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熙载《诗概》与《书概》思想的互渗性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zlw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艺概》分体研究和宏观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对《诗概》、《书概》进行比较,在梳理宏观体例的相似性和写作的共性的基础上,着力探求二者之间思想表现的互渗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探究其成因。
  关键词:统一性 互渗性 互通性 成因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近代初期的文艺理论家中,以其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及所达到的成就而言,刘熙载是突出的一位,尤其是他的《艺概》一书。作品虽沿袭了传统的随笔和札记的分条论述的形式和写法,却能“简其概”而“明其要”,广泛地涉及了文、诗、赋、词曲、书法、经义等多种艺术门类;虽探讨了文艺领域的一系列重要的命题,却能持论公允,井然有序,自成体系。
  一 研究现状及问题的提出
  前人和时人在对《艺概》笺注、整体性和分体的研究、美学框架的构建、学术地位论定等方面都已有了比较充分的研究和论述。如与刘熙载时代相近的夏敬观《刘融斋诗概诠说》,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分体研究文章,其对《艺概·诗概》作了很高的评价;1986年王气中《〈艺概〉笺注》的出版,也极大地推进了新时期《艺概》的研究工作,可惜的是,该部作品未对《书概》、《经义概》作注释。此外,如滕福海的《“寄言说”与〈艺概〉的艺术本质论》、郭延礼的《论刘熙载文学批评的特色》、陈德礼的《刘熙载〈艺概〉及其辩证的审美观》、徐林祥的《台湾香港刘熙载文艺美学思想研究述评》、周斌的《辩证:刘熙载书艺之审美理想》等,也都对《艺概·诗概》一书做了较详细的评论和研究。除了单篇论文以外,2002年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韩烈文的《刘熙载〈艺概〉研究》,则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论述《艺概》的专著。全书分艺术本质论、艺术发展论、艺术创新论、艺术主体论等9个部分对《艺概》作了一个综合的研究。另外,近年一些院校的硕士学位论文也纷纷锁定《艺概》为研究对象。这些均极大地推进了《艺概》的研究,但是比较其它的文学批评著作的研究现状而言,《艺概》的研究还亟待全面、深入发展,如《艺概》理论命题的微观研究、文体之间的比较研究还做得不够充分。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选取《诗概》与《书概》进行比较研究,原因如下:其一,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占有不容撼动的主导地位,而《诗概》在整部《艺概》中也同样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笔者选取《诗概》和《书概》进行类比的原因之一;其二,诗歌和书画艺术之间在创作、欣赏、批评上的存在互通性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就《艺概》本身而言,这种渗透性和互通性体现在何处,以及除了文艺的共同性之外,有无刘熙载个体的因素在发挥作用,这些都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
  二 《艺概》统一性之表现
  在阐述《诗概》和《书概》的互渗性时,我们必须理性地把握作为《艺概》写作体例的统一性,并将其与本文所要阐述的互渗性区别开来。前者不仅适合《诗概》和《书概》,而且是刘熙载在《艺概》中总体贯穿的写作原则。其主要体现在:
  1 《艺概》中每一卷大致都有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某一文体的概说,注重探源释义,以说明文体的本体、性质、范围;第二部分大体以时代之先后顺序品评历代艺术家及其作品,抓住重点,分清层次,这是其主体;第三部分是论述各种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艺术技巧。
  2 较强的“尊史”观念。黄霖先生将《艺概》称为“一部较好的文学史著作”,这种提法是很有见地的。刘熙载在讨论各种文艺时,很自觉地去探讨该文艺产生、发展的历史状况以及文艺家的师承关系,从而给作家作品以相对准确的定位。
  3 文艺辩证观广泛的体现。在旧式的诗话式的评论中,由于其体制短小,兴会所至,真知灼见随笔而至,但往往缺乏宏观理论的建构和问题辩证的思考。刘熙载在评点式的文艺批评中,却能把握此种体制的长处,而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其不足。对于辩证的文艺思考,尤其擅长。如“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诗概》128条)等。在刘熙载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充满了艺术辩证法的思想。如关于虚与实的关系、清空与沉重的关系、美与丑的关系、变与不变的关系等等。
