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选自《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08年版)
诗的首四句,大意是:闪光的金杯装着名贵美酒,精美的玉盘盛着珍贵的菜肴,价值是那么的昂贵。诗人却放下酒杯扔下筷子,没有一点饮食的欲望,拔出宝剑环视四周,心里感到极其茫然惆怅。
读了这四句诗,我们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诗人为何心事重重,不愿享受这美酒佳肴?
要破解这些疑惑,我们需从了解诗人创作时的处境入手。李白因受当时“假借隐居学道作为进身之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青少年时已染上求仙学道风气,他历访名山大川,饱览祖国壮美景色,访问许多著名道观。长期的漫游生活,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坚定了他高远的报国志向。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四十二岁的李白,到浙江嵊县跟进士吴筠一起作隐士。同年,吴筠获得唐玄宗赏识,召赴京城长安。李白因受吴筠举荐,也获得唐玄宗赏识,供奉翰林、随驾出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见《梦游天姥吟留别》);其大意是:哪能低头弯腰去伺候权贵。使我不得笑开颜)一身长满傲骨、胸中充满傲气、如此藐视权贵且濯足自清的李白,因不愿和权贵们同流合污,故遭到权贵们的谗毁、排挤、打击。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上书请还。唐玄宗于是借李白“上书”之机,以“赐金还山”之名,撵李白远离长安。至此,疑惑就破解了:首先,这首诗就写于李白即将离京远去的时候。此时,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李白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花费重金,摆下了如此丰盛而华贵的宴席为李白饯行。其次,一向喜欢饮酒的李白,要在平时,自然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然而,遭受排挤打击而即将离京远去的李白,此时的心情,自然是非常苦闷抑郁的。面对朋友的盛情,他更知道“举杯销愁愁更愁”(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因此,盛情难却之下,诗人只有借助“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把“自然的苦闷”这一内在的感情激荡的变化,巧妙而形象地展示在朋友面前。正是这“自然的苦闷”,更引发了诗人之朋友及后来的我们对李白的理解和同情。
“欲渡”两句,紧承“心茫然”而写“行路难”。巧妙点题且寄寓深刻意义。诗人巧妙地采用一语双关(或比兴)的手法,一方面是写自然的“行路难”:“我想渡过黄河,但冰封河面,难以横渡;我想登上太行山,又遭到纷飞的大雪掩埋了路途。”另一方面是写人生的“行路难”:自己虽胸怀大志,但遭到权贵们的诋毁、打击,被皇帝撵出京城长安。“冰塞川”、“雪满山”,不正是权贵们设置在诗人面前的人生道路上的无法逾越的重重障碍吗?的确是的!在《行路难》(其二)中,诗人给我们提供了明确的答案:“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书。”
“报国有壮心,龙颜不回眷。”(见《江夏寄汉阳辅录事》)身陷如此境地的诗仙,对迎面而来的重重障碍,并没有妥协,也不甘沉沦,而是理想犹在:“闲时,我在碧溪上垂钓,似乎像吕尚那样遇到了周文王,忽然又梦见乘船驶到了太阳边,像伊尹一样遇到商汤王。”想起姜太公能被周文王重用、伊尹能被商汤王器重的历史典故,诗人定然增加了有朝一日重返京城被皇帝重用的自信心。对于一身长满傲骨、心中充满傲气、才华横溢的诗仙而言,这种自信心的增强,是必然而坚定的。
然而,面对“即将离京远去”的现实,诗人是无法回避的,也不能回避,只能客观而认真地去对待。于是,诗人的情感再次激荡起来,便情不自禁地发出愤懑的呼声与质问:“行路难啊行路难!那么多四通八达的道路,今天在什么地方?”
“人闷还心闷,苦辛长苦辛。”(见《江夏赠韦南陵冰》)情感的激荡变化,催生澎湃的思索波涛;波涛的强烈冲击,坚定顽强的人生志向。襟怀旷达的诗仙,十分自信地高呼:“我坚信乘风破浪的那一天终会来到,那时,我要扬起高大的船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样的高呼,是何等的豪放,何等的激越!
