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学生从学习物理概念、规律到灵活正确运用之间存在着很多困难,而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将有利于解决这种困难。文章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提问兴趣、完善导学案和学习反馈表的编制与使用三方面进行阐述,以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
关键词
物理课堂 问题意识
对于初中生来说,从学习物理概念、规律到能够灵活运用并解决问题之间存在着一个较高的台阶,这既是一个需要克服的困难,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
一切伟大的发现都源于问题的提出,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倡导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基于这一理念,我们的初中物理课堂在设计上要怎样进一步优化呢?笔者结合自身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在物理知识探究的过程中,肯定存在或多或少的疑问,但是为什么他们不将问题提出来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给予学生大胆质疑的勇气,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质疑思维,同时更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质疑方法,提升问题的质量。
例如,在《比热容》一节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这样的质疑:“为什么在夏季中午的时候,湖边的石头摸上去很烫,但是湖水却是冰凉的?而在傍晚的时候却是湖水温度较高而石头很凉?”这是学生对生活经验最为朴素的物理性感知,问题提得很好,可以作为对应章节的问题导入。当然,该同学的问题描述还是很口语化的。比如“烫”“凉”都属于口语化的词语,但是教师不能否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并且应该引导学生将生活化的问题上升到物理表征的层次,提醒学生:“‘烫’和‘凉’是哪个物理量上的差别?”学生会很快反应过来,可以用温度来描述之前的问题:“‘烫’就是温度高,而‘凉’则可以表述为温度低。”教师继续问学生:“夏日的清晨,湖边石块的温度也很高吗?”从而让学生理解到湖水和石头在吸收或释放相同热量时,温度调整幅度是不一样的,进而逐步过渡到对比热容这一概念的认识。
2.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提问兴趣。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必须要围绕学生的自主性来展开。虽然教师全方位的灌输式教学也可以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但是,学生主动性的缺失正是其问题意识培养的最大桎梏。我们的物理课堂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将问题说出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答疑,通过彼此的质疑和交流增强他们的自信。要让学生做到在课堂上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质疑,大声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当他们的问题或见解是正确的认识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如果相关内容不够正确时,教师不能批评,更不能讽刺。
例如,《熔化和凝固》这节课有这样一个探究性实验,烧杯中装有清水,结合酒精灯的作用给试管提供水浴加热的环境,左右两侧的试管中分别盛有海波和蜂蜡,同时还悬有温度计实时监测加热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因为考虑到八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酒精灯的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教师一般不会让学生自己操作这个实验,甚至有个别教师,顾虑到该实验耗时较长,索性连演示实验也彻底跳过,学生缺乏直接的感性认识,怎么会提出建设性的问题呢?因此,这种课堂就应该让学生放开自己手脚操作,通过观察海波和蜂蜡熔化过程的温度变化,自己动手描绘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面对自己所绘制的图像,无需教师提醒,学生很快就会发现问题所在:为什么蜂蜡和海波的温度时间变化图不一致?为什么有一段时间海波的温度是不变的?围绕学生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的阅读进行讨论 ,并进行总结。经过自主质疑、合作学习等过程后,学生很快理解了“晶体”“非晶体”“熔点”“熔化”等概念。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主发现问题,主动讨论问题,并自发地总结规律,他们不仅增长了物理知识,也培养了物理学习的兴趣,提升了问题意识。
3.完善导学案和学习反馈表的编制与使用。
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要践行这一理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质疑的精神渗透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两个环节。为了让这两项工作落到实处,教师要合理设计导学案和学习反馈表,并将这些材料以作业的形式安排下去,使学生的问题意识获得持之以恒的培养。
导学案在很多学校已经在使用,基本形式也比较固定,一般包括:知识目标、重难点分析、预习任务、典型例题以及知识点精析等模块。笔者认为,为了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渗透到预习环节,就要对原有导学案进行进一步完善,增加“阅读材料”和“学前思考”两项内容:前者可以丰富学生在对应知识方面的感性认识,也能带来新的猜想;后者主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特别是让学生将预习阶段的疑问整理出来。
学习反馈表的使用目的是了解并汇总学生每节课之后的问题和疑惑,主要包括这样几项内容:你学习中还有什么疑问,你对老师的教学有什么建议等等。在以往使用过程中,学生往往只顾着完成作业而忽视复习环节、更忽视了复习时的问题整理,因此教师即使派发有关材料,学生也很少完成,逐渐地教师也不再使用它了。遇到类似情况,教师要坚持使用,而且要注意汇总问题时保护学生的隐私,课堂答疑时不公布学生的名字。此外,在使用学习反馈表时教师还可以灵活一点。例如,建立一个QQ群,学生能以匿名的方式将自己的问题提交上去,教师以积分悬赏的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同样以积分奖励的形式鼓励学生互相解答,在期末给予学生对应的奖励。这样,学习反馈表将不再流于形式,它将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而上面的问题将成功激起大家思考的灵感,学生的提问也会更加踊跃。
教育界有着这样的共识:“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兴趣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求知欲,进而积极自主地学习,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激发就是为了成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开启主动学习的模式。
(作者为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中学教师)
