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007系列电影是电影史上最为长寿的系列片,也是风靡全球的谍战片。每一部007电影都契合着时代的背景,反映着大半个世纪以来的时代格局的变化。007系列电影除了其的时代意义之外,也是为了实现男性幻想满足男性的观赏欲,邦德这一形象的建构可以说是男性霸权主义的载体。
【关键词】:邦德形象;男性气质;邦女郎
绪论
007系列电影改编自伊恩弗莱明的同名小说,虽然已有五十年的寿命但它的魅力还是丝毫未减,而詹姆斯邦德的人物形象则是电影的灵魂也是电影完成男性霸权建构的主要方式。在本篇论文中一方面着重讨论了邦德的人物形象与其时代的变化,而在邦德的人物形象分析中着重展现了男权主义对于邦德人物的构造。论文的另一方面分析了男权电影下女性地位在电影中的改变与男性角色建构的关系以及007系列电影发展变化背后的时代趋势。
一、 邦德人物形象的成因
詹姆斯邦德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全球,詹姆斯邦德英俊帅气机智勇敢,看似多情而又无情的冷血特工詹姆斯邦德永远带着最先进的装备开着最豪华的跑车一路上伴随着最动人性感的邦女郎,还承担着拯救世界的绝密任务。
在二战结束后,英国的社会文化经历了全新的变革走向全新的时代,而在邦德电影诞生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正是各种文化潮流聚集的时期。“这一时期,工人阶级逐渐实现了富足,年轻一代的工人阶级具备了消费能力,享乐文化和乐观主义与传统的工人阶级文化发生了冲撞。与此同时,青年文化、流行文化、时尚文化大行其道,令英国社会看上去更具活力[1]。”这些文化运动,试图改变传统英国男性特质。传统的英国男性特征普遍存在于上流社会,上流绅士接受的高等教育使得他们时刻需要保持泰然自若的形象以便维持绅士风度。文化运动唤醒了英国人的压抑的情感,从某种程度来说,这种多元文化的冲击也造成了英国男性对自我定位的混乱,他们急需寻找一个全新的男性形象的定位,詹姆斯邦德的人物形象便是文化运动的产物,他所展现的是新时代下理想的英伦绅士的形象,这种男性形象保留了传统英国文化中很多优点例如举手投足中展露绅士的优雅,处理问题时保持严谨的态度,但同时他摒弃了传统男性形象中压抑、克制的特点。邦德这个形象包含着许多传统的英国美德:绅士风度,深刻,危险面前的沉着冷静,幽默。“安伯托艾克承认邦德美德是基于两种深层的对立面:邦德具有的是忠诚、艰苦、随机应变和理想主义。而非英国的是不忠诚、奢华、阴谋和贪婪成性[2]。”
二、邦德形象的特点
(一)成熟稳重的绅士代表
伊恩弗莱明塑造出了一个有着英伦绅士风格的超级特工詹姆斯邦德。邦德的特工形象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当我们谈到他时总是能想到他英俊的面庞、完美的身体、强健的体魄和他的上流人士造型,邦德俨然已经成为完美男性与时尚品位的代名词。邦德外在形象的塑造可以说是为了构建其支配性的男性气质所服务的。“身体是权力作用的对象,体现了赤裸裸的权力欲望。身体的其中一个特征就是它反映了塑造它的意识形态的意志与喜好[3]。”邦德的外在形象体现出来的是英国的男性的理想气质,这种理想的男性成为了全世界男人的梦想,他的外貌、举止、品味都成为了男性心中的目标。电影通过邦德的形象向世界展现其占据主导性的男性地位。
一方面,邦德的形象成為了时代的潮流。他永远的代表着最新的潮流趋势,他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邦德的形象气质代表着西方帝国在文化潮流上的输出野心。时尚儒雅的绅士造型使得邦德永远处于焦点的位置,即使是在打斗中邦德也是极力的维护自己一丝不苟的造型品味。邦德的外表向观众传递着信息,即使在紧张的局势与环境中邦德还是能够完美的掌控着自己的造型。这是一种男性霸权的体现,这种控制欲并不是对于他人的控制而是对于自我形象的约束。另一方面,邦德的外表与电影中的其他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早期的邦德电影中亚非拉人民总是以一种愚昧无知邋遢的形象出现,而邦德的举手投足都展现出了西方的优雅高尚的文明。
(二)捍卫和平的个人英雄
