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型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本文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关键要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培养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对策,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改变培养方式、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营造研究生创新氛围、搭建科研创新平台、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搭建实验和科研创新平台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工科研究生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工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工科研究生 创新能力 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b)-0192-01
引言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完善和高校运行之间不仅具有密切的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而且最终会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创新绩效的提升产生不可估量的乘数效应。因此,研究型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如何保证和提高工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尤其是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工科研究生,正确认识工科研究生应具备的创造性的素质和修养,并从而改进和加强工科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学科体系建设
为了培养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必须建立有利于培养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
1.1 優化课程体系
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研究生课程设置,不仅要有利于研究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同时还应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就应当在“深化专业”的同时,尽量以不同的形式和途径“拓宽基础”,可以通过开设范围广泛的选修课和建立跨学科的课题组、研究所和实验中心等来协调教学和科研工作,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尽可能拓宽研究生的研究领域和知识面,改变和增加研究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这样有利于工科研究生把当代的技术发明与自然科学理论联系起来,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科学化的观念和意识。
1.2 改变培养方式
在研究生教学中调整教学方式,由系统传授转向专题指导;由专业入门转向深入探讨;由学习技能转向学会思考;由被动吸纳转向主动创新。努力实现专业化课程向综合化课程转变,单一化课程向多样化课程转变,从传授型课程向创新型课程转变,建立科学的创新教育培养体系,对有专长和特殊才能的研究生培养实行个性化培养和个性化管理。加强研究生阶段考试方法应强调素质和能力的考核,不断完善和建立真正能反映研究生知识水平和具有创新能力的考核体系。
1.3 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强调学位论文创新质量,建立学位论文创新评价标准。大多数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对研究实践阶段的总结和提炼,一般以学位论文的成果来体现,其中,学位论文的创新性是衡量学位论文核心标准。建立一个有效的创新评价标准是评价学位论文创新性的客观评价依据,通过创新学位论文评价标准、规范学位论文撰写环节、完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来衡量学位论文的创新质量。
1.4 加强实践和科研环节
对工科研究生而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创造能力,最终都将通过工程实践和科研开发过程进行检验。因此研究实践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关键。科研活动的类型和性质、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方式和程度,研究生科研活动的管理方式,科研方法的训练等等都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各种能力的综合训练。
1.5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和影响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导师应该随时了解前沿的学术动态,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不断提高实施创新教育的自觉性。同时,拥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导师,能充分发挥研究生个人所长,尊重研究生自己的创意,启发研究生的个人创造力,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工科研究生自主创新素质的培养
2.1 自主创新的“信息化”和“数学化”融合能力的培养
自主创新的趋势体现它的信息化趋势和数学化趋势,当代技术自主创新的信息化进一步地强化了它的智能化的特点和趋势。要改进和加强我国工科研究生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技术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应根据工科各专业的特点及其发展的需求,适当调整和增加一些新的数学工具的课程。
2.2 自主创新的“学科交叉”能力的培养
从当代技术自主创新过程中各学科专业之间的关系来看,它日益呈现出“学科交叉”与“跨学科研究”的特点和趋势。因此,在我国工科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和利用各种形式,特别是结合各门课程的教学,进行学科交叉与跨学科研究的教育,培养和强化他们的学科交叉观念与跨学科研究的意识,使一部分或更多的研究生能够实际地参与跨学科研究工作,提高他们从事跨学科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2.3 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协作式培养模式
学校可以与企业、研究院所共同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使研究生创新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得到提高。实行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直接从企业发展或企业技术创新所急需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中选择,通过教育系统与企业之间更紧密的协作和合理分工,推动工科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许多高校和研究所在产学研结合培养体系下完成了高质量的科研课题,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研究生。
2.4 自主创新的“创业化”能力的培养
我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急需大批“科技创业型”人才。开展工科研究生的创业教育和大量培养“科技创业型”人才,有利于扩大就业,此外,也更有利于科学技术成果的产品化、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实现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协调统一。
开展工科研究生的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贯穿于其它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改进和加强工科研究生培养的根本目的, 整合学校与企业的优势资源,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构筑起一座校企联合创新的平台,使教育创新的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服务于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
3 结语
为了适应自主创新产业化的特点和趋势的需求,我国工科研究生不但应当具备良好的科学技术专业素质,更应当具有科技创业的观念与意识,把握科技创业的方式与方法。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工科研究生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要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既要注意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要保证培养制度的科学性,更要注意培养工作的持久性。只有立足培养单位和研究生的实际,将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招生、培养甚至就业的各个环节,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能达到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至立.研究生教育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决定意义[N].中国教育报,2007.
[2] 古瑶,蔡继红.当代技术自主创新的趋势与工科研究生的培养[J].科学管理研究,2007.
