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苦闷 自信的豪迈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597806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选自《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08年版)
  诗的首四句,大意是:闪光的金杯装着名贵美酒,精美的玉盘盛着珍贵的菜肴,价值是那么的昂贵。诗人却放下酒杯扔下筷子,没有一点饮食的欲望,拔出宝剑环视四周,心里感到极其茫然惆怅。
  读了这四句诗,我们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诗人为何心事重重,不愿享受这美酒佳肴?
  要破解这些疑惑,我们需从了解诗人创作时的处境入手。李白因受当时“假借隐居学道作为进身之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青少年时已染上求仙学道风气,他历访名山大川,饱览祖国壮美景色,访问许多著名道观。长期的漫游生活,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坚定了他高远的报国志向。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四十二岁的李白,到浙江嵊县跟进士吴筠一起作隐士。同年,吴筠获得唐玄宗赏识,召赴京城长安。李白因受吴筠举荐,也获得唐玄宗赏识,供奉翰林、随驾出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见《梦游天姥吟留别》);其大意是:哪能低头弯腰去伺候权贵。使我不得笑开颜)一身长满傲骨、胸中充满傲气、如此藐视权贵且濯足自清的李白,因不愿和权贵们同流合污,故遭到权贵们的谗毁、排挤、打击。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上书请还。唐玄宗于是借李白“上书”之机,以“赐金还山”之名,撵李白远离长安。至此,疑惑就破解了:首先,这首诗就写于李白即将离京远去的时候。此时,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李白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花费重金,摆下了如此丰盛而华贵的宴席为李白饯行。其次,一向喜欢饮酒的李白,要在平时,自然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然而,遭受排挤打击而即将离京远去的李白,此时的心情,自然是非常苦闷抑郁的。面对朋友的盛情,他更知道“举杯销愁愁更愁”(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因此,盛情难却之下,诗人只有借助“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把“自然的苦闷”这一内在的感情激荡的变化,巧妙而形象地展示在朋友面前。正是这“自然的苦闷”,更引发了诗人之朋友及后来的我们对李白的理解和同情。
  “欲渡”两句,紧承“心茫然”而写“行路难”。巧妙点题且寄寓深刻意义。诗人巧妙地采用一语双关(或比兴)的手法,一方面是写自然的“行路难”:“我想渡过黄河,但冰封河面,难以横渡;我想登上太行山,又遭到纷飞的大雪掩埋了路途。”另一方面是写人生的“行路难”:自己虽胸怀大志,但遭到权贵们的诋毁、打击,被皇帝撵出京城长安。“冰塞川”、“雪满山”,不正是权贵们设置在诗人面前的人生道路上的无法逾越的重重障碍吗?的确是的!在《行路难》(其二)中,诗人给我们提供了明确的答案:“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书。”
  “报国有壮心,龙颜不回眷。”(见《江夏寄汉阳辅录事》)身陷如此境地的诗仙,对迎面而来的重重障碍,并没有妥协,也不甘沉沦,而是理想犹在:“闲时,我在碧溪上垂钓,似乎像吕尚那样遇到了周文王,忽然又梦见乘船驶到了太阳边,像伊尹一样遇到商汤王。”想起姜太公能被周文王重用、伊尹能被商汤王器重的历史典故,诗人定然增加了有朝一日重返京城被皇帝重用的自信心。对于一身长满傲骨、心中充满傲气、才华横溢的诗仙而言,这种自信心的增强,是必然而坚定的。
  然而,面对“即将离京远去”的现实,诗人是无法回避的,也不能回避,只能客观而认真地去对待。于是,诗人的情感再次激荡起来,便情不自禁地发出愤懑的呼声与质问:“行路难啊行路难!那么多四通八达的道路,今天在什么地方?”
  “人闷还心闷,苦辛长苦辛。”(见《江夏赠韦南陵冰》)情感的激荡变化,催生澎湃的思索波涛;波涛的强烈冲击,坚定顽强的人生志向。襟怀旷达的诗仙,十分自信地高呼:“我坚信乘风破浪的那一天终会来到,那时,我要扬起高大的船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样的高呼,是何等的豪放,何等的激越!