初中学生从学习物理概念、规律到灵活正确运用之间存在着很多困难,而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将有利于解决这种困难。文章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提问兴趣、完善导学案和学习反馈表的编制与使用三方面进行阐述,以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
关键词
物理课堂 问题意识
对于初中生来说,从学习物理概念、规律到能够灵活运用并解决问题之间存在着一个较高的台阶,这既是一个需要克服的困难,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
一切伟大的发现都源于问题的提出,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倡导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基于这一理念,我们的初中物理课堂在设计上要怎样进一步优化呢?笔者结合自身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在物理知识探究的过程中,肯定存在或多或少的疑问,但是为什么他们不将问题提出来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给予学生大胆质疑的勇气,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质疑思维,同时更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质疑方法,提升问题的质量。
例如,在《比热容》一节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这样的质疑:“为什么在夏季中午的时候,湖边的石头摸上去很烫,但是湖水却是冰凉的?而在傍晚的时候却是湖水温度较高而石头很凉?”这是学生对生活经验最为朴素的物理性感知,问题提得很好,可以作为对应章节的问题导入。当然,该同学的问题描述还是很口语化的。比如“烫”“凉”都属于口语化的词语,但是教师不能否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并且应该引导学生将生活化的问题上升到物理表征的层次,提醒学生:“‘烫’和‘凉’是哪个物理量上的差别?”学生会很快反应过来,可以用温度来描述之前的问题:“‘烫’就是温度高,而‘凉’则可以表述为温度低。”教师继续问学生:“夏日的清晨,湖边石块的温度也很高吗?”从而让学生理解到湖水和石头在吸收或释放相同热量时,温度调整幅度是不一样的,进而逐步过渡到对比热容这一概念的认识。
2.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提问兴趣。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必须要围绕学生的自主性来展开。虽然教师全方位的灌输式教学也可以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但是,学生主动性的缺失正是其问题意识培养的最大桎梏。我们的物理课堂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将问题说出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答疑,通过彼此的质疑和交流增强他们的自信。要让学生做到在课堂上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质疑,大声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当他们的问题或见解是正确的认识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如果相关内容不够正确时,教师不能批评,更不能讽刺。
例如,《熔化和凝固》这节课有这样一个探究性实验,烧杯中装有清水,结合酒精灯的作用给试管提供水浴加热的环境,左右两侧的试管中分别盛有海波和蜂蜡,同时还悬有温度计实时监测加热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因为考虑到八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酒精灯的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教师一般不会让学生自己操作这个实验,甚至有个别教师,顾虑到该实验耗时较长,索性连演示实验也彻底跳过,学生缺乏直接的感性认识,怎么会提出建设性的问题呢?因此,这种课堂就应该让学生放开自己手脚操作,通过观察海波和蜂蜡熔化过程的温度变化,自己动手描绘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面对自己所绘制的图像,无需教师提醒,学生很快就会发现问题所在:为什么蜂蜡和海波的温度时间变化图不一致?为什么有一段时间海波的温度是不变的?围绕学生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的阅读进行讨论 ,并进行总结。经过自主质疑、合作学习等过程后,学生很快理解了“晶体”“非晶体”“熔点”“熔化”等概念。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主发现问题,主动讨论问题,并自发地总结规律,他们不仅增长了物理知识,也培养了物理学习的兴趣,提升了问题意识。
3.完善导学案和学习反馈表的编制与使用。
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要践行这一理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质疑的精神渗透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两个环节。为了让这两项工作落到实处,教师要合理设计导学案和学习反馈表,并将这些材料以作业的形式安排下去,使学生的问题意识获得持之以恒的培养。
导学案在很多学校已经在使用,基本形式也比较固定,一般包括:知识目标、重难点分析、预习任务、典型例题以及知识点精析等模块。笔者认为,为了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渗透到预习环节,就要对原有导学案进行进一步完善,增加“阅读材料”和“学前思考”两项内容:前者可以丰富学生在对应知识方面的感性认识,也能带来新的猜想;后者主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特别是让学生将预习阶段的疑问整理出来。
学习反馈表的使用目的是了解并汇总学生每节课之后的问题和疑惑,主要包括这样几项内容:你学习中还有什么疑问,你对老师的教学有什么建议等等。在以往使用过程中,学生往往只顾着完成作业而忽视复习环节、更忽视了复习时的问题整理,因此教师即使派发有关材料,学生也很少完成,逐渐地教师也不再使用它了。遇到类似情况,教师要坚持使用,而且要注意汇总问题时保护学生的隐私,课堂答疑时不公布学生的名字。此外,在使用学习反馈表时教师还可以灵活一点。例如,建立一个QQ群,学生能以匿名的方式将自己的问题提交上去,教师以积分悬赏的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同样以积分奖励的形式鼓励学生互相解答,在期末给予学生对应的奖励。这样,学习反馈表将不再流于形式,它将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而上面的问题将成功激起大家思考的灵感,学生的提问也会更加踊跃。
教育界有着这样的共识:“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兴趣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求知欲,进而积极自主地学习,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激发就是为了成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开启主动学习的模式。
(作者为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中学教师)