[3] 赵珊,刘静.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要素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21:152.
关键词:工科研究生 创新能力 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b)-0192-01
引言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完善和高校运行之间不仅具有密切的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而且最终会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创新绩效的提升产生不可估量的乘数效应。因此,研究型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如何保证和提高工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尤其是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工科研究生,正确认识工科研究生应具备的创造性的素质和修养,并从而改进和加强工科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学科体系建设
为了培养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必须建立有利于培养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
1.1 優化课程体系
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研究生课程设置,不仅要有利于研究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同时还应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就应当在“深化专业”的同时,尽量以不同的形式和途径“拓宽基础”,可以通过开设范围广泛的选修课和建立跨学科的课题组、研究所和实验中心等来协调教学和科研工作,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尽可能拓宽研究生的研究领域和知识面,改变和增加研究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这样有利于工科研究生把当代的技术发明与自然科学理论联系起来,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科学化的观念和意识。
1.2 改变培养方式
在研究生教学中调整教学方式,由系统传授转向专题指导;由专业入门转向深入探讨;由学习技能转向学会思考;由被动吸纳转向主动创新。努力实现专业化课程向综合化课程转变,单一化课程向多样化课程转变,从传授型课程向创新型课程转变,建立科学的创新教育培养体系,对有专长和特殊才能的研究生培养实行个性化培养和个性化管理。加强研究生阶段考试方法应强调素质和能力的考核,不断完善和建立真正能反映研究生知识水平和具有创新能力的考核体系。
1.3 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强调学位论文创新质量,建立学位论文创新评价标准。大多数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对研究实践阶段的总结和提炼,一般以学位论文的成果来体现,其中,学位论文的创新性是衡量学位论文核心标准。建立一个有效的创新评价标准是评价学位论文创新性的客观评价依据,通过创新学位论文评价标准、规范学位论文撰写环节、完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来衡量学位论文的创新质量。
1.4 加强实践和科研环节
对工科研究生而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创造能力,最终都将通过工程实践和科研开发过程进行检验。因此研究实践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关键。科研活动的类型和性质、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方式和程度,研究生科研活动的管理方式,科研方法的训练等等都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各种能力的综合训练。
1.5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和影响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导师应该随时了解前沿的学术动态,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不断提高实施创新教育的自觉性。同时,拥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导师,能充分发挥研究生个人所长,尊重研究生自己的创意,启发研究生的个人创造力,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工科研究生自主创新素质的培养
2.1 自主创新的“信息化”和“数学化”融合能力的培养
自主创新的趋势体现它的信息化趋势和数学化趋势,当代技术自主创新的信息化进一步地强化了它的智能化的特点和趋势。要改进和加强我国工科研究生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技术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应根据工科各专业的特点及其发展的需求,适当调整和增加一些新的数学工具的课程。
2.2 自主创新的“学科交叉”能力的培养
从当代技术自主创新过程中各学科专业之间的关系来看,它日益呈现出“学科交叉”与“跨学科研究”的特点和趋势。因此,在我国工科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和利用各种形式,特别是结合各门课程的教学,进行学科交叉与跨学科研究的教育,培养和强化他们的学科交叉观念与跨学科研究的意识,使一部分或更多的研究生能够实际地参与跨学科研究工作,提高他们从事跨学科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2.3 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协作式培养模式
学校可以与企业、研究院所共同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使研究生创新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得到提高。实行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直接从企业发展或企业技术创新所急需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中选择,通过教育系统与企业之间更紧密的协作和合理分工,推动工科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许多高校和研究所在产学研结合培养体系下完成了高质量的科研课题,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研究生。
2.4 自主创新的“创业化”能力的培养
我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急需大批“科技创业型”人才。开展工科研究生的创业教育和大量培养“科技创业型”人才,有利于扩大就业,此外,也更有利于科学技术成果的产品化、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实现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协调统一。
开展工科研究生的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贯穿于其它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改进和加强工科研究生培养的根本目的, 整合学校与企业的优势资源,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构筑起一座校企联合创新的平台,使教育创新的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服务于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
3 结语
为了适应自主创新产业化的特点和趋势的需求,我国工科研究生不但应当具备良好的科学技术专业素质,更应当具有科技创业的观念与意识,把握科技创业的方式与方法。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工科研究生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要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既要注意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要保证培养制度的科学性,更要注意培养工作的持久性。只有立足培养单位和研究生的实际,将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招生、培养甚至就业的各个环节,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能达到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至立.研究生教育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决定意义[N].中国教育报,2007.
[2] 古瑶,蔡继红.当代技术自主创新的趋势与工科研究生的培养[J].科学管理研究,2007.
[3] 赵珊,刘静.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要素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2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