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软件外包是世界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据美国(商业周刊)统计,目前全球软件产值的三分之一需要通过对外发包来完成。尽管我国软件外包业务发展时间较晚,但经历了前几年的原始开发,2005年中国的软件外包业已经崭露头脚,并且已经开始在国际市场上与国外公司抢单。已经错过了一次机会的中国软件企业,显然不想让机遇再次擦肩而过,而这样的迫切愿望还不仅仅表现在企业身上,也表现在不断寻找经济支柱的城市上。在全球几大软件出口国外包业实力不断分化的情况下,中国正努力地尝试着以一个积极的形象,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国的软件外包业正在帽起。
一、我国软件外包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我国软件外包业的发展现状。所谓软件外包是指企业为了专注核心竞争力业务和降低软件项目成本,将软件项目中的全部或部分工作发包给提供外包服务的企业完成的软件需求活动。
中国软件企业对外包的理解经历了一个过程,在初期事实上并不看好外包。当时软件业界普遍认为,水平低的企业才去做外包,水平高的企业应该去做产品创新。但是十几年后,我们发现中国许多追求创新的企业在创新上没有成功,却从市场上消失丁;而那些扎扎实实做外包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从事创新的活动,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国际数据集团数据表明,最近几年,中国的软件外包产业每年增长36.5%。经过几年的低迷时期,中国的软件外包终于在数量上实现了快速的增长,现在软件外包已经成为中国软件业的支柱产业。
尽管我国软件产业这几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美国、印度、爱尔兰等软件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软件产业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然而,世界软件大国美国1998年软件业收入就达到1280亿美元,从业人员80.69万人。2000年,软件业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销售额占全球软件市场的40%以上,几乎垄断了全世界的操作系统及数据库市场。印度是仅次于美国的软件出口大国,近10多年来,印度计算机软件业产值一直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增长。1999年软件产值67.5亿美元,出口36亿美元,65%的软件公司具备了承接大国际软件开发项目的能力。由此可见,我国软件外包产业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2、我国软件外包业的发展趋势。据国际数据集团分析,近几年全球应用软件外包市场平均每年以29.2%的速度增长。而中国的增长速度则更快。国际数据集团数据表明,最近几年,中国的软件外包产业每年增长36.5%,软件出口额从2000年的4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28亿美元,预计到2008年,将达到16.9亿美元的规模,从而占据届时预计180亿美元的市场中十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在日本和美国市场的突破,促使这几年来中国软件外包业的崛起。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中国软件产业界掀起了一股合并的浪潮,合并或成立软件外包联盟,打造和培养龙头企业,以增强竞争力和提高吸引力。而中国政府这几年不间断的扶持,客观上为2005年中国的软件外包产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同时,各地一些地方性文件的出台以及各个软件园各自制定的鼓励软件出口的政策等,都在银行信贷等方面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也为我国软件出口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IBM大中华区职业教育部高级经理屈中华引用(全球软件外包报告)认为,在2005年,中国的软件外包潜力仅次于印度,但是到2015年,中国软件外包产业将超过印度而高居榜首。科技部的官员表示,未来几年中国的软件外包业务将会飞速提升。而Gartner究公司也在不久前预测,在2007到2010年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包市场。
二、我国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的障碍
尽管这几年中国软件外包业取得了飞速的进步,但是与美国和印度相比,还存在很多差距,我国软件外包产业自身还存在许多问题。目前,中国软件外包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我国软件企业规模小。由于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追求短期利益的趋向十分明显,面对具有明显市场机遇的产品便会一哄而上,而对有开发或市场开拓难度的产品则退避三舍,这导致许多企业集中在相对狭窄的市场中竞争。这种困境将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变弱,更无法实现软件工程化生产,导致企业处于恶性循环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软件企业的国际化并不能真正成功。目前国内通过IS09000系列认证的软件企业为数很少,而通过国际软件业共同认定的EICMM系列认证的,剐更是凤毛麟角。