邦德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其文化背景使得邦德形象有着很强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007系列电影是冷战环境下的产物,大众处于冷战环境中不安的情绪下。第三次世界大战,核战争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邦德的出现则是满足了西方文化下去主流的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观。
邦德形象中的个人英雄主义也使得邦德从某种程度来说是西方霸权主义的代表,他在电影中所进行的每一项任务都可以说是英国霸权征服世界的体现。邦德作为英国间谍,他所被派遣的任务大多是在亚非拉的土地上,他可以随意的进入非英国的土地,并且还承担着拯救当地居民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他还能够大获成功。“对邦德而言,这里是人间天堂,这里是运动、美食和性冒险的好地方,换句话说,发展中的东方和第三世界,正是西方冒险家的乐园[4]。”这种西方的霸权主义也是加强了邦德身上的男性侵略性。为了展现邦德的男性霸权气质,邦德在每项任务中都担当正义的使者的角色,而他的对手总是被塑造成毫无理由的反人类反社会的神经质的形象。邦德每一项任务都十分困难并且随时都有可能产生巨大的破坏,而邦德总是能单枪匹马的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其实也展现出了邦德男性气质中的个人英雄主义。这种对于任务的掌控完全凸显了邦德支配性的男性气质,如在电影《007大破天幕杀机中》邦德为了对付反派席尔瓦在不通知英国情报局的情况下独自带走M,以M为诱饵引席尔瓦来到人烟稀少的苏格兰高地。虽然M牺牲了但是邦德却凭借自己的智慧将席尔瓦的破坏降低到了最低值,保护了民众的安全,这也是一种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的行为。
(三)纵横情场的男性幻想
风流倜傥的邦德与性感美丽的邦女郎的互动也是电影重要组成部分。在早期的077系列电影中邦女郎往往被设置成依偎在邦德臂膀下的花瓶,所以邦德在拯救世界的同时还不忘英雄救美,这种英雄救美的情节可以说是满足了男性的幻想。
邦德在两性关系上永远处于主导地位,而这也体现了邦德支配性的男性气质。“支配性男性气概在强调男性强者形象时,还要求男性勇敢、粗犷,凌驾于女人之上[5]。”很明显邦德在两性关系上是绝对的处于主导地位,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007系列片中的女性都是以一种弱者的形象所出现,在与邦德的关系中她们处于被动的地位并且患得患失等待着邦德对她们命运的宣判。
邦德在两性关系上的主导性还体现在,邦德与电影邦女郎的命运之间的关系。邦德被塑造成一个战无不胜的男性神话。在二十三部007系列电影中邦德“死而复活”两次,而邦女郎的命运很多时候都掌握在邦德的手上,在大部分的007电影中都会出现女人因邦德而死的情节,而另外一部分则是女人等待着邦德的拯救。邦德所支配的不仅是女性情感的归宿还有她们的生死。
三、 结论
007系列电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冷战背景的特定文化下所产生的。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冷战结束之前,007系列电影可以发展三十年可以说是因为它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心理慰藉,人们将自己的幻想投射在这个无所畏惧拯救世界和平的战士的身上,007系列电影的横空出世完全满足了电影在那个时代的造梦功能。作为一部男性主义电影007的发展与变化从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服务于男性满足于男性的观赏欲望。
参考文献:
[1] 鞠薇.“摇摆伦敦”时期英国电影男性形象探析[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14,02:135
[2] 胡黄海.007系列电影研究[D].西南大学,2011.
