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大埔县虽然处南亚热带地区,但冬季也有强冷空气(寒潮)来袭。对于一个农业为主的山区城市,强冷空气的影响常常造成巨大的农业经济损失。根据1958—2010年地面观测资料的统计归纳,分析特殊地形下的霜冻、低温及连阴雨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 低温阴雨;寒潮;霜冻;天气特征;广东大埔;冬季
中图分类号 S425;S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262-01
大埔县虽处于南亚热带地区,但冬半年来自极地的强冷空气也会影响到大埔县,造成大埔县气温剧烈下降,形成寒潮过程,甚至出现降雪天气(历史上有且仅有1次)。同时大埔县独特的山地地形,在气候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掩盖不了气候变暖的现象。大埔县虽然是亚热带气候,但低温日数也很多。低温连阴雨天气往往给农业造成巨大损失[1-5]。
1 寒潮基本定义及大埔县概况
不同省份寒潮标准不同,广东省的寒潮指受大范围冷空气侵袭,日平均气温在冷空气到达后1 d内急剧下降8 ℃以上,或2 d内日平均气温急剧下降10 ℃以上,同时过程最低气温降至5 ℃或以下。大埔县境内群山环抱,有“山中山”之称。县境山脉为北南走向,四周高,中间低,县内溪流众多,境内梅江、汀江在大埔县三河坝汇合成韩江。在这样特殊的条件下,冬季当较重的冷空气移至山谷里,形成特殊的谷雾。由于是山区,像盆地一样对冷空气具有一定的囤积作用,因此气候特征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 灾害天气特征
2.1 大埔县及周边城市低温灾害特点
根据大埔县历年极端最低气温年际变化规律统计得出,即使是亚热带气候的大埔县,每隔3~5年也会出现-4~ -2 ℃的极端最低气温。多数时候,极端最低在-1~1 ℃。
通过统计分析大埔县及周边县年低温日数历年趋势,大埔县、丰顺县和梅县3个城市每年出现的低温次数方面,虽然大埔县与丰顺县和梅县地形略有不同,但低温日数差别不大,均从 1987年发生减少性的突变。1958—1990年大埔县低温平均日数20.2 d,1990—2000年低温日数发生减少性的突变,突变后的低温日数13.7 d,比突变前减少了6.5 d。2001—2010年低温平均日数略有回增,为18.3 d。52年来大埔县最低气温-4.2 ℃,近10年最低气温上升至-2.7 ℃。丰顺县突变后的低温日数5.6 d,比突变前的10.6 d减少了5 d。50年来丰顺县最低气温-1.9 ℃,近10年最低气温上升至0.6 ℃。梅县突变后的低温日数11.8 d,比突变前的21.3 d减少了9.5 d。58年来梅县最低气温-7.3 ℃,近10年极端最低气温上升至-1.6 ℃(2005年1月1日)。以上分析表明从1987年开始,最低气温都显示上升,有气候变暖趋势,但大埔县属于山地气候特征,与周边2个县比较,低温日数从2000年起有回增的特征,对气候特征的保持具有一定作用。
2.2 霜冻年际及月际变化趋势
大埔县霜冻的年际变化从1987年开始有明显减少趋势,1986年以前平均15 d,1986—1991年、1997—1999年均不足5 d。2000年以后维持在5~10 d,较1987—1999年略有增加。大埔县霜冻天气出现时段为每年的11月至翌年的3月,历史上最早出现在11月10日(黑霜),最迟3月10日(明霜);1959—2010年共出现霜冻天气445 d,年均8.7 d。52年来最低地表温度-8.3 ℃。
2.3 低温阴雨灾害特点
在每年2—3月,出现日平均气温≤12 ℃的天数连续≥3 d,或日平均气温≤15 ℃,每天日照时数≤2 h的天数连续≥7 d,称为一次低温阴雨过程。低温阴雨主要不利早稻播种,导致烂秧、死苗,贻误农时,对农业造成很大损失。
2008年春节前后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一场异常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大埔县则持续低温阴雨。受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补充和海上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从1月下旬至2月17日出现了罕见的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天气,2月1—17日,持续17 d日平均气温低于12 ℃,农作物和水产业受灾较为严重.据县农业局统计,2月因冻害受灾面积912.67 hm2,成灾面积512 hm2,绝收面积305.33 hm2,经济损失共835万元。其中,农作物经济损失645万元,水产业经济损失190万元。
大埔县低温阴雨灾害频繁发生,1958—2010年间,出现了99次低温阴雨过程,共计597 d,年平均11.5 d,其中最长的一次过程为23 d,出现在1968年2月1—23日。最迟的出现在1978年3月12—24日。52年来,1973年、2001年、2009年无低温阴雨出现。另外,凡于3月21日(含21日)以后出现的低温阴雨天气称为“倒春寒”天气。大埔县的“倒春寒”天气出现几率很小,1958—2010年只出现过1次,于1978年3月22—24日。倒春寒对大埔县的影响几率较小。
3 结语
大埔县霜冻和低温灾害天气,从1987年开始都有明显减少趋势。霜冻出现在11月至翌年3月,寒潮主要出现在1月。连续阴雨天气基本年年都有,对农作物极具危害。
4 参考文献
[1] 姚学祥.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
[2] 朱根,林锦瑞,寿绍文.天气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1979.
[3] 梁必骐.天气学教程[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
[4] 向华,陈卫锋.2006年初春浙北寒潮天气过程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9,3(2):15-17.
