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以青春正名的演员们

来源 :热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stna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好莱坞的银幕历史上,有很多演员在人生最美丽的季节走进观众的视野,以青春的名义开启了绚烂的演艺生涯。他们是上帝的宠儿,有天赐才情和幸运女神的眷顾。
  
  但在百年影史中,也有这样一些演员,他们人至中年,历经沉浮,方初露峥嵘,凝聚下岁月积淀的痕迹。他们中有些人的青春风华,甚至成为了银幕历史上永恒的空白。他们大器晚成。
  
  安东尼·霍普金斯:沉默爆发
  1937年出生在英国的霍普金斯,曾就读于著名的英国皇家戏剧艺术学院,加之他在表演上的天分,演技自然毋庸置疑。但是由于早年多扮演配角,而且多是憨厚木讷的老实人角色,所以一直没有引起观众的注意。直到1980年43岁的时候出演了大卫·林奇的《象人》,霍普金斯才终于在好莱坞崭露头角,但真正让他跨入一线明星行列的,是1991年出演的经典恐怖片《沉默的羔羊》,彼时他已年过50。
  成名年龄:54岁成名作品:《沉默的羔羊》
  
  比尔·奈伊:苦尽甘来
  比尔·奈伊最初的梦想是做一名作家,结果他构想的那部“惊世大作”只完成了题目便不了了之。后来他做过报童,打过零工,生活穷困潦倒。经朋友介绍,才去学了表演,毕业后就成了利物浦某剧团的常驻演员,跟着剧团到处巡回演出。好不容易演了一部电影,戏份却全被剪光。也许真的是苦尽甘来,进入新千年之后,奈伊的幸运也开始降临了,2003年的《真爱至上》和《黑夜传说》让人们记住了这个疯疯癫癫又有些许酷劲的清瘦老头。
  成名年龄:54岁成名作品:《真爱至上》 《黑夜传说》
  
  哈威·凯特尔:低调生存
  从上世纪60年代起哈威就是影坛上颇为活跃的人物,但是53岁时凭《落水狗》才真正成名,要多谢的人肯定是昆汀·塔伦蒂诺。他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马丁·斯科塞斯的《穷街陋巷》及《出租车司机》中已小有声名,表演受到了很高的赞誉。不过哈威·凯特尔为人一向低调,而且甚为自我,只接拍自己喜欢的角色,所以一直到了1922年《落水狗》才真正有担任男主角的机会,他演的Mr. White一角成为不少影迷心目中的另类英雄。
  成名年龄:53岁成名作品:《落水狗》
  
  摩根·弗里曼:老来常青
  1937年出生的摩根·弗里曼早年一直游走于百老汇以及百老汇之外的舞台上,从音乐剧、现代剧场再到古典的莎翁名剧。后来转战小银幕,一直在电视圈打滚,中间亦有参与电影演出。直到1987年,他在《浪迹街头》中扮演一个黑社会恶棍,精湛出色的演技使他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和金球奖的两项提名。紧接着1989年摩根·弗里曼凭借着在《为戴西小姐开车》中的忠厚诚实、善良勇敢的老司机形象为他赢得了金球奖和全美影评奖,并第二次获得奥斯卡奖提名。
  成名年龄:52岁成名作品:《为戴西小姐开车》
  
  福里斯特·惠特克:黑人骄傲
  1988年,27岁的福里斯特·惠特克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的影片《爵士乐手》中饰演了伟大的爵士乐手查利·帕克,因此赢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虽有戛纳影帝奖杯在手,但在好莱坞,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2006年,45岁的他终于凭借《末代独裁》中几近完美的表演赢得喝彩一片,征服了美国各大颁奖典礼的评委,并成功登上2007年奥斯卡影帝的宝座,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四位黑人影帝。
  成名年龄:45岁成名作品:《末代独裁》
  
  史蒂夫·卡瑞尔:不惑成名
  1962年出生的卡瑞尔教过书,在剧团做过演员,写过剧本,还做过7年《Jon Stewart每日秀》的常任嘉宾。2005年,卡瑞尔在NBC的热门剧,英国情景喜剧《办公室》中当上了主角,并因此得到了2006年的金球奖。他在2005年自己参与制作和编剧的电影《40岁的老处男》中扮演主角而一举成名,成为了一线喜剧明星。
  成名年龄:43岁成名作品:《四十岁的老处男》
  
  乔什·布洛林:老有所获
  1968年出生于演艺家庭的布洛林,1985年在斯皮尔伯格制片的《七宝奇谋》中出道。之后一直辗转于电影和电视两界,作品很丰富,拿得出手的寥寥无几,所以一直位居二三线之列。2007年马上就要步入不惑之年的布洛林终于厚积薄发,接连出演了《恐怖星球》 《老无所依》 《决战以拉谷》 《美国黑帮》等热门影片,布洛林凭借多年磨练出的演技在影片中大放异彩,被誉为“年度抢戏之王”,从而一举跃入好莱坞主流明星之列。
  成名年龄:39岁成名作品:《老无所依》
  
