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过程是基本的认知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的。师生和谐的关系能够促进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和学。教师要加强自身德育修养,与学生平等相待,对学生施予爱心,授之以渔。
关键词师生关系;德育;教育环境
社会的发展在教育,教育的发展在教师。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它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教育的过程则是最基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活动,因此,教育过程中自然形成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活动必须持十分慎重的态度,否则就会贻害学生,误人子弟。教育过程是否能顺利展开,不只是教师单方面的影响所能决定的,它需要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这种教育环境和气氛的好坏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为此,不论在大学还是在小学,教师必须认清师生关系的真谛,才能更好地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使教育的有效性得到保证,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1 塑造形象,以德育人
德育放在首位,可见德育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自身修养和素质。教师必须要有道德。尤其是少年儿童,教师在他们幼小心灵中具有神圣的地位,教师的一言一行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教师的人格对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江泽民同志曾深刻地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影响最大的人往往是他的老师。“亲其师,信其道。”
现代教师人格,内在地规定了教师应成为学生政治思想的领路人,道德品质的塑造者。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若不重视自身思想品德修养,在言行上出现双重人格,学生对教师关于做人的教诲就难以信服,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正如孔子所讲的那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教师要管好自己的学生,首先要管好自己,自己要以身作则,起到表率的作用,在学生面前要树立榜样。这样,教师处处从严要求自己,学生对教师也会产生一种信任感,从而自己也会从严要求自己,不自觉地把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从而达到和谐的关系。
2 平等相待,用爱育人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样在人格上也是人人平等的,教师首先要做到爱学生。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前提。爱是根本。师爱应是长辈之爱,是慈爱,是父爱。只有有爱的教育才能有效,只有有爱的要求才能做到。俗话说:浇树浇根,交人交心。如果一个学生从教师的身上感受不到诚心与爱心,那所谓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又从何说起呢?所以,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的教师决不是一个好教师。许多教师始终认为自己是教导者和监督者,以居高临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认为在学生面前只有自己最高大、最完美。这样严重地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教师应该既是学生的严师,又是他们的挚友,在人格上要与学生平等相待、以诚相见。教师时刻不要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要乐于并友善于和学生交朋友,童心不泯,青春永驻。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教师只有献出自己的爱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才能搭起师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使学生乐意接近自己,愿意接受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作为一个教师,最大的错莫过于对学生没有爱,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失去学生对自己的爱。”教师不要随意用言语去辱骂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虚心地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要独断专行,妄自尊大。只有相互尊重,师生关系才能和谐。
3 快乐教学,注重能力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只重教而不重学,只重教法的研究而忽视学生的探讨,只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会使大多数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不善于动脑、动口。事实上,教学方法始终包括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深刻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最能从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教师脸上的表情是课堂教学中的“晴雨表”,如果教师脸上表情呈现出严肃,那么学生会有一种畏惧心理,他怕上课教师提问自己答不出而受到批评,从而使课堂活跃气氛很难上来,教师上课感到吃力,学生听课也感到吃力。这样一来,教师既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又不能调节师生关系的和谐。
反之,教师在课堂上多带些微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设宽松、活跃、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身心放松下来,得以改变在课堂上不爱问、不想问、也不知道问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学生在宽松的、无责怪的氛围中才能勇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人人平等”的思想,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动手”的条件,给予“人人成功”的机会,创设轻松活泼的校风和人际关系,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个人的长处也得到充分的展示,胆量也会逐渐变大,而且进一步促进师生关系健康和谐发展,最终达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目的。
教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根据他们的个性差异,调动其积极性,引导他们自觉地巩固、发扬自身的优点来抑制和克服自身的缺点,获得长足的进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意识到教是为了不教,要培养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占主体地位,教师只起主导作用。常言道:学习全靠自用功,老师不过是引路人。让学生多思考、多探讨,教育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教师和学生在道德上要互相促进,在人格上要人人平等。教师要做到在学习上是学生的严师,在生活中是学生的挚友,与学生以诚相待。只有建立起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才是快乐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