  以上大体点明了《艺概》的写作共性的原则,也正是这些原则使得《艺概》在诸多文学批评著作中脱颖而出,而刘熙载本人也成为古典美学的末代大师。同时对于这些原则的梳理,也有助于理清《诗概》和《书概》外部共性特点,为下文二者内部互渗性的表现的论述做好铺垫。
  三 《诗概》与《书概》思想互渗性之表现
  《诗概》和《书概》的互渗性体现在诸多方面,为了避免阐述问题过于琐碎,本部分拟从诗歌和书法的发生、创作、欣赏批评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有相对明晰的把握。
  1 取“象”的发生说。刘熙载在《诗概》开篇说:
  “《诗纬·含神雾》曰:‘诗者,天地之心。’文中子曰:‘诗者,民之性情也。’此可见诗为天人之合。”
  《诗纬》本是与《诗经》相配的纬书,其中多有“天人感应”的谶纬思想,在《诗纬》中,其对诗的性质的这一认识,与孔子所提出的“兴观群怨”说和《毛诗序》提出的“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观点的重视诗歌的政教功能有着不同的理解。《诗纬》提出的“诗者,天地之心”,将诗与作为自然宇宙的天地联系起来,这种认识可以说开中国古代从哲学本体的高度认识诗歌的先河,同样在探讨文学本原的问题上也有一定的意义。
  诗歌既是天地之精华,诗人自然“情动于中而形之于声”,吟咏诗歌,寄托情感。正如《诗概》260条所言: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
  刘熙载引隋王通《中说·关朗篇》中“诗者,民之性情也”说,提出诗不仅为“天地之心”,还是“民之性情”的论点。通过两者结合,刘熙载就将二者相对完整地统一起来。
  在论述诗歌发生的基础上,刘熙载在《书概》开篇谈到:
  “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
  “意”,本是天地万物所固有之事理,先文字而生,秉“天地之灵”的先民为了更好地掌握它,逐渐创造了文字,也就是“象”,而“象”的产生则是依据万物之赋形,也就是圣人所作的“《易》”。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中有“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之语。可见,《易》作为最初文字产生的简单符号,是根据天地万物之象所创制的。文字是书法的载体,文字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对于美感的体验和需要,于是书家开始总结经验,积淀书写的技法,品评书法的优劣。既然如此,如何在书写过程中,达到由技进道的阶段呢?刘熙载提出:
  “与天为徒,与古为徒,皆学书者所有事也。天,当观于其章;古,当观于其变。”(《书概》2条)
  也就是“师法造化”与“师古”的结合,并辨析二者的区别。他指出,要细心地观察天地倏忽变化的“文章”,这是进道必经阶段;“师古”是笔墨技法的训练和积累。《书概》245条中提出的“书当造乎自然。蔡中郎但谓书肇于自然,此立天定人,尚未及乎由人复天也。”辨析了由技进道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合乎自然的美学追求。
  2 注重创新、善于自立。“随人做计总后人,自成一家是逼真”,在“师古”同时,更要注重创新,以求自立一家,这一点始终也贯穿在《诗概》和《书概》之中,如:
  “昌黎诗陈言务去,故有倚天拔地之意。《山石》一作,辞奇意幽,可为《楚辞招隐士》对,如柳州《天怼》例也。”(《诗概》114)
  虽取法于古人,但务求一己之风格。但是如何达到这一终极目标,在《诗概》中,刘氏又金针度人,不惜笔墨地针对不同的诗体,扼要阐述了技法的问题,即使是对不同诗人作品的学习,也往往能扼其要领,如:
  “学太白者,常曰‘天然去雕饰’足矣。余曰:此得手处,非下手处也。必取太白句意以为祈向,盍云‘猎微穷至精’乎?。”(《诗概》80)
  如果后学仅仅看到太白天然雕饰的整体风貌,没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没有细致入微的格物观察,则不知在构思中如何着笔。
  而论书亦言:
  “米元章书大段出于河南,而复善摹各体。当其刻意宗古,一时有集字之讥;迨既自成家,则惟变所适,不得以辙迹求之矣。”(《书概》165)
  米元章以褚书为根坻,遍学诸名家之书,一时有“集古字”之讥,如果只是一味学古,那么米芾也就不会位列北宋书法四家,在学习古人法书精华的同时,注重自我精神的存在,把“师古”与“师心”结合起来,把“观物”和“观我”结合起来,在学古的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有“自我”的存在,这是自立的必要条件之一。
