三、教学模式程序结构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动力。数学教材的编排有这样的特点:每节课的新知识都是由生活实际引出或旧知识引申发展的。因此,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要对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进行鲜明的针对性训练,指导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准备与心理准备,在此基础上创设一定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去。
引导发现自主探索
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习活动的理解阶段,需要老师导学、学生自学。教师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调控学习过程,注意差异教学,启发点拨学生运用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做到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情,会想、会看、会做、会说、会算,敢于发表不同见解。
组织训练明确深化
授课之后,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尝试算法的运用。通过练习、比较,发现错误,教师及时指导,矫正补缺。
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练习.这是学生巩固所学新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是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情况的有力措施.同时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练习的结果,品尝成功的喜悦,提高练习的兴趣,并且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提高练习的效果.练习要注意参与面,要有层次性,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及学生认知的有序性,由易到难,使学生拾级而上。
概括点拨 自我评价
这个步骤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教师指导学生对全课进行系统回忆,进一步明确知识重点、难点、关键,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指出应注意的问题,是对已学新知识的概括总结;另一个目的是学生自我评价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自己的学习状况等。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互评、组评进行自我调控,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将所学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四、教学模式的操作方式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知识准备有两种:
(1)根据课题的内容教师准备形式多样的口算训练。采取抢答、自答、互答。可全班进行,也可小组或个人进行。(注意照顾全面,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
(2)提问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定义、规律。
2.心理准备就是明确地告诉学生要用准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给学生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知识的顺利迁移打下基础。
引导发现自主探索
1.指导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正迁移的形成,首先取决于知识间的共同因素。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启发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同点,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
2.抓住新旧知识的本质进行比较、区别。当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后,教师应将两者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抓住本质进行区别,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3.计算法则的概括。这是一个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由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踊跃说出计算规律。一个人说不完整,其它同学补充,教师在这个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正确的计算法则。
4、学生口述计算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让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公布于众,便于大家评议,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沙河市青介学区北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