总之,通过以上阅读,我们倍感:苦闷,是李白“自然”心态的展示;豪放,是诗仙李白“自信”理想的迸发。
参考文献:
①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组,《李白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1月版
②王明居《唐诗风格美新探》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10月版
③肖毅《中学生古体诗词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
④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
安徽省涡阳县双庙学区中心校(233652)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选自《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08年版)
诗的首四句,大意是:闪光的金杯装着名贵美酒,精美的玉盘盛着珍贵的菜肴,价值是那么的昂贵。诗人却放下酒杯扔下筷子,没有一点饮食的欲望,拔出宝剑环视四周,心里感到极其茫然惆怅。
读了这四句诗,我们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诗人为何心事重重,不愿享受这美酒佳肴?
要破解这些疑惑,我们需从了解诗人创作时的处境入手。李白因受当时“假借隐居学道作为进身之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青少年时已染上求仙学道风气,他历访名山大川,饱览祖国壮美景色,访问许多著名道观。长期的漫游生活,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坚定了他高远的报国志向。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四十二岁的李白,到浙江嵊县跟进士吴筠一起作隐士。同年,吴筠获得唐玄宗赏识,召赴京城长安。李白因受吴筠举荐,也获得唐玄宗赏识,供奉翰林、随驾出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见《梦游天姥吟留别》);其大意是:哪能低头弯腰去伺候权贵。使我不得笑开颜)一身长满傲骨、胸中充满傲气、如此藐视权贵且濯足自清的李白,因不愿和权贵们同流合污,故遭到权贵们的谗毁、排挤、打击。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上书请还。唐玄宗于是借李白“上书”之机,以“赐金还山”之名,撵李白远离长安。至此,疑惑就破解了:首先,这首诗就写于李白即将离京远去的时候。此时,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李白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花费重金,摆下了如此丰盛而华贵的宴席为李白饯行。其次,一向喜欢饮酒的李白,要在平时,自然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然而,遭受排挤打击而即将离京远去的李白,此时的心情,自然是非常苦闷抑郁的。面对朋友的盛情,他更知道“举杯销愁愁更愁”(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因此,盛情难却之下,诗人只有借助“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把“自然的苦闷”这一内在的感情激荡的变化,巧妙而形象地展示在朋友面前。正是这“自然的苦闷”,更引发了诗人之朋友及后来的我们对李白的理解和同情。
“欲渡”两句,紧承“心茫然”而写“行路难”。巧妙点题且寄寓深刻意义。诗人巧妙地采用一语双关(或比兴)的手法,一方面是写自然的“行路难”:“我想渡过黄河,但冰封河面,难以横渡;我想登上太行山,又遭到纷飞的大雪掩埋了路途。”另一方面是写人生的“行路难”:自己虽胸怀大志,但遭到权贵们的诋毁、打击,被皇帝撵出京城长安。“冰塞川”、“雪满山”,不正是权贵们设置在诗人面前的人生道路上的无法逾越的重重障碍吗?的确是的!在《行路难》(其二)中,诗人给我们提供了明确的答案:“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书。”
“报国有壮心,龙颜不回眷。”(见《江夏寄汉阳辅录事》)身陷如此境地的诗仙,对迎面而来的重重障碍,并没有妥协,也不甘沉沦,而是理想犹在:“闲时,我在碧溪上垂钓,似乎像吕尚那样遇到了周文王,忽然又梦见乘船驶到了太阳边,像伊尹一样遇到商汤王。”想起姜太公能被周文王重用、伊尹能被商汤王器重的历史典故,诗人定然增加了有朝一日重返京城被皇帝重用的自信心。对于一身长满傲骨、心中充满傲气、才华横溢的诗仙而言,这种自信心的增强,是必然而坚定的。
然而,面对“即将离京远去”的现实,诗人是无法回避的,也不能回避,只能客观而认真地去对待。于是,诗人的情感再次激荡起来,便情不自禁地发出愤懑的呼声与质问:“行路难啊行路难!那么多四通八达的道路,今天在什么地方?”
“人闷还心闷,苦辛长苦辛。”(见《江夏赠韦南陵冰》)情感的激荡变化,催生澎湃的思索波涛;波涛的强烈冲击,坚定顽强的人生志向。襟怀旷达的诗仙,十分自信地高呼:“我坚信乘风破浪的那一天终会来到,那时,我要扬起高大的船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样的高呼,是何等的豪放,何等的激越!
总之,通过以上阅读,我们倍感:苦闷,是李白“自然”心态的展示;豪放,是诗仙李白“自信”理想的迸发。
参考文献:
①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组,《李白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1月版
②王明居《唐诗风格美新探》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10月版
③肖毅《中学生古体诗词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
④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
安徽省涡阳县双庙学区中心校(23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