  3 “如其人”的文艺品格。“如其人”是指一个人的人格修养、自然秉性、精神气质在作品中的映射和体现,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就谈到个人精神气质对作品风格的影响:“应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言及应文笔融合但气势不够壮大;刘桢气势雄浑但文笔不严谨;孔融文笔华丽,但见识理论不足等。刘氏在《诗概》30中言:“公干气胜,仲宣情胜,皆有陈思之一体。后世诗率不越此两宗”,则是对曹丕观点的发挥。苏轼在《答张文潜书》中亦谈到“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说明个人性格对于作品的对应关系。刘氏在《诗概》32中引刘勰《文心雕龙·体性》云“士衡矜重”,并依此来论证陆机诗“正其无人之见存”,虽“有累句”但却是“大家品味”,说明个人的性格和作家作品的内在联系,与苏轼论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刘熙载“如人品”的文艺命题,对于促使艺术家注重内在修养、追求人格完善,促使批评家知人论世、对批评对象做出比较全面准确的把握,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4 “识曲听其真”的文艺欣赏和批评方法。刘熙载在文艺欣赏和批评活动中,主张要透过文字或者书写载体的“蹄筌”,去探源创作者的真实创作心理,即所谓的“求真”。如他说:
  “嵇叔夜、郭景纯皆亮节之士,虽《秋胡行》贵玄默之致,《游仙诗》假栖遁之言,而激烈悲愤,自在言外,乃知识曲宜听其真也。”(《诗概》41)
  稽康、郭璞生于乱世之中,既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又想保持自己高洁的人格,所以借游仙和乐府民歌的形式来宣泄自己郁塞之情感,如果读者不能“知人论世”,那么很可能没有把握其文学作品的精神所在。与此相类,在对于李白出世入世、关心民瘼疾苦、言仙道侠等评论中,均是此方法的成功运用。
  再看《书概》云:
  “虞永兴书出于智永,故不外耀锋芒而内涵筋骨。徐季海谓欧、虞为鹰隼。欧之为鹰隼易知,虞之为鹰隼难知也。”(《书概》117)
  虞世南、欧阳询、徐浩均为初唐书法大家,欧书骨气劲峭、法度谨严,有鹰隼唳天之势;而虞世南其书出于二王一路,以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为师,其书不疾不厉,中正平和,然内涵筋骨,坚净挺拔,法度谨严。若不加详辨,则不容易把握其内涵。《书概》117条、143条等均体现此种方法。
  对于《诗概》与《书概》二者互渗性之表现,本文只是把握以上几点,由于本文的篇幅的限制和思考的不成熟,还有一些重要的问题尚未探讨,如“风骨说”和“筋骨说”、中和的审美倾向和自然风格的追求、技法的相似性等。笔者以此文求教于方家与学者,希冀对《艺概》的研究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黄霖:《文心雕龙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2] 周斌:《辩证:刘熙载书艺之审美理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3] 滕福海:《“寄言说”与〈艺概〉的艺术本质论》,《暨南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4] 郭延礼:《论刘熙载文学批评的特色》,《齐鲁学刊》,1994年第6期。
   [5] 徐林祥:《台湾香港刘熙载文艺美学思想研究述评》,《学术研究》,2003年第1期。
   [6] 许慎:《说文解字·自叙》,中华书局,2004年版。
  
   作者简介:董朝霞,女,1971—,河南郑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理论,工作单位: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勃朗宁夫人和李清照都以爱情和婚姻为主题的诗词而闻名,但其诗词中所流露出的情感、内容以及表现形式却有着泾渭分明的特点。她们深受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中西文化因素和审美情趣的差异使她们的诗歌风格迥异。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她们的两首爱情诗,来分析阐释中西方文化的美学差异。  关键词:美学 爱情 古典诗歌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主题,中国和英国都拥有大量爱情题材
期刊
摘要《水浒传》这部优秀的古典文学名著,不但在文学描写上,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而且作者还以冷峻的笔法深刻地揭露了宋代封建司法权大于法、贪贿成风、执法随意、刑讯逼供、监狱黑暗的状况,从而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可供借鉴的教材。  关键词:《水浒传》 封建司法制度 黑暗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水浒传》取材于北宋宋江起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巅峰
期刊
摘要清代前期白话小说的现实功利性和道德化创作倾向,主要是通过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的题材、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结构模式、表现手法等,加以体现的。  关键词:功利性 道德化 创作 倾向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清代前期白话小说的创作意图,大多表述了关注社会现实和以德教化的创作意图,体现了现实性和道德化创作倾向。如世情小说作者,大多以揭示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为小说的创作意图。
