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行动引导教学法中引导方式之探析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行动引导教学法已得到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广泛认同,行动引导教学法的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情境创设,教师的引导必须坚持双向互动、活跃气氛的原则。
  关键词:行动引导教学法;教师;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10-0140-02
  
  行动引导教学法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教、学、做统一,手、心、脑并用,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互动性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和操作性强,非常适合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特点,也是目前在职业教育领域广为提倡的教学理念。
  就《物理》课教学而言,行动引导教学法的实质是“启发式”、“参与式”、“活动式”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建构在“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基础上的。所谓“参与式”是指围绕理论教学组织开展研讨活动,注意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都处于积极状态,这是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使学生养成集体研讨、与他人有效合作习惯的好方法。所谓“活动式”,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同时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清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讲清实践情境以及它们在实际中有何作用和如何运用,并尽可能地穿插试验演练,让学生动手实践,使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成为运用和检验理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
  采用这种模式教学,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特别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课堂教学更为复杂,不确定因素更多。首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动机、情绪调控能力、自控水平都比较低,由此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投入不足”、“假性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其次,教学现场的特殊性、教学设施的安全性等又容易分散学生的有意注意,增加课堂教学的组织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成功地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有效思维、正确操作,事关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事关此种教学模式能否得到有效的发展。
  教师的教学设计要重视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情境创设
  学习动机是积极主动学习的心理依据。只有当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强烈的学习要求时,才能自觉、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笔者认为,教学设计的重点在四个“要”字上。
  要和谐共振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产生和谐共振效应时,教学效果会显著提高。所谓和谐共振,就是指教师能比较精确地测度学生的信息接受量,或通过对学生知、情、意的外显因素进行及时调节,使教师输出的信息与学生接受的信息频率相同,使学与教基本达到“共振”的目的。当然,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水准会有差距,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层次分明的设问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与学习积极性,这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的精髓之所在。教师的语言应科学、正确、清晰、恰当,要抑扬顿挫、缓急有致、刚柔相济,不断激发美感和语感,使学生如沐春风、浮想联翩,这种激励感人的情境能不断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要有滋有味学生最厌烦枯燥乏味的课,因此,要求教师在保证教学科学性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地通过多种手段与方法追求趣味性、生动性、形象性及实效性。所谓有滋有味,就是课堂教学要争取做到寓教于趣,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愈浓;课结束,趣犹存。如在进行“功”的讲授时,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2008年1月南方发生雪灾时,七八个人帮助司机师傅共同用力推一辆陷在雪地里的汽车,但并没有推动的视频。然后得出结论:虽然推车人出了很大力,但是对汽车并没有做功。接着再看一副狗拉雪橇送圣诞礼物的动画,指出拉力对雪橇做了功。通过这两个生动、形象的展示和对比,给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增加了浓厚的趣味性,同时具有正确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归纳出做功两因素的实效性。
  要保持“常温”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以获得最佳效果,要保持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下的“常温”,不使之过冷或过热。这里最主要的是如何将教学冷点热处理,即如何在情感冷漠处、教学冷场处、兴趣冷淡处、问答冷寂处通过科学的“调温”方式进行加温或聚热处理,使学生始终沉浸在情感和思维畅通交流的氛围之中,从而情绪高涨地学习。如在学习功的一般表达式W=FS COSα后讲解功的正负时,学生的兴趣比较冷淡,可先用多媒体播放北京奥运会56公斤级举重冠军龙清泉在抓举132kg杠铃的视频,分析杠铃上升、停留、落下三个阶段的做功情况,利用明星效应进行“聚热”后再讨论功的正负,之后由多媒体演示一副人推自行车的图片,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怎样求解合力的功,从而使课堂教學保持“常温”,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要进度适宜教学进度过快,容易使学生产生紧张、疲劳、焦虑的情绪,造成认知困境;教学进度过慢,容易使学生注意分散、精神松懈、兴趣淡薄;即使教学进度适中,若匀速不变,缺乏起伏,也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没有刺激。最理想的效果就是“快节奏、慢镜头”。所谓“快节奏”,是指要养成学生快看、快说、快记、快写、快做、快思的习惯。所谓“慢镜头”,是指在教学关键处要充分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总之,进度适宜就是张弛有度、稳而有序,引导学生时停、时续、时急、时缓,不断激起思维的波澜,使知识更好地渗入学生的心田。
  教师的引导必须坚持
  双向互动、活跃气氛的原则
  为了使教学真正达到双向互动、活跃气氛的目的,教师应该努力做到:把握思维走向,启发在关键处;降低思维难度,点拨在疑难时;温故而知新,引导在上升点;重视实践应用,提醒在要害中。
  把握思维走向,启发在关键处如能否理解电源电动势的本质是能否理解电动势概念的关键,所以要先展示常用的化学电池(1#、2#、5#干电池、层叠电池、蓄电池、锂电池等),再让学生分组测量电池两端电压,进而启迪学生的正向思维,抓住电动势表示电源性质、只与电源本身因素有关这一本质特征,进一步理解电动势的内涵。
  降低思维难度,点拨在疑难时如在导入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时可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询问学生是不是接入电路的电源电动势越大,电路中的电流就越大?让学生猜想结果,引导学生加以证实。然后在示教板上演示一个灯泡先后分别接入电动势E1=3V和电动势E2=6V的电路中,呈现出的演示结果是灯泡接入E1时比接入E2时亮得多,与预期的结果大相径庭。此时可利用强烈的反差,打破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最后点拨灯泡两端的电压是电源的输出电压,实际电源内部存在着电阻,让学生发现利用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产生矛盾,迫切需要一种解决新问题的理论和方法。
  温故而知新,引导在上升点如在学生总结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之后,再让学生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解释上述演示实验灯泡亮度不同的原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体会成功的喜悦,理解新、旧电池的使用问题。接着引导学生探讨外电阻R加大时,电路中的电流将怎么变,路端电压将怎么变?让学生分组实验,用真实科学的探究方法得到路端电压随负载变化的关系,总结出电流越大,路端电压反而越小的结论。通过在知识不断增加时给学生恰当的引导,有利于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探索规律,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有更深刻的理解。
  重视实践应用,提醒在要害中如在分析探讨开路状态的电路时,得到U=E之后,要指导学生用内阻较大的电压表粗略测量电源电动势,分析短路状态的电路,得到I短=E/r。为了强调短路电流很大,比较危险,容易起火,应避免事故的发生,可设计一个演示实验:电路由电源、开关、导线、灯泡、熔丝组成,先接通电路,灯泡正常发光,这时熔丝起到导线的作用。随后制造一处短路,再接通电路,熔丝很快烧断,灯泡不亮,熔丝起到了保护作用。此时提醒学生,在电路中必须安装保险装置。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