[3] 吴端明.詹姆斯邦德回归:东方主义延续[J].电影评论,2007,21:08
[4] 毕玉.如何理解弗莱明007系列小说的新符码[J]四川大学学报,2009,6:104
[5] 方刚. 从男性气概的改造到促进男性参与[J] 妇女研究论丛,2007,6:8
【关键词】:邦德形象;男性气质;邦女郎
绪论
007系列电影改编自伊恩弗莱明的同名小说,虽然已有五十年的寿命但它的魅力还是丝毫未减,而詹姆斯邦德的人物形象则是电影的灵魂也是电影完成男性霸权建构的主要方式。在本篇论文中一方面着重讨论了邦德的人物形象与其时代的变化,而在邦德的人物形象分析中着重展现了男权主义对于邦德人物的构造。论文的另一方面分析了男权电影下女性地位在电影中的改变与男性角色建构的关系以及007系列电影发展变化背后的时代趋势。
一、 邦德人物形象的成因
詹姆斯邦德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全球,詹姆斯邦德英俊帅气机智勇敢,看似多情而又无情的冷血特工詹姆斯邦德永远带着最先进的装备开着最豪华的跑车一路上伴随着最动人性感的邦女郎,还承担着拯救世界的绝密任务。
在二战结束后,英国的社会文化经历了全新的变革走向全新的时代,而在邦德电影诞生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正是各种文化潮流聚集的时期。“这一时期,工人阶级逐渐实现了富足,年轻一代的工人阶级具备了消费能力,享乐文化和乐观主义与传统的工人阶级文化发生了冲撞。与此同时,青年文化、流行文化、时尚文化大行其道,令英国社会看上去更具活力[1]。”这些文化运动,试图改变传统英国男性特质。传统的英国男性特征普遍存在于上流社会,上流绅士接受的高等教育使得他们时刻需要保持泰然自若的形象以便维持绅士风度。文化运动唤醒了英国人的压抑的情感,从某种程度来说,这种多元文化的冲击也造成了英国男性对自我定位的混乱,他们急需寻找一个全新的男性形象的定位,詹姆斯邦德的人物形象便是文化运动的产物,他所展现的是新时代下理想的英伦绅士的形象,这种男性形象保留了传统英国文化中很多优点例如举手投足中展露绅士的优雅,处理问题时保持严谨的态度,但同时他摒弃了传统男性形象中压抑、克制的特点。邦德这个形象包含着许多传统的英国美德:绅士风度,深刻,危险面前的沉着冷静,幽默。“安伯托艾克承认邦德美德是基于两种深层的对立面:邦德具有的是忠诚、艰苦、随机应变和理想主义。而非英国的是不忠诚、奢华、阴谋和贪婪成性[2]。”
二、邦德形象的特点
(一)成熟稳重的绅士代表
伊恩弗莱明塑造出了一个有着英伦绅士风格的超级特工詹姆斯邦德。邦德的特工形象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当我们谈到他时总是能想到他英俊的面庞、完美的身体、强健的体魄和他的上流人士造型,邦德俨然已经成为完美男性与时尚品位的代名词。邦德外在形象的塑造可以说是为了构建其支配性的男性气质所服务的。“身体是权力作用的对象,体现了赤裸裸的权力欲望。身体的其中一个特征就是它反映了塑造它的意识形态的意志与喜好[3]。”邦德的外在形象体现出来的是英国的男性的理想气质,这种理想的男性成为了全世界男人的梦想,他的外貌、举止、品味都成为了男性心中的目标。电影通过邦德的形象向世界展现其占据主导性的男性地位。
一方面,邦德的形象成為了时代的潮流。他永远的代表着最新的潮流趋势,他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邦德的形象气质代表着西方帝国在文化潮流上的输出野心。时尚儒雅的绅士造型使得邦德永远处于焦点的位置,即使是在打斗中邦德也是极力的维护自己一丝不苟的造型品味。邦德的外表向观众传递着信息,即使在紧张的局势与环境中邦德还是能够完美的掌控着自己的造型。这是一种男性霸权的体现,这种控制欲并不是对于他人的控制而是对于自我形象的约束。另一方面,邦德的外表与电影中的其他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早期的邦德电影中亚非拉人民总是以一种愚昧无知邋遢的形象出现,而邦德的举手投足都展现出了西方的优雅高尚的文明。
(二)捍卫和平的个人英雄