期刊
摘要《何典》的文体是变化的,它由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讽刺性小说转化为了讽刺性神怪小说。在讽刺风格得以延续的同时,小说前五回再现了江浙一带的现实,但并没有属于鬼怪的故事;而后五回则有了鬼的超凡能力的描写,从而完成了从现实向鬼怪的转化。  关键词:《何典》 文体 讽刺 鬼怪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何典》是清嘉庆年间问世的一部章回体方言长篇小说,为上海才子张南庄所作,小说每回
期刊
摘要郝思嘉和王熙凤是非常相似的女性人物,但二者的差异也很明显:在理想信念上,前者执着坚强,后者怠慢消极;在品德上,前者诚实守信,后者阴险狡诈;在贪财的本质上,前者是为生计所迫,后者是本性使然;在性格上,前者具有叛逆性、敢于挑战世俗,后者为世俗所迫,最终成为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  关键词:《飘》 《红楼梦》 郝思嘉 王熙凤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郝思嘉和王熙凤是非常相似的女性
期刊
摘要鸟意象是陶渊明诗歌的一个突出特点,诗人往往运用象征、隐喻的写作手法,使其光明峻洁的人格、平淡自然的情怀在优美的意境中得到完美凸现。本文通过解读陶诗中的飞鸟、羁鸟、归鸟意象的内涵,揭示了诗人既有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又有归隐田园后追求自由平凡人生的另一面。旨在从陶诗鸟意象的探究,走进诗人“人化于自然”的世界。  关键词:陶渊明 鸟 意象 人化于自然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早期儒家文艺表现理论的核心是认为文艺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以此为中心,儒家的文艺表现理论包括了文艺创作论、文艺功能论和文艺批评论,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文艺理论体系。  关键词:早期儒家 文艺表现理论 自然流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早期的文艺理论的核心是认为文艺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与表现。这种观念在《诗经》中就有明确的表述。如《小雅·四月》:“君子
期刊
摘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有不少对儿童读者有强烈吸引力、适合他们阅读的童话作品,这些作品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从教几十年的蒲松龄的儿童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劝善惩恶的“救世婆心”,注重对下一代的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对少年儿童的理解与关爱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蒲松龄 《聊斋志异》 童话 儿童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部有魅力的作品,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期刊
摘要《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大致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社会历史生活。其中描述的众多农作物、野菜、野果等,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人的饮食生活面貌。本文试从《诗经》中选取关于野菜的篇章,并从三个方面探究野菜在中国古人生活中所占的位置。  关键词:《诗经》 野菜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孔子在《论语》中称之为“诗”或“诗三
期刊
摘要艳诗的发展与文学、文化、人性,息息相关。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艳诗的发展反映了人性真实而复杂的一面,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内容,也反映了文学与人学多维交织的状态。具体来说,艳诗具有美文化、生命文化、娱乐文化、男权文化等四个方面的文化特质。  关键词:艳诗 美文化 生命文化 娱乐文化 男权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关于艳诗的讨论是一个非常棘手、争论颇多的话题,经久不息的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