关键词师生关系;德育;教育环境
社会的发展在教育,教育的发展在教师。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它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教育的过程则是最基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活动,因此,教育过程中自然形成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活动必须持十分慎重的态度,否则就会贻害学生,误人子弟。教育过程是否能顺利展开,不只是教师单方面的影响所能决定的,它需要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这种教育环境和气氛的好坏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为此,不论在大学还是在小学,教师必须认清师生关系的真谛,才能更好地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使教育的有效性得到保证,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1 塑造形象,以德育人
德育放在首位,可见德育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自身修养和素质。教师必须要有道德。尤其是少年儿童,教师在他们幼小心灵中具有神圣的地位,教师的一言一行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教师的人格对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江泽民同志曾深刻地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影响最大的人往往是他的老师。“亲其师,信其道。”
现代教师人格,内在地规定了教师应成为学生政治思想的领路人,道德品质的塑造者。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若不重视自身思想品德修养,在言行上出现双重人格,学生对教师关于做人的教诲就难以信服,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正如孔子所讲的那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教师要管好自己的学生,首先要管好自己,自己要以身作则,起到表率的作用,在学生面前要树立榜样。这样,教师处处从严要求自己,学生对教师也会产生一种信任感,从而自己也会从严要求自己,不自觉地把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从而达到和谐的关系。
2 平等相待,用爱育人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样在人格上也是人人平等的,教师首先要做到爱学生。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前提。爱是根本。师爱应是长辈之爱,是慈爱,是父爱。只有有爱的教育才能有效,只有有爱的要求才能做到。俗话说:浇树浇根,交人交心。如果一个学生从教师的身上感受不到诚心与爱心,那所谓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又从何说起呢?所以,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的教师决不是一个好教师。许多教师始终认为自己是教导者和监督者,以居高临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认为在学生面前只有自己最高大、最完美。这样严重地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教师应该既是学生的严师,又是他们的挚友,在人格上要与学生平等相待、以诚相见。教师时刻不要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要乐于并友善于和学生交朋友,童心不泯,青春永驻。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教师只有献出自己的爱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才能搭起师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使学生乐意接近自己,愿意接受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作为一个教师,最大的错莫过于对学生没有爱,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失去学生对自己的爱。”教师不要随意用言语去辱骂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虚心地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要独断专行,妄自尊大。只有相互尊重,师生关系才能和谐。
3 快乐教学,注重能力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只重教而不重学,只重教法的研究而忽视学生的探讨,只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会使大多数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不善于动脑、动口。事实上,教学方法始终包括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深刻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最能从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教师脸上的表情是课堂教学中的“晴雨表”,如果教师脸上表情呈现出严肃,那么学生会有一种畏惧心理,他怕上课教师提问自己答不出而受到批评,从而使课堂活跃气氛很难上来,教师上课感到吃力,学生听课也感到吃力。这样一来,教师既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又不能调节师生关系的和谐。
反之,教师在课堂上多带些微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设宽松、活跃、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身心放松下来,得以改变在课堂上不爱问、不想问、也不知道问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学生在宽松的、无责怪的氛围中才能勇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人人平等”的思想,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动手”的条件,给予“人人成功”的机会,创设轻松活泼的校风和人际关系,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个人的长处也得到充分的展示,胆量也会逐渐变大,而且进一步促进师生关系健康和谐发展,最终达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目的。
教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根据他们的个性差异,调动其积极性,引导他们自觉地巩固、发扬自身的优点来抑制和克服自身的缺点,获得长足的进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意识到教是为了不教,要培养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占主体地位,教师只起主导作用。常言道:学习全靠自用功,老师不过是引路人。让学生多思考、多探讨,教育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教师和学生在道德上要互相促进,在人格上要人人平等。教师要做到在学习上是学生的严师,在生活中是学生的挚友,与学生以诚相待。只有建立起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才是快乐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