  菲利普·萨缪尔·霍夫曼:中年称帝
  1967年出生的菲利普·霍夫曼是个标准的实力派,他不仅是电影和戏剧演员,而且还是一个戏剧导演。他一直活跃在百老汇的舞台上,还获得过两次托尼奖的提名。在电影圈做了陪衬角色多年,一直都是抢眼的绿叶,而真正成名之作,是他踏入三十八岁时拍的《卡波特》,戏中他扮演性情怪僻的作家卡波特一炮而红,也因此获得了奥斯卡影帝殊荣。
  成名年龄:38岁成名作品:《卡波特》
其他文献
直到今天,依然没有人知道Berluti鞋为什么会闪烁出一种日本瓷器特有的幽深微光。因为Berluti鞋的制作只使用一种叫Venezia的专用皮革,并透过patina 技术将皮革转色,使皮鞋获得至今尚不为人知的明暗与色调。这项技术是Berluti昂贵的精髓所在,据说神奇的成份配方藏在Berluti 工作室的娇兰香水瓶里,由一位穿着像军官的哑巴看管。    这样神秘而动人的传说固然是Berluti的魅
期刊
人的一生注定会顺着某种轨迹运动。  70年代中,混沌和暴力充斥在空气里,曾伙同一些大一点的娃儿,做了一把火药枪,上英语课的时候在教室后面放了一响,看着上了年纪的老师被气得浑身发抖,一群人在那里嘻嘻哈哈,满不在乎。那时不喜欢去上课,成天喜欢和一帮哥们儿在大街上闲逛,同女孩约会,记得家里藏有一些苏联的雕塑的书,看了书里的人体雕塑,照着做了一个,放在书包里,不时修修做做,过程中,心里充满极大快意。  在
期刊
远离悲愁的音符  五年前,我们美术系一位在校生怀上恋人的孩子,并决定把孩子生下来。她当时二十岁,天资聪慧,虽然是学美术专业的,但与生俱来的音乐才能令同学叹服。她的恋人当时是音乐学院的学生,也是天资聪慧,比她小半岁,志向不单在音乐发展,而是希望成为文学家。  他们的孩子牢固继承了他们的艺术遗传基因,性格诗意而浪漫。后来,这对拜伦式的少夫少妇日子虽然过得辛苦,终于为孩子买下一台钢琴,梦幻人生得以维系。
期刊
不知从何时起,这张酷似列宁的面孔开始频繁出现在电视屏幕、大学讲坛上。那些为人们所误解、忽略乃至有选择性遗忘的过去被他重庆式的铿锵激情讲述着,仿佛一首首忧愤的史诗。    他就是王康,在“民间思想家”的称号和名儒唐君毅外甥的光环下,却潜藏着一种与世格格不入的孤独。从他选择自我放逐之后,就像他所钟爱的俄罗斯知识分子们一样,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双眼放射着光芒,艰难地行走在荒凉的旷野上。    对于大多数
期刊
1、模仿  天才作家、舞厅的狂热顾客穆时英,在“月宫”里单相思地迷上了一个大他六岁的舞女,从上海追踪到香港并最终娶了她。这则发生在三十年代初上海滩上的传奇,太像“新感觉派”小说的情节模式了,给人的感觉是穆时英的生活在自觉不自觉地模仿艺术。  一般以为是穆时英从上海追到香港的狂热无畏打动了舞女的心并最终有了这一段并蒂连理的佳话,殊不知穆时英赴港的最初动机倒并不是这个曾让他梦萦魂绕的舞女,欢场如同猎场
期刊
2006年的冬天,我途经深圳逗留一天后转机回家。彼时的深圳有一家新开的药店“大参林”,顾名思义,主打商品自然是和人参相关的一切:长白山老山参、西洋参、红参、高丽参、白参……那年我买了一根15年参龄的吉林山参给年迈的祖父母做礼物,600元,不贵,那时人工培植的人参不过10元一枝。走出药店时我突然有刹那的恍惚:这是人参啊,传说中续命的神物,怎么会这么轻易?    我们从老辈人的传说和武侠小说、电视剧中
期刊
思想是人性的十字架。  ——无名氏    一.思想PK命:从第一亚当到第二亚当  友人亚当,一度大肆宣扬“不跟夏娃讲道理”!貌似横强霸道,其实极尽温柔智慧:上帝创造亚当,又怕亚当寂寞无爱,即取亚当一根肋骨创造夏娃,是为亚当的“骨中骨”“肉中肉”,让亚当去爱、去呵护,而不是去讲道理。说来也是,如果亚当跟夏娃讲道理,岂不是自己跟自己讲道理?自己跟自己讲道理,恐怕就是所谓“思想”,其危险性为笔者另一友人
期刊
永远对世界说不  1929年,她出生在佛罗伦萨一个弥漫着反抗墨索里尼暴政情绪的家庭里,父亲是一位木匠,也是意大利反法西斯抵抗运动“正义与自由”的成员,母亲托斯卡是一名无政府主义者的遗孤。她10岁就“参加了革命”,给抵抗运动放风、传递情报,还曾把逃出法西斯魔掌的盟军士兵领到安全地带。1943年9月盟军轰炸佛罗伦萨时,年仅14岁的她随父母躲在教堂里,她吓得哭了起来,父亲却径直走过来,照她脸上就是一记重
期刊
旧时代,女性受到社会的压抑,新时代,女性有更大的选择权,但她们的心灵,是否也能不受拘束地获得自由?由黎海宁编创的新作《女书》,通过舞蹈表达出她对现代女性思维的一些观感。    无声的诉说  最近,一部以“女书”为题材,以女性为关注点的现代舞作品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上演,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以舞蹈方式从女性文字“跳”到女性心理,为当代女性献上了一份特殊的关怀,成为一个别样的点缀。  《女书》是被誉为“香
期刊
Saint Gervais的小型乡际火车摇摇晃晃地沿着欧洲第一高峰勃朗峰(Mont blanc)山际线缓缓行驶,从巴黎上车的乘客已经被筛得就剩下一些志同道合者一起去霞慕尼的。他们大多带着自己笨重的滑雪设备,显然是一些老手。把脸贴在尚未被车厢暖气烘热的玻璃窗上,看着渐行渐近的勃朗峰,冬日午后的阳光很慷慨地洒在其巅峰,那金黄的色彩是被棕色太阳镜片过滤后的完美世界。只有峰顶独自享受着这个傍晚的最后阳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