[5] 魏海茹,盖晓东,李冬梅,等.运城市低温大雪冰冻过程成因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9,3(3):35-38.
关键词 低温阴雨;寒潮;霜冻;天气特征;广东大埔;冬季
中图分类号 S425;S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262-01
大埔县虽处于南亚热带地区,但冬半年来自极地的强冷空气也会影响到大埔县,造成大埔县气温剧烈下降,形成寒潮过程,甚至出现降雪天气(历史上有且仅有1次)。同时大埔县独特的山地地形,在气候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掩盖不了气候变暖的现象。大埔县虽然是亚热带气候,但低温日数也很多。低温连阴雨天气往往给农业造成巨大损失[1-5]。
1 寒潮基本定义及大埔县概况
不同省份寒潮标准不同,广东省的寒潮指受大范围冷空气侵袭,日平均气温在冷空气到达后1 d内急剧下降8 ℃以上,或2 d内日平均气温急剧下降10 ℃以上,同时过程最低气温降至5 ℃或以下。大埔县境内群山环抱,有“山中山”之称。县境山脉为北南走向,四周高,中间低,县内溪流众多,境内梅江、汀江在大埔县三河坝汇合成韩江。在这样特殊的条件下,冬季当较重的冷空气移至山谷里,形成特殊的谷雾。由于是山区,像盆地一样对冷空气具有一定的囤积作用,因此气候特征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 灾害天气特征
2.1 大埔县及周边城市低温灾害特点
根据大埔县历年极端最低气温年际变化规律统计得出,即使是亚热带气候的大埔县,每隔3~5年也会出现-4~ -2 ℃的极端最低气温。多数时候,极端最低在-1~1 ℃。
通过统计分析大埔县及周边县年低温日数历年趋势,大埔县、丰顺县和梅县3个城市每年出现的低温次数方面,虽然大埔县与丰顺县和梅县地形略有不同,但低温日数差别不大,均从 1987年发生减少性的突变。1958—1990年大埔县低温平均日数20.2 d,1990—2000年低温日数发生减少性的突变,突变后的低温日数13.7 d,比突变前减少了6.5 d。2001—2010年低温平均日数略有回增,为18.3 d。52年来大埔县最低气温-4.2 ℃,近10年最低气温上升至-2.7 ℃。丰顺县突变后的低温日数5.6 d,比突变前的10.6 d减少了5 d。50年来丰顺县最低气温-1.9 ℃,近10年最低气温上升至0.6 ℃。梅县突变后的低温日数11.8 d,比突变前的21.3 d减少了9.5 d。58年来梅县最低气温-7.3 ℃,近10年极端最低气温上升至-1.6 ℃(2005年1月1日)。以上分析表明从1987年开始,最低气温都显示上升,有气候变暖趋势,但大埔县属于山地气候特征,与周边2个县比较,低温日数从2000年起有回增的特征,对气候特征的保持具有一定作用。
2.2 霜冻年际及月际变化趋势
大埔县霜冻的年际变化从1987年开始有明显减少趋势,1986年以前平均15 d,1986—1991年、1997—1999年均不足5 d。2000年以后维持在5~10 d,较1987—1999年略有增加。大埔县霜冻天气出现时段为每年的11月至翌年的3月,历史上最早出现在11月10日(黑霜),最迟3月10日(明霜);1959—2010年共出现霜冻天气445 d,年均8.7 d。52年来最低地表温度-8.3 ℃。
2.3 低温阴雨灾害特点
在每年2—3月,出现日平均气温≤12 ℃的天数连续≥3 d,或日平均气温≤15 ℃,每天日照时数≤2 h的天数连续≥7 d,称为一次低温阴雨过程。低温阴雨主要不利早稻播种,导致烂秧、死苗,贻误农时,对农业造成很大损失。
2008年春节前后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一场异常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大埔县则持续低温阴雨。受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补充和海上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从1月下旬至2月17日出现了罕见的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天气,2月1—17日,持续17 d日平均气温低于12 ℃,农作物和水产业受灾较为严重.据县农业局统计,2月因冻害受灾面积912.67 hm2,成灾面积512 hm2,绝收面积305.33 hm2,经济损失共835万元。其中,农作物经济损失645万元,水产业经济损失190万元。
大埔县低温阴雨灾害频繁发生,1958—2010年间,出现了99次低温阴雨过程,共计597 d,年平均11.5 d,其中最长的一次过程为23 d,出现在1968年2月1—23日。最迟的出现在1978年3月12—24日。52年来,1973年、2001年、2009年无低温阴雨出现。另外,凡于3月21日(含21日)以后出现的低温阴雨天气称为“倒春寒”天气。大埔县的“倒春寒”天气出现几率很小,1958—2010年只出现过1次,于1978年3月22—24日。倒春寒对大埔县的影响几率较小。
3 结语
大埔县霜冻和低温灾害天气,从1987年开始都有明显减少趋势。霜冻出现在11月至翌年3月,寒潮主要出现在1月。连续阴雨天气基本年年都有,对农作物极具危害。
4 参考文献
[1] 姚学祥.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
[2] 朱根,林锦瑞,寿绍文.天气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1979.
[3] 梁必骐.天气学教程[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
[4] 向华,陈卫锋.2006年初春浙北寒潮天气过程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9,3(2):15-17.
[5] 魏海茹,盖晓东,李冬梅,等.运城市低温大雪冰冻过程成因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9,3(3):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