  总之,通过以上阅读,我们倍感:苦闷,是李白“自然”心态的展示;豪放,是诗仙李白“自信”理想的迸发。
  
  参考文献:
  ①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组,《李白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1月版
  ②王明居《唐诗风格美新探》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10月版
  ③肖毅《中学生古体诗词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
  ④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
  安徽省涡阳县双庙学区中心校(233652)
其他文献
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既有着课堂激情不足的问题,也存在着激情过度、激情偏移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暴露了对于教学激情及其作用的误读,也体现了对于课堂语言艺术求而不达的困惑。为此,我们有必要慎重地厘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激情艺术的定位,准确把握激情艺术的方向和尺度,既能做好课堂教学的“总设计师”和“导演”角色,也能充分凸显学生在激情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文本中跳动的脉搏。  一、激情是一团火,温暖而不炙热
期刊
以思乡为主题的三首羁旅诗词王安石《泊船瓜洲》、张籍《秋思》和纳兰性德《长相思》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思乡”。三首诗词在表现思乡之情的作品中是经典中的经典,可供探究的方面很多,如意象、炼字、情感、场景环境描写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情感特点、知识背景,以及操作的便利性等,我们选择“意象”来探究,以期达到学生深度感受思乡之情并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我们选择了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明月”,张籍《秋
期刊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
期刊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的《论“基本属实”》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文章针对报纸用词不当的语病,从一个普通词语误用的实例,联想到社会上使用语言的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切实际的套用现成的说法。全文采用“举出病例——分析病因——作出推论——得出结论”的结构。病例选得典型,分析细致入微,举例充足,论证有力,推论的情况发人深省,具有雄辩的逻辑力量。    一、议论集中  本文是一事一议的短论,全文只有七百余字,
期刊
【作文试题】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要求:不得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不得少于20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一)以“乐园”为话题作文  (二)阅读理解短文,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作文。  一头年幼的狮子从小就想成为最优秀最完美的狮子。它在追赶羚羊时发现自己的耐力远不如对手,通过观察得知羚羊的耐力与吃草有关。为了克服自己的弱点,小狮子便改变自已的生活习性,结果变得体力空乏,
期刊
今天是朱德元帅诞辰120周年的日子,各家报纸都刊登了纪念性文章,其中有一篇文章《朱德元帅》,我读了之后感受至深。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朱德元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早在井冈山时期,他和毛泽东同志领导工农闹革命,并称“朱毛”。尽管他身居高位,为人民的革命事业立下过丰功伟绩,但他总是谦虚谨慎,为人民事业鞠躬尽瘁,一生光明磊落,为人豁达大度。陈毅元帅曾有诗赞颂他:“温温不作惊人语,大度自然是英雄
期刊
《曹刿论战》作为传统的古汉语篇目,被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广泛采用。历经几十载而不衰。20世纪80年代初,笔者上中学时就感悟了曹刿的风采,当时的老师在台上眉飞色舞,慷慨激昂,台下的我如醉如痴,心驰神往。也正是那时闹出的一段笑话,使几年后走上讲台的笔者常把“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作为廉价的佐料,博得学生肤浅的一笑。一遍遍地讲,连笔者本人都感到有点烦。于是,笔者就想从求异思维出发,开拓出新的东西来
期刊
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毋庸置疑,答案肯定是——情节!生活中充满了矛盾和斗争,反映到小说里,也就产生了故事中的矛盾,矛盾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就构成了情节。由于小说主要是通过情节的展开来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性格的,情节就贯穿了小说的始终,因而掌握小说的情节,如同登上一架梯子,在拾级而上中逐步感知小说的精彩。教学小说时,如果抓住情节这个要素进行重点指导,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读懂小说。下面以语文统编
期刊
最近观看了管建刚老师近几年来的几段课堂教学实录,关注到他这几年一直大力倡導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在研读了管老师撰写的相关论文后,对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特别是阅读如何去指向写作有了一些新的思考,现提出来与管老师讨论。  一、“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的缺失  没有人会否认,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普遍的共识即是阅读对写作有着积极的影响,有效的阅读能够提高写作能力。阅读究竟是如何去影响写作的呢?管建
期刊
我不是班主任,但所带的其中一个班级女生很多,50个学生,女生就占43个。在一次年级交流学情时,班主任提到,女生多了不好管理。她们大多数都有小脾气,会使小性子,同学之间帮派较多,小心眼,斤斤计较,管理起来比男生还麻烦。这情况启发了我,我想,必须举行一堂生动的语文活动课,让她们认识到把别人当朋友的重要性,明确交什么样的朋友对自己有益,怎么和别人融洽相处,以提高整个班级的凝聚力、亲和力。  几天的时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