2、国内软件外包企业竞争力不足。国内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不足是其落后的深层次原因。目前,国内软件外包企业不仅总体规模上与全球市场居首位的印度差距很大,而且管理过于粗放,开发流程有待细分,软件人才结构仍不合理,高水平的系统分析员和有行业背景的项目策划人员偏少,软件操作员也比较缺乏。据统计,2004年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达到328亿美元,其中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规模仅为6.33亿美元,只占全球市场的1.9%、由此可见,我国软件外包企业与国外的企业在竞争力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3、中国软件外包企业严重缺乏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由于我国软件产业起步较晚,从而缺乏开拓国际市场的经验,即使对于日本外包,由于缺乏市场开拓能力,因此也只能从日本集成商手中接单,使得日本外包以最低层次的代码工作为主。由于中国企业缺乏市场拓展经验和人才,在欧美和日本市场要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难度较大。
4、交流能力是妨碍市场开拓能力的主要原因。交流不仅表现在语言上,更重要的是还表现在思维方式和管理习惯上。交流能力差造成对客户需求的理解偏差。这些因素都制约了中国软件外包业的成长。
三、解决的对策及需要走出的误区
1、针对我国软件外包产业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借鉴印度软件外包业成功的经验,重视计算机基础人才的教育培养,加强程序员人才的管理和再培养。我国之所以与印度差距如此之大,首要的原因就在于教育上。在印度,有大约20万名负责指导软件工程师团队工作的架构级工程师,而在中国只有1000名左右。中国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代表陈霖在2005年“上海软件外包国际峰会”上指出“目前我国软件外包行业人才结构还不够合理,存在着软件开发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和软件蓝领短缺问题。”我国的软件外包企业应当加强对软件人员的再培养,主要是培养高管人才,以降低长期发展的成本,使其能够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而不应该只看眼前利益。同时,我 国的高等教育也要加强对软件紧缺人才的培养,以满足国内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的需要。
(2)政府的扶持和发挥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早在1991年,印度政府就下发文件大力扶持软件产业,推出了“零税赋’的政策,对软件和服务公司的银行贷款实施“优先权”,因而引发了印度软件产业的一场革命。近几年我国政府也出台若干政策支持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并鼓励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区建立软件开发基地,形成产业集群,为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增强其竞争力。
(3)企业并购或战略合并,形成企业外包联盟。目前,国内正在掀起一场组建外包巨头的浪潮。2005年12月大连海辉软件、北京天海宏业与科森三家公司正式合并,共同组建海辉集团。借此,海辉集团将进入国内外包行业前三名,并成为国内最大的IT服务公司之一。据了解,合并后,海辉集团将谋求在海外上市。
企业并购或战略合并不是提高竞争力的惟一出路,但对国内企业采说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由于我国软件企业规模小,导致竞争力较弱,在开发国外市场吸引国外客户时困难较大,因此我们需要首先规模做大,企业规模通过合并或并购得以扩大,实现企业资本力量的迅速提升,这样就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并不断打消客户对公司的疑虑,并增强企业的全球影响力。
2、我国的软件外包企业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还要在认识上走出两个外包的误区:
(1)外包不能只盯住外国市场,而忽略了国内的外包市场。目前中国的外包软件企业大多都在开拓外国市场,尤其是日本和美国市场,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外国的软件企业也在窥视中国的市场。印度IT企业看好巨大的中国市场,并将其视为改变自己对美国依赖现状的机会。印度软件巨头之一Cognizant技术公司,宣布将进入中国市场,开发金融服务软件,并将对中国管理人员在印度进行技术培训。而早先,印度著名软件公司信息系统公司(1nfosys)和维普罗通用电气设备公司(Wipro)也于2005年进入上海,设立研发中心。同时HP和IBM也在谈如何在中国做外包,他们在想如何从中国政府和企业手中获得更多的外包订单。
中国软件企业的增长主要还是来自于国内市场的需求,来自国外的业务只占到业界收入的10%。因此国内的潜在市场是巨大的,我们既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又要看到国内广阔的市场。
(2)外包是要建立一种信鞍的伙伴关系。外包是合作双方建立在一种信赖基础上的并非完全买卖的契约。在学术界,外包可以划分为市场型外包和伙伴型外包关系。伙伴型外包关系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很多国外的外包合同一签就是十年,金额也非常大。所以,用户需要考虑与外包商建立一种长期的伙伴关系。
外包的好处有很多,但是,其风险也很大,包括失控的风险、套牢的风险等,所以用户在外包之后一定要对外包商进行有效控制。一旦双方进行合作,就要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克服困难;而在外包过程中,双方所担心的,特别是发包方所担心的更多的是风险,而不是成本。因此,对于合作双方来说,一个经过实践检验的、一步步走过来的信鞍关系就变得十分的重要。
经过几年的低迷时期,中国软件企业逐渐成为全球软件业的新兴力量,并逐步崛起。但我国软件业与美国和印度等国家相比,还是存在很大差距,企业自身在规模、人才和管理等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中国的软件企业应该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来看待国际软件与服务业务为其生存与发展所带来的机会,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增大规模,增强竞争力,并在认识上走出误区,从而抢占国内外广阔的市场。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青岛)经济管理学院)