邦德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其文化背景使得邦德形象有着很强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007系列电影是冷战环境下的产物,大众处于冷战环境中不安的情绪下。第三次世界大战,核战争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邦德的出现则是满足了西方文化下去主流的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观。
邦德形象中的个人英雄主义也使得邦德从某种程度来说是西方霸权主义的代表,他在电影中所进行的每一项任务都可以说是英国霸权征服世界的体现。邦德作为英国间谍,他所被派遣的任务大多是在亚非拉的土地上,他可以随意的进入非英国的土地,并且还承担着拯救当地居民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他还能够大获成功。“对邦德而言,这里是人间天堂,这里是运动、美食和性冒险的好地方,换句话说,发展中的东方和第三世界,正是西方冒险家的乐园[4]。”这种西方的霸权主义也是加强了邦德身上的男性侵略性。为了展现邦德的男性霸权气质,邦德在每项任务中都担当正义的使者的角色,而他的对手总是被塑造成毫无理由的反人类反社会的神经质的形象。邦德每一项任务都十分困难并且随时都有可能产生巨大的破坏,而邦德总是能单枪匹马的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其实也展现出了邦德男性气质中的个人英雄主义。这种对于任务的掌控完全凸显了邦德支配性的男性气质,如在电影《007大破天幕杀机中》邦德为了对付反派席尔瓦在不通知英国情报局的情况下独自带走M,以M为诱饵引席尔瓦来到人烟稀少的苏格兰高地。虽然M牺牲了但是邦德却凭借自己的智慧将席尔瓦的破坏降低到了最低值,保护了民众的安全,这也是一种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的行为。
(三)纵横情场的男性幻想
风流倜傥的邦德与性感美丽的邦女郎的互动也是电影重要组成部分。在早期的077系列电影中邦女郎往往被设置成依偎在邦德臂膀下的花瓶,所以邦德在拯救世界的同时还不忘英雄救美,这种英雄救美的情节可以说是满足了男性的幻想。
邦德在两性关系上永远处于主导地位,而这也体现了邦德支配性的男性气质。“支配性男性气概在强调男性强者形象时,还要求男性勇敢、粗犷,凌驾于女人之上[5]。”很明显邦德在两性关系上是绝对的处于主导地位,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007系列片中的女性都是以一种弱者的形象所出现,在与邦德的关系中她们处于被动的地位并且患得患失等待着邦德对她们命运的宣判。
邦德在两性关系上的主导性还体现在,邦德与电影邦女郎的命运之间的关系。邦德被塑造成一个战无不胜的男性神话。在二十三部007系列电影中邦德“死而复活”两次,而邦女郎的命运很多时候都掌握在邦德的手上,在大部分的007电影中都会出现女人因邦德而死的情节,而另外一部分则是女人等待着邦德的拯救。邦德所支配的不仅是女性情感的归宿还有她们的生死。
三、 结论
007系列电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冷战背景的特定文化下所产生的。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冷战结束之前,007系列电影可以发展三十年可以说是因为它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心理慰藉,人们将自己的幻想投射在这个无所畏惧拯救世界和平的战士的身上,007系列电影的横空出世完全满足了电影在那个时代的造梦功能。作为一部男性主义电影007的发展与变化从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服务于男性满足于男性的观赏欲望。
参考文献:
[1] 鞠薇.“摇摆伦敦”时期英国电影男性形象探析[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14,02:135
[2] 胡黄海.007系列电影研究[D].西南大学,2011.
[3] 吴端明.詹姆斯邦德回归:东方主义延续[J].电影评论,2007,21:08
[4] 毕玉.如何理解弗莱明007系列小说的新符码[J]四川大学学报,2009,6:104
[5] 方刚. 从男性气概的改造到促进男性参与[J] 妇女研究论丛,200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