一、我国软件外包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我国软件外包业的发展现状。所谓软件外包是指企业为了专注核心竞争力业务和降低软件项目成本,将软件项目中的全部或部分工作发包给提供外包服务的企业完成的软件需求活动。
中国软件企业对外包的理解经历了一个过程,在初期事实上并不看好外包。当时软件业界普遍认为,水平低的企业才去做外包,水平高的企业应该去做产品创新。但是十几年后,我们发现中国许多追求创新的企业在创新上没有成功,却从市场上消失丁;而那些扎扎实实做外包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从事创新的活动,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国际数据集团数据表明,最近几年,中国的软件外包产业每年增长36.5%。经过几年的低迷时期,中国的软件外包终于在数量上实现了快速的增长,现在软件外包已经成为中国软件业的支柱产业。
尽管我国软件产业这几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美国、印度、爱尔兰等软件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软件产业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然而,世界软件大国美国1998年软件业收入就达到1280亿美元,从业人员80.69万人。2000年,软件业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销售额占全球软件市场的40%以上,几乎垄断了全世界的操作系统及数据库市场。印度是仅次于美国的软件出口大国,近10多年来,印度计算机软件业产值一直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增长。1999年软件产值67.5亿美元,出口36亿美元,65%的软件公司具备了承接大国际软件开发项目的能力。由此可见,我国软件外包产业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2、我国软件外包业的发展趋势。据国际数据集团分析,近几年全球应用软件外包市场平均每年以29.2%的速度增长。而中国的增长速度则更快。国际数据集团数据表明,最近几年,中国的软件外包产业每年增长36.5%,软件出口额从2000年的4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28亿美元,预计到2008年,将达到16.9亿美元的规模,从而占据届时预计180亿美元的市场中十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在日本和美国市场的突破,促使这几年来中国软件外包业的崛起。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中国软件产业界掀起了一股合并的浪潮,合并或成立软件外包联盟,打造和培养龙头企业,以增强竞争力和提高吸引力。而中国政府这几年不间断的扶持,客观上为2005年中国的软件外包产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同时,各地一些地方性文件的出台以及各个软件园各自制定的鼓励软件出口的政策等,都在银行信贷等方面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也为我国软件出口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IBM大中华区职业教育部高级经理屈中华引用(全球软件外包报告)认为,在2005年,中国的软件外包潜力仅次于印度,但是到2015年,中国软件外包产业将超过印度而高居榜首。科技部的官员表示,未来几年中国的软件外包业务将会飞速提升。而Gartner究公司也在不久前预测,在2007到2010年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包市场。
二、我国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的障碍
尽管这几年中国软件外包业取得了飞速的进步,但是与美国和印度相比,还存在很多差距,我国软件外包产业自身还存在许多问题。目前,中国软件外包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我国软件企业规模小。由于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追求短期利益的趋向十分明显,面对具有明显市场机遇的产品便会一哄而上,而对有开发或市场开拓难度的产品则退避三舍,这导致许多企业集中在相对狭窄的市场中竞争。这种困境将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变弱,更无法实现软件工程化生产,导致企业处于恶性循环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软件企业的国际化并不能真正成功。目前国内通过IS09000系列认证的软件企业为数很少,而通过国际软件业共同认定的EICMM系列认证的,剐更是凤毛麟角。
2、国内软件外包企业竞争力不足。国内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不足是其落后的深层次原因。目前,国内软件外包企业不仅总体规模上与全球市场居首位的印度差距很大,而且管理过于粗放,开发流程有待细分,软件人才结构仍不合理,高水平的系统分析员和有行业背景的项目策划人员偏少,软件操作员也比较缺乏。据统计,2004年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达到328亿美元,其中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规模仅为6.33亿美元,只占全球市场的1.9%、由此可见,我国软件外包企业与国外的企业在竞争力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3、中国软件外包企业严重缺乏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由于我国软件产业起步较晚,从而缺乏开拓国际市场的经验,即使对于日本外包,由于缺乏市场开拓能力,因此也只能从日本集成商手中接单,使得日本外包以最低层次的代码工作为主。由于中国企业缺乏市场拓展经验和人才,在欧美和日本市场要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难度较大。
4、交流能力是妨碍市场开拓能力的主要原因。交流不仅表现在语言上,更重要的是还表现在思维方式和管理习惯上。交流能力差造成对客户需求的理解偏差。这些因素都制约了中国软件外包业的成长。
三、解决的对策及需要走出的误区
1、针对我国软件外包产业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借鉴印度软件外包业成功的经验,重视计算机基础人才的教育培养,加强程序员人才的管理和再培养。我国之所以与印度差距如此之大,首要的原因就在于教育上。在印度,有大约20万名负责指导软件工程师团队工作的架构级工程师,而在中国只有1000名左右。中国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代表陈霖在2005年“上海软件外包国际峰会”上指出“目前我国软件外包行业人才结构还不够合理,存在着软件开发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和软件蓝领短缺问题。”我国的软件外包企业应当加强对软件人员的再培养,主要是培养高管人才,以降低长期发展的成本,使其能够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而不应该只看眼前利益。同时,我 国的高等教育也要加强对软件紧缺人才的培养,以满足国内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的需要。
(2)政府的扶持和发挥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早在1991年,印度政府就下发文件大力扶持软件产业,推出了“零税赋’的政策,对软件和服务公司的银行贷款实施“优先权”,因而引发了印度软件产业的一场革命。近几年我国政府也出台若干政策支持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并鼓励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区建立软件开发基地,形成产业集群,为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增强其竞争力。
(3)企业并购或战略合并,形成企业外包联盟。目前,国内正在掀起一场组建外包巨头的浪潮。2005年12月大连海辉软件、北京天海宏业与科森三家公司正式合并,共同组建海辉集团。借此,海辉集团将进入国内外包行业前三名,并成为国内最大的IT服务公司之一。据了解,合并后,海辉集团将谋求在海外上市。
企业并购或战略合并不是提高竞争力的惟一出路,但对国内企业采说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由于我国软件企业规模小,导致竞争力较弱,在开发国外市场吸引国外客户时困难较大,因此我们需要首先规模做大,企业规模通过合并或并购得以扩大,实现企业资本力量的迅速提升,这样就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并不断打消客户对公司的疑虑,并增强企业的全球影响力。
2、我国的软件外包企业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还要在认识上走出两个外包的误区:
(1)外包不能只盯住外国市场,而忽略了国内的外包市场。目前中国的外包软件企业大多都在开拓外国市场,尤其是日本和美国市场,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外国的软件企业也在窥视中国的市场。印度IT企业看好巨大的中国市场,并将其视为改变自己对美国依赖现状的机会。印度软件巨头之一Cognizant技术公司,宣布将进入中国市场,开发金融服务软件,并将对中国管理人员在印度进行技术培训。而早先,印度著名软件公司信息系统公司(1nfosys)和维普罗通用电气设备公司(Wipro)也于2005年进入上海,设立研发中心。同时HP和IBM也在谈如何在中国做外包,他们在想如何从中国政府和企业手中获得更多的外包订单。
中国软件企业的增长主要还是来自于国内市场的需求,来自国外的业务只占到业界收入的10%。因此国内的潜在市场是巨大的,我们既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又要看到国内广阔的市场。
(2)外包是要建立一种信鞍的伙伴关系。外包是合作双方建立在一种信赖基础上的并非完全买卖的契约。在学术界,外包可以划分为市场型外包和伙伴型外包关系。伙伴型外包关系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很多国外的外包合同一签就是十年,金额也非常大。所以,用户需要考虑与外包商建立一种长期的伙伴关系。
外包的好处有很多,但是,其风险也很大,包括失控的风险、套牢的风险等,所以用户在外包之后一定要对外包商进行有效控制。一旦双方进行合作,就要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克服困难;而在外包过程中,双方所担心的,特别是发包方所担心的更多的是风险,而不是成本。因此,对于合作双方来说,一个经过实践检验的、一步步走过来的信鞍关系就变得十分的重要。
经过几年的低迷时期,中国软件企业逐渐成为全球软件业的新兴力量,并逐步崛起。但我国软件业与美国和印度等国家相比,还是存在很大差距,企业自身在规模、人才和管理等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中国的软件企业应该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来看待国际软件与服务业务为其生存与发展所带来的机会,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增大规模,增强竞争力,并在认识上走出误区,从而抢占国内外广阔的市场。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青岛)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